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74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施工工艺

1.1.1.1适用范围

土工合成材料适用于加固软弱地基,使之形成复合地基,可提高土体强度,显著地减少沉降,提高地基的稳定性;用于公路、铁路路基作加强层,防止路基翻浆、下沉;用于堤岸边坡,可使结构坡角加大,又能充分压实;作挡土墙后的加固,可代替砂井。此外,还可用于河道和海港岸坡的防冲;水库、渠道的防渗以及土石坝、灰坝、尾矿坝与闸基的反滤层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齿轮总厂餐厅大楼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可取代砂石级配良好的反滤层,达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保证安全使用的目的。

1.1.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17639—1998);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聚乙烯土工膜》(GB/T17643—199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聚氯乙烯土工膜》(GB/T17688—199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塑料土工格栅》(GB/T17689—199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塑料扁丝编制土工布》(GB/T17690—1998)。

1.土工合成材料: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总称。

2.土工织物: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按制造方法不同分为织造土工织物和非织造(无纺)土工织物。

3.土工膜:由聚合物或沥青制成的一种相对不透水薄膜。

4.土工格栅:由高密度聚乙烯等聚合物经挤压加工再进行拉伸制成的格栅状、用于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其开孔可容周围土、石或其他土工材料穿入。

5.土工带:经挤压拉伸或加筋制成的条带抗拉材料。

6.土工格室:由土工格栅、土工织物或土工膜、条带等行成的蜂窝状或网格状三维结构材料。

7.土工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的土工合成材料。

1.施工前应对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单位面积的质量、厚度、相对密度)、强度、延伸率以及土、砂石料等做检验。土工合成材料以100m2为一批,每批应抽查5%;产品验收抽样以卷为单位时,每批应抽查5%,并不少于一卷。

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清基、回填料铺设厚度及平整度,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方向、接缝搭接长度或接缝状况、土工合成材料与结构的连接状况等。

3.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承载力检验。

1.1.4.1技术准备

1.详细阅读设计文件,准确理解设计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在地基加固中的作用。

2.详细阅读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原地基土层的工程特性、土质及地下水对拟使用的土工合成材料的腐蚀和施工影响。

3.对拟使用的回填土、石做检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4.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工合成材料特性及现场施工条件编制施工方案。

5.对工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1.1.4.2材料准备

1.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现场情况,制定土工合成材料的采购计划;

2.选择回填土、石的来源地;

3.土工合成材料进场时,应检查产品标签、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并取样送检;

4.根据施工方案将土工合成材料提前裁剪拼接成适合的幅片;

5.准备好土工合成材料的存放地点,避免土工合成材料进场后受阳光直接照晒。

1.1.4.3主要机具

1.土工合成材料拼接机具;

2.回填土、石料运输机具;

3.回填层夯实、碾压机具;

1.1.4.4作业条件

1.土工合成材料验收合格;

2.回填土、石材料试验合格;

3.向工人的技术交底已经完成;

4.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基层处理合格。

1.1.5材料和质量要点

1.1.5.1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

土工合成材料目前可分为下列四大类;

1.1.5.2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

(1)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指标包括其本身特性指标及其与土相互作用指标。后者需模拟实际工作条件,由试验确定(该指标主要用于初步设计时参考)。

(2)土工合成材料自身特性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1)产品形态指标:材质、幅度、每卷长度、包装等;

2)物理性能指标:单位面积(长度)、质量、厚度、有效孔径(或开孔尺寸)等;

3)力学性能指标: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握持强度、顶破强度、胀破强度、材料与土相互作用的摩擦强度等;

4)水力学:透水率、导水率、梯度比等;

5)耐久性能:抗老化、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等。

1.1.5.3土工合成材料应按设计指定产品选择,设计没有明确指定时,应选用抗拉强度大,延伸率较小的产品。土工格栅应有较大糙度;土工织物、土工膜应有较高的刺破、顶破、握持强度,其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1.1.5.4土工合成材料的抽样检验可根据使用功能进行试验项目选择(见表1.1.5.4)。

