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建筑风水资料集建筑风水是一门融合了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空间设计的学问,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建筑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建筑风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堪舆”学说,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它不仅关注建筑物的方位、朝向、形状等外部因素,还涉及内部空间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装饰元素的选择。
在现代建筑中,风水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办公楼、商场甚至城市规划中。例如,建筑选址时会考虑地形地貌是否符合“背山面水”的理想格局;房屋布局则追求气流通畅、光线充足,并避免尖角冲射或狭长通道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色彩搭配、材料选择以及植物配置也被纳入风水考量范围,以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或工作环境。
尽管建筑风水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但其提倡的环保意识、空间优化及心理调适等理念,与当代绿色建筑和人性化设计趋势不谋而合。因此,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建筑风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风水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打造既美观又实用的生活空间。
刘鄂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参与编写《中国唯物论史》、《周易知识通览》,著有《孟 子选讲》、《孟子大传》,主编《张岱年文集》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可以上溯到《易经》,但并非说它就是 高于一切的。 把风水、卜卦这些东西全归到易经里,根本就是瞎胡闹。 古代科学不发达,有很多迷信的东西。迷信和科学揉杂在一起,这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 特点。对封建迷信的糟粕,我们应该扬弃,而其科学的一面,则可以继承和保留下来。 不可否认,《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可以上溯到《易经》,但并 非说它就是高于一切的,毕竞它是粗糙、原始、朴素的。人类的文化总是由低向高不断向前 发展的,今天无法解决的事情,在古代也无法解决。现在看来,《易经》等于一本字典,是古 代一种”巫"的官用来卜的工具书,可以说是一种迷信。《易经》分两支,一支是"易理之学 ”,是解释易经的;一支是"象数之学",对天文,地理,数学医学以及卜卦,风水的发展影响 很大。但风水师所说的院子里该种桂树、槐树才吉利,在《易经》里根本没有提及。把风水、 卜卦这些东西全归到易经里,根本就是瞎胡闹。 建筑风水分阴宅、阳宅。阳宅,就是人的生活场所,建筑风水在阳宅的一些看法,我们 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一个房子,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人住着自然就会心情舒畅。门朝哪个 方向开,斜一点,拐一个弯,与人的保护隐私的心理是相近的。建筑上的祈福装饰,使人感 到充实和喜悦,是满足人们祈求好运的一种心理。然而建筑风水在建筑的思想,基本上是一 个笼统、宏观的模式,并不是精确的。我的夫人是一个建筑师,她就不会有意识地去考虑建 筑风水的问题。拿到一个工程让她去做,她考虑的是如何与自然及周围建筑如何协调,是从 建筑的角度去考虑,而并不是从风水的角度,
用现代建筑学阐释仍然有一定合理性。而理气说则有明星的方术色彩。把什么"宇宙场"和个 人起居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伪科学"。 建筑风水学对现代建筑的意义很小,主要是因为现代建筑观念和传统的不一样,空间感 也不一样。与古代宏大的空间相比,现代人的空间太狭小了。
db62/t 3136-2017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7.余健:建筑风水研究杂感
确,当C·P·斯诺断言科学和艺术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翼、缺一不可的时候,他也一定 意识到了艺术之形象、声音、色彩创造的不可替代性3。也就是说,不可言说者在我们 这个世界中,应有其相对可言说者等称的一席之地,此所谓"言之不可兼也,故博为之治,而 计其意”《管子·宙合》,这个"博"是应当大于"言"的。在今天的知识系统中,它们被归 于"理"的另类一一"文"。文者纹也,以喻象说,并欲区别于"理"的现实。即便是可言说者, 当其用清晰的逻辑言说其思想时,它亦有难言之处,亦有逻辑明灯所难以照亮之阴。冰山之 露方其尖尖,此即"理"之所明者,其下至大至巨,虽不致不可言,或以今日之术难以言说。 我们不该轻易地非难之,而应假以时日,"等待戈多"。古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 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辞·卜居》)。