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SL303—200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SL303—2004
积分: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4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SL303—2004

3.3.4采用隧洞导流时,隧洞断面尺寸和数量视河流水文特性、岩石完整情况以及围堰运行条件 等因素确定。当导流隧洞的使用经过不同导流分期时,应根据控制阶段的洪水标准进行设计。

个枯水期能将永久建筑物(或临时挡水断面)修筑至坝体度汛标准的汛期洪水位以上时 汛期虽淹没基坑但对工程进度影响较小且淹没损失不大时。

3.4.1围堰型式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安全可靠,能满足稳定、抗渗、抗冲要求; 2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易于拆除并能利用当地材料及开挖渣料; 3堰基易于处理,堰体便于与岸坡或已有建筑物连接; 4在预定施工期内修筑到需要的断面及高程,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5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1安全可靠,能满足稳定、抗渗、抗冲要求; 2结构简单NY/T 2502-201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芋,施工方便,易于拆除并能利用当地材料及开挖渣料; 3堰基易于处理,堰体便于与岸坡或已有建筑物连接; 4在预定施工期内修筑到需要的断面及高程,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5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3.4.2不同围堰型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土石围堰时应能充分利用当地材料,造价低,施工简便; 2混凝土围堰宜采用重力式;当堰址河谷狭窄且堰基和两岸地质条件良好时,可用混凝土拱 围堰;采用碾压混凝土围堰时应做到造价低、工期短、工艺简单; 3钢板桩格型围堰或钢管桩格型围堰最高挡水水头宜小于30m; 4低水头情况可结合材料、环境保护和施工队伍情况考虑采用木笼、竹笼、草土围堰等型式。 3.4.3土石围堰填筑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1防渗体土料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0“cm/s;若当地富有风化料或砾质土料、并经过试验验证 能满足防渗要求时,可选用; 2心墙或斜墙土石围堰堰壳填筑料应为无凝聚性材料,渗透系数大于10'cm/s,宜采用天然 砂卵石或石渣; 3围堰堆石体水下部分不宜采用软化系数大于0.8的石料。

3.4.2不同围堰型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3.4.3士石围堰填筑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3.4.4围堰结构设计荷载组合只考虑正常情况。堰顶宽度应能适应施工需要和防

.4.5重要的和高水头混凝土围堰的安全稳定除应采用材料力学方法计算外,还宜采用有限元注 复核其应力和变形。

3.4.6混凝士围堰的安全核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大、最小垂直正应力可按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围堰在设计工况时,迎水面充许有0.15MP 人下的主拉应力,堰体允许有0.2MPa以下的主拉应力;

3.4.7围堰堰基覆盖层防渗处理可采用下列方

2根据覆盖层厚度和组成情况,可比较选用高压喷射灌浆、混凝土防渗墙或自凝灰浆槽、水 泥或粘土水泥灌浆、板桩灌注墙、防渗土工膜等处理方式; 3采用铺盖防渗时,堰基覆盖层渗透系数与铺盖土料渗透系数的比值宜大于50,铺盖厚度不 宜小于2m;

3.4.8土石围堰与泄水道接头处,宜适当加长导水墙或设丁坝将主流挑离围堰,防止水流冲刷堰

土石围堰迎水面堰坡保护范围可自最低水位以下2m起至堰顶。保护材料在水下部分可用沉排、 柳枕、竹笼或混凝土柔性排等;水上部分可用砌石或钢筋石笼,根据材料获得条件、水流流速 施工难度及经济等因素综合比较选定

1过水前向基坑充水形成水垫;基坑边坡覆盖层预先作好反滤压坡; 2溢流面型式和防冲材料宜作方案比较;土石过水围堰溢流面根据水流流速、施工条件等因 素采用竹笼、钢筋石笼或混凝土柔性板等保护,并在其下设置好垫层(反滤层); 3在岩基上设重力式挑流墩;

3.4.10不过水围堰堰顶高程和堰顶安全加高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堰顶高程不低于设计洪水的静水位与波浪高度及堰顶安全加高值之和,其堰顶安全加高不 低于表3.4.1值; 2土石围堰防渗体顶部在设计洪水静水位以上的加高值:斜墙式防渗体为0.8m~0.6m;心墙 式防渗体为0.6m~0.3m;

3考虑涌浪或折冲水流影响,当下游有支流顶托时,应组合各种流量顶托情况,校核围堰堰 顺高程:

表3.4.1不过水围堰堰顶安全加高下限值(m)

3.4.11过水围堰堰顶高程应接静水位加波浪高度确定,不必另加堰顶安全加高值 3.4.12混凝土围堰、浆砌石围堰与土石围堰的稳定安全系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重力式混凝土围堰、浆砌石围堰采用抗剪断公式计算时,安全系数K不小于3.0,若考虑 排水失效情况,K不小于2.5;按抗剪强度公式计算时,安全系数K不小于1.05; 2混凝土拱围堰、浆砌石拱围堰的稳定安全系数及应力控制指标分别参照《混凝土拱坝设计 规范》(SL282一2003)和《浆砌右坝设计规范》(SL25一1991)的有关规定选取; 3土石围堰边坡稳定安全系数:3级,K不小于1.20;4级~5级,K不小于1.05。

