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0366.河道治理工程环评报告书.docx(21)《xx 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xx 市人民政府令第 8 号);
(22)《xx 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2014.11);
(23)《xx 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2013 年 11 月 27 日, xx 市人民政府令第 127
1.3.5 技术导则与规范
临建临电临水施工方案(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HJ/T19— 1997);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13);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4);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19);
(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18);
(9)《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HJ/T433—2018);
(10)《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卫监发[2011]161 号)
(1)《xx 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17.4);
(2)《xx 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9 年);
(3)《xx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1);
(4)《xx 市 xx 片区控制详细规划》(2016.3);
(5)《xx 市 xx 区 xx 河(xx 水库坝址至 xxxx 口)及 xx 河防洪工程规划》;
(6)《xx 省 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9 年);
(7)《xx 省 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19 年)及其批复;
(8)《xx 省 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书》(2010.5);
(9)《xx 省 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治理工程取水口保护方案设计报告》;
(10)《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10.6);
(11)《xx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书》(2019.12);
(12)《xx 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及其批复。
关于编制 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委托书。
根据 xx 区环保局确认同意的评价标准确认函,执行评价标准如下:
1.4.1 环境质量标准
本工程治理河段内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12)II 类。
①工程区地处 xx 省级风景名胜区内,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18)2 类标准。
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 1996)表 2 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
工区),二级标准(位于风景区外的现有商业渣场)。
①《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治理河段所在的 xx 河,地处 xx 河 2 号水厂以上主干流(同时地处 xx 水库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水质保护要求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12)II 类。
2 号水厂取水口以上集水面积 339km2,多年平均流量 5.4m3/s<15m3/s,河流属小型河流。
本工程施工期废、污水产生量约 608m3/d ,项目地处 xx 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 禁止设排污口, 不存在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活动, 但河床淤泥是内源污染物, 清除淤泥 时因施工机械扰动, 可能导致某些污染物释放, 从而对临近水体水质造成二次污染。根 据 xx 河历年水质较好、基本满足水厂取水水质的要求,经初步分析,淤泥不会受到严 重污染, 扰动形成二次污染的特征污染物主要是 SS、COD 及 TP,以轻度有机污染为主,
运行期因清除了河床淤泥,大大减少内源污染物,水质将趋于好转。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关于地面水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分级的规定,确定本工程地面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区和渣场区,工程影响范围约 10.34km2。经 初步调查, 工程影响范围中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减少<50%, 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1/2, 物种多样性减少<50%, 连通程度变差不会使土地理化性质改变,不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景区范围内不存在开山、采石、弃渣等严重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
经初步调查, 工程施工的水域和陆域无珍稀、濒危物种, 工程建设不会导致区域生 物量、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 不会破坏珍稀、濒危物种生境, 主要的生态环境影响类型
运行期因清除了河床淤泥, 河道景观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受到扰动水生生物会逐渐
恢复到工程施工前的状态。
并结合本工程实际,确定本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对邻近大气环境有一定影响, 影响源有机械燃油、土石方开挖及 爆破、车辆运输等施工活动, 污染物有 TSP 、SO2、NO2 ,其中以 TSP 为主要污染因子。 渣场区的影响源还有富含机腐殖的河床淤泥,暴露在空气中散发的恶臭,污染因子有
NH3 、H2 S,呈无组织状态释放。
工程运行期则不向外界排放大气污染物,因水质趋于好转, 河边环境空气将得到改
本工程大气评价等级确定原则如下:
(1)经估算模式计算, 主要污染物粉尘(TSP)的最大地面浓度 Pmax =8.77%<10% ,
按照 HJ2.2-2018 中表 1 中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本工程大气环境作三级评价。
(2)由于本工程为非污染生态类项目, 虽然本项目涉及 xx 省级风景名胜区,但对大 气环境的影响仅存在于施工期, 期限较短, 此外工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根据 HJ2.2
综上所述,确定本工程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声学功能区划、建设项目规模以及建成后的声学环境变化来确定。
施工期间将产生一定噪声, 运行期则无噪声产生。 经施工噪声源分析, 项目建设前 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 3dB(A)以下,且受影响的人口无明显变化,
但工程区位于 2 类区,因此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
工程施工过程中无重大危险源,其运行期则无危险性物质。
于非重大危险源,因此确定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1.6 评价范围及时段
根据本工程的规模、特性及影响区域的环境特点, 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如
