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428-200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428-2008 凌汛计算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来水流量、流冰花总量。 一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及河道边界条件。 一冰塞洪水水位。 一冰塞规模及影响范围。 4.6.2来水流量分析计算可按本标准4.4.2条的和4.4.3条的规定,根 据形成冰塞最不利的情况,确定冰塞稳定期流量。 4.6.3流冰花总量分析计算,可采用本标准4.2.2条和4.2.3条规定的 方法。 4.6.4冰塞形成的动力条件可用冰盖前缘水流的临界佛汝德数Frc或临界流速 判别。 4.6.5冰塞洪水水位分析计算,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
1当有30年以上冰塞洪水水位观测资料时,可根据设计要求,分析确定设 计断面冰塞洪水水位。 2当实测冰塞洪水水位系列不足30年,但有相应30年以上气温、流量资料 时,可通过建立冰塞洪水水位与气温、流量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插补延 长,采用插补延长后的冰塞洪水水位系列,分析确定设计断面冰塞洪水水位。 3当实测冰塞洪水水位资料短缺时,可用相似类比法、水力学法或经验相关 去计算。在用相似类比法计算时,对借用的参证站气象条件、河道边界条件、水 力条件等应与设计站相似。水力学法或经验相关法可按本标准附录8执行。 4.6.6冰塞规模及影响范围可通过水力学法计算确定,也可通过模型试验进 行模拟。 4.6.7冰塞洪水分析计算成果宜通过对计算中采用的经验参数及冰塞规模、 形态等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其合理性,也可通过相似河段实测冰塞洪水类比或模 型试验进行验证。
4.7.1冰坝洪水分析计算可包括以下内容:
4.7冰坝洪水分析计算
4.7.1冰坝洪水分析计算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来水流量、流冰总量。 一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及河道边界条件。 一冰坝洪水水位。 一冰坝规模及影响范围。 4.7.2来水流量分析计算应按本标准4.4.2条的、4.4.3条的和4.4.5 条的规定GB 19644-2010发布稿 乳粉 发布稿,根据形成冰坝最不利的情况,确定冰坝稳定期的流量。 4.7.3冰坝洪水水位分析计算,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 1当有30年以上冰坝洪水水位观测资料时,可根据设计要求,分析确定 设计断面冰坝洪水水位。 2当设计断面实测冰坝洪水水位系列不足30年,但有相应30年以上气温, 流量资料时,可通过建立冰坝洪水水位与气温、流量、上游河道槽蓄水增量、开 河前期降水量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插补延长,采用插补延长后的冰坝洪 水水位系列,分析确定设计断面冰坝洪水水位。 3当实测冰坝洪水水位资料短缺时,可用相似类比法、水力学法或经验相 关法计算。在用相似类比法计算时,对借用的参证站气象条件、河道边界条件、 水力条件等应与设计依据站相似。经验相关法或水力学法可按本标准附录C执 行。 4.7.4冰坝规模及影响范围可通过水力学法计算确定,也可通过模型试验进 行模拟。
4.7.5冰坝洪水位计算成果宜通过对计算中采用的经验参数及冰坝规模、形 态等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其合理性,也可通过模型试验进行验证。 4.7.6当冰坝下游有重要保护对象时,应分析冰坝溃决的影响。
4.8融冰洪水分析计算
4.8.1融冰洪水计算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凌峰流量、洪量及过程。 一融冰洪水最高水位。 4.8.2凌峰流量、洪量及过程计算,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下列方法: 1当临近水文站有30年以上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水文站的融冰洪水推算 设计断面凌峰流量、洪量及过程。 2当临近水文站实测资料不足30年时,可进行插补延长,采用插补延长 后的洪水资料,推算设计断面凌峰流量、洪量及过程。 3当资料短缺时,可借用参证站资料推算,凌峰流量还可采用本标准附录 D方法计算。
4. 8. 1 融冰洪水计算可包括以下内容
4.8.3设计断面融冰洪水最高水位分析计算,根据资料条件可采用
1根据凌峰流量,通过水位流量关系推求设计断面融冰洪水最高水位。 2设计断面所在河段河势较为稳定,河道冲淤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水位 影响较小,且有30年以上水位资料时,可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设计断面融冰 共水最高水位。 3实测水位系列不足30年时,可插补延长,采用插补延长后的水位资料: 分析确定设计断面融冰洪水最高水位。
