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典型施工方案

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典型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799.23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典型施工方案

铁塔基础工程施工方案介绍

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

第二节基础工程概况 2

第二章基础施工典型方案 5

T/CECS555-2018 薄型陶瓷饰面保温装饰板应用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第三节土石方工程 13

第四节混凝土基础的施工 16

第五节基础施工常用工器具表 24

第三章介绍两种新型基础施工工艺 26

第一节人工斜掏挖基础成桩工艺 26

第二节岩石锚杆基础施工工艺 37

第四章基础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40

第五章基础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42

1000kV晋东南~安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起于晋东南1000kV变电站,经安阳1000kV开关站,止于荆门1000kV变电站,线路全长654千米,单回路架设,经过山西、河南和湖北三省,其中包括黄河和汉江两个大跨越。

建设地点:本工程位于山西省、河南省和湖北省境内。

线路途经山西省的长子县、高平县、沁水县、晋城市,河南省的沁阳市、孟州市、偃师市、登封市、汝州市、宝丰市、鲁山县、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唐河县,湖北省的枣阳市、宜城市、钟祥市、沙洋县,共计19个行政区。线路全长654千米。

线路先后跨越500千伏单回路线路4条、双回路线路两条;跨越主要铁路4条;跨越高速公路4条、国道4条。

地形线路穿越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的余脉,地形地貌主要有中低山、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山间凹地、陇岗、河流漫滩等形态。

全线推荐采用八种基础型式:掏挖式基础、岩石嵌固式基础、直柱柔性基础、刚性台阶基础、柔性大板基础、板式插入式基础、灌注桩基础、复合防护大板基础。

二、基础工程主要设计特点

整基基础根开大,单腿基础尺寸较大、混凝土方量大,地脚螺栓规格和数量较大。

位于山区岩石地基的基础采用掏挖和岩石嵌固基础;平丘地区采用直柱柔性基础和主柱培筋刚性台阶基础;跨河处采用群桩灌注桩基础;软弱地质和地下水较浅处采用复合防护大板基础,以加长地脚螺栓和浇筑整体大板,来调整基础不均匀沉降和滑移后复位。

山区和丘陵地区使用的铁塔均配置了全方位高低腿,基础使用加高立柱,以达到少降基面,减少开方,避免由于大量开方造成的环境破坏。

塔位有坡度时,为防止上山坡侧汇水面的雨水、山洪及其他地表水对基面冲刷影响,设置了排水沟,明排水。

为对塔基边坡进行保护,采用了护坡、挡土墙和保坎。

在山区,当地质为强风化岩时,为防止降基后基面岩石继续风化,在设计基面表层做基面表层素混凝土护面。

地脚螺栓要按照统一指定的厂家,统一加工;

基础使用模板必须采用新购置钢模板,非直角边部位,采用特殊加工的异型模板;

测量推荐采用GPS定位系统进行塔位复测;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浇制过程中有关尺寸的控制。

灌注桩钻孔:采用回转式钻机;

模板固定横梁,应加工制作强度高、大长度横梁,满足大尺寸基坑的施工要求;

混凝土浇制尽可能设立搅拌站集中拌和,具备商混条件的采用商品混凝土;

采用混凝土罐车、输送泵运送混凝土;

混凝土搅拌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机械振捣;

为减轻人员劳动强度,地形条件差的塔位推荐采用索道运输;

各参建施工单位采用施工方法、主要施工机械选择优先采用基础施工典型方案。

第二章基础施工典型方案

1施工前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并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

2在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基础上组织基础施工图会审,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

3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图纸会审结果,选择施工方案,编写作业指导书,并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工作。

4施工人员准备。根据工程总量及施工进度的要求,合理配置基础施工队伍,完整配备各工作岗位人员。

5施工机具配置。根据作业指导书要求,合理配置基础施工需要的机具设备,供电设备及安全防护设备等。施工机具必须经检验合格方可投入施工使用。

6地材及原材料的检验。地材及原材料的检验应符合GB50204—2002及《10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本工程计划使用的地材及原材料应取样后到当地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进行试验检验,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搅拌机应布置在上料、出料方便的位置,并且不能因搅拌震动造成基坑坍塌。

