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基础设计、施工经验基础设计与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丰富的基础设计与施工经验至关重要。以下为相关经验的简要总结:
1.地质勘察与数据分析:基础设计的基础是地质勘察。通过对土层分布、承载力、地下水位等数据的分析,确定合理的地基类型和持力层。例如,在软土地基上常采用桩基础,而在硬质土层中可选择浅基础。
2.基础选型与优化:根据建筑物荷载、功能需求及场地条件,合理选择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或桩基础。同时,结合经济性与施工便利性进行优化设计仪征市某输煤通廊排架结构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方案既安全又经济。
3.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基础施工涉及挖槽、垫层铺设、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及混凝土浇筑等多个工序。严格把控每一步骤的质量,如确保钢筋间距准确、模板稳固无漏浆、混凝土振捣密实等,避免后期沉降或裂缝问题。
4.常见问题处理: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超挖、积水、塌方等问题,需采取回填夯实、排水降水或边坡加固等措施及时解决。此外,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应采取预处理措施以提高地基稳定性。
5.技术协调与管理:基础施工涉及多工种协作,需加强与设计、监理及施工团队的沟通,确保图纸要求得到严格执行。同时,做好材料检测、隐蔽工程验收等工作,保障施工质量和进度。
通过不断学习新规范、新技术,并总结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基础工程挑战,为建筑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这与三,四十年代老建筑的实践经验似乎不同。但究其原因,首先由于未能收集到老建筑的实测沉降,因而并不能说明老建筑的沉降都较小;其次,老建筑似多位于老城区,可能其土层因为数百年旧建筑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属于超固结土。如前述沪南冷库一库,表层填土厚3.9m,其物理力学指标已接近上海的表土硬壳层,而且其下还没有淤泥质土。由此看来,部分老建筑的实际沉降量可能较小这一点还是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的。
事实上,目前上海在多层住宅中经常采用的0.2x0.2x16m微型桩复合桩基就仍然是桩尖未达到暗绿色硬土层的“悬桩式”中桩复合桩基,只是桩已改为由两根八米长桩接起来的十六米长桩了。这也可以说是接受了短桩复合桩基沉降量仍然较大的教训。
转自网络)桩基础设计内容:
选择桩的类型和几何尺寸
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特征值)
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布置方式
验算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
一、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桩侧总极限摩阻力标准值:Rsk=Up×Σlifsi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Rpk=Ap×fp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d=(Rsk+Rpk)/1.65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Rsk+Rpk)/2.0
二、确定桩的数量、间距和布置方式
初步估算桩数时,先不要考虑群桩效应,
当为轴心受压,n≥(F+G)/Ra
当为偏心受压,一般桩的根数应相应的增加10%~20%。
桩的间距(中心距)采用3~4倍桩径
桩在平面上的布置:有方形,矩形网格或者三角形(梅花式)形式,还有采用不等距排列
原则:使得群桩横截面的重心应与荷载合力的作用点重合和接近或者是使其重心处于合力作用点变化范围之内,并应尽量接近最不利的合力作用点。
梁式或板式承台下群桩,布桩时应注意使梁、板中的弯矩尽量减少,即多布设桩在柱墙,以减少梁和板跨中的桩数。
三、验算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
预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采用静压法沉桩时,不宜小于C20
独立承台、柱下或墙下条形承台(梁式承台),以及筏板承台和箱形承台,承台设计包括选择承台的材料及其强度等级,几何形状及其尺寸,进行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并应使其构造满足一定的要求。
构造要求:承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00mm,承台边缘至桩中心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150mm,墙下条形承台边缘挑出部分可降低至75mm。
条形和柱下独立承台的最小厚度为500mm,其最小埋深为600mm。
本人谈点微乎其微的看法吧。
虽然人工挖孔桩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员安全保障措施要求高等不足之处,但由于进尺过程中可取得原样土分析、孔底可见、浇筑砼可采用普通浇筑法(避免了水下灌注)等特性,桩体施工质量隐患很少。且需求的机械设备少,施工方便。在一定条件下,施工成本也较低。由于上述原因,该工艺仍被广泛采用。在挖孔过程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摩擦桩采用非砼护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很严重的一种弊病,如未经发现处理而直接浇筑砼将可能造成重大质量事故。这主要是由于施工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不明理论而仅参照经验的结果。他们把端承桩的施工要求生搬了过来,殊不知摩擦桩竖向承载力的主要源泉乃来自来桩周与围土的摩擦力,如采用砖等非砼材料护壁,一是护壁材料强度低,二是护壁材料与围土空隙大,摩擦面小,将极大的降低了承载力,加大了沉降量。