4.9.1有实测水位、流量以及冰情资料时,可根据实测资料拟定水位与流量 关系曲线。有冰凌影响的实测水位资料、上下游有可供移用的流量资料时,可根 据实测水位和移用流量拟定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4.9.2凌汛期设计断面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应进行冰期水文调查和临时测流 用多种方法综合拟定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4.9.3凌汁期水位与流量关系由于受凌汁期不同阶段的凌情影响,可分别批 定流凌期、封河期和开河期的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 4.9.4推算水位与流量关系时应考虑断面冲淤变化、下游工程等因素的影响, 4.9.5拟定的水位与流量关系曲线应从依据资料、河段控制条件以及凌汛期 不同阶段的冰情特点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
4.10冰下过流能力计算
4.10.1根据设计河段的防凌要求,对封冻河段进行工程防凌设计时,宜进行 冰下过流能力计算。 4.10.2冰下过流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可根据设计断面或河段的资料条件,分别采用流量改正系数法、水力学法 或经验公式法。 2应考虑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 3应从依据的资料、采用的参数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检查其合理性
5.1.1工程凌汛分析计算涉及水库、输水明渠、提防、分水防凌、施工导流 及其他跨河工程, 5.1.2工程凌汛分析计算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计算,合理确定工程设计指标及 运用方式。 5.1.3工程凌汛分析计算成果,应从计算方法、地区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合 理性检查。对重要工程的凌汛,可通过野外调查和模型试验验证成果的合理性。
5.2.1水库工程凌汛计算的任务应根据水库所在河流凌汛期气象、来水情况 及冰情特点,分析水库工程建成后,库区及下游河道冰情变化规律,结合水库其 他开发任务,合理拟定水库防凌调度运用方式。
5.2.2水库工程凌汛分析计算可包括
设计来水、来冰花、来冰过程。 库区冰厚及水库未端形成冰塞、冰坝的可能性及其雍水高度。 水库下游零温断面位置、不封冻距离及下游河道冰情。 水库下游河道形成冰塞、冰坝的可能性及其雍水高度。 凌汛期水库下游河道冰下过流能力及防凌安全泄量。 防凌库容及防凌限制水位。 水库防凌运用方式
5.2.3设计来水计算依据的资料系列应在30年以上。流量的统计时段可根据 没计要求及凌汛问题选用月、旬、日等。 5.2.4设计来冰花量、来冰量可采用本标准4.2.2条和4.2.3条规定的 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5.2.5水库冰厚受气温、库容大小等因素影响,可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 5.2.6水库未端形成冰塞、冰坝的可能性及其雍水高度分析计算应在分析水 库建库前库区河段天然河道冰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水库末端河段的纵横断面形 态以及水库凌期运用方式,采用本标准46节和4:7节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 计算。建库后对凌汛影响较大的重要水库工程,宜结合模型试验进行分析估算。
算,其中热平衡因素计算部分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执行。当相
沿程具有10年以上水温资料时,可根据设计出库水温过程及气温条件,借用相 似水库下游实测水温过程沿程递减关系推算。 5.2.8水库下游河道形成冰塞、冰坝的可能性及其雍水高度分析计算应在分 析水库建库前下游河段天然河道冰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水库凌汛期运用方式、 水库下游零温断面位置以及凌汛期水库下泄流量过程,采用本标准4.6节和4.7 节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对水库建成后影响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河段,还应 分析其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凌汛的影响 5.2.9水库下游河道冰下过流能力可按本标准4.10节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 计算。水库防凌安全泄量应根据水库下游河道过流能力以及冰情影响程度综合确 定。 5.2.10防凌库容及防凌限制水位应按大坝本身及库区上游河段、下游河道的 防凌要求和其他综合利用要求,根据水库防凌运用期设计来水、来冰过程,分析 确定;多泥沙河流还应结合设计水平年水库库容的冲淤变化进行分析。 5.2.11水库防凌运用方式应根据凌汛期冰情、水情、气象等因素,按水库所 承担的防凌任务,考虑综合利用要求合理拟定。 5.2.12水库工程凌汛分析计算成果,应从观测资料、地区综合等方面进行合 理性分析。
5.3.1输水明渠凌汛分析计算可包括!