3.5.1导流明渠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渣泄能力大,开挖量小; 2弯道少,避开滑坡、崩塌体及高边坡开挖区; 3便于布置进入基坑交通道路; 4进出口与围堰接头满足堰基防冲要求; 5避免横向水流形成过大的水位差;避免泄洪时对下游沿岸及施工设施冲刷。 3.5.2明渠底宽、底坡和进出口高程应使上、下游水流衔接条件良好,满足导、截流和施工期通 航、排冰要求。设在软基上的明渠,宜通过动床水工模型试验,改善水流衔接和出口水流条件, 确定冲坑形态和深度,采取有效消能抗冲设施。 3.5.3明渠断面型式应方便后期封堵。应在分析地质条件、水力条件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衬砌方式。

.5.4导流隧洞选线应根据地形、地质及水力条件,保证隧洞施工和运行安全。相邻隧洞间净距 洞与永久建筑物之间间距、洞脸和洞顶岩层厚度均应满足围岩稳定及安全运行的要求。有条件 寸宜与永久隧洞相结合,其结合部分的洞轴线、断面型式与衬砌结构等应同时满足永久运行与放

3.5.4导流隧洞选线应根据地形、地质及水力条件,保证隧洞施工和运行安全。相邻隧洞间净距

3.5.4导流隧洞选线应根据地形、地质及水力条件,保证隧洞施工和运行安全。相邻隧洞间净距、

导流隧洞具体布置应符合《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一2002)关于导流隧洞的有关规定。 3.5.5隧洞断面型式、进出口高程宜兼顾导流、截流及其它需要,进口水流顺畅、水流衔接良好 不产生气蚀破坏。洞身断面宜方便施工;洞底纵坡随施工泄流等条件选择。应注意出口的消能防 冲及对岸坡的冲刷。

隧洞衬砌范围、型式及封堵措施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7导流底孔设置数量、高程及其尺寸宜兼顾截流、排冰等要求。进口型式选择可通过水工 型试验确定。

3.5.7导流底孔设置数量、高程及其尺寸宜兼顾截流、排冰等要求。进口型式选择可通过水工模

利用永久泄洪、排沙和水库放空底孔兼作导流底孔时,应同时满足永久和临时运用要求。坝 内临时导流底孔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应以坝体同标号混凝土回填封堵,并采取措施保证新老混凝 土结合良好。

贝内导流底孔宽度不宜超过该坝段宽度的一半,

3.5.9可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导流底孔水流流态。当底孔内发生高速水流时,应采取预防空蚀 措施;底孔上方设有缺口或梳齿双层泄流时,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应研究导流底孔的出口消能 方式,以防止出口水流对下游坝基破坏。

.5.10导流涵管轴线宜顺直,进口要求与隧洞和底孔相同,但涵管内不应发生明满流交替出现 为流态。宜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出口消能防冲措施;为避免管顶与两侧坝体的不均匀沉陷,全 或大半部涵管宜嵌入基岩。当涵管设在软基上时,应对管道结构或基础采取加固措施。分段设 置伸缩缝,避免涵管由于产生不均匀沉陷和温度应力引起裂缝。

3.5.11混凝土重力坝、拱坝等实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预留坝体缺口或梳齿与其它导流设施共 同泄流;支墩坝、坝内厂房等非实体结构在封腔前坝体不宜过流,如需过流,应采取措施保证坝 体安全。

3.5.12坝体泄洪缺口或梳齿宜设在河床部位,避免下泄水流冲刷岸坡;施工过程中未形成曲面 的泄水坝段,可经水工模型试验确定空蚀指数x。当×小于0.3时,应采取掺气措施降低坝体 负压值。高坝设置缺口泄洪时应妥善解决缺口形态、坝面水流流态、下游防冲及过流时引起的折 动等问题,并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施工中的土石坝体泄洪,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专门论证确定坝体填筑高度、过流断面型式、 水力学条件及相应防护措施。

3.5.13厂房施工期不宜过流。经论证需要过流时,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确定过流方式、泄流 能力及相应防护措施。

3.6.1截流方式的选择应充分分析水力学参数、施工条件和截流难度、抛投物数量和性质,进行 技术经济比较。并应根据下列条件选择不同的截流方式: 1截流落差不超过3.5m时宜选择单立堵截流。如龙口水流能量相对较大,流速较高,应 制备重大抛投物料; 2截流流量大且落差大于3.5m时宜选择双钱或多钱立堵截流; 3建造浮桥及栈桥平堵截流、定向爆破、建闸等截流方式只有在条件特殊时,经充分论证后 方可选用。

3.6.3截流设计应提出分流建筑物附近围堰或其它阻水障碍物清除的具体要求。 3.6.4钱堤轴线应根据河床和两岸地形、地质、交通条件、围堰防渗、主流流向、通航要 素综合分析选定,战堤宜为围堰堰体组成部分