9发电机布置在场区内边缘,配电箱布置在搅拌机附近,联线架空布置不要与运输道路交叉。

10砂、石料不落地,单独堆放;水泥堆放要有支垫,就近布置在搅拌机台周围。

11生、熟料运输通道应平整,松软通道应铺垫板。

12模板、钢筋等材料工具布置在临时工棚附近。

13基础施工前,应建立健全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明确奖惩制度,并进行宣传教育。

基础开工前,必须以杆塔明细表和施工断面图为准,并严格按照相关作业指导书进行。对设计的线路路径进行复核。各个施工队分段进行线路复测时,应连续进行,对两个施工队交接处必须相互延伸两基进行复测,并与邻队取得联系。全面复测后,上报复测记录和复测中发现的问题。

a)校核直线及转角度数

c)复核重要交叉物及危险断面点

线路复测中,误差超过下列规定时,应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a)以设计订立的前、后两相邻直线方向桩为基准,其横线路方向偏移值大于50mm。

b)以视距法复测顺线路方向相邻两塔位中心桩之间的档距位移值大于设计档距的1%时。

c)线路转角的角度值用方向法校核时,对设计角度值之差大于1′30″时。

如下地形、危险点处应重点复核:

a)导线对地距离有可能不够的地形凸起点的标高。

b)杆塔位间被跨越物的标高。

c)相邻杆塔位的相对标高。

设计值与实测值相比偏差不应超过0.5米,超过时应由设计方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⑴线路复测应以方向桩为基准,对于连续丢失的方向桩需进行补定时,应用正分中法补桩。

⑵对于丢失的塔位桩,应以与附近的方向桩距离为依据进行补定,不得仅用量档距的方法连续补定塔位桩。

⑶补定转角桩时,可用经纬仪打延长线交会出正确的位置。

⑷补桩时,应对其档距、高差、转角度数、控制点、交叉跨越进行复查。当发现原始资料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时,应查明错误之处作好记录,并及时向工程部汇报。

⑸中心桩与付桩应有明显的区别或标记,以免发生误会,出现差错。

⑹测量时,如档距较小,则采用视距法测量档距。档距超过500米以及不通、高差较大的地段一律采用激光测距仪测量。

⑺测量档距时,应同时测量各塔位间高差。

⑻各队在施工前必须再复核一次前后档距,确保桩位位置无误。

根据图纸确定各塔位降基面数值,同时结合考虑基础的边坡保护范围,并注意,基础各腿在降基后的基面不应低于基础的设计埋深线。

基础土方开挖时,必须注意根据铁塔长短腿及主柱加高基础配置情况,结合现场实际地形慎重进行,严禁按降基数贸然开挖,只要降至基础主柱中心至塔位边坡临空面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即可,否则将会造成降基面错误而难以弥补,特别要注意主柱加高基础的基面,其开挖与否及开挖的数值应根据塔脚与自然地面的关系而定。