5.3.1输水明渠凌汁分析计算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渠道沿线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冰情特征值的分析与整理。 一弓水口、输水渠道沿程以及输水渠道末端凌汛分析计算。 一冬季输水渠运行方式分析。 5.3.2引水口、输水渠沿线以及输水渠道末端冰情特征值,应采用本标准4.2 节规定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5.3.3输水明渠工程凌汛分析计算应结合输水工程布置形式、取水方式、输 水规模、输水过程等进行。计算方法可根据冰凌洪水类型,分别采用本标准4.6 节、4.7节和4.8节的规定计算,必要时可结合模型试验进行分析验证。 5.3.4输水渠道冬季运行方式,应根据引水口、输水渠沿线以及输水渠道末 端的冰情特点以及各环节可能发生的凌汛情况,结合工程特点和引水要求,分别 按冰盖下运行和输冰运行两种运行方式考虑。 5.3.5对分析计算成果,可结合原型观测资料、模型试验资料,进行合理性 分析。
5.4.1堤防工程凌汛分析计算的主要内容可包括设计河段堤防工程修建前、 后冰情特征值及凌汛最高水位。 5.4.2设计河段堤防工程修建后,应结合堤防工程的布置情况,分析冰情变 化情况以及凌最高水位。对可能发生的冰塞洪水、冰坝洪水、融冰洪水,可采 用本标准4.6节、4.7节和4.8节规定的方法进行计算。 5.4.3堤防工程的设计水位应综合分析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的影响,合理选 定。
分水防凌工程凌汛分析计算可包括以
5. 5 分水防凌工程
河道冰情特征值。 分水防凌工程位置。 一设计断面凌汛最高水位、凌峰流量及凌汛来水过程。 一设计断面冰下过流能力。 一分水流量。 一分水防凌工程运用方式。 5.5.2分水防凌工程位置应在设计河段凌汛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按防凌要求, 结合涵闻与蓄滞洪(凌)区布置条件、功能及运用条件进行分析。 5.5.3设计分水流量应根据设计河段可能发生的冰塞、冰坝规模和蓄滞洪(凌) 区的地形条件等因素,结合上游来水、来冰情况以及下游防凌要求综合确定。 5.5.4分水防凌工程运用方式,应结合上游来水、来冰条件以及分水、蓄滞 洪(凌)工程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设计河段防凌要求及其他兴利需求,合理拟定。
6.1施工导流工程凌汛分析计算可包括以下内容: 导流建筑物建成前所在河段冰情特征值, 导流建筑物建成后所在河段冰塞、冰坝形成的可能性。 施工导流设施排冰能力。 施工导流期凌汛最高水位
5.6.2导流建筑物建成后所在河段冰塞、冰坝形成可能性分析应在冰情特征 值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导流工程特点与运用情况综合分析,必要时可通过 模型试验进行论证。
5.6.3施工导流设施排冰能力,应根据来水、来冰情况,结合施工导流工程 的布置型式,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提出防凌措施的建议, 5.6.4施工导流期凌汛最高水位应根据来水、来冰和工程情况分析计算。
5.7.1应根据工程情况分析计算以下
5. 7 其他跨河工程
