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SLXXXXX-2004SLXXXXX20044是一款*性能、多功能的智能设备,专为满足现代用户对*率与便利性的需求而设计。该产品结合了先进的技术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能够广泛应用于办公、教育、医疗及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其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速数据处理、多格式文件支持、无线连接以及长续航能力,确保使用者在各种场景下都能获得流畅稳定的体验。
设备采用轻量化材质打造,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同时配备*清显示屏和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让用户可以轻松上手。此外,SLXXXXX20044还具备强*的扩展性,可通过专属应用程序实现更多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您是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人士,还是追求便捷生活方式的普通消费者,这款产品都将为您带来卓越的价值与体验。
6.1.1电缆终端的装置类型选择
db42/t 1499-2019标准下载6.1电缆终端及中间接头的选择
1110kV及以上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与SF6全封闭电器直接相连时,应采用SF6终端; 2110kV及以上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与变压器相连时,宜采用SF6终端,也可以采用充油终端; 3110kV及以上交联电缆与户内、户外导线相连时,应采用空气终端; 435kV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宜采用冷缩型终端,也可采用热缩型终端。户外终端应为带防水的 整体密封型; 5户内低压干式电缆终端可采用冷缩型、热缩型、环氧型、干包型、尼龙型和塑料型终端;低压户外 王式电缆终端应采用带防雨裙的热缩型或冷缩型终端
1SF终端 1)SF终端的导体与GIS(变压器)导体的连接处应有一可拆卸段,以便于GIS(变压器)和电缆分 开进行各项试验; 2)SF终端外壳与GIS(变压器)外壳连接处应有一绝缘垫,绝缘垫的两侧应并联金属护层绝缘保护 器。绝缘垫的绝缘水平应与外护层的绝缘水平相一致; 3)SF终端应有单独的SF6气体检测装置; 4)干式电缆SF终端中存在绝缘油时,绝缘油应用硅油,并对电缆绝缘介质无害。 2充油终端 1)充油终端的导体与变压器导体的连接处应有一可拆卸短段,以利于电缆和变压器分开进行各项试 验; 2)充油终端外壳与变压器外壳连接处应有一绝缘垫,绝缘垫两侧应并联金属护层绝缘保护器。绝缘垫 的绝缘水平应与电缆外护层的绝缘水平要求一致; 3)干式电缆充油终端应有防止绝缘油和电缆绝缘介质接触的措施。 3空气终端 1)空气终端应有使终端底座与终端支架相互绝缘的底座绝缘子,底座绝缘子的绝缘水平与电缆外护 层的绝缘水平要求一致; 2)空气终端的外绝缘*小公称爬电比距应满足安装地点环境条件的要求; 3)330kV及以上空气终端应有防晕罩或屏蔽环,并能承受连接导体的拉力; 4)应符合工程设计、地震烈度的要求。 6.1.3在潮湿、污秽或盐雾的环境,特别是安装在空气中靠近山丘或需防坠落物的地方,宜采用合成材料复 合式套管。
6.1.5终端的外绝缘,应符合安装处海拔*程、污罗、潮湿或盐雾环境条件所需泄漏比距的要求。 6.1.6电缆终端的机械强度,应满足安置处温度变化伸缩、冰雪覆盖、引线拉力、风力和地震力或短路电 动力下摇摆等作用的要求。
6.1.7电缆终端的布置要
1支撑电缆终端的支架应能方便电缆穿入,便于电缆终端及其连接附件的安装; 2工作电流*于1500A时,钢结构支架应有防止横向磁路闭合等附加发热措施; 3金属护层接地连接箱宜布置在支架上,金属护层绝缘保护器应满足热稳定的要求,其绝缘水平与外 护层相同,应布置在连接箱内或支架上人不能触及的位置,并应使同轴电缆*短。同轴电缆截面应满足热 稳定要求,绝缘水平与外护层的绝缘水平相同; 4底座绝缘子的设计应不吊起终端就可更换绝缘子; 535kV以上电缆终端、中间接头布置于户内时,应按试验要求在一侧留有足够的实验场地,并考虑便 于施工和运输; 6电缆终端或接头旁配置穿芯式电流互感器时,应将电缆金属护层接地线同时穿过。 6.1.8电缆中间接头按绝缘构造可划分为:绕包式、现场浇注式和预制式,宜优先采用预制式中间接头。
6.1.9电缆中间接头的装置类型
1单芯*压电缆实行交叉互联接地的隔断金属护层连接部位,应采用绝缘接头。需按段监察绝缘的交 叉互联接地方式相邻单元的连接,也可采用绝缘接头; 2不同绝缘材料的电缆间的连接应采用过渡接头; 3三芯与单芯电缆相连接时,应采用转换接头; 4电缆金属护层需要直接连接时,应采用直接接头; 5中压挤包(干式)电缆间的连接,宜采用冷缩型或热缩型中间接头; 6低压电缆间的连接宜采用冷缩、热缩型或LV塑料盒型中间接头。 6.1.10电缆接头的构造型式,应按连接电缆的绝缘类型、安置环境、作业条件,满足工程所需的可靠性 和经济性合理,并符合下列规定: 1水下电缆的接头,应能维持钢铠层纵向连接,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宜用软性连接; 2需限制温升的*电流接头,宜选用低热阻材料等改善热性能的构造型式; 3电缆中间接头的导体应连接良好,铜导体之间应采用压接相连; 4*压电缆中间接头应有密封性能良好的外罩,外罩应能承受一定的机械外力。 6.1.11电缆中间接头的绝缘水平应等于或*于所连接电缆的绝缘水平。 6.1.12电缆接头绝缘环两侧耐受电压,不得低于所连电缆护层绝缘水平的2倍,且应适合所用系统的运行 条件。 6.1.13电缆中间接头外壳应对地可靠绝缘,可采用绝缘保护罩或底座绝缘子,绝缘保护罩和底座绝缘子的 绝缘水平要求与电缆外护层绝缘水平的要求一致。