对位于山体、梯田的塔位,《明细表》中注明的基面降低值作为参考,按塔基稳定要求测得的实际基面降低值可以小于《明细表》中注明的基面降低值,但误差不宜超过0.5m。

以上所述范围的前提是边坡稳定。当边坡不稳定或保护范围不够,实际基面降低值大于《明细表》中注明的基面降低值时,请设计工代会同监理工程师、项目部协商解决。

1:0.10~1:0.20

1:0.20~1:0.35

1:0.35~1:0.50

1:0.35~1:0.50

1:0.50~1:0.75

1:0.75~1:1.00

1:0.35~1:0.50

1:0.50~1:0.75

1:0.75~1:1.00

1:0.35~1:0.50

1:0.50~1:0.75

1:0.75~1:1.00

1:1.00~1:1.25

●山坡施工时,先清除塔位山坡上部的危石,以利于施工及运行的安全。清运危石时,要充分做好危险点预测和预防措施,不得随意将山石撬落山下。

●基面开挖以人工挖掘为主,局部可采用小药量松动爆破。

●坡地应确定护坡、排水沟开方范围对坡地基础,各塔腿基础降基后的上坡及坡脚视实际情况作排水沟。

●打好顺线路付桩(距离和高度要适当),横线路付桩应打在塔位的山坡上部,离开适当距离。

●按设计规定的降基面要求,定出降基面开挖范围桩。

●施工基面降好后,以付桩为基准将塔位中心恢复到正确位置。

基础分坑必须在线路复测结束后进行。

分坑时,还应复核该塔前后邻档的档距及角度,并进一步复核护坡距离,各腿需降基面的高程。

分坑时应根据复核无误的中心桩,钉出各个必要的可以满足基础施工、找正及质量检查的方向辅助桩,坑口位置桩应按基础底板尺寸,坑深及地质情况加放坡系数等,确定坑口位置,各个辅助桩上均应标有明显标志,加以区别,辅助桩钉立位置便予观测,高低腿基础中心桩及辅桩必须保护好,以便施工检查之用。

为防止坑壁塌方,保证土石方开挖安全,应根据不同的土决定放坡系数。

直线塔基础布置一般为长方型。长根开垂直线路方向,短根开平行线路方向。铁塔基础坑口尺寸为基础底层的外型尺寸。直线塔分坑以塔位中心桩,顺线路方向付桩和垂直线路的90°桩为基准分坑,或打井字桩分坑。

转角塔基础布置一般为正方型排列。转角内侧为受压基础,转角外侧为受拉基础。转角塔分坑是以中心桩为准,二等分线为轴线的45°桩、90°基本桩位进行分坑。

(四)全方位高低腿基础分坑

⑴将经纬仪架于塔位中心桩O点,前视顺线路方向桩M桩,并在横线路方向上钉下另一方向桩N桩,以M、N两桩为方向基准控制方位。将OM方向设定为经纬仪水平度盘零度,并将目镜顺时针旋转45°后在坑口钉立A2、B2两对角桩。桩A2、B2必须严格进行操平,两桩之间的高差不得超过4mm(实际指两桩上铁钉之间的高差),用线绳将A2、B2桩上的小铁钉连接在一起,A2与B2的连线可视为水平线。

⑵将经纬仪目镜十字丝对准角桩A2上的铁钉,用钢尺直接丈量出仪器中心点至近角桩A2上铁钉之间的斜距离L,并读取此时的竖直角α,则经纬仪中心点(也即塔位中心桩O)至近角桩A2上铁钉之间的水平距离L1即为:L1=L×cosα。

一、土石方开挖的一般规定

施工人员必须熟悉图纸,并复核基坑方位、尺寸等,确认分坑正确后,方可进行开挖。

基坑开挖可采取人工开挖或机械开挖两种方式。泥水坑、一般流砂坑的开挖,宜采用抽水机抽水,加大放坡量等方法进行开挖,坑边不宜堆放余土。对于流砂较严重的基坑,一般采用井点降水法施工。采用井点降水方法施工前应由施工队报请项目部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当基坑为岩石或冻土时,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地质条件、工程量大小和施工机械等合理选用松动爆破的方式进行开挖。

土石方开挖时,必须开足施工基面。对基面降低未达设计要求而护坡已能满足或已按设计要求降基但护坡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必须及时向项目工程部汇报。挖坑时,如发现其土质与设计不符或坑底发现孔洞、古墓、管道等情况,应及时与项目部技术部门联系。

铁塔基础的坑深应以设计施工基面为基准。当设计施工基面为零时,铁塔基础坑深应以设计中心桩处自然地面标高为基准。铁塔基础坑深允许偏差为+100mm,同基基础坑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按最深基坑操平。铁塔基础坑深与设计坑深偏差大于+100mm时,其超深部分铺石灌浆处理。

铁塔基础坑回填,应分层夯实,每回填300mm厚度夯实一次。坑口的地面上应筑防沉层,防沉层的上部边宽不得小于坑口边宽,其高度视土质夯实程度确定,基础验收时宜为300~500mm。经过沉降后应及时补填夯实。工程移交时坑口回填土不应低于地面。石坑回填应以石子与土按3︰1掺合后回填夯实。泥水坑回填应先排出坑内积水然后回填夯实。冻土回填时应先将坑内冰雪清除干净,把冻土块中的冰雪清除并捣碎后进行回填夯实。冻土坑回填在经历一个雨季后应进行二次回填。