5.7.1应根据工程情况分析计算以下内容: 河道冰情特征值。 一工程所在位置的来水、来冰过程。 一工程阻冰雍水影响。 5.7.2工程阻冰雍水后的水位及影响范围,应在冰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来 水、来冰条件,结合工程类型、布置及所在河段河势特点进行分析计算。对设计 可段布置有多座跨河建筑物工程时,应分析工程对凌汛的综合影响,必要时提出 防凌措施的建议。 5.7.3应对采用的有关参数及工程与凌汛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检查计 算成果的合理性,必要时应结合模型试验进行验证。
1冬季散露水面水流热平衡因素分析
A.1.1影响水流热平衡的因素很多,从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增热因素和失热因素 两种。图A.1.1展示了冬季白昼和夜间的水流热量收支情况。
图A.1.1冬季河道水体热平衡要
图中实线箭头S1、S2、S8、Sg表示增热因素,虚线箭头S3、S4、Ss表示失 热因素,双向箭头S6、S7、S8。表示在不同的水温和气象条件下可为增热或失热 因素。 各水流热平衡因素常用单位水面上、单位时间内热的交换量来度量。为了 计算方便,宜采用一昼夜为一个计算单位时段,其单位是MJ/(m2·d)。 A.1.2根据热量平衡原理,冬季一昼夜的单位水面热损失ZS可用公式(A.1.2) 计算。
冬季一夜单位水面热损失,MJ/(m²
Si+S2=(Si+S2)o( a +bR)
式中Si+S2 日总辐射量,MJ/(md); (S1+S2)0 一理想大气中的日总辐射量,MJ/(m²d): R一日照百分率; a、b 一系数。 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台站a、b应按表A.2.1一—1取值
(A. 2. 11)
理想大气中的各月平均日总辐射量可根据所在地点的纬度和高度查表
A.2.2反射辐射S。可采用公式(A.2.2)计算。
S3 = K(Si + S2)
表A.2.2不同纬度水面K值
注:摘自M.H.布德科著《地表面热量平衡》,科学出版社,1960年。
A.2.4蒸发热损失S可引用经验公式(A.2.4一1)和公式(A.2.42)计算
式中S5——日蒸发热损失量,MJ/(md): E一一蒸发量,可取用冬季实测日蒸发量资料,mm/d; L—汽化潜热,MJ/t,用公式(A.2.42)计算可得; p一水的密度,t/m。 Ss也可以用经验公式计算,见公式(A.2.43):
L—汽化潜热,MJ/t,用公式(A.2.42)计算可得; p一水的密度,t/m。 S5也可以用经验公式计算,见公式(A.2.43): Ss=0. 732(1+0.134W)(fmJ) (A. 2. 43) 式中W一一计算河段代表性日平均风速,m/s; fm一与水温相同温度下的空气饱和水汽压,hPa; f一大气中的水汽压,hPa。 A.2.5对流热损失S6可引用经验公式(A.2.5)计算。
式中W—计算河段代表性日平均风速,m/s; fm一与水温相同温度下的空气饱和水汽压,hPa; f一大气中的水汽压,hPa。 A.2.5对流热损失 S可引用经验公式(A.2.5)计算
(A. 2. 43)
式中 S7 旁侧人流日热交换量,MJ/(m²d): Q' 旁侧人流量,m²/s; 水的热容量,4.19MJ/(t℃); 旁侧入流水温,℃; 干流河流水温,℃; F一计算时段水面面积,m²: ——计算河段平均流速,m/s; B—计算河段平均宽度,m。 A.2.7河床与水流间的热量交换量S。,可从表A.
