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是指导城市道路养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旨在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该规范涵盖了道路养护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为城市道路的日常维护、周期性养护及特殊状况下的应急处理提供了明确依据。
首先,规范强调了预防性养护的重要性,提倡在道路病害初期采取措施,避免问题恶化。例如,针对路面裂缝、坑槽、沉陷等常见病害,提出了具体的检测标准和修复工艺。其次,规范对养护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要求以及环保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养护作业既能达到预期效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此外,还明确了机械化养护和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方向,鼓励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最后,规范特别注重安全管理和质量监督,要求养护单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并对养护成果进行跟踪评估。总之,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为实现道路设施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于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管顶500mm以上至路床以下填土压实度 表4.6.
图4.6.3回填土部位 I、Ⅱ、Ⅲ填土部位
第4.6.4条在路床以下600mm的深度内,宜采用砂砾、砂 及石灰土类材料回填,防止路面下沉。 第4.6.5条 “回填沟槽”遇有特殊情况,应采取下列措 施: 一、用土回填不能保证质量时,可用砂、天然级配砂砾等材 料回填; 二、沟槽发生塌方时,宜加大沟槽断面后,再回填; 三、沟槽内管顶上回填厚度小于设计规定时,应对管道上半 部进行加固。 第七节路基翻浆 第4.7.1条路基含水量超过塑限,加上行车作用,使路面 出现弹簧、裂缝、冒浆等破损时,应及时进行养护处理。 第4.7.2条当路基含水过多,并受正负气温反复影响,使 路基强度降低,路面冒浆破损时,应彻底处理,保持路基稳定。 第4.7.3条处理翻奖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做好路面日常养护和路基疏干工作。雨季前,应消除路 肩积水,补修路面碎裂和坑槽,填灌补修裂缝,以减少地表水渗 入。雨季后,应疏掏排水设施,使排水顺畅。冬季应清除翻浆路 段上的积雪。 二、交通量小的路段或支路,可采取挖掘土基晾土回填或换 土回填的措施。 三、钻孔灌注生石灰桩,加固土基。 四、路面出现鼓包、车辙以及大片裂缝、泅水、颤软等病害 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必须临时平整损坏的路面,以维持通车; 2.在路肩上,每隔5m开挖宽约300mm的横沟,沟深随解冻 情况逐渐加深,至路面底层以下止,以利水分的排除和蒸发; 3.路面坑注严重的路段,应设横纵向相连的盲沟并与边沟相 通,若受边沟高程等条件所限,不能利用边沟排水时,可设置渗 水井; 4.如条件许可,可使车辆绕道行驶或限制重车通过,以减轻 路面损坏程度。 五、待翻浆停止后,进行下列工作: 1.拆除一切临时设施,以利行车; 2.挖补翻浆。可换填400~600mm厚的砂性土、石灰土、石 料及炉渣,压实后重铺路面。
第4.8.1条特殊地区的路基养护方法与一般地区不同,应 因地制宜,做好小修保养。 第4.8.2条盐渍土路基受到雨水或雪水浸湿后,会出现坍 塌、溶陷、路基发软、强度降低等病害,因此必须使路基的排水 系统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第4.8.3条黄土地区的路基常出现裂缝、剥落、沟槽、坍
方、陷穴等病害,应使用减缓坡面,种*(铺*皮),抹“**”, 并每隔300~400mm打入木楔,用四合土(石灰、黄土、细砂、炉 渣)或石料加固等方法进行治理。 第4.8.4条*沼地带的路基常出现沉降、冻胀、弹软、沉 陷、滑动等病害,应使用挑挖排水沟降低水位、提高路基、加固 路基(如灌注生石灰桩)等方法进行治理。
第5.1.1条 对路面应有计划地进行恢复补强,改善翻修,提 高其技术状况。 第5.1.2条 2 路面养护维修应保证原路面的结构标准,不降 低原结构强度
第二节水*混凝土路面 (I)基本要求 第5.2.1条水*混凝土路面(以下简称水*路面),系指素 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板路面。 第5.2.2条水*路面应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抗冻等特 性。 第5.2.3条土基和基层应具有设计要求的承载强度和稳定 性。 第5.2.4条填缝材料应选用与混凝土粘结力强,回弹性能 好,抗嵌入能力强,耐用,且施工方便,价格低廉的材料。常用 的有灌入类及预制嵌缝条类。其配方可参照附录二。 第5.2.5条水*路面局部翻修施工时,应遵照水*混凝土 路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Ⅱ)水*路面的保养 第5.2.6条水*路面必须经常清除*土、石块、砂砾等杂 物,严禁在路面上进行拌合砂浆或混凝土等作业。平交道口以及 与其他不同种类路面连接的地方应加强清扫。
