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的防治是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质量通病包括管道渗漏、接口不密实、基础不均匀沉降、管道堵塞以及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流情况及外部荷载,合理选择管材和接口形式,并优化管道布局以减少后期维护难度。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材料质量,选用符合标准的管材及配件;同时加强基础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避免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管道变形或断裂。
对于接口施工,应采用先进的密封技术,如橡胶圈柔性接口或热熔连接等方式,提高接口的抗渗性能。此外,还需重视管道内部清理工作,防止施工残留物造成堵塞。最后jts 273-2014 水运工程测量定额,在竣工验收时进行全面检测,包括闭水试验、内窥镜检查等,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排水管道工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延长设施使用寿命,保障城市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
(4)测量放样人员测放沟槽中心线,引用导线桩或路中心桩不准确或计量不标准、读数错误等造成管道轴线错误。
(1)在采用横列板支撑时,强调整修槽壁必须垂直,必要时可用垂球挂线校验。
(2)采用钢板桩支撑时,首先要检验钢板桩本身不得有弯曲。如有弯曲,应校证后才可使用;施打钢板桩时也必须测放直线,控制平面线形并使用夹板控制桩架垂直度。
(3)严格测量放样复核制,特别是轴线放样,应由上级派员复核和监理工程师复核,以明确责任。
(4)施工人员可以在沟槽放样时给规定槽宽留出适当余量,一般两边再加放5~10cm,以防止因上宽下窄造成底部基础宽度不够。
(1)如采用横列板支撑发生上宽下窄造成混凝土基础宽度不足时,需将突出的横列板自下而上逐档替撑铲边修正,直至满足基础宽度为止。
(2)如采用钢板桩支撑发生向内倾斜,数量不多时,可采取局部割除,修正槽壁后,用板补撑。但属于破坏性的槽壁坍土,槽底隆起、管涌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基础宽度不足时,则必须对沟槽支撑返工。
(3)属于测量放样错误导致管道轴线不准确时。
在不影响使用,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征得设计单位许可,进行设计变更。否则彻底返工,按设计规定轴线测放沟槽边线,重新调整开挖沟槽。
1.3.3管道基础标高偏差
当管道基础铺设后发现基础高度不符合设计标高,特别是发生倒坡时,必须返工重做。
2.原因分析
(1)水准A(B·M)、临时水准点(T·B·M)数据未及时随着国家水准网的调整而调整。
(2)测量用的水准仪末检验校正及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管道基础标高有误。
(3)控制管道高程用的样板架 (俗称龙门板)发生走动及样尺使用不当。
(4)两个以上施工单位施工时,相邻施工段的双方使用的水准点,数值末相互检测统一,各自使用自身临时水准点,使施工衔接处产生误差。
(1)如设计图出图后,相隔数年再施工时,应向国家水准点设置部门查询所引用的水准点数值有否变动,如有变动应按调整后的数值测放临时水准点,并进行闭合复测。
(2)水准仪,应事前校验正确后才能使用。
(3)测量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避免读尺或计算错误,严格测量放样复核制度。
(4)测放高程的样板,应坚持每天复测,样板架设置必须稳固,不准将样板钉在沟槽支撑的竖列板上。
(5)两个以上施工单位,在相邻施工段施工,事前应相互校对测量用的水准点,务必达到统一数值,避免双方衔接处发生高差。
一旦发生管道基础高程错误,如误差在验收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内,则一般作微小的调整。超过允许偏差范围只有敲拆基础返工重做。
1.3.4管道铺设偏差
管道不顺直、落水坡度错误、管道位移、沉降等。
(1)管道轴线线形不直,叉末予纠正。
(2)标高测放误差,造成管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甚至发生落水坡度错误。
(3)稳管垫块放置的随意性,使用垫块与设计不符,致使管道铺设不稳定,节口不顺,影响流水畅通。
(4)承插管末按承口向上游、插口向下游的安放规定。
(5)管道铺设轴线未控制好,产生折点,线形不直。
(6)铺设管道时末按每一只管子用水平尺校验及用样板尺观察高程。
(1)在管道铺设前,必须对管道基础作仔细复核。复核轴线位置、线形以及标高是否与设计标高吻合。如发现有差错,应给予纠正或返工。切忌跟随错误的管道基础进行铺设。