3.6.5确定龙口宽度及位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河床宽度小于80m时,可不安排预进占,不设置龙口; 2应保证预进占段裹头不发生冲刷破坏; 3截流龙口位置宜设于河床水深较浅、覆盖层较薄或基岩出露处; 4龙口工程量宜小

3.6.6若龙口段河床覆盖层抗冲能力低

底。护底范围可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经验拟定。立堵截流的堤轴线下游护底长度 按龙口平均水深的2倍~4倍取值,轴线以上可按最大水深的1倍~2倍取值。护底顶面高程在 分析水力学条件及护底材料后确定。护底宽度根据最大可能冲刷宽度确定。

3.6.7截流抛投材料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预进占段填筑料宜利用开挖渣料和当地大然料; 2龙口段抛投的大块石、钢筋石笼或混凝土四面体等材料数量应考虑一定备用,备用系数宜 取1.2~1.3; 运输条件、可能流失量及战堤沉陷等因素综合分析

并留适当备用量,备用系数可取1.2~1.3;

.6.8重要或难度较大的截流工程的设计,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并提出截流期间相应的观活 设施

3.6.8重要或难度较大的截流工程的设计,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并提出截流期

3.7.1初期排水总量应按围堰闭气后的基坑积水量、抽水过程中围堰及基础渗水量、堰身及基坑 盖层中的含水量,以及可能的降水量等四部分组成计算。其中可能的降水量可采用抽水时段的 多年日平均降水量计算。

3.7.2 经常性排水应分别计算围堰和基础在设计水头的渗流量、覆盖层中的含水量

.7.2经常性排水应分别计算围堰和基础在设计水头的渗流量、覆盖层中的含水量、排水时降水

量及施工弃水量。其中降水量按抽水时段最大日降水量在当天抽干计算;施工弃水量与降水量不 应叠加。基坑渗水量可分析围堰型式、防渗方式、堰基情况、地质资料可靠程度、渗流水头等因 素适当扩大。

3.7.3确定基坑初期抽水强度时,应根据不同围堰型式对渗透稳定的要求确定基坑水位下降速 度

3.7.4抽水设备应有一定备用和可靠电源

3.8施工期蓄水、通航、排冰

1与蓄水有关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及导流工程封堵计划; 2库区征地、移民和清库、环境保护的要求; 3水文资料、水库库容曲线和水库蓄水历时曲线; 4要求防洪标准、泄洪与度汛措施及坝体稳定情况; 5通航、灌溉等下游供水要求; 6有条件时,应考虑利用围堰挡水受益的可能性。 3.8.2确定施工期蓄水日期时除按蓄水标准分月计算水库蓄水位,还应按规定防洪标准计算汛 水位,确定汛前坝体施工顶面高程及混凝土坝的接缝灌浆计划。 3.8.3施工期临时通航方案应结合施工导流方案统一考虑,并经过技未经济比较确定。经研究 认施工期间须断航时,应妥善解决断航后的客、货运问题。

导致泄水建筑物不能安全

4.1.1主体工程施工方法应能经济合理地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总体设计方案,保证工程质量与施 工安全。通过研究,应确定完整可行的施工方法,论证施工总进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水工枢 纽布置和建筑物型式提出修改建议,并为编制工程概算提供所需的资料。

1控制进度的工程; 2所占投资比重较大的工程; 3影响施工安全或施工质量的工程; 4施工难度较大或采用施工新技术的工程。 4.1.3施工方案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 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2有利于缩短工期、减少辅助工程量及施工附加工作量,降低施工成本; 3有利于先后作业之间、土建工程与机电安装之间、各道工序之间协调均衡,减少干扰 4技术先进、可靠,所选用的施工新技术宜通过生产性试验或鉴定; 5施工强度和施工设备、材料、劳动力等资源需求较均衡; 6有利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劳动者身体健康。 4.1.4施工设备选择及劳动力组合宜遵守下列原则: 1适应工程所在地的施工条件,符合设计要求,生产能力满足施工强度要求; 2设备性能机动、灵活、高效、能耗低、运行安全可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3应按各单项工程工作面、施工强度、施工方法进行设备配套选择;有利于人员和设备的 动,减少资源浪费; 4设备通用性强,能在工程项目中持续使用; 5设备购置及运行费用较低,易于获得零、配件,便于维修、保养、管理和调度; 6新型施工设备宜成套应用于工程,单一施工设备应用时,应与现有施工设备生产率相适应 7在设备选择配套的基础上,施工作业人员应按工作面、工作班制、施工方法以混合工种 合国内平均先进水平进行劳动力优化组合设计。

4.1.4施工设备选择及劳动力组合宜遵守下列

宜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施工方案比选和确定。

4.1.5宜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施工方案比

岩士开挖级别应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条件,按附

4.2.2土石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分层厚度经综合研究确定。两岸水上部分的项基开挖宜 生截流前完成或基本完成。水上水下分界高程可根据地形、地质、开挖时段和水文条件等因素分 析确定。

