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园 设 计 规 范

公 园 设 计 规 范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394.83K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42443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公 园 设 计 规 范

公园设计规范是指导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要依据,旨在创造安全、舒适、美观且功能完善的公共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和社交等需求。以下是关于公园设计规范的简要介绍:

首先,公园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人群的需求。例如,为儿童设置游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座椅和缓坡步道,为年轻人设计运动场地等。同时,需注重无障碍设计,确保残障人士能够方便使用公园设施。

其次,生态可持续性是现代公园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设计时应优先保护现有自然环境大学体育馆室外广场及管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利用地形、植被和水体,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种植本地植物、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采用节能材料等方式,提升公园的生态效益。

再次,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结合是公园设计的关键。设计师需根据公园类型(如社区公园、综合公园或专类公园)明确其主要功能,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增强视觉吸引力。例如,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及观景平台,使游客既能享受自然美景,又能参与多样活动。

总之,公园设计规范强调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和安全性并重,以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绿色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单位“万人”指公园游人容量。

单个出入口最小宽度1.5m; 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公园,应另设安全门

第五章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

出入口总宽度下限(m/万人

第5.2.1条根据公园总体设计的布局要求,确定各种铺装场地的面积。铺装场地应根据 集散、活动、演出、赏景、休憩等使用功能要求作出不同设计。 第5.2.2条内容丰富的售票公园游人出入口外集散场地的面积下限指标以公园游人容量 为依据,宜按500m2/万人计算。 第5.2.3条 安静休憩场地应利用地形或植物与喧闹区隔离。 第5.2.4条 演出场地应有方便观赏的适宜坡度和观众席位。

第五章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 第三节园桥

第五章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 第三节园桥

第5.3.1条 园桥应根据公园总体设计确定通行、通航所需尺度并提出造景、观景等项具 体要求。 第5.3.2条 通过管线的园桥,应同时考虑管道的隐蔽、安全、维修等问题。 第5.3.3条 通行车辆的园桥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荷载等级可按汽车一10级计算。 第5.3.4条 非通行车辆的园桥应有阻止车辆通过的措施,桥面人群荷载按3.5kN/m²计算, 第5.3.5条 作用在园桥栏杆扶手上的竖向力和栏杆顶部水平荷载均按1.0kN/m计算,

第6.1.1条 公园的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建筑物的墙体、构筑物可布置垂直 化。 第6.1.2条 种植设计应以公园总体设计对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的要求为根据。 第6.1.3条植物种类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生种类; 二、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其根系发展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 三、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 四、具有相应抗性的种类; 五、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六、改善栽植地条件后可以正常生长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种类。 第6.1.4条绿化用地的栽植土壤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栽植土层厚度符合附录四的数值,且无大面积不透水层; 二、废弃物污染程度不致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酸碱度适宜;

第6.1.1条 公园的绿化用地应全部用绿色植物覆盖。建筑物的墙体 化。 第6.1.2条 种植设计应以公园总体设计对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的要 第6.1.3条植物种类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当地适生种类; 二、林下植物应具有耐阴性,其根系发展不得影响乔木根系的生长 三、垂直绿化的攀缘植物依照墙体附着情况确定; 四、具有相应抗性的种类; 五、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六、改善栽植地条件后可以正常生长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种类。 第6.1.4条绿化用地的栽植土壤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栽植土层厚度符合附录四的数值,且无大面积不透水层; 二、废弃物污染程度不致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酸碱度适宜;

四、 、物理性质符合表6.1.4的规定

值土壤不符合以上各款规定者必须进行土壤改良

第6.1.5条 铺装场地内的树木其成年期的根系伸展范围,应采用透气性铺装。 第6.1.6条 + 公园的灌溉设施应根据气候特点、地形、土质、植物配置和管理条件设置 第6.1.7条乔木、灌木与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地下管线的距离,应符合附录二、 三的规定。 第6.1.8条 苗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规定苗木的种名、规格和质量; 二、根据苗木生长速度提出近、远期不同的景观要求,重要地段应兼顾近、远期景观, 并提出过渡的措施; 三、预测疏伐或间移的时期。 第6.1.9条树木的景观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郁闭度 1风景林地应符合表(10的规定

