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是为适应我国铁路建设发展需求,规范和指导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的设计工作而制定的技术文件。该规定综合考虑了客运与货运的兼容性、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可行性,旨在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本规定明确了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的设计原则、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在轨道设计方面,要求采用无砟或有砟轨道结构,并满足高速列车与普通货物列车混行的需求。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需兼顾高速列车运行的平顺性和货运列车的爬坡能力,同时合理设置最小曲线半径和最大坡度。
桥梁、隧道及路基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列车荷载特性和长期运营稳定性长沙格力生活区塔机防碰撞施工方案(2022.2.28日),确保结构安全可靠。此外,车站布局和站场设计需结合客货运量预测,优化旅客服务设施和货物装卸作业区的功能配置。
信号系统采用CTCS2级列控系统,以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准点率。供电系统设计则需满足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用电需求,保证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环境保护方面,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振动和水土流失等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体而言,该暂行规定为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推动了我国铁路网络的现代化建设。
图4.2.5一3双线土质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m) (适用软质岩石、强风化的硬质岩石及土质)
4单线路堤 5单线石质路堑 6单线土质路堑 4.2.6不同基床厚度变化处的路基连接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过渡段 4.2.7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4.2.7的规定。双 于架桥机等特种荷载通过的路段应按特种荷载分布计算
床厚度变化处的路基连接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过渡段。 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4.2.7的规定 中荷载通过的路段应按特种荷载分布计算
4.3.1基床由表层与底层组成。表层厚度为0.6m,底层厚度为1.9m,总厚度为2.5m。 4.3.2基床表层应采用级配砂砾石或级配碎石等材料,其材料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采用级配砂砾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4.3.2一1的规定;
采用级配砂砾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4.3.2一1的规定;
采用级配砂砾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4.3.2一1的规定
2)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某种尺寸的颗粒不应过多或过少; 3)颗粒中细长及扁平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0%; 4)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与下部填土之间的颗粒级配均应满足D5<4dss的要求; 5)当级配砂砾石与填土之间不能满足第4)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 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 6)当路堤填料为化学改良土时,可不受第4)项限制; 7)粒径小于0.5mm细集料的液限不应大于28%,其塑性指数不应大于6; 8)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应超过2%; 9)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2一2的规定
采用级配碎石时,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材料粒径、级配及品质应符合《铁路碎石道床底碴》(TB/T2897)的有关规定 2)与上部道床道碴及与下部填土之间的颗粒级配均应满足D<4d的要求:
3)当级配碎石与填土之间不能满足第2)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可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 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 4)当路堤填料为化学改良土时,可不受第2)项的限制; 5)基床表层厚度及压实应满足表4.3.2一2的规定
4)当路堤填科为化字改良工时,可不受弟2)项的限制; 5)基床表层厚度及压实应满足表4.3.2一2的规定。 4.3.3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4.3.3 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4.3.3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注:K为重型击实标准
4.3.4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的地区且基床填料易产生病 害的地段应对基床部分采取防水或防冻措施
4.4.1路堤填料应采用A、B、C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4.1的规定 当选用C组填料中的细粒土、粉砂和软块石时应采取隔水或加强边坡防护等措施。
注:K为重型击实标准
