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钢筋平法问题汇总钢筋平法是一种在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广泛应用的技术规范,其全称是“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它是通过在结构施工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来表达钢筋配置的一种方法。平法的出现大大简化了传统施工图纸的复杂性,提高了设计和施工效率,减少了因信息传递不准确而导致的错误。
平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复杂的三维结构通过平面图、剖面图及表格等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使施工人员能够快速理解并准确执行。平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平法图集,提供标准化的符号、规则和构造细节;2)结构施工图,用以表达构件的具体尺寸、配筋信息等;3)标准构造详图,用于明确特殊部位的钢筋布置。
在实际应用中,钢筋平法涉及多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例如,不同构件(如梁、柱、板、剪力墙等)的配筋规则各有差异,需严格按照图集要求进行标注和施工;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以及弯钩形式等参数必须符合规范;同时,还需考虑抗震等级对钢筋配置的影响。此外,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钢筋碰撞、排布密集等问题,需要通过深化设计或BIM技术提前解决。
总之,钢筋平法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工具。熟练掌握平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水平,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柱问题(5):前在03G101第45页中(非抗震KZ箍筋构造非抗 震QZ.LZ纵向钢筋构造)中注7:当为复合箍筋时,对于四边有梁 与柱相连的同一节点,可仅在四根梁端的最高梁底至最低梁顶范围周 边设置矩形封闭箍筋,那么请问陈教授, 1、该条能否用于第36页(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中。或者说 用于四级抗震的节点处。因为我注意到构造规定中非抗震与四级抗震 处理基本上一样的。 2、对于四边有梁与柱相连的同一节点能否用于边(端)柱与梁相交 处。 ■答柱问题(5): 1、该条不适用于(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抗震结构要求所有 复合箍筋要贯通柱梁节点,而且要按照加密间距设置。 2、只有边柱有悬挑梁时才会形成四边有梁的情况,该节点构造要求 适用于该情况。
●柱问题(6):有的施工单位把柱子的接头只考虑底部的区域满足 要求而上部却不考虑,施工单位认为是受压的,所以他们认为他 们采取的闪光对焊上部接头他们就不考虑了?这样做法对吗? 答柱向题(6):框架柱是偏压构件,受弯矩、轴向压力和剪力的 共同作用,其受弯时的反弯点一般在柱中稍向上的位置,抗震时柱两 端都要加密箍筋以保证实现“强剪弱弯”,因此,连接位置不考虑避 开柱上端是错误的
●综合问题(1):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出现IV级钢筋时,它得锚 固长度应该如何计算?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混凝土验收规范 上都没有出现IV钢筋,是否国家已经取消了该级别的钢筋用于建筑工 程中。谢谢! ■答综合问题(1):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中,受混凝土的极限应变 值的限制,强度过高的钢筋发挥不出其全部作用(这正是混凝土设计 规范和施工规范不设IV级钢筋的理论依据)。所以,即便是IV级钢筋 其强度设计值也只能取到360N/mm2(与ⅢI级钢筋相同),且当用于轴 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时只能按300N/mm2取用。因此,高于ILl级 的钢筋的锚固长度取值按Ⅲ级钢筋即可。 还有,IV级钢筋的塑性性能和可焊性比新Ⅲ级钢筋差,用在普通混凝 土结构中并不合适,也不经济,
■答综合问题(2):03G101在编制时已经尽可能地做到与03G329 协调一致。当设计者选用03G101时,应以03G101为准。当设计者既 选用了03G101,义选用了03G329时,由于03G101中的构造是与平 法施工图配套使用的正式设计文件(详见03G101总说明第4、5两条), 如果设计者采用了平法制图规则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其构造应以 03G101为准:如果未使用平法表达,则不应以03G101为准,
当为非抗震设计时,正常情况下板的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受压;当为 抗震设计时,通常板不作为耗能构件,因而不考虑地震作用的分配, 仍然按非抗震设计,板的下部钢筋在支座部位亦受压;在这两种情况 下,即使其伸入支座长度为5d,通常也是安全的。执行规范规定时, 应特别注意“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 度宜适当增加”
●综合问题(5):有梁式役板基础问题: ①)筏板部分一般为上下两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片放在最下面 础梁的整个钢筋(箍筋及纵筋)放在下层钢筋网片的上面。是这
●综合问题(5):有梁式筏板基础问题: ①)筏板部分一般为上下两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片放在最下面,基 础梁的整个钢筋(箍筋及纵筋)放在下层钢筋网片的上面。是这样的