土工合成材料试验项目选择表表1.1.5.4

注:√为必做项,○为选做或不做项。

1.1.5.5土工合成材料自身主要性能的试验方法标准可参照《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SL/T235—1999)执行。

1.1.6.1 工艺流程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6.1。

图1.1.6.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施工工艺流程

1.1.6.2操作工艺

(1)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的基层应平整,局部高差不大于50mm。清除树根、草根及硬物,避免损伤破坏土工合成材料。

(2)对于不宜直接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的基层应先设置砂垫层,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300mm,宜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1)首先应检查材料有无损伤破坏。

(2)土工合成材料须按其主要受力向铺放。

(3)铺放时应用人工拉紧,没有皱折,且紧贴下承层。应随铺随及时压固,以免被风掀起。

(4)土工合成材料铺放时,两端须有富余量。富余量每端不少于1000mm,且应按设计要求加以固定。

(5)相邻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对土工格栅可采用密贴排放或重叠搭接,用聚合材料绳或棒或特种连接件连接。对土工织物及土工膜可采用搭接或缝接。

(6)当加筋垫层采用多层土工材料时,上下层土工材料的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

(7)土工织物、土工膜的连接可采用搭接法、缝合法和胶结法。连接处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的强度。

搭接长度300~1000mm,视建筑荷载、铺设地形、基层特性和铺放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采用300~500mm。荷载大、地形倾斜、基层极软,不小于500mm,水下铺放不小于1000mm。当土工织物、土工膜上铺有砂垫层时不宜采用搭接法。

采用尼龙或涤纶线将土工织物或土工膜双道缝合,两道缝线间距10~25mm。缝合形式如图1.1.6.2所示。

采用热粘接或胶粘接。粘接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100mm。

(8)在土工合成材料铺放时,不得有大面积的损伤破坏。对小的裂缝或孔洞,应在其上缝补新材料。新材料面积不小于破坏面积的4倍,边长不小于1000mm。

(1)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地基,无论是使用单层还是多层土工合成加筋材料,作为加筋垫层结构的回填料,材料种类、层间高度、碾压密实度等都应由设计确定。

(2)回填料为中、粗、砾砂或细粒碎石类时,在距土工合成材料(主要指土工织物或土工膜)80mm范围内,最大粒径应小于60mm,当采用黏性土时,填料应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并不含有对土工合成材料有腐蚀作用的成分。

(3)当使用块石做土工合成材料保护层时,块石抛放高度应小于300mm,且土工合成材料上应铺放厚度不小于500mm的砂层。

(4)对于黏性土,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以内,密实度不小于最大密实度的95%。

(5)回填土应分层进行,每层填土的厚度应随填土的的深度及所选压实机械性能确定。一般为100~300mm,但筋上第一层填土厚度不小于150mm。

(6)填土顺序对不同的地基有不同要求;

1)极软地基采用后卸式运土车,先从土工合成材料两侧卸土,形成戗台,然后对称往两两戗台间填土。施工平面应始终呈“凹”形(凹口朝前进方向)。

2)一般地基采用从中心向外侧对称进行。平面上呈“凸”形(突口朝前进方向)。

(7)回填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地基沉降情况,控制回填速度。

(8)土工合成材料上第一层填土,填土机械只以沿垂直于土工合成材料的铺放方向运行。应用轻型机械(压力小于55Kpa)摊料或碾压。填土高度大于600mm后方可使用重型机械。

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

2.土工合成材料地基表面应平整。

3.土工合成材料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1.7的规定。

1.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现场施工人员禁止穿硬底或带钉的鞋;

2.土工合成材料铺放后,宜在48h内覆盖,避免曝晒;

3.严禁机械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表面行走;

4.用黏土做回填时,应采取排水措施。雨雪天要加以遮盖。

1.1.9安全环保措施

1.土工合成材料存放点和施工现场禁止烟火;