4.4.2以砂类土填筑的路堤,宜在两侧边坡2~3m范围内分层铺设土工格栅。每层竖 向间隔结合碾压层厚度确定,宜为0.5~0.6m。 4.4.3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一般地段不应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4cm/年。桥台台 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8cm。 4.4.4软土地基沉降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堤地基沉降量计算时,其压缩层厚度按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确定; 2路堤地基的总沉降量(S)计算应包括瞬时沉降(Sa)和主固结沉降(S。),对于富含 有机质土和泥炭土尚应计算次固结沉降(S); 3双线路堤地基沉降计算时,列车荷载只计算单线。 4.4.5对于地质条件突变或采用不同处理方法会造成明显沉降差异的地基,应作过渡处 理。 4.4.6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在边坡坡脚外设置边桩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在路堤中 心线地面上设置地基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填土
速率,控制沉降速率小于10mm/d,水平位移速率小于5mm/d。并根据观测数据推算地 基的最终沉降量。必要时,调整设计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工后沉降控制自标值。 4.4.7高度小于2.5m的路堤,其基床应符合表4.3.2一2及表4.3.3的要求。基床范 围内的地基为细粒土时比贯入阻力P。值不应小于1.5MPa,或基本承载力o。不应小于 0.18MPa,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土质改良或其他处理措施 4.4.8路堤通过洼地或池塘时,应将淤泥、种植土挖除换填,
图4.4.9台后过渡段
主: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 过2%。
台后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分层填筑压实,并做好横向排水。 过渡段应与其相连的路堤按一体同时施工。 在台背不易碾压的2m范围内应掺3%~5%的水泥
4.4.10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可按图 4.4.10设计。但当横向结构物顶面距地面高度小于1.0m,且不足路堤高度1/2时,可不 设过渡段
图4.4.10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的设置方式
过渡段在基床表层以下可用级配碎石填筑,其压实标准应符合地基系数(K3)不小 150MPa/m和孔隙率(n)不大于28%的要求。 4.4.11在路堤与路堑的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设置方式可按图4.4.11设计
q/gdw 11729-2017 架空输电线路混凝土预制管桩基础技术规定图4.4.11 路堤与路堑连接处过渡段的设置方式
4.4.12路基与隧道连接处应根据隧道出口的具体情况参照第4.4.9条和第4.4.11条 设置过渡段。 4.4.13长期受水浸泡的路堤,其浸水部分应采用水稳性高的填料填筑并适当放缓边坡 坡度,同时对边坡进行防护。 4.4.14对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应以渗水填料或水稳性好的填料填筑,并采 取疏导措施。 4.4.15在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小于0.5m)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 部应填筑渗水性填料。有条件时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4.5.1路堑的边坡高度一般不宜大于30m。对于风化严重岩体破碎的石质边坡、特殊岩 土边坡和土质边坡,其高度更应严格控制,并采取可靠的支挡防护措施。 4.5.2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应将路基面作成向两侧的4%排水坡,凹凸不平处应以 混凝土或级配砂砾石、级配碎石填平。 4.5.3对易风化的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其基床表层范围内应进行换填
和气候等条件规划和设计。 4.6.2侧沟、天沟和排水沟的断面应按洪水流量设计,洪水频率宜为1/50。 4.6.3施工期间宜设置临时排水工程,以防因降雨而造成填土松软和路堤边坡坍塌。具 备条件时应尽快设置永久性排水工程 4.6.4软质岩路堑、强风化或构造破碎的硬质岩路堑及土质路堑,侧沟深度和构造应者 虑基床表层排水的需要。采用明沟或暗沟与明沟相结合的排水形式
4.7.1路堤边坡应设置防护工程。防护工程形式可根据填料性质、气候条件、边坡高度 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护类型。填料及气候条件合适时,应优先采用植物防护。当采 用植物防护时,设计应采用骨架加植物防护。 4.7.2易风化的软质岩,强风化或构造破碎的硬质岩以及土质路堑(含碎石土、卵石土等
4.8.1 支挡结构物设计时,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应按表4.2.7计 算。 4.8.2必要时可按附录B所列方法考虑支挡结构受到的列车动力影响。 4.8.3重力式挡墙应采用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结构。 4.8.4挡土墙背反滤层宜采用土工合成材料、无砂混凝土块或其他新型材料。 4.8.5挡土墙应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2~3m交错布置,折线墙背易积水处也应设置 泄水孔。 4.9其他 4.9.1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等应与路基同步施工db31/t 1159-2019标准下载,并采取防排水措施
4.9.1电缆槽、接触网支柱基础等应与路基同步施工,并采取防排水措施 4.9.2修筑于路肩上的各种设备不得损坏、危及路基的稳固与安全,宜与路基修建同步 进行。
5.1.2桥梁基本结构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梁结构应满足乘坐舒适性和耐久性的要求,桥梁构造应便于检查、养护和维修 2桥梁上部结构应采用刚度大的结构形式,宜优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可采 用结合梁结构或钢结构。 3预应力混凝土梁,宜采用双线整孔箱梁,也可采用两个并置的单线箱梁或整体桥 面多片式T梁。整体桥面多片式T梁应加强横向连接。 4钢结构桥桥面系不宜采用明桥面 5桥梁下部结构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墩台,不得采用柔性墩台。 5.1.3桥梁结构原则上宜设计为正交。当必须斜交时,应符合第5.3.1条第4款关于扭 曲的规定。 5.1.4涵洞宜采用钢筋混凝土圆涵、盖板涵和框架矩形涵,涵顶至轨底的高度不宜小于 1.5m,困难条件下涵顶不得高出路基基床底层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