光明与黑暗,阴与阳,总是 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无影无阴之世界若果有其真,则当如《淮南子·本经训》的十日并出 之景,其”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万鬼既不能藏于暗,故皆出而白于天下,"皆为 民害",实乃世界的大灾异,滔天洪荒亦不能过其一二。此抑或是"自明"之另一象。试设想存 在一种无处不在、无物不照的均匀光源,在其下你能看见什么? 实际上,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已暗设了这样一个假定:古人在言说其思想时因受制于其知 识背景、表达方式手段,言有所不达,意有所不尽,故需后来者不断翻译、解释,但其所指 之意则有超越时空之限的特别"洁静精微"之处,所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 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论语·公冶长》)。《管子·宙合》亦说:"是以古之士有意未可阳(扬) 也,故愁其治(辞),言含愁而藏之也。"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使意的表达更加清楚,是寻求意 的表达式的过程,是以象求意,力图象意合一的努力,因为"象"即"意"之用。执于"象",固 有事功,但它也是迷信擎生的温床;执于"意",初衷虽好,但空疏虚无与之相生。更何况” 意"的获得总须籍诸"象"的操作,得意忘形、得鱼忘荃或是蜜成花不见云云,是一种理想,是 种信念的激励。"意"由"象"表,必诉诸言、形,不落言笙是不可能的,故西谚日"人类一思 考,上帝就发”;中国古人则总爱说"言外之意"、"功夫在诗外"等等,一个"外"字想跳出三 界五行,谈何容易,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又认为"象"中有"意","意"在"象"中。拿语 言文字来说,就有物理性质的形态的声忌字讳,及心理性质的会意的"孔子作《春秋》而乱臣 贼子惧"之类的说法。我们通常认为前者说的是迷信,后者讲的是道理,殊不察二者背后紧密 的联系:微言大义的《春秋》可以作成《春秋讳》,神话亦可解为历史,如孔子之说"黄帝四 面"、"夔一足"。中国思想学说史上"象数"、"义理"及汉学、宋学的纠缠也即在此。但历史 的二律背反常常是,以理性解说神话的孔子实际上却企曲了历史的真实,被人类理性精神认 为”怪力乱神",欲敬而远之的神话,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无怪乎走出疑古时代成为历史学 界越来越热门的话题4,而文本解释的域限问题亦成为现代诠释学"义理"难以回避的一个" 劫"5。 就时间而论,相对人类演化的漫长历程,语言文字及文明的发生还只能算是在初生的婴 孩时期,即使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它也只不过占到整个人类历史的0.2%,我们实在不应 太看重我们当下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为它是顶峰一类的东西,而轻慢了曾使人类得以繁衍 并持续生存了几百万年的其他思维和生活方式。 执于一,谓之过执,故老子倡无执,孔子说中庸。从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孔子之" 述而不作",一直到今天科学的"客观",都想外而观之,不受人"象"之累。但现代物理有物质 波粒测不准定理,逻辑数学有形式系统完备性、一致性不可兼顾的哥德尔定理,似乎都在印 证"辞不达意"这一古老的训言,系统即"得意"之"象荃"。《汉志》忧虞虞言曰:"道之乱也, 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与自然相 比,人确可称之小,但"小人"知天却并非道之乱的根由,一个"强欲"二字用得好,强以人造 之逻辑说历史、说自然,才是道乱之根,它如一双刃之剑,成也败也皆出于此,这一点我们 可能比古人明白。
今天,古老的数术之学已风光不在,但它"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的"数自然"、"决大 疑"、"知来事"的命题并没有被遗忘,它以许多的别种形式表述出来,其转型之一是为今天的 现代数学。数学中有一个迄今尚未弄清的核心问题:数学形式系统是否都完全,都可判定, 其一致性是否都能用有穷主义手段证明?王浩评价说,若有人能证其为是,"他所取得的进展 可就吓死人了。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将会到此为止,我们对人类知识的理解将会面目全非"。王 告又说:"鉴于希尔伯特地位煊赫,鉴于哈恩、石里克狂热鼓吹,尽可能了结这件事(指上述 问题的证明)从哲学上说便有了重要意义”6以我的理解,结论一定是:否。用非数学 的语言来说,这意味着人类不能通过有穷的步骤求得"真"或"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克罗齐 (Benedetto.Croce)之言"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7,不错。命题古老, 参考文献: 1库恩T.S.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2福柯M.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3斯诺C.P.两种文化.纪树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 4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5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6王浩.哥德尔.康宏逵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7克罗齐B.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式宗:风水学,是迷信?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