②但是,一般图纸在标注基础梁的高度时,梁底标高和筏板板底标 高是在同一个高度,这样就出现了“基础梁的有效高度”缩减的向题, 因为,首先是梁的下部纵筋的保护层变厚了。(最下面是役板的保护 层,然后是筏板下层钢筋网片的纵横钢筋,然后是基础梁的纵筋,最 后才是基础梁的下部纵筋)当我们进行基础梁的强度计算时,应该 采用这个“缩减后的有效高度”进行计算。您说对吗?然而,有的设 计院并不是这样,甚至连基础梁的箍筋高度还是采用梁高减两倍的保 护层来计算的,这显然会造成箍筋“高度太大”。 ③至于筏板钢筋网片,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筋哪个在下面、哪个在上 面?是否应为: i“下层钢筋网片”是短方向的钢筋在下面、长方向的钢筋在上面: ii“上层钢筋网片”是长方向的钢筋在下面、短方向的钢筋在上面: in因为,从“有梁式役板”的受力结构模型来看,正好是“楼板和 梁”的受力结构模型翻转过来。这样的看法对吗? ■答综合问题(5): 1、形基础的钢筋配置包括梁(或暗梁)和板两部分,布筋考虑一般 “以梁为先”; 2、比较两个方向上的基础梁,从中判断强者(等高时选跨度较小者 不等高时选高度较大者),与“强梁”相垂直布置第一层(最底层 板筋; 3、在第一层板筋之上并与其垂直布置“强梁”的底层纵筋和第二层
板筋(“强梁”的箍筋与第一层板筋在同一层面上插空走过); 4、再在其上布置另一方向上梁的底层纵筋; 5、板上部面筋的布置依据板区两个方向的跨度。跨度相差较大时, 短跨面筋在上,长跨面筋在下;跨度相差不大时jgt136-2016 单层网壳嵌入式毂节点,与板底筋的上下保 持一致(两个方向的ho相等); 6、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两个方向梁相交对ho的影响,也应当考虑双 向板的ho与单向板不同; 7、“筏形基础”相当于“倒楼盖”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当承受地震 横向作用是,柱是第一道防线,楼盖梁是耗能构件,所以要做到“强 柱弱梁”“强剪弱弯”,梁要考虑箍筋加密区、塑性铰等问题;但役 形基础的基础梁通常不考虑参与抵抗地震作用计算。 ●综合问题(6):凡是“没有明令禁止”的连接区域,钢筋是否就 可以连接呢? ■答综合问题(6):事实上,除高抗震设防烈度的重要构件外,没 有明令“完全”禁止的非连接部位。只要保证连接质量和控制连接百 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开”这个要 求的含义,如尽可能避开节点区、箍筋加密区、应力(弯矩)较大区 等等。 ●综合问题(7):框架顶层端节点处,可将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相应 部分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 则纵向钢筋在顶层及附近部位搭接。请问陈教授这原理是不是柱与梁 是刚节点?那么是不是顶层主梁与柱钢筋连接要这样做,顶层联系梁
钢筋与柱钢筋连接是不是可以不这样做的,只要保证锚固长度就可 以了? ■答综合向题(7):抗震结构柱与梁的连接节点为刚性连接。向题 的后半部不好答复,因所提“主梁”与“联系梁”是否为框架梁还 缺少若干判别条件。顶层框架梁与框架柱的连接必须采用该节点构 造,但顶层非框架梁通常不与框架柱连接,所以与该构造无关;遇特 殊情况顶层非框架梁的一端与柱相连(另一端以梁为支座)时,由于 未形成框架(因而不是框架梁),所以满足锚固条件即可。 ●综合问题(8):有的施工单位和监理都对关于筏片基础的基础梁 是否要锚固如果锚固那又怎样计算,还有板是否要弯勾?如果弯 勾,那采取什么标准? ■答综合问题(8): 1、筏形基础的基础梁主要功能之一是作为框架柱的支座,因此,基 础主梁(直接支承框架柱的基础梁)的钢筋(纵筋与箍筋)应在节点 区连续布置;基础次梁(以基础梁为支座的基础梁)的钢筋应锚固在 基础主梁中(可参考框架梁的锚固方式,但上下钢筋受力性质相反)。 2、役形基础板尽端钢筋弯钩直段≥12d,当板的上部与下部均配置钢 筋时,要采用拉筋将板封边。●梁问题(18):第54页(抗震楼层 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第6条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直锚大于 Lae且大于等于0.5hc+5d时可以直锚。那么例如现场中柱高 hc=500mm,底筋为25mm,那么能否直锚?因为25的钢筋的锚固长度 为750mm
的注增补第5条:“5、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 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 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19、(勘误)第34页表头删去“纵向”两字。 20、(调整)第36页“焊接连接”构造对焊接连接点的引注“相 邻纵筋交错焊接连接”改为“相邻纵筋交错对焊连接”,防止误解 为允许采用搭接焊接。 21、(增补)第36页“注”第5条和第42页“注”第4条后均补 充:“也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在该两页图2连接点的引 注上均增补:“(将柱下端的搭接位置上移至此)” 22、(调整)第38、39页对焊接连接点的引注“内光接触对接焊 接”去掉“闪光接触”四字,调整为“对接焊接”。 23、(增补)第40页右下“圆柱螺旋箍筋构造”的分图名“2.搭 接构造”增补改为:“2.螺旋箍筋搭接构造”。 24、(调整)第47页上排第3图转角墙的水平筋搭接长度“≥L1E (≥L1)”改为“≥1.2LaE(≥1.2La)。同页“有端柱时剪力墙水 平钢筋锚固”构造中加注:“除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外,当剪力墙 水平钢筋满足直锚长度或弯锚长度与形式要求时,可不伸至对 边。” 25、(调整)第48、49、50页剪力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中 的竖向分布钢筋搭接长度“L1E"改为“1.2LaE”,“L1"改为“1.2La”; 接头位置错开距离“≥0.3L1E”和“≥0.3L1”均改为“≥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