847 Qpi S. = B
式中Sg——水流动力日加热量,MJ/(m·d): Q——计算时段日平均流量,rm²/s; i水面比降。
表A.2.7 S.近似值
A.2.9降水进入河中的热量交换量S10可引用经验公式(A.2.9)计算。
P一日降雪量,折合为水深,mm/d。 当气温较低文有大量降雪时,其对水体的失热作用是明显的,尤其对引水 渠水体热平衡影响较大
A.3冰期河流的热交换计算
A.3.1在冰期,河流的热交换条件受水面状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水面 逐渐被冰覆盖,不仅反射率发生变化,而且吸收、蒸发和紊流交换等系数都发生 变化。水与大气的热交换随看水面被冰替代而减少。因此,在同样气象条件下 冰与大气的热交换小于水面与大气的热交换。冰与大气热交换和水与大气热交换 之比决定于冰厚与冰覆盖水面的程度,其比值变化在0.2~0.9之间。 A.3.2冰期河流一昼夜热交换量可引用公式(A.3.2)计算。
2S冰 = K,ZS水
结冰期一昼夜单位水面热损失,MJ/(m
ZS水——畅流期一叠夜单位水面热损失,MJ/(m²·d); KI一一折减系数,即冰与大气热交换和水与大气热交换之比值 折减系数K。应按表 A.3. 2 取值。
.3.2随冰情现象发展而变化的热交换系委
多钦科《苏联河流冰情》,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B.1水力学的计算方法
B.1.1根据水流狭冰特性建立的方法,冰塞洪水分析计算的方法如下。 1冰塞洪水分析计算时,应采用的基本公式为式(B.1.1一1)和式
Q= A; lRJ U n
稳定流速与流量、水面宽的关系应采用公式(B. 1. 13)计算
流扶冰特性建立的方法,冰塞洪水分析计
Z2 + av2 avi +h 2g 2g hw hy+hj Q"△L hf= K? (2g 2g K = CR1/2
av2 Zi + avi +hu 2g 2g
(2g 2g K = CR1/2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脚标1表示下断面,脚标2表示上断面。 稳定流速与流量、水面宽的关系应采用公式(B. 1. 2—2)计算。
v = f(B,Q,J)
B. 2 经验相关法
冰塞最高洪水位主要与冰花总量有关,而冰花总量决定于流冰期的流量 和气温,故其经验关系常有公式(B.2一1)和公式(B.2—2)两种形式。
式中Zmax 冰塞洪水水位,m W——冰花总量,万m:
Zmx = f(Q,t)
Q一流凌期流量,m°/s; t一流凌期气温,℃。 B.3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B.3.1应对采用的各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做必要检查,对各计算成果的可靠性 作出评价。 B.3.2应结合设计河段实际发生的冰塞洪水情况或相似河段实测冰塞洪水资 料,并在分析冰塞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对成果的合理性进行检查。
C. 1 经验相关法
C.1.1冰坝雍高水位取决于设计河段的流量、冰堆积厚度,以及水力和地形 特性。经验相关法宜考虑的相关因子有凌峰流量、河道槽蓄水增量、冰厚、开河 期气温、开河前期降水量等。 C.1.2P.B.多钦科(前苏联)认为冰坝高水位是冰堆积上游边缘水深的函 数见公式(C. 1. 2—1)和公式(C. 1. 2—2)。
aH ? U au +1a aL C?R g aL g at A +Q =0 at
C.2.2主要特征值应按以下原则选定: 1冰项发生地点,应根据历史上设计河段已出现的坝位置和比降转折或弯 曲、束窄河段等因素确定, 2冰坝形成日期与持续时间,应根据历史实测、调查资料和临近河段、流 域相似河段的资料综合确定。 3冰坝上游水面比降,应选取实测规模最大冰坝资料比降值。 C.2.3冰坝库容曲线与泄流曲线应按以下方法计算: 1库容曲线,应根据河道大断面或地形资料计算静库容,按冰坝雍水水面比 降计算其动库容,同水位下静、动库容之和即为设计的库容曲线。 2泄流曲线,应根据实测冰坝年凌汛期产生冰坝后与无冰项的过流能力之比 乘以凌汛期无冰坝时泄流能力求得。凌汛期无冰坝时泄流曲线可根据断面要素和 率定的有关水力因子计算。
C.2.2主要特征值应按以下原则选定
