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施工触电事故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施工触电事故是建筑行业中常见的安全事故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施工现场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如电线老化、绝缘层破损或接头裸露,导致漏电;二是操作人员缺乏安全用电意识和专业知识,在未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维修或作业;三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未严格执行用电管理制度,临时用电线路随意布置;四是天气因素影响,如雨天或潮湿环境增加了触电风险。
为有效预防触电事故,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电气设备的日常检查与维护,确保所有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电线。其次,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用电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严禁违章作业。再次,完善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度,合理规划临时用电线路,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最后,针对特殊天气条件,制定应急预案,避免在潮湿或雷雨天气下进行带电作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施工触电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顺利推进。
正常情况下,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是不带电的,当绝缘损坏而漏电时,触及到这些外壳,就会发生触电事故,触电情况和接触带电体一样。此类事故占工地触电事故的50%以上。
2.由于触电事故的突发性,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死亡率较高。根据对触电事故的统计分析,其规律可概括以下几点:
2.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高温是触电事故的多发季节,这是由于这段时间多雨、潮湿,电气设备绝缘性能降低,同时由于天气炎热,人身衣单而多汗,增加了触电的可能性。
2.2中青年和非电工触电事故多,这些人电气安全知识缺乏,胆子大,技术不成熟,宜发生触电事故。
2.3便携式和移动式设备触电事故多,这是因为该类设备需要经常移动,工作条件较差,容易发生故障。
根据触电原因不同,对触电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分为:直接接触保护和间接接触保护。
1. 绝缘、屏护和安全间距是最为常见的直接接触保护安全措施。绝缘:即用不导电的绝缘材料把带电体封闭起来,这是防止直接触电的基本保护措施。但要注意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与设备的电压、载流量、周围环境、运行条件相符合。屏护:即采用遮拦、护罩、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此种屏护用于电气设备不便于绝缘或绝缘不足以保证安全的场合,是防止人体接触带电体的重要措施。安全间距:为防止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施工机械等物体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在带电体与带电体、带电体与地面、带电体与其他设备、设施之间,皆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间距的大小与电压高低、设备类型、安装方式等因素有关。
2.间接接触保护一般采用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采取安全电压、漏电保护器、合理使用防护用具等措施。
2.1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间接触电的基本技术措施。保护接地:即将正常运行的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和大地紧密连接起来。其原理是通过接地把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触电事故。保护接零:其原理是在设备漏电时,电流经过设备的外壳和零线形单相短路,短路电流烧断保险丝或使自动开关跳闸,从而切断电源,消除触电危险。适用于电网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系统中。
2、施工用电保护接零与重复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在接零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保护零线(PE线)连接。②保护零线应自专用变压器、发电机和中性点处,或配电室、总配电箱进线处的中性线(N线)上引出。③保护零线的统一标志为绿/黄双色绝缘导线,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使用绿/黄双色线做负荷线。④保护零线(PE线)必须与工作零线(N线)相隔离,严禁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混接、混用。⑤保护零线上不得装设控制开关或熔断器。⑥保护零线的截面不应小于对应工作零线截面。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保护零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的多股绝缘铜线。
3、保护零线的重复接地点不得少于三处,应分别设置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处,以及配电线路的中间处和末端处。在TN接零保护系统中重复接地应与保护零线连接,每处重复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
重复接地的作用:①降低漏电设备对地电压;②降低三相不平衡时零线上出现的电压;③当零线发生断线时,减轻事故的危害性;④缩短漏电事故时间;⑤改善线路的防雷性能。
重复接地的要求:每一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体应用2根以上的角钢、钢管或圆钢,不得用铝导体或螺纹钢。两接地体间的水平距离以5m为宜,接地体以2.5m长较好,接地极坦深以顶端距地≥0.6m为宜。
根据生产和作业场所的特点,采用相应等级的安全电压,是防止发生触电伤亡事故的根本性措施。我国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和6V,施工现场照明潮湿作业应使用36V以下安全电压。
漏电保护器是一种电气安全装置。她主要是提供间接接触保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直接接触的补充保护,对可能致命的触电事故进行保护。将漏保安装在施工电路中,当发生漏电和触电时,且达到保护器所限定的动作电流值时,就立即在限定的时间内动作自动断开电源进行保护。施工用电应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临时用电规范规定施工现场采用两级漏电保护:即设置总配电箱或室内总配电柜、分配电箱、开关箱三级配电装置,这样可以实现分级分段的漏电保护,又能大大提高用电的安全性,还能快速检测出漏电的部位。漏电保护器的选择:①在开关箱(末级)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 ,使用于潮湿场所时,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②总配电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大于0.1s。但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I)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t)的乘积不应大30MA.S(I .T≤30MA.s)。
2.4合理使用防护用具
在施工作业中,合理匹配和使用绝缘防护用具,对防止触电事故,保障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绝缘防护用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安全防护用具,如绝缘棒、绝缘钳、高压验电笔等;另一类是辅助安全防护用具,如绝缘手套、绝缘(靴)鞋、橡皮垫、绝缘台等。
q/gdw 1807-2012标准下载2.5分级配电分级保护的原则
因为低压供配电一般都采用分级配电。所以电箱也应该按分级设置,即在总配电箱下,设分配电箱,分配电箱以下设开关箱,开关箱以下就是用电设备。配电箱是配电系统中,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送电和配电的中枢环节,是专门用作分配电力的电气装置,各级配电都是经过配电箱进行的。总配电箱控制整个系统的配电,分配电箱控制每一个支路的配电。开关箱是配电系统的最末端,再往下就是用电设备,每台用电设备由自己专用的开关箱控制,实行一机一闸。分级保护时,各级选用保护范围应相互配合,保证在末端发生漏电故障或人身触电事故时,漏电保护器不越级动作;同时要求当下级保护器发生故障时,上级保护器动作,补救下级失灵的意外情况。实行分级保护,对低压电网所有线路末端的用电设备创造了安全运行条件和提供人身安全的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的多重防护,对提高安全用电水平和减低触电事故、保障作业安全由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