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194.97K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42233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是指导农田排水系统设计、施工及效果评价的重要技术文件,旨在优化农田水分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该规范主要涉及试验的设计原则、实施步骤、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等内容。

首先,农田排水试验需明确目标,如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渍化或改善土壤通气性等。试验设计应考虑土壤类型、地形特征、气候条件以及作物需求等因素,合理布置试验区域和观测点。通常采用对比试验法,设置排水处理区和对照区,以评估排水措施的实际效果。

其次,试验过程中需监测关键指标,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含水量、排水流量、水质参数(如盐分浓度)以及作物生长状况等。这些数据的采集应遵循科学性和准确性原则,使用标准化仪器设备,并确保记录完整。

最后,数据分析阶段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评估排水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效益。基于试验结论,可为类似地区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排水设计方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田排水试验规范为实现高效农田排水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助于缓解水土资源矛盾,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4)实施方案。 (5)技术措施。 (6)灌溉、排水系统控制要求及设计。 (7)试验观测内容、方法、要求及记录格式。 (8)仪器、设备、材料计划。 (9)试验人员的分工和职责。 (10)经费预算。

(10)经费预算。 2.2.3进行试验处理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所研究的主要因素和技术措施应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2)在满足试验要求的前提下,处理数应最少。 (3)同一试验内容的各处理之间,除主要研究因素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 (4)处理间的差异应明显,应包括最高与最低两种极端情况的处理。 (5)对研究排水规律或探求因素间定量关系的试验,应考虑试验的连续性, 2.2.4在田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应安排大田试验作为验证和补充,其处理数可适当减少:排水规律的研究和有关参数的测定,可安排室内试验作为补 C 2.2.5由间排水试验的处理,均应设置重复区。小区试验不得少于两个重复。 2.2.6试验对比区安排的原则: (1)对比区应不受试验区工程设施的影响,其水利条件应能代表原型, (2)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应与试验区相一致。 2.2.7不同试验处理小区之间应设置缓冲区,其宽度不小于相邻两处理排水设施间距的平均值。若受条件限制难以设置缓冲区时,应采取防止水力干扰 的隔离措施

3.1确定排涝标准的作物受淹试验

3.1确定排涝标准的作物受泄试验

3.1.1试验目的:测定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受淹(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历时)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求得作物淹水深度、淹水历时与产量的关系, 为确定除涝排水设计标准提供依据。 3.1.2旱作物受淹试验 3.1.2.1试验处理设计:按生育阶段、淹水深度及淹水历时的不同组合进行设计,包括: (1)根据试验地区气象、水文条件及测试作物的受淹敏感特性,选定2~3个生育阶段进行受淹试验。 (2)对拟测试的各生育阶段,最少应选定4个不同的受淹深度进行试验。对于矮杆作物,可按株高的1/4、2/4、3/4、4/4安排:对于高杆作物,应以 当地最大可能的淹水深度为其上限值,以此为基数,参照上述矮杆作物的模式,确定试验受淹深度。 (3)受淹历时应选定4个以上不同的受淹延续时间。 3.1.2.2试验方法:采用测筒原位受淹法与测筒移位受港法(见附录A1)。条件具备时,部分受淹试验可安排在小区或测坑进行。 3.1.2.3测筒、测坑应符合一定的技术要求(见附录A2)。受淹期间,每天的8时与20时应观测及调控淹水深度,控制精度土1m。采用原位受淹法时,应 关闭测筒底部排水管。淹水结束,及时排除土面淹水。 3.1.2.4观测项目及要求: (1)淹水深度和淹水水温。 (2)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具体要求见6.6。

3.1.3水稻受淹试验

理提供依据 3.2.2旱作物受渍试验 .2.2.1试验处理设计: (1)以地下水埋深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设定3~5个不同的地下水位控制埋深。 (2)以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针对作物的渍害敏感期或容易产生渍害的时段,设定3~5个不同的雨后地下水回落至控制埋深 的时间。 (3)以一定时期的地下水位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选择3~5个具有不同排水能力的田块,或在已建田问地下排水工程的田块,选择3~5个距排水沟 暗管)不同距离的测点,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统计SEWx值或SDI值, 2.2.2试验方法: (1)以地下水埋深或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作为控制指标的受渍试验,应以测坑或测筒试验为主,田间试验作补充, (2)以地下水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的受渍试验,应以田间试验为主,测坑试验作补充。 (3)田间试验可结合排水沟(暗管)规格或结构功能试验或专设的排渍试验小区进行,根据沟道(暗管)布设情况设定观测点。 2.2.3观测项目及要求: (1)地下水位:采用测坑或测筒试验时,必需装设专门的地下水位测孔,田间试验的测孔埋设在选定的观测点上,雨后排水的前2~3d,每日观测地 下水位2~3次,以后每天观测1次,直至排水出流停止,正常情况每5d观测1次。 (2)非饱和带土壤水势:在需要分析排水(或降雨入渗)过程中土壤水运动状态时,应设置张力计量测剖面。 (3)土壤剖面含水率:在需要分析不同受渍情况和不同排水条件下土壤中水、气关系时,应进行土壤剖面含水率的量测。 (4)作物生育状况及产量的测量。 (5)土壤理化性状:应重点测定根系活动层土壤的盐及铁、锰等有毒物质的含量,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三相比及土壤肥力指标等,每一生育阶段 则定1次。 (6)水质:在降雨量(或灌水量)较大形成排水出流时,应对排水水质进行分析,取样3次,时间为出流前期、中期和后期。