4.2.3应在邻近建基面的常规开挖梯段爆破孔的底部及建基面之间预留保护层,地基保护层以上 石方开挖,宜采取延长药包、梯段爆破。 4.2.4设计边坡轮廓面开挖,应采取防震措施,如预留保护层、控制爆破等。 4.2.5若地基开挖的地形、地质和开挖层厚度有条件布置坑道时,在满足地基预裂要求的条件下 可考虑采用辐射孔爆破,

4.2.6应结合施工总布置和施工总进度作好整个工程的士石方平衡,宜与水士保

在满足施工总进度及环境保护要求前提下,开挖石渣宜利用;应合理安排减少二次倒运,堆渣不 应污染环境。

4.2.7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部位开挖不应采用集中药包法进行爆破,其它部位如需采用日

《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施工技术规范》(SL47一1994)中1.0.8的规定。

4.2.8高边坡开挖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采取自上而下的施工程序; 避免二次削坡; 3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 4对有支护要求的高边坡每层开挖后及时支护; 5坡顶设截水沟。 4.2.9开挖设备配套应考虑下列因素: 1根据开挖出渣强度按设备额定生产能力或工程实践的平均先进指标配置设备数量 2钻孔和挖掘机械的生产能力应协调;当钻孔、爆破和挖装工序之间插有其它工序时,需考 虑对生产率的影响; 3运输设备与挖装设备应匹配;运输设备容量可为挖掘设备斗容量的3倍~6倍,运距远用 大值;

4.2.9开挖设备配套应考虑下列因素

1根据开挖出渣强度按设备额定生产能力或工程实践的平均先进指标配置设备数量; 2钻孔和挖掘机械的生产能力应协调:当钻孔、爆破和挖装工序之间插有其它工序时,需表 念对生产率的影响; 3运输设备与挖装设备应匹配;运输设备容量可为挖掘设备斗容量的3倍~6倍,运距远月 一值:

4优选挖、装、运配套设备。

4.2.10出渣道路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主体工程土石方明挖出渣道路的布置应根据开挖方式、施工进度、运输强度、渣场位置、 车型和地形条件等统一规划; 2进入基坑的出渣道路有困难时,最大纵坡可视运输设备性能、纵坡长度等具体情况酌情加 大,但不宜大于15%。当围堰顶部作为施工道路时,其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道路的要求; 3能满足工程后期需要,不占压建筑物部位;不占压或少占压深挖部位; 4短、平、直,减少平面交叉; 5行车密度大的道路宜设置双车道或循环线;设置单车道时应设置错车道。 4.3地基处理 4.3.1地基处理应根据水工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认真分析水文、地质等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 较,选择技术可行、效果可靠、工期较短、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4.3.2惟幕灌浆施工场地面积除满足布置制浆系统、灌浆设备外,并应考虑必要时补强灌浆的需 要。具备条件的工程惟幕灌浆宜在廊道内进行。 4.3.3有盖重的坝基固结灌浆应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进行。 4.3.4基础灌浆宜按照先固结、后惟幕的顺序进行。惟幕灌浆宜按分序逐渐加密的方式施工。 4.3.5防渗墙施工平台的高程应高于施工时段设计最高水位2m以上。平台的平面尺寸应满足造 孔、清渣、混凝土浇筑和交通要求。 4.3.6防渗墙槽孔长度应综合分析地层特性、槽孔深浅、造孔机具性能、工期要求和混凝土生产 能力等因素确定,可为5m~8m。深槽段、槽壁易塌段宜取小值。 4.3.7防渗墙施工所用土料的质量和数量应满足造孔和清孔的要求,制浆土料的粘粒含量宜在 50%以上,塑性指数不小于20,含沙量小于5% 4.3.8薄壁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方案应根据水工建筑物的防渗要求、地质条件、施工设备、工艺 材料和工期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

1主体工程土石方明挖出渣道路的布置应根据开挖方式、施工进度、运输强度、渣场位置、 车型和地形条件等统一规划; 2进入基坑的出渣道路有困难时,最大纵坡可视运输设备性能、纵坡长度等具体情况酌情加 大,但不宜大于15%。当围堰顶部作为施工道路时,其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道路的要求; 3能满足工程后期需要,不占压建筑物部位;不占压或少占压深挖部位; 4短、平、直,减少平面交叉; 5行车密度大的道路宜设置双车道或循环线;设置单车道时应设置错车道

4.4料场选择、规划与开采

4.4.1料场可根据枢纽布置特点选择多个料场进行比选。土石坝主要用料应至少有两个具备良好 开采条件的料场。

下列规定: 1料场宜选择便于开采,贮量相对集中,料层厚,无用层及覆盖层相对较薄的料场,可开采 量能满足工程需用量; 2选择混凝土骨料的料场时应经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选用人工骨料时,宜选用破碎后粒型 良好且硬度适中的料场作为料源,

采量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4.4.5和用工程开挖渣料作为混凝士人工骨料时应考虑下

1开挖爆破设计宜控制岩块粒度,适应装运、破碎设备要求; 2防止废料混入; 3减少二次转运。 4.6料场的使用顺序宜为:先近后远、先水上后水下、先库区后坝下,做到就近取料,高料高 月,低料低用,避免上下游料物交叉使用。

