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制作焊接工程作业指导书焊接工程作业指导书是一份详细的文件,旨在为焊接操作提供标准化的流程和规范。它确保焊接过程的质量、安全性和一致性,同时满足相关标准和客户要求。以下是关于焊接工程作业指导书的400字简介:
焊接工程作业指导书是焊接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文件,用于指导焊工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完成焊接任务。该指导书详细描述了焊接工艺参数、设备使用方法、材料选择原则以及质量控制措施大桥整体性施工组织设计,确保焊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
在内容上,焊接工程作业指导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信息:明确焊接件的名称、编号、用途及相关技术要求;2.材料准备:列出母材、焊材(如焊条、焊丝)及保护气体的规格和型号;3.焊接工艺参数:定义电流、电压、焊接速度、层间温度等关键参数;4.设备与工具:说明所需焊接设备、夹具及其他辅助工具的型号和功能;5.操作步骤:提供从准备工作到最终检验的完整操作流程;6.质量控制:规定焊接前、焊接中及焊接后的检查项目和验收标准;7.安全注意事项:强调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及现场安全操作规程。
总之,焊接工程作业指导书不仅是技术规范的载体,更是保障焊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重要工具。定期更新和优化指导书内容,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推动焊接工艺持续改进。
冷裂纹的形成原因与防止措施
冷裂纹的形成因素。冷裂纹发生于焊缝冷却过程中较低温度时,或沿晶或穿晶形成,视焊接接头所受的应力状态和金相组织而定。冷裂纹也可以在焊后经过一段时间(几个小时或几天)才出现,称之为延迟裂纹。
焊接接头中金相组织的硬度、脆性较高;焊接接头中焊接扩散氢的含量较高;焊接接头的拘束应力较大。这三个因素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同时起作用也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起主要作用。
焊条、焊剂用前应用专用设备烘干并设专人负责。烘干温度及时间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焊条烘干后应放在100~120℃的高温箱内保存以备领用。
焊条发放、回收均需有记录,当班使用的焊条领取时应立即置于保温筒中随用随取,尽量当班用完。
低氢型焊条暴露于空气中允许时间为4h,对当班用剩和置于空气中的焊条及焊剂,回收后需要重新烘干方可使用。
焊条重复烘干次数不得超过2次,已经受潮或生锈的焊条不得再使用。
焊接设备及各种附件、仪表性能应达到产品合格证各项参数指标,并且调节灵活,绝缘可靠。焊接电缆截面积应足够,接地线应用卡具牢固加紧。二次电缆的截面积应根据长度的增大而适当增加,以保证不致因线路损耗过大而使焊接电压太低。
为避免焊接热输入过小而使接头热影响区硬、脆的最小焊缝尺寸
角焊缝的最小计算长度应为其焊脚尺寸的8倍,且不小于40mm;角焊缝的最小焊脚尺寸应不小于1.5√δ,参见表,采用埋弧自动焊时,该值可减小1mm;角焊缝较薄板厚(腹板)≥25mm时,宜采用局部开坡口的角对接焊缝。并不宜将厚板焊接到较薄板上;断续角焊缝焊段的最小长度应不小于最小计算长度。
注:采用低氢焊接材料时,δ取较薄件厚度;采用非低氢焊接材料而为进行预热时,δ取较厚件厚度。
为避免接头母材热影响区过热脆化的的最大焊缝尺寸
角焊缝的焊脚尺寸不宜大于较薄焊件厚度的1.2倍;搭接角焊缝为防止板边缘熔蹋,焊脚尺寸应比焊板厚小1~2mm,单道角焊缝和多道角焊缝的根部焊道的最大焊脚尺寸:平焊位置为10mm;横焊或仰焊位置为8mm;立焊位置为12mm;坡口对接焊缝中根部焊道的最大厚度为6mm;坡口对接焊缝和角焊缝的后续焊层的最大厚度:平焊位置为4mm;立焊、横焊或仰焊位置为5mm。
要求全熔焊的焊缝不加垫板时,不论单面坡口还是双面坡口,均应在第一道焊缝的反面清根。用碳弧气刨方法清根后刨槽表面不应残留夹碳或夹渣,必要时,易用角向砂轮打磨干净,方可继续施焊。
1、作业区环境温度在0℃以上时
焊接作业风速超过下列规定时,应设防风棚或采取其他防风措施:手工电弧焊:8m/s;气体保护及自动保护焊:2m/s。制作车间内焊接作业区有穿堂风或鼓风机时,也应设挡风措施。
焊接作业区的相对湿度不得大于90%。
当焊件表面潮湿或有冰雪覆盖时,应采取加热去潮湿措施。
焊接作业区环境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常温时不须预热的构件也应对焊接区各方向二倍板厚且不小于100mm范围内加热到20℃以上后方可施焊。常温时须预热的构件则应根据构件焊接点类型、板厚、拘束度、钢材的碳当量、强度级别、冲击韧性等级、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熔敷金属扩散氢含量及焊接热输入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由焊接责任工程师制订出比常温下焊接预热温度更高和加热范围更宽的作业方案,并经认可后方可实施。作业方案并应考虑焊工操作技能的发挥不受环境低温的影响,同时对构件采取适当和充分的保温措施。
