笋洪联络通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

笋洪联络通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79.42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笋洪联络通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

笋~洪区间联络通道兼水泵房基坑开挖及支护方案

编制该方案是为了科学、规范、有计划的指导现场施工生产,保障施工安全,提前作好施工生产资源配置。

⑴深圳地铁7号线BT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某实验楼暖通空调系统施工组织设计⑵根据中国中水深圳地铁7号线BT项目公司施工任务划分情况进行编制。

⑶《笋岗站~洪湖站区间联络通道兼水泵房围护结构图》。

⑷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深圳市在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⑸国家、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关于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劳动保护、医疗卫生保障的法律、法规、条例。

⑹现场调查资料和根据前期征拆、管线改移、交通疏解进展情况。

⑻根据我单位地铁施工经验、科技成果、工法成果和现有人员构成、设备配备等实际情况。

1.3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地下车站、隧道)》

现行的有关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规程。

笋~洪区间联络通道兼水泵房位于笋~洪区间DK27+290处,为区间最低处,为满足区间排水要求,在此设一处水泵房,位于洪湖西路和北站路间绿化带和掉头匝道下。

2.1.3周边建筑物及管线情况

联络通道与水泵房西北方向约20m处有一5层楼民房,之间为北站路,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跟踪注浆措施对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施工场地内管线已根据施工要求改迁完毕。

该基坑穿遇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素填土、粉质粘性土、粗砂、砂质黏性土、全风化混合岩、强风化混合岩、中风化混合岩、微风化混合岩,详见下表:

该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且水源丰富,初见水位深度3.95m,稳定水位深度4.4m,工点东侧约49m处为布吉河,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基坑防水措施的采取。

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为淡水,环境类型为Ⅰ类,地下水在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在弱透水层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在长期浸水环境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笋洪联络通道兼水泵房位于北站路与洪湖西路之间,交通路网发达,一般车辆的进出场比较方便,对于弃碴车辆需要与交管部门进行沟通,确定行车路线、行车时间段。

根据业主提供的施工场地,并结合本工程特点,综合考虑场地现状、交通运输、供水、供电及排水排污条件,本着“科学管理、环境优先、统筹兼顾、方便施工、节省开支、干扰最小、安全、合理、文明施工”的原则,合理规划临时设施。主要分为生活区、材料加工区、材料堆放区和临时堆土场。施工平面布置详见附图:《笋洪区间联络通道兼水泵房土方开挖施工平面布置图》。

成立“中国水电十四局深圳地铁7号线7306标项目经理部”,按项目法对本工程进行管理,由项目经理在项目上代表公司行使管理职能及履行合同的权力和义务,确保安全、优质、按期、文明地完成本工程项目的施工。

项目经理部下设九部一室五大队,本工程属第二工程大队负责现场施工管理,各部室和工程大队在经理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确保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经理部及第二工程大队组织机构见下图:

3.3主要机械设备投入

本联络通道基坑开挖土方约3165方,岩层约1405方。

土方开挖:分日、夜两班进行施工,24小时开挖。

考虑天气、车辆、出土时间影响,设置一个出土点,两种出土方式:土石方经汽车吊垂直运输,然后直接装车或先倒至集土坑后装车两种方式出土,土方每天出土约150方,石方每天按出石方约50方,预计约54天。

4.1.1基坑开挖方案

1)本联络通道兼水泵房基坑采用明挖法。岩层以上采用挖掘机械进行挖除,进入中风化、微风化混合岩岩后,因强度较高,采用微震动爆破方式破碎岩石。考虑到基坑平面面积小,为17×5m,采用全断面分层开挖,不得超挖。

2)土方开挖必须在围护结构及冠梁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方可进行。

3)按先撑后挖,围檩及支撑施工完毕后再开挖的原则进行。

4)土方开挖施工时,坑边2米范围内严禁堆放弃土和堆放重物。

5)结构死角人工挖土,严禁挖土机械碰撞支撑、围檩、灌注桩等结构。

6)设排水沟、集水井,及时将坑内积水抽排至坑外,确保基坑干燥。

第一层土方——第一道支撑底以上部分采用1台PC200挖掘机,第二层至第七层采用1台PC40小挖掘机配合汽车吊开挖。

2)基坑开挖流程及方法

联络通道兼水泵房开挖深度约36m,因此基坑竖向开挖按照支撑设置情况从上至下分层开挖,分层原则为:以支撑底面为分层面,每次开挖至支撑底面标高处,进行支撑架设、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强度并形成支撑体系后方能进行下一层土体的开挖。

基坑竖向分八层开挖,第一层竖向高度约为1m,采用普通挖掘机开挖第一层土方(即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底面至地面),立模浇筑冠梁及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层~第六层土方竖向高度分别为6.7m、7.1m、4.8m、5.0m、4.5m,采用小挖掘机配合吊斗依次开挖第二层土方至第六层土方底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随挖随架设;第七层~第八层土方竖向高度为3.5m、0.8~3m,为混合岩层,采用微震动爆破方式破碎岩石,吊斗外运石方,确保底面平整后及时浇筑底板。