第5.2.7条水*路面的接缝是保养工作的重点,应及时排 除嵌入缝内的杂物,填充或更换填缝材料,以保持伸缩缝的功 能。 第5.2.8条水*路面的填缝料应在雨季到来前(及冬季降 雪前)更新完毕,防止雨(雪)水下渗。 (Ⅲ)水*路面的补修 第5.2.9条水*路面出现裂缝、坑槽、错台、破碎等破损 应及时补修。 第5.2.10条补修路面裂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水*路面产生纵向或横向裂缝,可把裂缝切成V形槽,清 除灰尘及油迹,在槽壁涂上粘结剂,然后用水*砂浆补修。粘结 剂配方参照附录三。 二、水*路面的板角部分容易发生裂缝。在裂缝的早期可用 乳剂和嵌缝料填充;晚期(角隅部分已完全活动)应凿成方形槽 (钢筋混凝土板,要注意保留钢筋),清槽后涂环氧粘结剂,重新 浇筑同等强度的混凝土或嵌入同尺寸的预制混凝土块,接缝处用 填缝料嵌缝。若角隅部分的基础薄弱,应先处理基础后补修面 层。 三、因强度不足出现网状裂缝时,可用环氧粘合剂或乳剂等 填充,如裂缝集中而密集,宜翻修处理。 四、处理水*路面与检查井、花坛、隔离带等设施相接部位, 或者在交叉路口分块中存在锐角角隅部位的裂缝,必须针对裂缝 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对于支路和街坊路也可用沥青混合料补修。 第5.2.11条补修路面坑槽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深度等于及大于30mm的坑槽,须先作局部凿除,再补 修面层: 二、深度小于30mm的浅坑,可用环氧粘结剂粘接,水*砂 浆或混凝土补修表层; 科2室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三、对于支路和街坊路可用沥青混合料补修。 第5.2.12条在完整板块之间的错台处理,可用细粒式水* 混凝土或水*砂浆修补。板块高差超过10mm时,接顺的坡度不 得大于1%。补修路面,可用具有亲水性能的环氧粘结剂。 第5.2.13条因水*路面发生空隙而产生错台时,可向板体 下注入乳化沥青或水*浆固定混凝土板;或采用顶升施工法及灌 浆施工法将板块恢复到原来位置。 第5.2.14条补修接缝破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因胀缝机能失效,或缩缝失养被硬物堵塞,受温度、应 力的作用板体发生拱起及破损时,应做如下处理: 1.板端拱起但路面板块完好,应迅速修理接缝,将板块恢复 原位; 2.板端发生断裂及破损时,应按本章第5.2.10条第二款的 方法进行补修。 二、接缝处因传力杆设置不当所引起的损坏,应将原传力杆 纠正到正确位置。 三、因板端接缝处基层强度降低,在接缝临近处产生破损或 断裂,应将破损部分(距板端大于1m处)切除,并浇筑钢筋混凝 土。若原路面系钢筋混凝土路面,则应尽量保留原有钢筋并加固 板端钢筋。 第5.2.15条修复道路沟槽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按原结构恢复基层及面层; 二、可采用沥青材料或预制混凝土块临时修复,待恢复基层 后再铺设水*路面。 第5.2.16条装配式水*路面板的补修,应预制同等级、同 尺寸的板块,将损坏的板块吊起更换。一般以砂作整平层,为了 提高基础强度,亦可在基层上铺设水*砂浆整平层。 第5.2.17条水*路面补修质量标准应符合表5.2.17的规 定。
水*路面补修质量标准
(IV)水*路面的加铺面层 第5.2.18条水*路面大面积的表面剥落及水*路面面层 磨光,可做双层沥青表面处理。粘层油应按沥青路面规范选用,用 量应均匀,以免再度剥落。对已磨光的路面,也可用割槽机或人 工将路面切割成小横槽,以恢复抗滑力。 第5.2.19条用沥青混合料进行罩面,其厚度不得小于 20mm,以防剥落。 第5.2.20条为减少水*混凝土板缝的反射,宜铺筑有沥青 碎石联结层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总厚度不宜小于150mm)。如果条 件允许,可铺筑贯入式沥青碎石路面。 (V)水*路面翻修 第5.2.21条翻修水*路面不得小于一块板。 第5.2.22条水*路面的翻修,应按照原有路面结构修复。 必要时,在统一规划的条件下,可提高原有路面标准,逐步翻修
钢结构车间厂房施工组织设计程告 设标难全文信息
改造,达到新的标准。
第5.3.1条必须随时掌握沥青路面的使用状况,及时进行 小修保养,以保持路面经常处于完好状态。补修项目应符合槽形 规则的要求(见棱见方),密实平整,接茬平顺。 第5.3.2条所用各种沥青质量应符合《各种沥青面层选用 的沥青标号》GBJ92及《重交通量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GBJ92 的规定。 第5.3.3条应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表》JTJ037,按路 面类型、施工方法、矿料情况、地区条件、施工经验等决定沥青 标号。 (Ⅱ)路面常见破损的处理 第5.3.4条处理路面裂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因石灰土基层干缩和冻缩引起的裂缝,缝宽在10mm以 内,可用热沥青灌缝,缝宽大于10mm,可用沥青砂或细粒式沥青 混凝土补缝; 二、因基层及土基强度不足引起的裂缝,应先处理基层和土 基,后修复面层; 三、裂纹和轻微的碎裂,可采用刷油处理、喷油封面及局部 表面处理,防止渗水扩大破损; 四、碎裂应采用挖补方法维修,若基层和土基破坏,必须一 并处理。 第5.3.5条处理路面松散(脱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因操作不当造成沥青面层的松散,应采取挖补的方法修 复; 二、因基层或土基松软变形而引起的面层松散,应先处理基 层和土基,后补修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