3减少二次转运。 4.4.6料场的使用顺序宜为:先近后远、先水上后水下、先库区后坝下,做到就近取料,高料高 用,低料低用,避免上下游料物交叉使用。 4.4.7料场开采宜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及房屋;应采取措施满足环境保护和水保要求;有复耕 要求的应予以复耕。

.4.6料场的使用顺序宜为:先近后远、先水上后水下、先库区后坝下,做到就近取料,高料高 用,低料低用,避免上下游料物交叉使用

.4.7料场开采宜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及房屋;应采取措施满足环境保护和水保要求;有复 要求的应予以复耕。

4.4.8料场开采规划应遵守下列原则:

1应根据料场所在地区的水女、气象、地形条件以及对外交通现状,研究料场开采的道路布 置、开采顺序并合理选择采、挖、运设备,满足高峰期采运强度要求; 2若料场比较分散,上游料场宜用于前期施工,近距离料场宜作为调剂高峰用; 3拟定分期开采计划,并能连续均衡开采; 4受洪水或冰冻影响的料场应有备料,并有防洪或冬季开采等措施。

4.4.9土料开采和加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区开采规划和开采方式; 2开采加工能力应能满足坝体填筑强度要求; 3若料场土料天然含水量偏高、偏低或物理力学特性不能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可通过技术 经济比较选具体措施进行调整

1.4.10砂砾石料开采和加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4.10砂砾石料开采和加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含泥量超标时,可用冲洗法或其它措施 骨料的方法解决; 2应考虑工程施工期间由于河道水流条件发生改变,造成料场储量、砂石料级配以及开采运 俞条件变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4.11选择大型采沙船应考虑下列因素:

1设备进场、撤退的可行性; 2选择合理的开采水位;研究开采顺序和作业线路,宜创造静水和低流速开采条件; 3如开采过程中细砂流失而导致砂料细度模数增大,应采取必要措施回收细砂。 4.4.12石料场可采用台阶法、洞室爆破法进行开采,必要时可用洞挖法取料。 4.4.13运输方式应根据运输量、开采、运输设备型号、运距、地形条件以及临建工程量等资料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4.4.14料物堆存应有防洪、排水、防污染、防分离和散失的措施。 4.4.15料场规划及开采中应使料物及弃渣的总运输量最小。应做好料场平衡,弃渣无隐患,满 豆培逗活和水王恒挂西我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4.4.14料物堆存应有防洪、排水、防污染、防分离和散失的措施。 4.4.15料场规划及开采中应使料物及弃渣的总运输量最小。应做好料场平衡,弃渣无隐患,满 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

4.4.15料场规划及开采中应使料物及弃渣的总运输量最小。应做好料场平衡,弃渣无隐患,满 足环境保护和水士保持要求。

.5.1土石坝施工方案的选择应分析 象台(站)的长期观测资料。统计降水、 温、蒸发、大风和冰冻等各种气象要素不同量级出现的天数,确定对各种坝料施工影响程度

4.5.2施工上坝道路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各路段标准应满足坝料运输强度要求,在分析各路段运输总量、使用期限、运输车型和当 地气象条件等因素后确定; 2能兼顾地形条件,各期上坝道路能衔接使用; 3能兼顾其它施工运输,两岸交通和施工期过坝运输,宜与永久公路结合; 4施工道路技术标准可按附录E中表E.3.1的规定确定。特殊路段处理,应进行技术经济比

4.5.7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如因坝体施工期度汛或初期蓄水发电需要,混凝土面板可设置水平缝分 期度汛

.5.8沥青混凝土面板宜一期铺筑,当坝坡长大于120m或因度汛需要,也可分两期铺筑,但丙 期间的水平缝应加热处理。纵向铺筑宽度可为3m~4m

4.5.8沥青混凝土面板宜一期铺筑,当坝坡长天于120m或因度汛需要,也可分两期铺筑,但两

.5.9寒冷地区沥青混凝土不宜裸露越冬,越冬前已浇筑的沥青混凝土应采取保护措施。碾压立 历青混凝土不宜低温季节施工,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冬季施工应采取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5.10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的铺筑层厚宜通过碾压试验确定,可采用20cm~30cm。铺筑与丙 则过渡层填筑宜平起平压。

4.5.11土石坝施工机械选型应配套,设备数量可按施工高峰时段的平均强度计算,适当留有余 地;大型工程或特殊要求的工程应通过生产性试验验证。

4.5.11土石坝施工机械选型应配套,设备数量可按施工高峰时段的平均强度计算,适当留有余

1应满足稳定、渗流及安全超高等基本要求; 2临时断面的顶宽应满足洪水超过设计标准时抢修子堰的宽度要求; 3斜墙、窄心墙坝不宜划分临时断面; 4下游坝体部位,在坝基清理完毕后,应全面填筑至反滤排水体以上再收坡; 5上游块石护坡和垫层应按设计要求填筑到拦洪高程,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则应采取临时防 护措施。

