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电器照明的安装工艺电器照明的安装工艺是建筑施工和室内装修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空间的功能性、美观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对电器照明安装工艺的简要介绍:
首先,安装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与设计。根据建筑功能和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类型(如吊灯、射灯、筒灯等)以及光源(如LED、荧光灯等)。同时,结合电路布局图,确定电源线走向、开关位置及灯具的安装点位。
其次,在实际施工中,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电线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并按照颜色区分火线、零线和地线。布线时应保持线路整齐、牢固,避免交叉或裸露。对于暗装线路某市财政局办公楼中央空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需确保线管埋设深度达标;明装线路则要求固定平整,无松动现象。
灯具安装阶段,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安装前切断电源,确认灯具规格与设计一致。对于吊灯等较重灯具,需检查预埋件是否牢固,防止脱落风险。此外,还需调整灯具角度,确保光线分布均匀且满足使用需求。
最后,完成安装后需进行全面测试。包括检查所有灯具是否正常工作、亮度是否达标,以及开关控制是否准确无误。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排查并修复。
总之,电器照明的安装工艺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操作,还需要综合考虑设计美感与用户体验,以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应急照明的电源来自第3电源,设有自动投入装置(BZT) 示。第3电源也可以视为发电机组或蓄电池等小型电源。
应急照明的电源设置形式有3种:集中设置、分区设置、应急灯自带蓄 电池。
五、备用电源特点和应用
(1)当工作电源停电时,备用电源能自动投入。不间断电源 种集中或者分区集中设置的蓄电池供电方式,其各项性能
第二篇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
第五章电器照明的安装工艺
和高层建筑物中采用。一般来说,设置几种电源是根据该建筑的生产和消防 电力设施的要求而确定的。专为应急照明设置的并不多。 使用复合型应急照明灯具及中心供电时,均需要单独设计应急照明配电 系统。选用其他类型应急照明灯有电源信号线和正常照明配电系统相连,此 时应急照明系统不应跨越防火分区规划的配电系统,同时要考虑线路防火问 题。 (7)采用非持续式应急照明电源的灯具还应能耐震,在防空等紧急情况 时的控制及移动方便。对断电时维修应急照明的措施也要落实。 例如华北电力生产指挥中心是专业办公大楼,为保证专业用电,对供电 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因此设有4台80kW的不间断电源(UPS),每台互为备 用。按事故照明的要求分别取自2台不同母线变压器的出线,装置设有互投 互投装置只动作1次),能保障应急照明供电
六、自带电源型应急照明的技术要求
自带电源型应急灯除了具有光源、灯具外,还应包括蓄电池组、逆变 器、充电电路及控制保护电路等。可以用作各类应急照明灯,更多地用于疏 散标志灯。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1)要求使用全封闭、免维护、尺寸小的充电型蓄电池,一般应采用镉 镍电池,条件比较优越,也可采用铅酸电池,但尺寸大、寿命短。不应使用 汽车蓄电池和原电池。蓄电池在正常放电条件下工作寿命大约是4~5年。全 充放电循环不少于400次,对于铅酸电池,不少于200次。电池再冲电时间 不应大于24h。 (2)应有逆变、控制、保护及充放电等环节。一般设有过充电保护。对 于铅酸蓄电池必须设置过放电保护,至于镉镍电池,过度充放电的影响相对 不大。 (3)逆变电路应保证一定的流明效率。即从正常电源供电转换到蓄电池 供电后,光源输出的光通量的比例。对于非持续运行应急灯厂,转换到蓄电池 供电5s后的光通量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其额定光通量的80%。这个数值各国的 规定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规定应由生产厂家给出,甚至允许50%。照明设计 中应特别注意的是,不能按光源的额定光通量计算应急照明照度,要根据生 产厂家的数据进行计算。 (4)电池放电结束时的电压不应低于其额定值的80%。放电结束是指应 急灯规定的应急持续时间的终结。 (5)应急照明灯内的电池组和光源之间不应装设手动升关。应急照明灯 的正常电源侧应装短路保护:另外还应有充电指示灯和试验按钮
第二篇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
第三节照明灯具安装工艺