C.2.2主要特征值应按以下原则选定: 1冰坝发生地点,应根据历史上设计河段已出现的冰坝位置和比降转折或弯 曲、束窄河段等因素确定。 2冰坝形成日期与持续时间,应根据历史实测、调查资料和临近河段、流 或相似河段的资料综合确定。 3冰坝上游水面比降,应选取实测规模最大冰坝资料比降值。
1库容曲线,应根据河道大断面或地形资料计算静库容,按冰坝雍水水面比 降计算其动库容,同水位下静、动库容之和即为设计的库容曲线。 2泄流曲线,应根据实测冰坝年凌汛期产生冰坝后与无冰坝的过流能力之比 乘以凌汛期无冰坝时泄流能力求得。凌汛期无冰坝时泄流曲线可根据断面要素和 率定的有关水力因子计算,
2.4凌洪调算法应按以下主要步骤进行
1选定冰坝发生地点和主要特征值。 2拟定人流、出流断面(冰坝头部作为出流),确定入流断面的设计人流过程 3计算冰坝头部(出流断面)泄流曲线即水位流量关系。 4利用冰坝头部的库容曲线与冰坝头部的泄流曲线,按渐变非恒定流方程简 化制作工作曲线,采用半图解法或试算法进行冰坝调洪计算,即可得出冰坝头部 及冰坝影响范围内的最高水位
C.3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C.3.1对采用的各计算方法的实用性作必要检查,对各计算成果的可靠性作 出评价。 C.3.2结合设计河段实际发生的冰坝雍水情况或相似河段实测冰坝雍水资料
C.3.1对采用的各计算方法的实用性作必要检查,对各计算成果的 出评价。
C.3.2结合设计河段实际发生的冰坝雍水情况或相似河段实测冰坝
D.0.1凌峰流量的大小主要与开河速度、槽蓄水增量等有关。开河速度快, 则槽蓄水增量释放得快而集中,凌峰流量就越大;槽蓄水增量越多,则开河期释 放得越多,凌峰流量也越大。开河速度与水力、热力因素有关。凌峰流量可按公 式(D. 0. 1)确定:
式中Qm一凌峰流量,m/s; Qo——用水文学法按畅流期计算上游人流断面流量演进至设计断面的流 量, m / s; βk—开河期流量修正系数,βk与开河期气温T(℃)有关GB/T 40922-2021 成人特里马滑雪靴 特里马滑雪板固定器接口 要求和试验方法,黄河内蒙古 河段有关水文站βk用流量资料和气温资料拟合的各站βk与T的 关系如下:
β = e0. 042(T+6) β =0. 98e0. 035(T+3) β: = 0. 54e0. 22(T+2) B, 0. 60e0. 045(T+10)
).0.2经验相关法宜根据设计洞段的实测资料,建立凌峰流量与开河期气温、 上游来水、河槽蓄水增量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可以单因素相关,也可以多因 素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凌汛计算规范 SL428—2008 条文说明
凌汛计算规范 SL4282008
总 2术 3基本资料. 4河流凌汛分析计算 5工程凌汛分析计算
1.0.1本标准所指的有凌汛影响的工程所在地区包括我国北纬30°N以北区 或和青藏高原北纬28。N以北地区。我国凌汛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及青藏高原地区冬长严寒,具有有利于形成 麦汛的热力条件。随着这些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及其他跨河工程的兴建,应加强对 这些地区河流与工程的凌汛分析计算。水利水电工程包括水库、输水明渠、堤防、 分水防凌工程及施工导流工程,其他跨河工程主要指桥梁等跨河建筑物。这些工 程的兴建,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工程所在流域凌汛规律变化,并且还有可能出现 些新的凌汛问题。 随看寒冷地区江河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防治江河凌汛灾害问题的道切性 愈加突出。而目前,我国在研究与防治凌汛方面尚没有一套完整的指导凌汛计算 的规范标准,使流域治理、工程设计及工程运行有章可循。为此,需编制凌汛计 算规范,对凌汛计算的有关要求作出统一规定,用以指导有关凌汛分析计算方面 的规划设计工作。
GB/T 17817-2010 饲料中维生素A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1.0.2适用范围是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