4.6.1混凝土施工方案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养护和温度控制措施等各施工环节衔接合理 2施工工艺先进,设备配套合理,综合生产效率高; 3运输过程的中转环节少,运距短,温度控制措施简易、可靠;

4初、中、后期浇筑强度协调平衡; 5混凝土施工与金属结构、机电安装之间干扰少。 4.6.2混凝土浇筑程序、各期浇筑部位和高程划分应与供料线路、起吊设备布置和机电安装进度 相协调,并符合相邻块高差及温度控制等有关规定。各期工程形象进度应能适应截流、拦洪度汛、 封孔蓄水等要求。

4.6.3混凝士浇筑设备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起吊设备能控制整个平面和高程上的浇筑部位; 2主要设备性能良好,生产率高,配套设备能发挥主要设备的生产能力; 3在固定的工作范围内能连续工作,设备利用率高; 4浇筑间歇能承担模板、金属构件及仓面小型设备吊运等辅助工作; 5不压浇筑块,或不因压块而延长浇筑工期; 6生产能力在能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能满足高峰时段浇筑强度要求; 7混凝土宜直接起吊入仓,混凝土浇筑、运输宜选用先进、高效、可靠的设备; 8 当混凝土运距较远,宜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4.6.4门式、塔式起重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栈桥布置应满足施工期防洪要求,栈桥高程与混凝土供料线高程相协调; 2栈桥宜平行坝轴线布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避免拆迁; 3栈桥型式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工期要求等因素分析确定。 4.6.5塔带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宜避免拆迁; 2 混凝土生产能力、振捣设备等应与塔带机的运料能力相适应。 4.6.6缆索式起重机布置应考虑下列因素: 1适用于河谷较窄的坝址; 2缆索式起重机型式根据两岸地形、地质、坝型及工程布置、浇筑强度、设备布置等条 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3混凝土供料线应平直,设置高程宜接近坝顶,供料线的宽度和长度应满足混凝土施工 助作业的要求,不宜低主初期发电水位:不占压或少占压现块:

4承重缆垂度可取跨度的5%,缆索端头高差宜控制在跨度的5%以内;供料点与塔顶水平距 离不宜小于跨度的10%。

仓面数和辅助吊运工作量等经计算或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其中辅助吊运工作量可按吊运混凝土当 量时间的百分比计算,可在下列范围内取值:重力坝:10%~20%;轻型坝:20%~30%;厂房:30%~ 50%。

量时间的百分比计算,可在下列范围内取值:重力项:10%~20%;轻型项:20%~30%;厂房:30% 50%。 4.6.8混凝土起吊设备的小时循环次数应根据设备运行速度、取料点至卸料点的水平及垂直运输 距离、设备配套情况、施工管理水平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分析计算或用工程类比法确定。 4.6.9混凝土施工设计宜通过方案比较选定;确定拌和、运输起吊设备数量及其生产率、浇筑强 度和整个浇筑工期

4.6.10模板选择可遵守下列原则

1模板类型应适合结构物外型轮廓,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周转次数; 2宜多用钢模、少用木模; 3结构型式宜标准化、系列化;便于制作、安装、拆卸和提升,条件适合时宜选用滑模或悬 臂式、组合式钢模。

4.6.11坝体最大浇筑仓面尺寸宜在分析混凝土性能、浇筑设备能力、温度控制措施和工期要求 等因素后确定。

4.6.11坝体最大浇筑仓面尺寸宜在分析混凝土性能、浇筑设备能力、温度控制措施和工期要求

用平浇法浇筑混凝土时,设备生产能力应能确保混凝土初凝前将仓面覆盖完毕;当仓面面积 过大,设备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时,可用台阶法浇筑

4.6.12坝体接缝灌浆应遵守下列原则

1接缝灌浆应待灌浆区及以上冷却层混凝土达到坝体稳定温度或设计规定值后进行,在采取 有效措施情况下,混凝土龄期不宜短于4个月; 2同一坝缝内灌浆分区高度约10m~15m; 3拱坝封拱灌浆高程和浇筑层顶面间的充许高差应根据施工期应力确定; 4空腹坝封顶灌浆,或受气温年变化影响较大的坝体接缝灌浆,宜采用较坝体稳定温度更低 的超冷温度。

现定。有条件时宜用系统分析方法确定各种措施的最优组合。重要工程的大坝,应进行温度应 仿真计算。

1.6.14大体积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

4.6.14大体积混凝士掺用粉煤灰放

4.6.16碾压混凝土原材料与拌和应符合下列

1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少于130kg/m,最大骨料粒径以不大于80mm为宜; 2粉煤灰及火山灰质等活性材料可作为碾压混凝土的掺合料,粉煤灰选用应符合《粉煤灰混 凝土应用技术标准》(GBJ146—1990)的规定; 3碾压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4碾压混凝土材料稠度(或称结构粘度)Vc值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5自落式和强制式拌和设备均可用于拌制碾压混凝土。 4.6.17碾压混凝土施工应遵守下列原则: 1宜避开高温季节施工,并进行温度控制设计; 2混凝土填筑宜薄层连续上升,经试验论证能保证质量时可适当增大厚度; 3碾压混凝土可采用自卸汽车直接入仓或胶带机运输仓内辅以汽车转料;采用负压溜槽(管) 运输碾压混凝土材料时,其倾角应大于45°,单级落差不宜大于70m; 4碾压混凝土可采用湿地推土机或摊铺机铺料,振动碾压实;为适应坝体不同部位碾压压实 要求,宜配备不同型号和功率的振动碾。 4.6.18应妥善安排厂房混凝土浇筑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避免或减少相互干扰,与第一台机组