岩石微震动爆破施工在后续施工中编制爆破专项方案,经专家评审后实施。

4.1.2基坑开挖方法

基坑开挖的方式采用机械开挖与人工开挖相结合,共分八层进行开挖。

第一层土方:开挖范围为地面至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底面,厚约1m,共85m³,采用1台PC200挖掘机开挖,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底面30cm以上采用机械开挖,30cm以内才有人工开挖。开挖完成后及时施工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待钢筋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再开挖下层土方,土方由运渣车运至弃渣场,土方开挖1天,混凝土支撑施作及等强7天,共8天;

第二层土方: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底面至第二道钢支撑底面一下50cm,厚约7m,共595m³,采用一台PC40挖掘机开挖,土方由汽车吊垂直运输至地面,然后运至弃渣场,开挖完成后及时架设钢支撑,土方开挖约6天,架设钢支撑1天,共7天;

第三层土方:第二层开挖土方底面至第三道混凝土支撑底面,厚约7m,共595m³,第三道混凝土支撑底面30cm以上采用一台PC40挖掘机开挖,30cm以内才有人工开挖,土方由汽车吊垂直运输至底面,然后运至弃渣场,开挖完成后及时施工600×800混凝土围檩及第三道混凝土支撑,土方开挖约6天,混凝土围檩及第三道混凝土支撑施作、等强约7天,共13天;

第四层土方:第三道混凝土支撑底面至第四道钢支撑底一下50cm,厚约6.5m,共552m³,采用一台PC40挖掘机开挖,土方由汽车吊垂直运输至地面,然后运至弃渣场,开挖完成后及时架设钢支撑,土方开挖约5.5天,架设钢支撑1天,共6.5天;

第五层土方:第四层开挖土方底面至第五道钢支撑底面一下50cm,厚约3.5m,土方297m³,采用一台PC40挖掘机开挖,土方由汽车吊垂直运输至地面,然后运至弃渣场,开挖完成后及时架设钢支撑,土方开挖约3天,架设钢支撑1天,共4天;

第六层土方:第四层开挖土方底面至第六道钢支撑底面一下50cm,厚约3.5m,土方297m³,采用一台PC40挖掘机开挖,土方由汽车吊垂直运输至地面,然后运至弃渣场,开挖完成后及时架设钢支撑,土方开挖约3天,架设钢支撑1天,共4天;

第七层石方:第六层开挖土方底面至第七道钢支撑底面一下50cm,厚约3.5m,,共297m³,为混合岩层,采用微振动爆破岩石,汽车吊垂直运输石方至地面,然后运至弃渣场,开挖完成后及时架设钢支撑,石方开挖约6天,钢支撑架设1天,共7天;

第八层石方:第七层开挖底面至基坑底,左线厚约0.8m,右线厚约3m,共160m³,为混合岩,采用微振动爆破岩石,距基坑底20cm时,采用人工破除,石渣由汽车吊垂直运输至地面,然后运至弃渣场,石方开挖约4天。

每层不允许超挖、欠挖。详细分层见附图:《笋洪区间联络通道兼水泵房围护结构及土方开挖分层图》。

第一层土采用一台挖掘机开挖,直接装车;第二层土至基底采用挖掘机挖除(岩层采用微震动爆破方式破碎岩石),吊斗在地面直接装车或倒入临时存土坑,然后装车,吊斗在下落及提升过程中必须按照指挥工的指示操作。

施工场地采用封闭式管理,沿施工用地周边范围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挡,围挡高度3.0m。场地出入口设置大门和车辆出入冲洗设备,施工便道采用20cm厚的钢筋砼结构,施工场地全部硬地坪化。运输车辆由专人指挥,在场地内行走严格按照指定路线行驶。

4.1.4外运弃土方案

⑴运土车辆选择机械性能好,噪声低,成色新,车斗完好无损的自卸汽车。

⑵用自卸汽车,夜间将临时囤土点的碴土装运至城外指定弃土场。

⑶工地大门内和弃土场设置洗车场,派专人对出场和入城车辆用高压水冲洗干净。运土车辆弃掉碴土后返回时,必须冲洗干净后方准放行入城。

⑷运土汽车加装后挡门,并塞堵严密,车箱顶部用蓬布遮盖,不使泥土外洒,污染街道。有水碴土先滤干,或装入编织袋后运走。

⑸运土车辆在城区行驶时,控制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满足国家和深圳市有关法规要求。