(1)以地下水埋深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设定3~5个不同的地下水位控制埋深。 (2)以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作控制指标的试验处理:针对作物的渍害敏感期或容易产生溃害的时段,设定3~5个不同的雨后地下水回落至控制理深 的时间。 (3)以一定时期的地下水位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选择3~5个具有不同排水能力的田块,或在已建田问地下排水工程的田块,选择3~5个距排水沟 暗管)不同距离的测点,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统计SEWx值或SDI值, .2.2.2试验方法: (1)以地下水埋深或一次降雨后地下水动态作为控制指标的受渍试验,应以测坑或测筒试验为主,田间试验作补充。 (2)以地下水连续动态作控制指标的受渍试验,应以田间试验为主,测坑试验作补充。

(1)地下水位:采用测坑或测筒试验时,必需装设专门的地下水位测孔,田间试验的测孔埋设在选定的观测点上,雨后排水的前2~3d,每日观测地 下水位2~3次,以后每天观测1次,直至排水出流停止,正常情况每5d观测1次。 (2)非饱和带土壤水势:在需要分析排水(或降雨入渗)过程中土壤水运动状态时,应设置张力计量测剖面。 (3)土壤剖面含水率:在需要分析不同受渍情况和不同排水条件下土壤中水、气关系时,应进行土壤剖面含水率的量测。 (4)作物生育状况及产量的测量。 (5)土壤理化性状:应重点测定根系活动层土壤的盐及铁、锰等有毒物质的含量,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三相比及土壤肥力指标等,每一生育阶段 则定1次。 (6)水质:在降雨量(或灌水量)较大形成排水出流时,应对排水水质进行分析,取样3次,时间为出流前期、中期和后期。

(1)水稻适宜渗漏强度试验。 (2)晒田期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试验。

(1)水稻适宜渗漏强度试验。 2)晒田期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试验

1水稻适宜渗漏强度试验在水格港灌期(分躁至孕穗)设定3~5个渗漏强度进行试验

空心砖施工技术交底3.3盐酸地区确定排水标准的作物耐盐、耐碱试验

3.3.3.3观测项目及要求:

(1)田间试验法应在每年灌溉(降雨)季节的始末各测定1次土壤碱化度、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提取液的pH值 (2)其他测试内容同3.3.2.4的(2)、(3)、(4)、(5)。

3.4.1试验目的:测定在一年中容易返盐的季节(临界期)不同地下水控制埋深耕层土壤返盐状况,求得临界期地下水埋深与耕层土壤返盐量的关系,为 确定排水设计标准提供依据。 3.4.2试验方法:在选定试区开挖一条排水沟,沟深为试验最大地下水控制深度的1.2倍,在排水沟线中部两侧(或某一侧)距沟不同距离处设置4~5个定 位观测点,进行地下水动态及土壤含盐量状态的观测。 3.4.3观测项目及要求: (1)地下水位:每5d观测1次。 (2)土壤可溶盐含量:土壤取样点应在每一测井周围1m²范围内,取样深度1m,按0~10cm、10~30cm、30~60cm、60~100cm4层分别取样,取样时间 为封冻前和春季第一次灌水前。 (3)每年春季灌水前测定一次地下水水质。 3.5盐渍地区雨李(或灌溉期)地下水位回荡速度试验。 3.5.1试验目的:测定在降雨(或灌水)后,不同地下水位回落速度情况下,作物受盐渍危害的程度,为确定排水设计标准提供依据。 3.5.2试验方法:本试验应在具有2~3个不同规格的田间排水沟(暗管)系统的田块进行,观测断面设在L/2(上为沟长,下同),观测井位可按B/2、B/4、 B/8、B/16及靠近沟(暗管)1m处布设(B为排水沟或暗管间距,下同)。 3.5.3试验田块的灌溉制度应是当地先进的灌溉制度。 3.5.4观测项目及要求按3.4.3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