.6.18应妥善安排厂房混凝土浇筑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避免或减少相互干扰,与第一台机 发电有关的混凝土宜先浇筑,

.7.1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及参数选择应以地下工程的围岩分类及产状构造特征和断面形状、尺寸 主要依据,围岩分类应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一1999)附录P的规定执行 7.2地下工程采用钻爆法施工时,钻孔设备宜考虑钻架台车、多臂钻机

4.7.2地下工程采用钻爆法施工时,钻孔设备宜考虑钻架台车、多臂钻机。

4.7.3地下工程施工,符合下列情况,可研究硬岩掘进机施工的合理性: 1圆形断面,洞径3m~12m,独头掘进长度超过3km或大于600倍洞径; 2 围岩类别I类~Ⅲ类;岩溶不发育,断层破碎带较少; 3岩石平均抗压强度在30MPa~200MPa之间; 4地下水涌水量小于30L/s。 4.7.4处于松软地层的长隧洞根据地质、水文等条件可选用盾构掘进机。 4.7.5施工通道应根据地下工程布置、规模、施工方法、施工设备、工期要求、地形和 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4.7.6用钻爆法开挖隧洞时,施工方法应根据断面尺寸、围岩类别、设备性能、施工技 进行经济比较后选定,条件许可宜选用全断面开挖,圆形隧洞选用分部开挖时,宜避免 跨度大于12m的洞室宜先挖导洞,分部分层扩挖。导洞设置部位及分部分层尺寸应 断面、围岩类别、施工方法和程序、施工设备和出渣道路等分析后确定。

进行经济比较后选定,条件许可宜选用全断面开挖,圆形隧洞选用分部开挖时,宜避免扩挖底角。 跨度大于12m的洞室宜先挖导洞,分部分层扩挖。导洞设置部位及分部分层尺寸应结合洞室 断面、围岩类别、施工方法和程序、施工设备和出渣道路等分析后确定,

4.7.7竖井开挖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从并底出渣,如无条件从并底出渣时,可全断面自上而下开挖; 2井底有出渣通道可用爬罐法、吊罐法、天井钻机或反井钻机施工导井; 3竖并井下有通道且断面较大时,可用导并法开挖;扩挖宜自上而下进行,围岩为Ⅲ~ 类时,支护应紧跟开挖面,

4.7.8斜并开挖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倾角小于6°时,用平洞方法开挖; 2倾角为6°~30°可自上而下全断面开挖; 3倾角为30°~45°小断面斜井可自上而下开挖,若自下而上开挖,需有扒渣、溜渣措施 大中型断面斜井,可采用导井扩大开挖; 4倾角为45°~75°可采用自下而上先挖导井、再自上而下扩挖或自下而上全断面开挖; 5 倾角大于 75° 时,可用竖方法开挖,

4.7.9施工支洞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

1施工支洞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 结构型式及布置、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的要求等 宗合研究确定,采用钻爆法施工时,施工支洞间距不宜超过3km

2地形、地质条件充许时,洞线宜短,并宜考虑平洞; 3支洞沿线地质条件较好,洞脸岩体稳定,洞口设置能满足防洪要求; 4附近有足够场地设置临时设施和渣场; 5支洞断面型式及尺寸应能满足运输强度和物件通过要求,并有空间设置管线、排水沟和人 行道; 6平洞支洞纵坡:有轨运输不超过2%;无轨运输不超过9%,相应限制坡长150m;局部最大 纵坡不宜大于14%; 7平洞支洞轴线与主洞轴线交角不宜小于40°,且应在交叉口设置不小于20m的平段; 8斜井支洞的倾角不宜大于25°,并身纵断面不宜变坡与转弯,下水平段长度不宜小于20n 9 竖井一般设在隧洞的一侧,与隧洞的净距宜为 15m~20m; 10 斜井或竖井的井底,应布置回车场及集水井; 11 斜井支洞的一侧,应设置宽度不小于0.7m的人行道;竖井内应设牢固、安全的爬梯; 12应满足地下洞室群分层开挖施工进度和通风排烟的需要。 4.7.10应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地下洞室群施工程序,编制网络进度确定关键线路上的施工项目 和各项作业衔接关系,宜尽快形成自然通风条件。 4.7.11钻爆设计应根据断面形状和尺寸、围岩类别,确定掏槽方式、炮孔布置和深度、爆材和 爆破网络,并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 升挖循坏作业的进尺值,各工序历时及相互衔接关系按下列情况选定: 1隧洞围岩为I类~Ⅱ类时,每循环进尺:凿岩机钻孔可选用3.0m;液压钻车钻孔可选用 4.0m; 2隧洞围岩为IV类~V类,循环进尺不宜超过1.5m; 3根据一次循环的炮孔数、钻孔总长、爆破方量、钻、装、运设备生产率等确定钻孔、出渣 工序历时;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循环中其他工序历时; 4.7.12出渣运输方式选择宜遵守下列原则: 1运距较长时,宜采用电瓶机车有轨运输方式:机车在洞内行驶平均速度按6km/h计; 2隧洞断面满足通行汽车要求时,宜用无轨运输汽车在洞内、外平均行驶速度分别按10km/ 及25km/h计;开挖宽度不能满足汽车回车要求时,宜每隔200m左右设回(会)车洞,或在洞内 设移动式转向盘

