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主梁测量控制点主梁测量控制点是桥梁施工和监测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桥梁结构的精度、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主梁作为承载主要荷载的核心构件,其几何形态和位置必须严格符合设计要求。通过设置合理的测量控制点,可以对主梁的空间位置、高程及线形进行精确控制,从而保证桥梁的整体质量。
主梁测量控制点通常包括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两部分。平面控制点用于确定主梁的水平位置,确保其与设计轴线一致;高程控制点则用于控制主梁的高度,以满足桥面标高和坡度的要求。这些控制点一般通过全站仪、GPS等精密测量仪器进行布设,并结合设计图纸进行校核。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控制点应选择在稳定、易于观测且不易受外界干扰的位置。
在施工阶段,主梁测量控制点的作用贯穿始终。从基础施工到主梁拼装,再到后期的变形监测,都需要依靠这些控制点来指导施工并验证结果。特别是在大跨度桥梁或复杂地形条件下,主梁的线形控制尤为重要。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整,可以有效避免因误差累积导致的结构偏差,确保桥梁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此外,在桥梁运营期间,主梁测量控制点还可用于长期健康监测,评估桥梁的沉降、位移和变形情况。通过对控制点数据的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因此,合理布置和维护主梁测量控制点对于桥梁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锚箱数据的计算是在AutoCAD中完成的。放样时,根据在AutoCAD中点算的锚箱底面四角点的坐标,用全站仪在挂篮底板上放出点位做上记号,供放置锚箱使用。
1.2.2主梁索导管的定位及其数据的计算
为了不影响进度,索导管的定位一般安排在空模标高定位完成之后,与钢筋绑扎一起进行。索导管的定位方法:测量锚垫板(锚垫板需采用精加工)上表面三边的中心点推算锚垫板的实际中心坐标,利用定位圆盘测量索导管出口中心坐标,通过这两实测中心坐标与理论值比较,调控索导管空间位置。
2.1拉索悬垂量的计算
由于斜拉索自重的影响,测控索导管时,必须考虑垂度的影响,否则当悬垂量较大时,将很难保证斜拉索在索导管出口处居中。
在AutoCAD中,以原设计标高为基准标高(此标高下索导管出口处索导管中心与斜拉索中心重合),在三维坐标系下,首先模拟这种状况,然后根据底模前后端的实测高程(此高程在检测空模标高时一并测出),通过旋转AutoCAD中的本段梁体、锚箱、索导管(包括锚垫板)模拟施工现场梁体状况。在此状况下点算出锚垫板理论中心坐标,点算出索导管出口处索导管中心与斜拉索中心的坐标,从而计算出它们的差值矢量。
2.2主梁索导管现场测控计算及索导管变动后的调控方法
现场计算采用自编的程序在PCE500计算机中运行,编程思路采用穿线法,只需输入修正后的标高就可以计算出,索导管出口处在锚垫板中心与主塔锚固点直线上的坐标。
在向索导管中穿索时,有时会把索导管扰动;在第一次张拉斜拉索之后,由于第一次张拉力仅为设计索力的1/3左右,此时悬垂量较大,斜拉索仍紧贴着索导管,这样监控单位不能准确地测出索力,针对这样的情况,调控索导管时采用第一次张力的悬垂量,第一次斜拉索张拉之后,在索导管出口四周加塞木楔子,使斜拉索在索导管出口处大致居中。调整木楔子在索导管出口处的厚度的最佳时机是在第二次张拉之后,计算状态模拟浇注完毕时索导管出口处索导管中心与斜拉索中心的状况,数据是采用上一段类推的。
2.3 弧形垫板的测量控制
弧形垫板作为一个传力构件,它是把斜拉索的力传递给挂篮。它的定位精度影响到索导管与锚箱的安全。其定位方法与索导管出口的定位方法基本一致,都是采用穿线法,不过它的计算不用考虑悬垂量的影响,但需要进行标高的修正。
3.1 测量监测内容及布点
施工控制中的测量监测主要有主梁及塔索变形测试,挂篮变形测试。本桥的测量监测工作主要与监控单位配合,在一个主梁梁段施工周期内,配合监控单位进行斜拉索的张拉工作,同时测定每一工况下主梁的变形,具体主要包括本段空(底)模标高,斜拉索第一、第二张拉前后的底模标高,主梁混凝土浇注完毕底模标高,第三次张拉前后的底模标高某水电站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以及在本梁段第三次斜拉索张拉完毕之后,测量所有先前施工的梁段肋板底标高。索塔变形测试主要是,在主梁每段施工前后,测定索塔沿轿轴线方向的位移以及横向水平位移。主梁每一施工阶段在最前面的断面上布置三个观测点,纵向跨中布置一个点。这些观测点均采用φ16mm的钢筋,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埋设,钢筋要求下端放在模板上,上端露出混凝土面约5cm,要求上下端点焊固定,主肋上观测点要考虑不得与挂篮轨道有冲突。每个主塔用油漆点在根部内测东西各布两点、上横梁和下横梁测点布置在紧贴塔柱处东西各两点做为变形观测点。
3.2测量时机的选择及数据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