(2)稳管用垫块应事前按设计预制成形,安放位置准确。使用三角形垫块,应将斜面作底部,并涂抹一层砂浆,以加强管道的稳定性。预制的管枕强度和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
标准,不得使用不标准的管枕。
(3)管道铺设操作应从下游排向上游,承口向上,切忌倒排。
(4)采取边线控制排管时所设边线应紧绷,防止中间下垂;采取中心线控制排管时应在中间铁撑柱上划线,将引线扎牢,防止移动,并随时观察,防止外界扰动。
(5)每排一节管材应先用样尺与样板架观察校验,然而再用水准尺检验落水方向。
(6)在管道铺设前,必须对样板架再次测量复核,符合设计高程后开始排管。
一旦发生管道铺设错误,如误差在验收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内,则一般作微小调整即可,超过允许偏差范围,只有拆除返工重做。
1. 3.5 管道接口渗漏
当排水管道竣工交付使用后,出现管道接口渗漏,致使覆土层水土流失,导致地貌沉降、管道断裂等现象。
(1)在排设混凝土承插管时,承口座砂浆末抹足,往往产生下口渗漏。
(2)在操作接口时,使用砂浆的配合比不符要求,强度不足、或强度虽足,但使用时间已超过45min,致使水泥水化作用减弱,最终强度仍达不到要求,此时接口砂浆碎裂而渗漏。
(3)在操作接口时,管道接口末充分湿润,缝隙内砂浆末嵌实,或未分层抹灰,收水不实,以及未及时湿润养生,也易造成接口松动起壳而碎裂造成渗漏。
(4)在排设钢筋瞩凝土承插管或企口管时,使用橡胶止水带的接口就位不正,有脱棒、挤出、扭曲等现象或间隙过大 >9mm),造成通水后渗漏。
(5)管材本身质量差,如密实度不够,圆度、厚薄不均造成错口,管材接口处留有混凝土毛口,管材本身有裂缝,管口缺损等都会造成通水后渗漏。
(6)使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不当。
(1)对所采用的管材,必须经过严格检验,符合产品标准。凡不符合标准者不得使用,特别是卸管后,要再检查有无损伤、裂缝,承插口和企口有无缺口,包括管材圆度偏差,发现上述问题应予剔除。
(2)凡采用刚性接口(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应对承口和插口用水清洗干净,保持湿润。有毛口处应凿清,使用的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规定,并随拌随用,不得超过初凝时间,严禁加水复拌再使用。
(3)排设混凝土承插管道,承口下部三分之二以上应抹足座灰 (砂浆)接口缝隙内砂浆应嵌实,并按设计标准分两次抹浆,最后收水抹光。及时进行湿治养护。
(4)选用的橡胶止水带 (密封圈)必须符合规定的物理性能,其质量应符合耐酸、耐碱、耐油以及几何尺寸标准。
(5)铺设管道安放橡胶止水带应谨慎小心,就位正确,橡胶圈表面均匀涂刷中性润滑剂,合拢时两侧应同步拉动,不便扭曲脱槽。尤其遇水膨胀橡胶止水带要严格按设计要求。
(1)采用刚性接口(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发现裂缝、起壳、下口脱落等情况,应凿除后重新按程序操作。
(2)采用柔性接口(橡胶止水带)应每安放一节管后,立即检验是否符合标准,发现有扭曲、不均匀、脱槽等现象,即予纠正。避免管道铺设完成后发现问题,造成返工。
1.3.6护管 (坞膀)不符合质量要求
与基础不成整体,强度不足,几何尺寸不符,管节拨动等。
(1)在浇筑护管(膀坞)水泥混凝土前末将混凝土基础表面冲洗干净,有泥浆或积水。
(2)混凝土级配末达设计标准,或拌和不均,振捣不实。特别是管材下口浇筑不实,有孔隙。
(3)浇筑水泥混凝土时两侧没同步进行,单边浇筑,造成已排管道侧向位移。
(4)立模不符合要求,包括护管宽度不足,模板高度不够,不符合设计标准。
(5)采取黄砂护管 (坞膀)使用的黄砂不符规格,含泥量过高,或铺设厚度不足,密实度不够等。
(1)在浇筑护管(坞膀)水泥混凝土前必须将混凝土基础冲洗干净,不留泥浆和积水。
(2)水泥混凝土拌制必须符合设计标准。操作人员应分两侧同步进行浇筑,并用插入式振荡器振捣密实。管道下口不留孔隙,便结成整体,并防止管道位移。
(3)立模后必须进行工序检验,符合宽度、高度要求,模板接缝严密。
(4)护管上口斜面 (如135。角)的表面应拍实抹光,防止斜面坍落。
(1)水泥混凝土护管 (坞膀)如其宽度、高度、强度、蜂窝面积超过允许偏差时必须敲拆清除后重新浇筑。
(2)黄砂护管 (坞膀)一般常见是高度不足,应补铺达到标准,密实度不够时应浇水加以拍实,直至达到标准。
1.4 拆除支撑、沟槽覆土
aisc 360-16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1.4.1塌方或地面开裂
沟槽覆土处置不当造成塌方、地面开裂、沉陷等现象。
(1)沟槽支撑横列板末能自下而上地逐层拆除及时回填,一次拆除过高,造成未覆土前即产生沟槽两侧塌方。
(2)填土速度滞后于拆除支撑速度某电力埋管工程施工方案,也会产生沟槽两侧塌方。
(3)过早停止井点降水,沟槽覆土前末清除槽内杂物 (如草包、模板及支撑设备等),特别是沟槽内积水末抽除,带水覆土。
(4)沟槽覆土本分层夯实造成回填土密实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