二、掏挖基础基坑的施工

(一)基坑掏挖成孔工艺

掏挖基坑施工难点:施工操作面狭小,人员、工具和土方上下不便利,安全上存在危险性。其主要技术控制环节在于:掏挖基坑的深度、半径、中心位置和扩底形状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掏挖方法以人工掏挖为主,使用凿、钢钎、大锤等工具进行,局部坚硬岩石可结合采用松动爆破。成孔施工要保证土质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用松动爆破法的炮孔布置:在基础中心打一个主炮孔,在基坑内圈打一些防震孔,以控制放炮时坑壁的震裂范围,保持岩石基础的整体稳定性。主炮孔直径一般为φ30~φ36,深度0.5~1.0m;防震孔直径与主炮孔相同,深度0.5m左右,数量为10~14个。主炮孔和防震孔可以用人工打孔或机械钻孔。

掏挖式基础的开挖应保证设计规定的锥度,不得开凿成上大下小或鼓肚形。

人工采用吊具(吊篮)向坑上出土,提升的索具应有足够强度,吊篮(箩筐)应用铁丝固定。出土人工提升时,上下人员密切配合。

或在坑上面支立一牢固三角架。三角架高度在1.5m左右,上端绑扎牢固,并挂一个1T定滑车,且滑车固定牢固,转动自如;三角架下端埋深不应小于0.5m。这样可利用三角架及滑车、绳索将坑内土运至地面。

⑴按照掏挖半径尺寸垂直向下进行掏挖,边掏边削,并且在接近掏挖深度0.5m随挖随量,直至达到整个设计深度之后停止挖掘;

⑵用钢尺进行坑深测量,用吊锤进行坑底中心测量,并用木桩或油漆在坑底中心作上标记,用油漆在坑壁掏挖扩底的高度处画上印记;

掏挖断面为圆形,掏挖时须保证上上下下孔壁的圆径和垂直。掏挖时,用铅垂球对坑壁进行垂吊,边掏挖边检测,以保证坑壁垂直。

为保证掏挖孔径断面不至于过大,可采取先掏挖后修整的程序,掏挖时宜预留50mm。在掏挖过程的检测中,铅垂球应挂在油漆印记的内侧约50mm处。

在距坑口边缘约500mm处,挖一条小沟并延伸出排水线路。每天施工完毕,要在坑口搭起遮雨蓬,盖上雨布,雨布四周用石块压实。

掏挖时应严格控制洞底标高,基坑超挖部分用C10级素混凝土或铺石灌浆作垫层进行调整。

基坑掏挖时,必须待浇制基本准备妥当后再进行扩底,以防止基坑暴露时间过长造成基坑塌方。基坑掏挖成型并经过监理验收后,应马上进行浇制并立即回填,同时作好排水工作,保证不积水。

第四节混凝土基础的施工

对运达现场的模板应检查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变形、裂缝等;合格后再行拼装,拼装必修牢固。模板拼装后,应在其内侧(接触混凝土的一面)涂刷脱模剂。

模板安装程序一般是:模板拼装→吊装→坑内调整→加固支撑。

○模板拼装一般在坑外的地面进行。当基坑较大,吊装模板易引起变形时可在坑内逐片组装。组装模板地面应平整、坚实。

○基坑外拼装的模板应采用三角架吊装法将其安置在基坑内的设计位置。当组装的模板较轻时,可以用滑杠法将模板滑至基坑内。保证模板不发生变形。

○模板就位后的调整。对于直柱柔性基础,每一个台阶的模板都应作一次调整。模板调整的内容包括:

●对中:组合后的每一个台阶模板轴心应与基础中心的铅垂线相重合。

●找正:以根开控制桩拉十字线,组合模板的两条中线与十字线相重合。

●操平:以组合模板的四个角为观测点,其高差应不大于2mm。

●整基模板安装后,应用井字线测量根开、对角线等,经综合调整,直至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为止。

○模板的支撑。经调整并检查符合质量要求的模板,应立即安装固定模板的支撑。原则上调整好一个台阶就支撑一个台阶。模板的支撑应根据土质情况和模板长度而定:土质坚硬时,应在模板四侧用方木或园木进行斜向支撑;土质松软或模板较长时,除增加斜支撑外,在台阶上连接加固角钢。台阶与台阶之间或立柱与下部台阶之间,一般应用抬木或抬架连接。以保证上一台阶或立柱的稳定。在坑口的地面处应安置抬木或抬架,使立柱上端固定。抬木或抬架两端应用坚土掩埋夯实,以保证浇制过程中不位移。

