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预埋

给排水预埋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1.10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42381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给排水预埋

给排水预埋工程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建筑物内部供水、排水管道系统的预先布置与安装。其目的是为后续的装修和设备安装提供便利,并确保整个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以下是对给排水预埋工程的简要介绍:

在建筑工程中,给排水预埋工作通常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进行。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执行,以保证管道位置、标高和坡度的准确性。预埋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留管道穿墙孔洞、楼板套管、墙体套管以及预埋支吊架等。此外,还需考虑与其他专业(如电气、暖通)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交叉冲突。

给排水预埋工作还应注重质量控制,包括材料检验、施工工艺监督以及隐蔽工程验收。只有确保每一步都达到规范要求,才能为后期使用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后期维护检修的便利性,合理设置检查口和清理口。

总之,给排水预埋是一项技术性强、细节繁多的工作,其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整体功能和使用者的体验。因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实施三星电气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期桩基工程施工方案,并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

6.0.2管道结构静力计算,应按本规程第5.2.4条的规定,确定 相应工况的组合作用。 6.0.3管道上各作用的分项系数、准永久值系数,应分别按本规 程第5.2.3、5.3.3条的规定采用。 6.0.4管道在组合作用下,管壁各截面的环向内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M一管壁上k截面的弯距设计值(N·mm/m); N一一管壁上k截面的轴力设计值(N/m); 一圆管的计算半径(mm),即自圆管中心至管壁中心 的距离; kmi一弯矩系数,应根据管基形式按附录D确定; kn一轴力系数,应根据管基形式按附录D确定; P一作用在管道上的项荷载设计值(N/m)。 注:对管截面环向内力计算时,一般可不计入地基不均匀沉降4的影响。 6.0.5土弧基础或砂垫层基础设计计算的土基支承角(2α)取值 (图6.0.1),应根据作用在管道上的荷载确定。施工安装时,对开 槽埋设宜增加30°;对于顶进施工宜增加15°。当开槽施工素土平 基埋设时,设计计算土基支承角可取20°。 6.0.6地面堆积荷载、地面车辆荷载可变作用,对管道的水平侧 向压力,一般可不列入作用组合。 6.0.7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道,在一般地基土质条件下可不进 行纵向结构计算,只在顶进施工时,应对管口顶压断面进行局部承 压核算。 6.0.8刚性接口预制圆形管道,当遇有下列情况时,应连续设置 数个柔性接口: 1管道覆土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处; 2管道地基发生变化处; 3管道与较大构筑物(如水池、闸井、大型检查井等)连接处; 4管道穿越河道、堤坝、建筑物、铁路。 6.0.9刚性接口的预制圆形管道及带有连续浇注混凝土基础的

6.0.5土弧基础或砂垫层基础设计计算的土基支承角(2α)取值 (图6.0.1),应根据作用在管道上的荷载确定。施工安装时,对开 槽埋设宜增加30°;对于顶进施工宜增加15°。当开槽施工素土平 基埋设时,设计计算土基支承角可取20°。 6.0.6地面堆积荷载、地面车辆荷载可变作用,对管道的水平侧 向压力,一般可不列入作用组合。 6.0.7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道,在一般地基土质条件下可不进 行纵向结构计算,只在顶进施工时,应对管口顶压断面进行局部承 压核算

? 管道覆土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处; 2管道地基发生变化处; 3管道与较大构筑物(如水池、闸井、大型检查井等)连接处: 4管道穿越河道、堤坝、建筑物、铁路。 6.0.9刚性接口的预制圆形管道及带有连续浇注混凝土基础的 管道,宜每20m左右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采用柔性接口的做法。 6.0.10素混凝土管的截面计算,应取管顶或管底截面,按受弯状

态计算,其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5.2节的规定。 6.0.11钢筋混凝土管的里层配筋计算,应取管顶或管底截面,按 受弯状态计算,其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5.2、5.3节的规定。 6.0.12钢筋混凝土管的外层配筋计算,取管侧截面,应考虑截面 上轴力的影响,按偏心受压状态计算,其计算应符合本规程第 5.2、5.3节的规定。 6.0.13管道一般宜座落在原状土层上,当遇有软土、回填土等不 良地基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此时,管道 的纵向应根据地基处理的形式进行设计计算。 6.0.14管道应埋设在冰冻深度以下,否则应进行专门处理。 6.0.15当管道穿越河床、堤坝、铁路路基时应采用专门的技术措 施,并应对管道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 6.0.16当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如给水、排水、煤气、热力、电力 电讯等)交叉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计算

7.1.1预制混凝土圆形管道接口可分为柔性接口和刚性接口,柔 性接口可充许管道在接口处产生一定的变形。 一般情况下,预制圆形管道宜选用柔性接口。 7.1.2预制混凝土管节的管口一般可分为平口、企口和承插口 每种管口形式均可做成柔性接口及刚性接口,管口的形式及接口 的类型(表7.1.2)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管道的用途(给水、雨水、 污水等)埋设方式、使用条件、地基状况、工程投资等因素确定。