对于不同的钢材、板厚、节点形式、拘束度、扩散氢含量、焊接热输入条件下焊前预热的要求,已在前阐述,对于屈服强度等级超过345Mpa的钢材,其预热、层间温度应按钢厂提供的指导参数,或由施工企业通过焊接性试验和焊接工艺评定加以确定。
预热时的加热区域应在焊接坡口两侧,宽度各为焊件施焊处厚度的2倍以上,且不小于100mm。测温时间在火焰加热器移开以后。测温点应在离电弧经过前的焊接点处各方向至少75mm处。必要时应在焊件反面测温。
焊后消氢处理应在焊缝完成后立即进行。
消氢热处理加热温度应达到200~250℃,在此温度下保温时间依据构件板厚而定,应为每25mm板厚0.5h,且不小于1h。然后使之缓冷至常温。
消氢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及测温方法与预热相同。
调质钢的预热温度、层间温度控制范围应按钢厂提供的指导性参数进行,并应优先采用控制扩散氢含量的方法来防止延迟裂纹产生。
对于屈服强度等级高于345Mpa的钢材,应通过焊接性试验确定焊后消氢处理的要求和相应的加热条件。
十二、熔化焊焊缝缺陷返修方法
焊缝表面缺陷超过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时
对气孔、夹渣、焊瘤、余高过大之缺陷,应用砂轮打磨、铲凿、钻、铣方法去除;对焊缝尺寸不足、局部缺陷、咬边、弧坑不满等缺陷应进行焊补。
经无损检测确定焊缝内部的超标缺陷必须返修时
返修前应由施工企业编写返修方案
应根据无损检测确定的缺陷位置、深度,用砂轮打磨或碳弧气刨清除缺陷。缺陷为裂纹时,在碳弧气刨前应在裂纹两端钻止裂孔并应清除裂纹两端各50mm长的母材。
应将刨槽开成每侧边坡口面角度大于15°的坡口形状,并修整表面,磨除气刨渗碳层,必要时应用渗透或礠粉探伤方法确认裂纹已彻底清除。
焊补时应在坡口内引弧,熄弧时应填满弧坑,多层间应错开接头,焊缝长度应在100mm以上,补焊长度小于500mm时,可从中部起弧,并采用逆向焊接法。熄弧处宜超出槽边20mm。如长度超过500mm时应采用分段退焊法。焊条直径宜用3.2mm,焊接热输入视钢材碳当量、板厚及凹槽尺寸比一般焊接适当增大。
返修焊接部位应一次连续焊成,如因故需中断焊接时 ,应采取后热、保温措施、防止产生裂纹。再次焊接前应用礠粉或渗透方法检测,确认无裂纹产生后方可继续补焊。
焊接修补的预热温度应比同样条件下的一般焊接预热温度高25~50℃,并应根据工程节点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超低氢焊条或增加后消氢处理。
同一部位(焊缝正、反面各作为一个部位)焊补次数不宜超过2次。对2次返修后仍不合格的部位应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重新制订修补方案及作业指导书,并应经工程技术负责任人审批后方可执行。
返修焊接应填报焊补施工记录及补焊前后的无损检验报告,以供工程验收及存档。
碳弧气刨应按以下规定进行
碳弧气刨工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操作。
碳弧气刨应采用直流电流,并要求反接(即工件接电源负极)。碳棒直径和电流、空气压力的选用宜按表
为避免产生“夹碳”或“贴渣”等缺陷,除采用合适的刨削速度外,并应使碳棒与工件件具有合适的倾斜角度。操作时,应先打开气阀,使喷口对准刨槽,然后在起弧起刨。
如发现“夹碳”,应在夹碳边缘5~10mm处重新气刨,深度要比夹碳处深2~3
mm;“贴渣”可用砂轮打磨。
(4)露天操作时,应沿顺风方向操作;在封闭环境操作时,要有通风措施。
十三、直接承受动载时的要求
桁架、弦杆和腹杆与点板的搭接焊缝应采用围焊,杆件焊缝之间间隔不应小于50mm。
不同厚度的板材或管材对接,承受动载时,不论受拉应力、剪应力或压应力,均应作成斜坡过渡。接口错边量小于较薄件板厚板时,宜将焊缝焊成斜坡状,或将较厚板的一面或两面及管材的内壁或外壁在焊前加工成斜坡,其坡度最大允许值均为1:2.5。
抗震结构框架柱与梁的刚性连接节点焊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梁的翼缘与柱之间的角对接节点焊缝应有角焊缝加强,加强高度不应小于翼缘板厚度的1/4,但可不大于10mm。
梁的下翼缘与柱之间宜采用J形坡口单面全焊透焊缝,并应在反面清根后封焊成平缓过渡;在采用带垫板L形坡口单面全焊透时,焊接完成后割除垫板全部长度及引弧板、引出板,并经打磨清除焊缝反面未熔合或夹渣等缺陷后,再封焊成平缓过渡形状。
引弧板、引出板、垫板的定位焊缝应焊在接头焊接坡口内和垫板上,而不应焊在焊缝以外的母材上。
焊缝的外观检查特别重要,它对结构的承载力影响很大,所以必须慎重进行检查。焊缝外观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表面形状,包括焊缝表面的不规则、弧坑处理情况、焊缝的连接点、焊脚不规则的形状等。
焊缝尺寸,包括对接焊缝的余高、宽度、角焊缝的焊脚尺寸等。
焊缝表面缺陷gb/z 5169.34-2014标准下载,包括咬边、裂纹、焊瘤、弧坑气孔等。
焊缝外观检查质量标准(允许偏差)
注:1、咬边如经磨削修整并平滑过渡,则只按焊缝最小允许厚度值评定;
2、表内δ为连接处较薄的板厚
广州市某高层住宅小区落地式脚手架施工方案(附计算书)超声波焊伤。无损检测工作应在外观检查完成后进行。
表面探伤。在以下情况下应进行表面探伤:外观检查发现有裂纹,则应对该批焊缝进行表面探伤;外观检查怀疑有裂纹,则应对怀疑得部位进行表面探伤;设计图纸规定进行表面探伤时;检查员认为有必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