现场加工制作基础钢筋,必须依据GB50204—2002及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

⑴钢筋的焊接应依据JGJ18的规定执行。进行焊接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应采用电弧焊,不得采用氧气焊,只要在钢筋材质允许焊接的条件下,钢筋的连接必须采用焊接连接,钢筋焊接接头采用搭接焊。

⑵只有在无法进行双面焊时,才允许采用单面焊,对于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进行处理。

⑶焊缝高度要求为钢筋直径的0.25倍且不小于4mm,焊缝的宽度为钢筋直径的0.7倍,但不小于10mm。

⑷焊缝必须饱满,且不得有气泡、残渣、裂纹,焊后锌皮必须清除。

按照设计图纸核对钢筋品种、规格、数量,确认钢筋的质量符合要求。

底板、台阶钢筋绑扎,就位:

●底板、台阶钢筋绑扎一般在坑内进行,钢筋最下层用预制块支垫牢固,按要求调整好与模板的距离。

●纵横钢筋按要求排列整齐,弯钩朝向正确。

●上下层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份的相交点,可间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主柱与地螺的箍筋,应与受力主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双叠合处应于主柱角上的主筋处,沿受力主筋方向错开设置,各相交点必须全部扎牢。

●多层钢筋网一般分层绑扎,然后用竖筋绑扎牢固。

●将柱角主筋按预定尺寸就位,与地板网绑扎牢固,主筋下方也应用预制块支垫牢固。

●其他主筋按间距要求排列,与地板网绑扎牢固。

●用箍筋将主筋绑扎成笼;箍筋间距符合要求,弯钩迭合处应沿主筋方向交错布置。

●调整钢筋笼与模板相对位置,并采取措施固定。

钢筋笼绑扎允许偏差见下表

⑴地脚螺栓采用井字架和限位板进行安装,地脚螺栓间距允许误差为:±1mm。

⑵对地脚螺栓的控制内容包括:地脚螺栓间距;地脚螺栓的外露长度;同组地脚螺栓的对中心偏移。

⑶浇制过程中,用十字线控制好地脚螺栓的根开及扭,并防止螺杆倾斜。应对地脚螺栓的丝扣进行保护,浇制时用塑料袋进行包扎。

计量用磅秤称量每车砂、石重量,做好容积标注;按配合比确定每袋水泥需用砂、石数量(车);确定每袋水泥用水量。

上料搅拌启动搅拌机待其转动正常后投料,投料顺序一般为先砂、水泥、石子,最后加水。搅拌机上料斗升起过程中,禁止在斗下敲击斗身;若清理搅拌斗下的砂石,必须待送料斗提升用完稳妥后才能操作。搅拌时间不少于2min。为保证混凝土配料准确,提高施工速度,保证混凝土质量,提高线路施工的自动化程度,1000kV线路基础的混凝土搅拌推荐使用混凝土搅拌站。

出料运输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到运料小车后及时运送到位;商品混凝土或集中搅拌远距离运输应有防止出现离析的措施,运到的混凝土应在初凝时间之内。

浇筑应先从立柱中心开始,逐渐延深至四周,应避免将钢筋向一侧挤压变形

当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超过2m时,应采用溜槽浇筑混凝土,使混凝土沿坡道流入模板内,不使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

一个塔腿基础应一次浇完,不得留施工缝。同一铁塔四个基础埋深不等时,应先施工深基础,后施工浅基础。下雨天不宜露天搅拌和浇灌混凝土。

混凝土基础浇制过程中,应设专人监视模板、钢筋及地脚螺栓,如发现变形、移位,应及时停止浇制,重新进行加固及校正。

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为200mm。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使用振捣器时应当快插慢拔,插点均匀,逐点移动,移动间距不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时间一般以混凝土表面呈现水泥浆不再出现气泡,不再显著沉落为止,但防止振捣过久出现漏浆。