2.土工格栅冬季易变硬,应防止施工人员割、碰损伤;

3.土工合成废料要及时回收集中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验收时应有以下质量记录:

1.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出厂合格证;

2.土工合成材料性能(按设计要求项目)实验报告;

3.土工合成材料接头抽样试验报告;

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5.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隐蔽检查资料;

6.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承载力检验报告;

8.施工技术交底资料;

9.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规范要求的其他资料。

1.2强夯地基施工工艺

1.2.1.1适用范围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高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现场周围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必须采用时应采取防振措施。

1.2.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强夯法:用大吨位(10~40t)夯锤,反复起吊至高处(6~30m)使其自由下落,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2.强夯地基:利用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填土地基,使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土层来承受上部荷载的地基。

1.强夯施工前,应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以确定相应的施工参数。试验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2.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距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

3.施工中应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

4.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

1.2.4.1技术准备

1.应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

2.结合场区内的具体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专业工种应进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

4.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

5.其他技术准备工作。

1.2.4.2劳动力准备

起重司机1名、起重工2名、辅助工4名(单机单班考虑)。

1.2.4.3主要机具

1.夯锤: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面为方形或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2.起重机械:宜选用起重能力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5.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度、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1.2.4.4作业条件

1.场地已整平,机械设备进出场道路已修好。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

2.现场积水已排除,满足机械行走作业。

1.2.5.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布置夯点→机械就位→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夯锤自由下落→按设计要求重复夯击→低能量夯实表层松土

式中a——修正系数,一般黏性土取0.5,砂性土到0.7,黄土取0.35~0.5;

H——有效加固深度(m);

实际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锤重和落距外,还有地基土层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强夯的设计参数等都与有效加固深度密切相关。在缺少经验或试验资料时,可按表1.2.5.2预估。

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表1.2.5.2

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等

注: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2.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的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量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量大于6000KN.m时为200m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4.两遍夯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5.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6.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

7.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8.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确定。

9.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1.2.5.3操作工艺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识第一遍强夯点位置,并测量原地面高程;

(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标高;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夯锤脱落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标高;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度;

(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以上步骤逐次完成强夯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

(1)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荷载,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

(2)强夯机械必须符合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起重机臂杆在突然卸重时发生后倾和减少臂杆的振动。安全装置一般采用在臂杆的顶部用两根钢丝绳锚系到起重机前方的推土机上。不进行强夯施工时,推土机可作平整场地用。

(3)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夯击深度应用水准仪测量控制。

(4)每夯击一遍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实,施工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强夯时,首先应检验夯锤是否处于中心,若有偏心时,应采取在锤边焊钢板或增减混凝土等办法使其平衡,防止夯坑倾斜。

(6)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正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度过大,应及时用砂土将坑整平,予以补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7)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强夯,通常采用开挖排水盲沟(盲沟的开挖深度、间距、方向等技术参数应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或在夯坑内回填粗骨料,进行置换强夯。

(8)强夯时,会对地基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振动,夯击点宜距现有建筑物15m以上,如间距不足,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带,其沟深要超过建筑物的基础深度,并有足够的长度,或把强夯场地包围起来。

(1)强夯施工宜在干旱季节进行。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变软,以致出现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

(2)根据总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明沟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明沟,以确保施工质量。

(3)对强夯的区域及时进行表面碾压。

(4)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

(5)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虚土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行试吊,将夯锤吊离地面1m左右往返起落数次,确定稳妥后,方可正式强夯。

(6)使用轮胎式起重机在强夯和移机过程中都应铺设垫板。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2.6的规定。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1.2.6

夯击范围(超过基础范围距离)

1.做好现场测量控制桩、控制网的保护工作。

2.做好现场夯击位置布点的保护工作。

3.做好现场排水设施的保护工作。

1.2.8安全环保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保证体系,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安全技术规范及施工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