开挖循环作业的进尺值,各工序历时及相互衔接关系按下列情况选定: 1隧洞围岩为I类~Ⅲ类时,每循环进尺:凿岩机钻孔可选用3.0m;液压钻车钻孔可选用 4.0m; 2隧洞围岩为IV类~V类,循环进尺不宜超过1.5m; 3根据一次循环的炮孔数、钻孔总长、爆破方量、钻、装、运设备生产率等确定钻孔、出渣 工序历时;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循环中其他工序历时; 4.7.12出渣运输方式选择宜遵守下列原则: 1运距较长时,宜采用电瓶机车有轨运输方式;机车在洞内行驶平均速度按6km/h计; 2隧洞断面满足通行汽车要求时,宜用无轨运输汽车在洞内、外平均行驶速度分别按10km/h 及25km/h计;开挖宽度不能满足汽车回车要求时,宜每隔200m左右设回(会)车洞,或在洞内 设移动式转向盘;

1运距较长时,宜采用电瓶机车有轨运输方式;机车在洞内行驶平均速度按6km/h 2隧洞断面满足通行汽车要求时,宜用无轨运输汽车在洞内、外平均行驶速度分别 及25km/h计;开挖宽度不能满足汽车回车要求时,宜每隔200m左右设回(会)车洞,或 设移动式转向盘:

3斜井提升宜采用卷扬道,卷扬机运行速度不宜大于2m/s;斜坡段应设置人行道,人行道边 缘与车辆安全距离不小于30cm。竖并提升多用吊罐,吊罐运行速度可按:竖并在40m以内且无导 向设备时,不应超过0.7m/s;井深在40m~100m且沿导向设备升降时,不应超过1.5m/s;井深大 王100m且沿导向设备升降时不应超过3m/s

4.7.13通风方式及参数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 施工安排应尽卓形成自然通风条件,在未形成自然通风前GB/T 20501.3-2017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第3部分:平面示意图,应采用机械通风; 2独头进尺长度大于1km时,宜用长抽短吹式通风方式; 3洞室开挖所需通风量及风速值按附录C.3确定。 4.7.14防尘、防有害气体的综合处理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工程开挖应采用湿式凿岩; 2洞内宜配低污染、有废气净化装置的柴油机械。汽油机械不宜进洞; 3长隧洞施工宜采用有轨运输; 4对含有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地下工程,应编制专门的防治措施, 4.7.15模板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圆形长隧洞宜用全断面模板台车; 2中、小断面隧洞底板及斜井宜选用拉模; 3规则断面竖井及有条件采用滑模部位宜采用滑模; 4短隧洞、渐变段、喇叭口等部位可用拼装模板; 5各种洞室直墙宜用定型组装式钢模; 6在钢模无法采用或不经济时,方可使用木模板。 4.7.16钢模台车选配应遵守下列原则: 1每一浇筑工作面应配置一台台车,所配钢模组数应能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要求; 2拆模时间根据混凝土性能和洞室跨度等因素确定,可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后24h~72 并应符合《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一2000)关于钢模台车拆模时混凝土 求的规定。

4.7.16钢模台车选配应遵守下列原则

1每一浇筑工作面应配置一台台车,所配钢模组数应能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要求; 2拆模时间根据混凝士性能和洞室跨度等因素确定,可控制在混凝士浇筑后24h~7 并应符合《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一2000)关于钢模台车拆模时混凝 求的规定。

.7.17平洞混凝土衬砌应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前提下确定边墙、顶拱、底板衬砌顺序 有条件时可全断面一次衬砌;大断面洞室一般先衬顶拱。衬砌分段长度应在分析围岩特性、浇至 能力、模板型式及建筑物结构特征等因素后确定。

4.7.17平洞混凝土衬砌应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前提下确定边墙、顶拱、底板衬砌顺序;

4.7.18斜并及竖并混凝土衬砌分段应在分析围岩特性、结构型式及浇筑方式等因素后确定。当 围岩稳定条件较差时,衬砌段长度应与开挖段长度一致JG/T 397-2012 建筑幕墙热循环试验方法,使两者能交替进行;建筑物结构外形变 化处宜作为衬砌分段界线。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