振捣时要防止振捣器接触模板和钢筋笼,应随时注意钢筋与四面模板保持一定距离,严防露筋,注意地脚螺栓位置正确。

每一个混凝土基础浇制完毕,在初凝前应对露出部分进行抹平收浆。保证基础露出部分平整、美观。直线塔四个基础顶抹成平面;转角塔及终端塔应根据设计提出的预偏要求,抹成斜面;地脚螺栓要涂抹黄油加以保护。

(五)浇制过程的质量检查

坍落度:每班日或每个基础腿应检查两次以上。

配合比:每班日或每基基础至少检查两次,其重量误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混凝土原料每盘称量的偏差不得超过水泥±2%,粗、细骨料±3%,水±2%。

以试块28天龄期的抗压强度为依据,检查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强度。试块应在浇制现场制作,其养护条件应与混凝土基本相同。试块制作数量、标准应符合规范要求。

基础浇灌完毕后,拆去地脚螺栓的丝扣保护套,再一次检查地脚螺栓根开和同组地脚螺栓中心对主柱中心的偏移,检查基础根开及对角线等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超出允许误差的,应在混凝土初凝前调整合格并在其周围灌浆。

⑴浇筑后应在12小时内开始浇水养护,当天气炎热、干燥有风时,应在3小时内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时应在基础模板外覆盖草袋等,遮盖物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表面始终湿润。

⑵对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不得小于5昼夜。

⑶基础拆模经表面质量检查合格后立即回填土,并应对基础外露部分加遮盖物,按规定期限继续浇水养护,养护时应使遮盖物及基础周围的土始终保持湿润;

⑷采用养护剂养护时,应在拆模并经表面检查合格后立即涂刷,涂刷后不再浇水。

⑸当室外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应按冬季施工养护。

⑴拆模时,应保证砼表面及棱角不损坏,且强度不低于2.5Mpa,一般为浇筑后2~3天拆模,若气温低于10℃延1~2天拆模,拆模要自上到下,模板要全部拆除,不得遗漏。

⑶对较大蜂窝及表面裂纹,应将其全部深度内薄弱的混凝土层和个别突出的骨料颗粒凿去,再用钢丝刷刷净,然后用细骨料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填塞并仔细捣实。

⑷对于减弱混凝土结构承重构件截面的狗洞及大蜂窝,必须同设计单位研究补强处理办法,不得擅自处理。

⑸拆模时严禁碰撞地螺螺栓和角钢,防止松动。拆模后清除地脚螺栓和角钢上的残余水泥,并在地脚螺栓上涂以黄油,用塑料袋包好。

⑹拆模完毕后,要有质检员验证合格后,方可回填土。

⑺整基基础回填土夯实后允许偏差值如下表如示:

整基基础中心与中心桩间的位移(mm)

基础根开及对角线尺寸(‰)

基础顶面或主角钢操平印记间相对高差(mm)

1当连续5天,室外平均气温低于5℃时,混凝土基础工程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并应及时采取气温突然下降的防冻措施。

3配制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浇筑C15强度等级混凝土时,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m3,水灰比不应大于0.6。

4冬期拌制混凝土时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水及骨料的加热温度不得超过表5.5.4的规定。

强度等级小于5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强度等级等于及大于52.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注:当骨料不加热时,水可以加热到100℃,但水泥不应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投料顺序为先投入骨料和已加热的水,然后再投入水泥。

5水泥不应直接加热,宜在使用前运入暖棚内存放。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6冬期施工不得在已冻结的基坑底面浇制混凝土,已开挖的基坑底面应有防冻措施。

7冬期混凝土养护宜选用覆盖法、暖棚法或蒸汽法。当采用暖棚法养护混凝土时,混凝土养护温度不应低于5℃,并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8掺用防冻剂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负温条件下养护时,严禁浇水,外露表面必须覆盖;

b)混凝土的初期养护温度混凝土施工方案(北京某工程参考),不得低于防冻剂的规定温度;

c)当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15℃时,应对混凝土采用保温材料覆盖养护。

9冬期施工混凝土基础拆模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回填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受冻前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设计值的30%。

第五节基础施工常用工器具表

污水管道深沟槽大开挖施工方案一、土石方开挖主要工器具配置

包括经纬仪、塔尺、花杆、钢卷尺、垂球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