1、风景林地应符合表6.1.9的规定

2、风景林中各观赏单元应另行计算,丛植、群植近期郁闭度应大于0.5;带植近期郁闭 盲大于0.6。

二、观赏特征 1、孤植树、树丛:选择观赏特征突出的树种,并确定其规格、分枝点高度、姿态等要求: 与周围环境或树木之间应留有明显的空间;提出有特殊要求的养护管理方法。 2、树群:群内各层应能显露出其特征部分。 三、视距 1、孤立树、树丛和树群至少有一处欣赏点,视距为观赏面宽度的1.5倍和高度的2倍; 2、成片树林的观赏林缘线视距为林高的2倍以上。 第6.1.10条单行整形绿篱的地上生长空间尺度应符合表6.1.10的规定。双行种植时,其宽度 按表6.1.10规定的值增加0.3~0.5m。

第六章种植设计 第二节游人集中场所

第六章种植设计 第二节游人集中场所

各类单行绿篱空间尺度(m)

第6.2.1条游人集中场所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游人活动范围内宜选用大规格苗木; 二、严禁选用危及游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 三、不应选用在游人正常活动范围内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刺状以及有浆果 或分泌物坠地的种类; 四、不宜选用挥发物或花粉能引起明显过敏反应的种类。 第6.2.2条集散场地种植设计的布置方式,应考虑交通安全视距和人流通行,场地内的 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m。 第6.2.3条儿童游戏场的植物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乔木宜选用高大荫浓的种类,夏季庇荫面积应大于游戏活动范围的50%; 二、活动范围内灌木宜选用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种类,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1

第6.2.4条露天演出场观众席范围内不应布置阻碍视线的植物0383.货用升降机安装折卸方案,观众席铺栽 践踏的种类。 第6.2.5条停车场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树木间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 二、庇荫乔木枝下净空的标准: 1、大、中型汽车停车场:大于4.0m; 2、小汽车停车场:大于2.5m; 3、自行车停车场:大于2.2m。 三、场内种植池宽度应大于1.5m,并应设置保护设施。 第6.2.6条成人活动场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宜选用高大乔木,枝下净空不低于2.2m; 二、夏季乔木庇荫面积宜大于活动范围的50%。 第6.2.7条园路两侧的植物种植 一、通行机动车辆的园路,车辆通行范围内不得有低于4.0m高度的枝条; 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园路边缘种植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宜选用硬质叶片的丛生型植物; 2、路面范围内,乔、灌木枝下净空不得低于2.2m; 3、乔木种植点距路绿应大于0.5m。

第七章建筑物及其他设施设计 第一节建筑物

第7.1.1条 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 功能,应符合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 第7.1.2条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统一协调;

第7.1.1条 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 功能,应符合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 第7.1.2条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统一协调;

二、层数以一层为宜,起主题和点景作用的建筑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 三、游人通行量较多的建筑室外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5m;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cm,踏步 高度不宜大于16cm;台阶踏步数不少于2级;侧方高差大于1.0m的台阶,设护拦设施; 四、建筑内部和外缘,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均设护拦设施, 其高度应大于1.05m;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1.2m;护拦设施必须坚固耐久 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其竖向力和水平荷载应符合本规范第5.3.5条的规定; 五、有吊顶的亭、廊、厅,吊顶采用防潮材料; 六、亭、廊、花架、厅等供游人坐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 肤和衣物的构造。 第7.1.3条游览、休憩建筑的室内净高不应小于2.0m;亭、廊、花架、厅等的媚子高 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第7.1.4条管理设施和服务建筑的附属设施,其体量和烟肉高度应按不破坏景观和环境 的原则严格控制;管理建筑不宜超过2层。 第7.1.5条“三废"处理必须与建筑同时设计,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第7.1.6条残疾人使用的建筑设施,应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 规范》(JGJ50)的规定。

第七章建筑物及其他设施设计

第7.2.1条河湖水池必须建造驳岸并根据公园总体设计中规定的平面线形、竖向控制点、 水位和流速进行设计。岸边的安全防护应符合本规范第7.1.2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 第7.2.2条素土驳岸 一、岸顶至水底坡度小于100%者应采用植被覆盖;坡度大于100%者应有固土和防冲刷 的技术措施; 二、地表迁流的排放及驳岸水下部分处理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7.2.3条人工砌筑或混凝土浇注的驳岸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寒冷地区的驳岸基础应设置在冰冻线以下种植土回填施工方案,并考虑水体及驳岸外侧土体结冻后产生 的冻胀对驳岸的影响,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