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标准(混凝土结构)

建筑工程施工标准(混凝土结构)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372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41966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建筑工程施工标准(混凝土结构)

建筑工程施工标准(混凝土结构)是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依据,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该标准涵盖了从材料选择、设计要求到施工工艺和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

在材料方面,标准明确规定了水泥、砂石、水及外加剂等原材料的技术指标与检测方法,确保其符合相关规范。同时,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出了详细要求,以满足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的需求。

施工工艺方面,标准对模板安装、钢筋加工与绑扎、混凝土浇筑、振捣以及养护等环节进行了细致规定。例如,模板需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钢筋位置和间距必须准确;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东沙大道便道施工组织设计,避免离析;养护时间要根据环境条件合理确定,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质量控制与验收的重要性,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抽检频率、检测项目以及合格判定准则。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有效减少施工缺陷,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标准(混凝土结构)不仅保障了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为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3.2.4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检查数量:进场时和使用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3.3.3 钢筋加工

3.3.3.1 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2. 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 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3.3.3.2 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本规范第5.3.1条的规定外,尚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2. 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3. 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3.3.3.3 钢筋调直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当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HPB2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级、HRB400级和HRB400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3.3.3.4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偏差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每工作班同一类型钢筋、同一加工设备抽查不应少于3件。

检验方法:用钢尺检查。

表3.3.3.4 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

3.3.4 钢筋连接

3.3.4.1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3.3.4.2 在施工现场,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机构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抽取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有关规程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3.3.4.3 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3.3.4.4 在施工现场,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对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焊接接头的外观进行检查,其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3.3.4.5 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构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倍*(*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及焊接的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受拉区不宜大于50%;

2. 接头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

3.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构连接接头时,不应大于50%。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3.3.4.6 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ll(ll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图3.3.4.6)。

图3.3.4.6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及接头面积百分率

注:图中所示搭接接头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搭接钢筋为两根,当各钢筋直径相同时,接头面积百分率为50%。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

2. 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3. 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纵向受力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中,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3.3.4.7 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2. 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3. 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4. 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3.4.5.1 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3.4.5.2 钢筋安装位置的偏差应符合表3.4.5.2的规定。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和独立基础,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和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间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

表3.4.5.2 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1.        检查预埋件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2.        表中梁类、板类构件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应达到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表中数值1.5倍的尺寸偏差。

3.5 预应力分项工程

3.5.1 一般规定

3.5.1.1 后张法预应力工程的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预应力专业施工单位承担。

3.5.1.2 预应力筋张拉机具设备及仪表,应定期维护和检验。张拉设备应配套标定,并配套使用。张拉设备的标定期限不应超过半年。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常现象时或在千斤顶检修后首件路基爆破施工方案,应重新标定。

1.        张拉设备标定时,千斤顶活塞的运行方向应与实际张拉工作状态一致;

2.        压力表的精度不应低于1.5级,标定张拉设备用的试验机或测力计精度不应低于±2%。

3.5.1.3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b/t 29-278-2020 天津市逆作法地下工程技术规程,其内容包括:

1.       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2.       预应力筋锚具和连接器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