2、部分承包商“精”于成本控制,砼护壁用模板强度差、尺寸不准确、未适当放大,造成桩孔成型后孔规无法顺利下检,从而导致需凿护壁甚至返工。凿护壁过甚又将出现安全问题。
3、地面安全措施不到位。现场外围无围护,工完后井口无遮盖。这都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以上为个人总结的小小经验,有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来谈谈施工图审查中的常见问题,与大家交流交流:
1.稳定性验算问题: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未验算其地基稳定性。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未进行抗浮验算(地下室车道、地下水池的抗浮验算比较容易漏掉)。地下室的抗浮稳定性验算要求属于强制性条文,抗浮计算时的水位应由勘察部门提供。
3.负摩阻力计算问题:地面堆载、大面积填土未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4.布桩计算问题:桩基础设计中,仅按竖向荷载作用进行布桩,未验算弯矩作用下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尤其是大跨度结构、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和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很大,不应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尚应验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大跨度结构如影剧院、厂房等,柱底弯矩很大,轴力很小,计算结果甚至会出现抗拔桩,这时应加大桩距,即加大反力力臂,尽量避免出现抗拔桩。小高层建筑由于布置较少的剪力墙,且墙肢长度小,墙底弯矩大,也容易出现抗拔桩,可同样处理)。根据电算结果进行基础设计时尚应计入底层隔墙及基础梁荷重或者承台及覆土荷重。
5.抗拔桩设计方面的问题: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大跨度空旷结构、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厂房刚接柱脚,存在着抗拔桩受力状态,在设计中往往缺抗拔桩抗裂性验算、抗拔桩静载试验及其配筋做法等要求说明。抗拔桩设计时,桩身配筋量仅按强度要求进行计算,缺少裂缝宽度验算,按裂缝宽度控制计算结果的配筋量远大于按强度要求计算的配筋量。采用预制桩作为抗拔桩时,往往只注意桩身的抗拉强度要求,桩基与承台间连接钢筋的强度要求接桩段的裂缝宽度要求经常被忽视。
6.抗拔桩计算问题:抗拔桩配筋计算时荷载分项系数取1.0有误(审查中发现,抗浮计算时水浮力和压重分项系数均取1.0计算,当水浮力大于压重时,抗拔桩桩身配筋按“[水浮力-压重]/钢筋强度设计值”计算,严重错误)。
7.单柱单桩、一柱两桩基础存在的问题:目前建筑工程大量采用截面尺寸较小的预应力管桩,且在多层建筑中采用单柱单桩或一柱两桩基础,柱底弯矩由基础梁和桩共同承受。单柱单桩或垂直于两桩连线方向的基础梁设计中,未考虑平衡该方向柱脚在水平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所产生弯矩因素,基础梁两端箍筋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根据福建省建设厅[2003]24号文规定,单柱单桩之间或垂直于两桩连线之间的基础梁宜按框架梁要求设计),基础梁的上下主筋在桩承台内锚固长度与构造做法要求未加说明。如果桩身考虑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弯矩作用时也未进行抗弯承载力计算,存在着抗震薄弱环节,给工程留下潜在的隐患。
8.桩身配筋长度:桩身配筋长度应穿透液化土层的要求大家普遍都注意到了。对软土层(回填土、淤泥)中桩基,在软土层上、下交界面容易出现塑性铰,桩身配筋长度也应满足保证穿透软土层的要求。
9.管桩与承台间的连接节点:施工图中仅注明套用标准图,未根据标准图要求明确连接钢筋根数和型号。
10.承台计算:应根据实际桩反力进行计算,有的工程桩反力统一取单桩承载力设计值进行计算不安全,在偏心荷载作用下桩反力可能大于该值(最大允许反力为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的1.2倍)。
11.承台设计:套用标准图,标准图根据桩的最大竖向力设计值来确定承台型号,施工图审查时常见直接根据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确定承台型号,即把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等同于桩的最大竖向力设计值,应注意在偏心荷载作用下,边桩允许反力设计值为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的1.2倍。
12.两桩承台抗扭设计问题:两桩承台上面承受可能产生扭矩的荷载,如布置L形墙肢、承台上布置双柱(双柱合力点与桩反力合力点重合,但单柱偏心可能对承台产生扭矩),至少应在构造上考虑扭转影响(即按梁式配置箍筋),标准图《闽2004G104》中注明“两桩承台需要考虑抗扭时由单项工程设计确定”dbj50/t-219-2015 自承重水泥钢丝网架膨胀珍珠岩墙板应用技术规程,套用标准图时应注意该问题。
13.抗拔桩承台配筋问题:抗拔桩承台顶部为受拉区,有抗拔要求的承台按一般桩基受压的承台进行配筋,承台顶部受拉区未配筋;
14.基础梁板配筋问题:筏基基础梁、条基基础梁或地下室底板梁的受力方向与一般楼屋面梁板不同,其梁配筋设计也采用平法表示但未附加图示说明,存在安全隐患。
15.承台周围土层处理问题:在未设置地下室的高层建筑部分,整体建筑的水平荷载作用主要由基础埋深范围内的土层承受,承台高度范围内的所有杂填土层均应进行压实处理,以承受
感谢各位大哥(楼主是小M,就不感想了),本人无实践经验,提点浅见,请指教:
1.二楼大哥所言,本人认为低层建筑的沉降问题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及业主的要求综合治理:建筑设计……施工处理,计算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另低层建筑应予以界定,如何界定可探讨,规范中有相关内容,但并不明确。
2.上述数据中,给我的感觉是计算均偏大,是否是上海地区特定的地质状况造成的,上海有自己的规范3座主线桥桥板吊装施工方案_microsoft_office_word_文档,计算仍然偏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