6.1.16电缆中间接头的布置要求:
1支撑电缆中间接头的支架,应不妨碍电缆中间接头完成后能方便地吊装就位; 2电缆中间接头的布置应满足安装维修所需的间距,以及电缆允许弯曲半径和伸缩节配置要求; 3金属护层接地连接箱宜布置在支架上,金属护层绝缘保护器应布置在连接箱内或支架上人不能触及 的位置,布置应使同轴电缆*短; 4中间接头底座绝缘子的设计,应不吊起中间接头就能更换绝缘子; 5对于单相直埋敷设电缆的中间接头,不得用铁磁材料作保护盒; 6直埋电缆接头盒外面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保护盒(环氧树脂接头盒除外)位于冻土层下的保护盒 内宜注以沥青; 7如电缆并排水困难,应把电缆并中的中间接头用支架撑起。接头安置于可能有水侵入的场所,应具 有防水密封保护; 8接头两侧在电缆热伸缩的纵向受力较*时,需有刚性固定; 9绝缘接头和直通接头可以直埋或敷设在隧道或接头人孔并内。对于直埋敷设的中间接头,应有放水 外壳; 10邻近电气化交通线路等对电缆金属护层有侵蚀影响的地段,接头设置方式应便于监察维护
金属护层两端接地(全接
6.2*压单芯电缆护层接地方式
1110kV及以上电缆线路很短,传输功率很小时,金属护层上的感应电压极小,或者电缆线路很短, 而**利用小时数很低,且传输容量有较*裕度或负荷属于备用时,或水下电缆线路宜采用金属护层两端 直接接地,见图6.2.1; 2.35V及以下中压电缆金属护层宜两端接地
图6.2.1金属护层两端直接接地(全接地)
6.2.2金属护层一端接地
图6.2.2金属护层一端直接接地
电缆线路长度在500~1000米时,电缆金属护层采用一端直接接地,另一端应通过保护特性良好 层绝缘保护器接地,并且非直接接地端的金属护层上的感应电压应满足6.2.9的要求,见图6.2.2
2当单芯电缆两端所连电气设备不同,电缆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宜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一端连接变压器,另一端连接架空线路,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应设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的一端 并三相互联接地; 2)电缆一端连接GIS,另一端连接架空线路,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应设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的一端,并 三相互联接地; 3)电缆一端连接GIS,另一端连接变压器,金属护层的接地点宜设在电缆与GIS连接的一端,并三相 互联接地。
当电缆线路采用一端接地时,电缆线路过长或感应电压太*,此时,宜采用金属护层中点接地的方式 在电缆线路的中点将金属护层接地,电缆两端均对地绝缘,每端各装一组保护特性良好的金属护层绝缘保 护器,并且非直接接地端的金属护层上的感应电压应满足6.2.9的要求,见图6.2.3
6.2.4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
图6.2.3金属护层中点直接
单芯电缆线路很长时(*约在1000m以上),应采用金属护层交叉互联。将电缆线路全长分成三等分 段或三等分段的倍数,且金属护层上任意一点的正常感应电压不得超过6.2.9的规定。每段之间装设绝缘 接头,绝缘接头处金属护层三相之间用同轴电缆引线经接线盒进行换位连接,即交叉互联。绝缘接头处装 设一组保护器,每一*段的两端金属护层分别互联接地,见图6.2.4。
6.2.5220kV以下单芯电缆线路商品房住宅工程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在下列情况下,应沿电缆线路并行配置均压
图6.2.4金属护层交叉互联接地
220kV以下单芯电缆线路,在下列情况下,应沿电缆线路并行配置均压线。 1 可能出现的工频或冲击感应电压超过电缆外护层绝缘和保护器的耐受强度时 2防止单相接地时,地网接地电阻的电压降作用到电缆金属护层保护器上:
3需抑制电缆邻近的控制或通讯电缆的感应干扰强度时; 4在隧道或沟内敷设的电缆,沿线路并行配置回流线或均压线时,应充分考虑沿电缆支架设置接地线 的作用
1均压线应采用裸导线,使电缆附近的地面电位抬*并分布均匀,以降低外护层绝缘所承受的工频过 电压: 2为使均压线充分发挥作用,均压线的泄漏电阻宜*于自身阻抗的30倍。一般将均压线敷设在干混 凝土地面上就能满足要求; 3均压线在三相电缆之间按”三七开”布置并两端接地,能有*地降低护层工频过电压。均压线的布 置见图6.2.6
图6.2.6均压线或回流线布置和保护器接线
如果电缆线路较短,经计算均压线布置在电缆外侧线中间,不换位也可能满足要求时,可不按”三七 开"布置
220kV及以上金属护层一端接地的单芯电缆线路施工组织设计分水器以里(节能方案),当线路长度在200米至500米之间时,由 各长度较长,护套损耗*而且又无法采用交叉互联方式时,宜在电缆间距之内专门敷设一根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