2.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

3.进入现场必须带安全帽,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

4.吊机起重臂活动范围内严禁站人,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强夯区域。

5.夯机驾驶室前应安装安全防护网,测量仪器应架设在距夯机30m以外的地方,夯锤下落位置与施工人员的安全距离为20m。

6.汽车吊行走时应铺放4m×2m×0.02m钢板。

7.施工时应随时观察机械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8.施工应按计划有序进行,保持现场安全文明施工。

2.强夯地基质量检验评定;

3.强夯地基承载力检验记录;

4.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和记录。

1.3真空预压加固地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1.3.1.1适用范围

真空预压法适用于处理饱和匀质黏性土及含薄层砂夹层的黏性土,特别适用于新淤填土、超软土地基的加固。

1.3.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1.预压地基:在原状土上加载,使土中水排出,以实现土的排水固结,减少建筑物地基后期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按加载方法不同,分为堆载预压、真空预压、降水预压三种不同方法的预压地基。

2.真空预压:是以大气压力作为预压载荷,通过先在需加固的软地地基表面铺设一层透水砂垫层或砂砾层,再在其一覆盖一层不透气的塑料薄膜或橡胶布,四周密封与大气隔绝,在砂垫层内埋设渗水管道,然后与真空泵连通进行抽气,使透水材料保持较高的真空度,在土的孔隙水中产生负的孔隙水压力,将土中孔隙水和空气逐渐吸出,从而使土体固结的一种软土地基加固方法。

1.真空预压加固地基施工前,必须详细分析地质勘察资料,了解土层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布和层理变化,透水层的位置、地下水类型及水源补给条件等。通过土工试验确定土层的先期固结压力、孔隙比和固结压力关系、渗透系数、固结系数、三轴试验抗剪强度指标以及原位十字板抗剪强度等。同时踏勘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构造情况。

2.对重要工程,应预先在现场选择试验区进行预压试验,在预压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等项目的监测并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根据试验区获得的监测资料确定加载速率控制指标、推算土因结系数、固结度及最终竖向变形等,分析地基处理效果,对原设计进行修正,并指导全场的设计和施工。

3.对主要以变形控制的建筑,当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等排水竖井处理深度范围内和竖井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变形量和平均固结度符合设计要求时,方可卸载。

对主要以地基承载力或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建筑,当地基土经预压而增长的强度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卸载。

4.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监测措施,沉降、孔隙水压力等原始数据,塑料排水带等位置。

6.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制度。

1.3.4.1技术准备

1.认真熟悉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

2.搜集详细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类型及分布和结构质量等情况。

3.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设计,包括管网平面布置,排水管泵及电器线路布置,真空度探头位置、沉降观测点布置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其他设施的布置等。

4.测量基准点复测及办理书面移交手续。

1.3.4.2材料准备

排水带、滤水管、聚氯乙烯薄膜等,原材料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1.3.4.3主要机具

3.每10000m2加固面积所需设施数量见表1.3.4.3。

每10000m2所需设施数量控制表表1.3.4.3

39000~40000

一个总闸箱,其余为分箱

1.3.4.4劳动组织

劳动力组织见表1.3.4.4

各项施工作业人数配备表表1.3.4.4

工种及人数视工程量大小,工期量要求及现场居住条件作相应考虑

按1台桩机1个作业班配备

以每10000m2配备

以每10000m2临时配备

GBT 38723-2020 木家具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速率检测 逐时浓度法以每10000m2配备

按三班运行,每班正常人员配备

(白班进行修补增加力工3~4人)

1.3.4.5作业条件

开工前必须水通、电通、路通,技术准备、材料准备、主要机具准备齐全。

1.3.5材料质量要点

1.工作垫层应选用柔韧性好的荆笆,铺滤水层的材料通常用中粗砂TCECS 692-2020 复合材料拉挤型材结构技术规程.pdf,密封膜选用0.08~0.10mm的普通白色聚氯乙烯农用薄膜,滤水管选用φ90聚氯乙烯硬塑料管制作。

2.塑料排水带质量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