照明灯具安装,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 室外照明一般装在电杆上,有的装在墙上,也有的悬吊在钢索上。室外 安装灯具的高度不宜过低,高度过低易发生意外撞击而损坏。如行人手持肩 扛的物件撞击,车辆装载货物的撞击等。故灯具的安装高度不宜小于3m;当 在室外墙上安装灯具时,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5m。 室外路灯为了不便一套灯具的电气敌障影响整个照明系统,每套路灯应 在相线上装设熔断器。由架空线引入路灯的导线,在灯具入口处应做防水 弯。 室内照明灯具的安装,就是把灯具牢固、正确地固定在建筑物的适当部 位上,灯具安装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使用与安全的要求,应足够重视。 室内照明灯具安装高度不应低于2.4m。在危险性较大及特殊危险场所 如灯具距地高度低于2.4m时,人手可能触及,易造成触电事故,应使用额 定电压为36V及以下的照明灯具,或采取保护措施。 危险性较大的场所,是指下列特征之一的场所: (1)特别潮湿:相对湿度经常在90%以上; (2)高温:环境温度经常在40C以上; (3)导电地面:金属或特别潮湿的土、砖、混凝土地面等; (4)有导电性尘埃。 特别危险场所是指有下列特征之一的场所: (1)相对湿度:经常接近于100%; (2)同时具有两条及两条以上危险性较大场所特征; (3)在空气中,经常含有对电气装置起破坏作用的蒸汽或游离物。 良好的照明灯具安装,会给人以赏心悦自的舒适感。因此在灯具安装前 应对灯具进行质量检查,完好无损的灯具方可使用到工程中。 工程中安装灯具的型号、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电气装置安装 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9一96)的规定
根据(JB844一66)的规定:灯座的绝缘应能承受2000V(50Hz)试验电 压历时1min而不发生击穿和闪络;螺口灯座在E27/27一1灯泡旋入时,人手 应触不到灯头和灯座的带电部分;插口灯座、两弹性触头被压缩在使用位置
第五章电器照明的安装工艺
时的总弹力为15~25N;灯座通过125%的工作电流时,导电部分的温升不应 超过40℃;胶木件表面应无气泡、裂纹、缺粉、肿胀,明显的擦伤和毛刺 并具有良好的光泽。 平座式灯座的接线端子应能可靠连接一根与两根截面为0.5~2.5mm2的 导线,其它灯座能连接一根截面为0.5~2.5mm2的导线,悬吊式灯座的接线 端子当连接截面为0.5~2.5mm²(E40用灯口为1~4mm²)导线后,应能承受 40N的拉力;金属之间的连接螺纹的有效连接圈数不应少于2圈,胶木之间 的连接螺纹的有效连接圈数不应少于1.5圈。
灯具一般由玻璃、塑料、塘瓷、铝合金等原材料制成,且零件较多,运 输保管中易破损或丢失预制梁场专项施工方案,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防止安装破损灯具,影响 美观和质量。 灯具及其配件应齐全,无机械损伤、变形、油漆剥落、灯罩破裂、灯箱 企翘等现象。大(重)型灯具应有产品合格证。 螺口灯头的绝缘外壳不应有破损,对带开关的灯头,开关手柄不应有裸 露的金属部分。 采用钢管作灯具的吊杆时,为了保证安装的灯具机械性能牢固可靠,钢 管内径不应小于10mm,钢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1.5mm
第二篇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
灯具内导线应绝缘良好,无漏电现象,灯具内配线应严禁外露,穿入灯 箱的导线在分支连接处不得承受额外应力和磨损,多股软线的端头需盘圈 挂锡。灯箱内的导线不应过于靠近热源,并应采取措施
灯具安装时,有些灯具可直接固定在建筑物顶棚、墙壁或梁、柱上,有 时也需要安装在绝缘台上。 (一)绝缘台的选择 绝缘台按其材质可分为木台及塑料台,按形状有圆形和方形及具有几何 形状的多种。当灯具在绝缘台上安装时,绝缘台与照明灯具的配备应适当 如果不相协调将影响建筑的美观。灯具使用的绝缘台不宜过大,过大并不美 观,当然如果绝缘台过小,看上去会显得头重脚轻。一般情况下绝缘台的外 圈尺寸,比照明灯具的法兰或吊线盒、平灯座的直径或长、宽要大40mmd 且具有几何图形的灯具底座的绝缘台应与灯具底座图形相对应。 灯具安装时,应选用合格的绝缘台,安装照明灯具使用的木台,其厚度 不应小于20mm,木台应完整无节裂及翘曲变形,油漆完美。用于室外或室 内潮湿场所的木台与建筑物相接触的表面应刷防腐漆。 塑料台应能抗老化、无脆裂,并应有足够的强度,受力后无弯翘、变形 等现象。 (二)绝缘台的安装 安装绝缘台或灯具前,应检查导线回路各种线头是否正确,选用的绝缘 台是否合适。暗配灯位盒,在绝缘台安装前,还应检查盒周围抹灰的质量情 况,灯位盒应安有缩口盖,盒周围不应存留孔洞。 潮湿场所除要安装防水、防潮灯外,还要在绝缘台与建筑物表面安装橡 胶垫,橡胶垫的出线孔不应挖大孔,应一线一孔,孔径与线径应相吻合。使 用木台时四周应刷一道防水漆,再刷两道白漆,保持木质干燥。 绝缘台在建筑物表面上安装时间及固定方法,要看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 照明线路敷设方式及灯具的种类不问而不同。在安装绝缘台前,尤其是木 台,应先用电钻将绝缘台的穿线孔钻好,在绝缘台上钻孔时,需先按绝缘台 的形状做一个样板(也可利用绝缘台),如用木板做样板时,先确定好样板 上穿线孔和安装孔的位置,在样板上的穿线孔及安装孔的位置拧上适当长度 的木螺丝,端部露出长度宜在5~10mm之间,用此样板在需钻眼的绝缘台上 按压,穿线孔及安装孔的位置即可确定,此法既方便现场安装,又可使器具
通道桥承台及系梁施工方案第五章电器照明的安装工艺
在砖石或混凝土结构上直接安装灯具或绝缘台时,为固定牢固可靠,并 延长使用寿命。应采用预理吊钩、螺栓、螺钉或膨胀螺栓、尼龙塞或塑料塞 固定。当设计无规定时,上述固定件的承载能力应与电气照明器具的重量相 匹配
第二篇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