水环境评价范围包括:1)施工扰动的 8.68km 治理河段;2)考虑上游施工对下游 一定距离的水体水质有影响, 因治理河段下游边界有一滚水坝, 因此上游施工对下游水 体水质的影响长度有限,结合 xx 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xx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 适当向下游外延至风景名胜区的边界, 即下游 2.3km 处,并考虑包括所有水环境保护目
标。 评价河段总长 10.98km,评价面积 0.3km2。
本次生态评价范围的划定, 以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原则和依 据, 并主要根据评价区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生态评价范围由水生生物、陆生
生物及其生境的评价区域组成,总评价面积 10.34 km2 ,分述如下:
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评价范围,与水环境评价范围一致,评价长度 10.98km,评价
陆生生物及其生境的评价范围为, 沿 10.98km 评价河段两岸外延至第一山脊线, 并
考虑包括所有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另外还包含渣场区域, 评价面积 10.04km2。
本项目的大气污染排放源呈多点分布,评价长度包括 8.68km 治理河段,并向上外 延至 xx 水库坝址(上游 0.3km 处)、 向下外延至风景景名胜区边界(下游 2.3km 处), 评价总长度 11.28km,评价宽度包括河道并从河岸向两侧分别外延 201m 的区间,并考 虑包括所有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另外还包含渣场区域及附近保护目标,总评价面积
与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一致,总评价面积 10.34km2。
长 17km,以及施工废污水事故排放的受纳水域,与水环境评价长度一致即 10.98km。
社会环境评价范围即是本工程的公众参与调查范围, 项目区行政隶属 xx 市 xx 区 xx 办事处、 xx 办事处和 xx 办事处,项目实施将对其产生最直接、深远的社会环境影响。
除此之外, 评价河段内八家取水单位以及 xx 公园等,亦纳入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分施工期和运行期两个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重点评价时段为施工期。
1.8.1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根据技术导则, 环境保护目标包括环境敏感目标与保护区域应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
经现场调查、资料查阅和专家咨询, 治理河段涉及 xx 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 xx 省
级风景名胜区二个敏感区域。
①治理河段涉及 xx 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部分范围,其 中位于一级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长 1.922km,位于二级、准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分别长
该工程环境敏感点有治理河段区间的 9 个合法取水口、 xx 公园,及河道两岸沿线、
渣场附近分布的居民点等。
1.8.2 保护区域应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要求
清淤疏浚作业时挖掘机搅动底泥, 引起河床底泥的再悬浮与扩散, 导致局部水域的
施工作业水质污染对用水户主要是区间 9 个合法取水口的用水安全影响。
渣场余水事故排放、渗漏液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
河道治理后导致 xx 河水文泥沙情势发生一定改变。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河道内进行土石方开挖、回填活动,加大水土流失风险。
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对土地资源、陆生植被的破坏影响。
分段围堰、清淤疏浚作业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鱼类资源的扰动和影响。
堤防工程改变了原天然河道景观, 对评价区生态景观产生影响, 尤其是本项目地处
xx 省级风景名胜区,工程实施对景观、景点资源的影响。
本工程虽然不涉及移民搬迁安置,但项目地处环境敏感区——xx 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xx 省级风景名胜区,并且包含众多敏感保护目标, 如 2 号水厂、xx 水厂、xx 大学、
施工对下游取水户取水安全、风景区游客舒适度等的影响。
工程建成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亦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 xx 河道治理工程对社会环境将产生直接的、深远的影响。
(4)主体设计施工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本治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施工期, 主体设计拟采取的施工方案是否具有 环境合理性,直接关系施工期环境保护成败与否。因此本次环评亦将其纳入评价重点。 根据国内、省内已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如 xx 市 xx 河河道清淤等工程, 对疏浚工艺方
案进行优化,达到环保疏浚的要求。
(5)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措施
在上述评价、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重点有水污染防治措
施、 生态和景观保护措施、取水口保护措施、恶臭防治措施、堆场污染防治措施等。
1.10 评价工作程序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本工程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 标准, 收集项目相关资料, 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状况调查, 筛选重点评价项目, 确 定评价工作等级, 拟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计划和方法, 进行第一次环境信息公示, 编
制《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第二阶段: 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开展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对环境影响 评价大纲中确定的主要环境影响和评价因子,进行详细的现状调查及监测,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环境现状评价和工程分析GB/T 24202-2021 光缆增强用碳素钢丝.pdf,完成公众参与调查、咨询工作。
第三阶段: 报告书编制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在第一、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就项 目建设和运行对项目影响区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进
行预测评价, 并根据预测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进行环保投资估算和
经济损益分析。在报告书草案完成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环境信息公示, 根据公示反馈结果, 完善报告书相关内容, 给出评价结论, 最后编制《xx 市 xx 区 xx 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
本次河道治理线路为: xx 市 xx 区 xx 河段(xx 水库大坝坝址至 2 号水厂取水口河 段)住宅楼工程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全长 8.68km 。行政区域涉及 xx 区 xx 办事处、 xx 办事处和 xx 办事处。 地理位置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