表7.1.2 预制混凝土圆形管道接口形式

注:表中“”标记为通常使用的情况

于曲线敷设的管道,其管道接口的允许转

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构造做法确定,并应符合产品规格,

7.2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

7.2.1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的做法(图7.2.1)应在管接口处 用1:2水泥砂浆抹带,其宽宜为200~250mm,厚度宜为25~ 35mm。带中应加设1~2层20号10mm×10mm钢丝网,钢丝网应 锚入混凝土基础内100~150mm,与抹带接触部分的管外壁应凿 毛。 7.2.2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为刚性接口,宜应用在带有混凝 土管基的管道上,可适用于一般的无压给水、雨水、污水管道。 7.2.3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可用于平口管或企口管,其管口 间的缝隙可用水泥砂浆(1:2)、膨胀水泥砂浆或石棉水泥(重量比 为1:3:7=水:石棉:水泥)等刚性填料填实

图7.2.1 钢丝网水泥抹带接口 7.3 现浇套环接口

2.1 钢丝网水泥抹带接

7.3 现浇套环接口

7.3.1现浇套环刚性接口(图7.3.1a)应在管道接口处将管外壁 凿毛,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套环,其宽宜为200~300mm,厚度应不小 于80mm。现浇套环柔性接口(图7.3.1b)应在管口处将整体套环 分为两环,中间以止水带相连,每边套环的宽度宜为300~400mm, 厚度不应小于250mm。

7.3.1现浇套环接口

7.3.2现浇套环接口宜应用在带有混凝土管基的管道上。刚性 接口的套环接口可适用于对管道纵向刚度要求较高的管道上。柔 性接口可适用于对管道适应地基变形有较大要求的管道上,套环 接口处的混凝土管基,亦应断开。 7.3.3现浇套环接口可用于平口管或企口管,其管口间的缝隙对 于刚性接口可用刚性材料填实;对于柔性接口可用填缝板填实。

7.4企口管橡胶圈接口

7.4.1企口管橡胶圈接口(图7.4.1)应在企口中放置止水橡胶

7.4.1企口管橡胶圈接口(图7.4.1)应在企口中放置止水橡胶 圈,管壁应有足够的厚度,这种接口形式只宜用在口径较大开槽施 工土基的管道上。

图7.4.1企口管橡胶圈接口

~45%,环径系数可采用0.80~0.85。橡胶圈材质的物理力学性 能,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用橡胶密封圈的有关规定。 7.5承插口管接口

承插口管刚性接口,可在管口中填入刚性 口应在管口中设置止水橡胶圈(图7.5.1a

10(6)kv油纸绝缘电缆户外型终端头制作质量管理技术交底记录图7.5.1承插口管接口

7.5.2承插口管可应用于开槽施工土(砂)基上的管道(无压给 水、雨水、污水管道)。 7.5.3接口内止水橡胶圈宜采用滑动胶圈,其压缩率可采用30% ~35%,环径系数可采用0.80~0.85。橡胶圈材质的物理力学性 能,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用橡胶密封圈的有关规定

7.6.1在双插口管接口处应安装T形钢套环,两侧管口均插入钢 套环中,柔性接口应在钢套环内设置橡胶圈(图7.6.1a);刚性接口 可不设置橡胶圈(图7.6.1b)。 7.6.2双插口管宜应用在顶进施工的管道上。当顶进施工中无 地下水或降水良好的情况时,可采用刚性接口;当地基土质较差 管道存在地基不均匀变形时,应采用柔性接口。 7.6.3接口内止水橡胶圈宜采用滑动胶圈,其压缩率可采用40% ~45%,环径系数可采用0.85~0.90。橡胶圈材质的物理力学性 能,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用橡胶密封圈的有关规定。T型钢

图7.6.1双插口管接口

7.7 钢承口管接口

7.7.1钢承口管(图7.7.1)应在制管时将钢制套环安装在管口上 作为钢承口,并应在承插口中放置止水橡胶圈。 7.7.2钢承口管橡胶圈接口为柔性接口,宜应用在地基土质条件 较差,按顶进法施工的给排水管道上。 7.7.3接口内止水橡胶圈宜采用滑动胶圈,其压缩率可采用40% 45%,环径系数可采用0.85~0.90。橡胶圈材质的物理力学性 能,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用橡胶密封圈的有关规定。T型钢套环 应有防腐措施。

图7.7.1 钢承口管接口

8.1.1预制混凝土圆管可由离心、悬辊、振动振捣或立式挤压等 工艺成型,宜在工厂及流动工厂中制造。 8.1.2预制混凝土圆管的内表面应满足运行水力条件对糙率的 要求,其糙率系数n不应大于0.013。 11 长度应根据制造、运输、安装的条件确定某加工生产线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1],但不宜小于2m。 8.1.4圆管管壁厚度不大于100mm时,可配置单层受力环筋,其 位置应放在距管内表面 Z 壁厚处;管壁厚度大于100mm时,宜配 5 置双层受力环筋。 8.1.5钢筋混凝土圆管,当管壁厚度不大于80mm时,环筋保护 层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8mm;当管壁厚度大于80mm且不大于 100mm时,环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2mm;当管壁厚度大 于100mm时,环筋保护层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0mm。 8.1.6钢筋混凝土圆管中环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纵 向钢筋一般可按构造配置,对于开槽施工的管节,纵向钢筋的间距 可取300mm;对于顶进施工的管节,纵向钢筋的间距可取 200mm。顶进施工的管节,管口顶压面处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100m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