4.2冠梁及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

基坑围护桩顶均设置冠梁,将钻孔桩连接为整体。冠梁侧模用10mm厚竹胶板,侧面纵向设置3道φ48脚手钢管做次龙骨,竖向用100*100mm方木做主龙骨,主龙骨通过钢管支撑到土基上。现场绑扎钢筋,商品混凝土运至现场灌注,插入式捣固器振捣密实,冠梁分段施作,并预留连接钢筋。混凝土浇注完后洒水养护,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冠梁施工工艺见下图:

第一道砼支撑在第一层土方开挖至其底面后与冠梁一同施工,第三道砼支撑在土方开挖到其底面后进行施工。土方开挖时,砼支撑底部30cm以上采用机械开挖,30cm以下采用人工开挖。开挖完成的土层用3cm厚砂浆铺面,砂浆层顶面铺一层塑料薄膜,形成钢筋砼支撑的底模。侧模用10mm厚竹胶板,侧面纵向设置3道φ48脚手钢管做次龙骨,竖向用100*100mm方木做主龙骨,主龙骨通过钢管支撑到土基上。钢筋集中加工,吊入基坑内绑扎。分层浇砼,分层厚度50cm,φ30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浇注完后洒水养护,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沿基坑竖向设置二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四道型钢支撑,第二、四、五、六道型钢支撑与围护桩之间加设2I45c型钢作为钢围檩,沿基坑竖向四排型钢支撑间距为4.5~7.0m。

支撑与基坑土石方开挖是深基坑施工密不可分的两道关键工序,支撑施工极具时间性和协调性,支撑架设的时间、位置及预加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深基坑的稳定性,支撑架设必须严格满足设计工况的要求。型钢支撑安装之前先试拼装,拼装后两端支点中心线偏心不应大于20mm。型钢支撑施工采用在基坑内现场组装,汽车吊、挖土机械设备配合架设,人工配合进行安装。

型钢支撑的施工工艺详见《型钢支撑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4.3.2施工技术措施

⑴型钢支撑安装技术措施

①基坑内侧桩间填充处理整平(使型钢围檩与围护桩接触密贴),安装围檩支架(间距为1.0m),支架采用M24膨胀螺栓固定,螺栓长度220mm,两螺栓孔间距为470mm。。

②型钢围檩按设计尺寸在现场基坑面上组拼。

③吊放型钢围檩到围檩支架上,并调整检测固定,再吊装型钢支撑支撑于钢围檩上,调整采用特制楔块。

④钢围檩与钢支撑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牢固,并设置钢支撑的防坠落措施。

⑤安装时确保围护桩与围檩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钢围檩就位时缓慢轻放在支架上,以减少对支架的冲击。

⑥围檩与围护结构接缝处应紧密结合,未密贴处应将围檩部位的围护桩表面凿毛,用C30细石混凝土填缝。

⑵钢筋混凝土支撑、型钢支撑的拆除技术措施

①当结构砼强度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后,即可拆除相应层面的型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

②用汽车吊机将型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支撑吊托起,切割吊下支撑,如此循环,直到拆除完毕。

①型钢支撑拼装后两端支点中心线偏心不应大于20mm;安装后总偏心量不应大于50mm;

②支撑安装位置允许偏差为:高程±50mm,水平间距±100mm。

4.3.3施工注意事项

⑴第1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作用于桩顶冠梁上,第3道钢筋混凝土支撑作用于C30混凝土腰粱上,第2、4~5道型钢支撑支撑于型钢围檩上。钢围檩的制作安装必须保证其稳定、强度、变形的要求。钢围檩与围护桩之间间隙采用不低于C30细石混凝土填充。支撑必须在围檩或桩顶冠梁上可靠固定,以免掉落。

⑵支撑安装前应先拼装,拼装后两端支点中心线偏心不应大于20mm。安装后总偏心量不应大于50mm。

⑶支撑安装位置允许偏差为:高程±50mm,水平间距±100mm。

⑷内支撑体系必须严格遵守先撑后挖的原则,开挖至支撑设计标高下0.5m时应及时施做支撑系统,然后继续开挖。支撑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检查各节点连接状况,施工中应注意对临时支撑系统的保护。

⑸型钢支撑增加防坠落措施。

为了清楚掌握基坑及周边建筑物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判明施工过程中结构物所处的安全状态,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来控制地表下沉和基坑周边土体位移。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根据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须测得观测值,且不得少于2次。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当变形超过报警值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加密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须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信息修改调整施工方法。具体见附图《笋洪区间联络通道兼水泵房监控量测设计图》。

5.1监测组织机构与工艺流程

⑴对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及支护体)变形和其影响范围内的环境变形、被保护对象以及其它与施工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监测。

⑵为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管线的安全使用提供实时数据,是优化设计、施工的主要手段。

⑶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管道改造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验收标准,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⑷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

基坑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顶部沉降、支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地面沉降、地下水位、支撑轴力。

5.4监测仪器和监测频率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沉降,地表沉降

GB 12663-2019标准下载莱卡水准仪+测微器+铟钢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