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T 876-2013 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体外预应力束.pdf表1防腐油脂技术性能
5.3.1零件机械加工应符合JB/T5936的规定。 5.3.2螺纹副的未注精度等级,应符合GB/T197中7H/8g的要求。 5.3.3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等级,应符合GB/T1804中c级的要求
5.3.1零件机械加工应符合JB/T5936的规定。
5.4.1 夹片应进行热处理,表面硬度不小于57HRC(或79.5HRA)。夹片热处理后,应无氧化 同批次夹片硬度差不大于5HRC,同件夹片硬度差不大于3HRC。其他要求应符合JB/T59 3999的规定。
B999的规定。 5.4.2锚板和调节螺母宜经调质处理或锥孔强化处理。若采用调质处理园林广场施工组织设计,则表面硬度不
.4.2 锚板和调节螺母宜经调质处理或锥孔强化处 台米用调 225HB
(或20HRC),其他要求应符合JB/T5944的规定。 5.4.3锚板和调节螺母应逐件进行超声波探伤和磁粉探伤,探伤合格的方可流人下一道工序。超声 波探伤方法应按CB/T4162的规定进行,磁粉探伤方法应按JB/T4730.4的规定进行。
5.5.2锚具疲劳性能
5.5.5转向装置组合疲
a)锚具零件不应发生疲劳破坏; b) 钢绞线因锚具夹持作用发生疲劳破坏的面积不应大于原试件总面积的5%; C) 试验完成后I型束和Ⅱ型束转向段的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其表面环氧涂层的最小残余厚 度不应小于0.4mm
5.6.1体外束可更换性能
体外束应进行可更换性能试验,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日 试验过程中,锚具部件和转向装置不应发生破坏; D) 试验后锚具的静载性能应满足:n.≥0.95:8m≥2%
5.6.2体外束分级张拉锚固性能
体外束应进行分级张拉锚固性能试验,其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试验过程中,锚具部件和转向装置不应发生破坏; D) 试验完成后,I型束表面环氧涂层最小残余厚度不应小于0.4mm; C) 试验完成后,Ⅱ型束和Ⅲ型束不应露出其内的环氧涂层; d) 试验完成后的锚具静载性能应满足:n.≥0.95:8≥2%
6.1外观、尺寸及硬度
束体、锚具、转向装置、减振装置外观用日测,尺寸用游标卡尺测量。锚具硬度试验按G 和GB/T231.1的规定进行。
6.2锚具静载锚固性能
具静载锚固性能试验按JT/T329的规定进行。
6.4锚下荷载传递性能
错下荷载传递性能试验按JT/T329的规定进
6.5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
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试验按附录A的要求进行
6.6转向装置组合疲劳性能
转向装置组合疲劳性能试验按附录
6.7体外束可更换性能
体外束可更换性能试验按附录C的要求进行。
6.8体外束分级张拉锚固性能
7.1.1 体外束产品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和进场检验三类。 7.1.2型式检验为对产品全面性能控制的检验。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8.2.3转向装置和减振装置
8.3.1体外束产品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防止碰伤,不得受到划伤、抛甩、剧烈撞击及油 污和化学品等污染。 8.3.2体外束产品宜储存在库房中,露天储存时应加遮盖,避免锈蚀、玷污、遭受机械损伤和散失。 8.3.3防腐油脂和防腐蜡油应储存在库房中,并远离火源、热源,温度不超过4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试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试验
转向装置组合静载性能试验用典型试验装置示意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a) 1号 将含转向装置的混凝土柱体安装在试验装置上,并将钢束穿过转向装置,两侧锚固; b) 一 各类测量仪表在加载前安装调试正确。各根钢绞线的初应力调试均匀,初应力可取钢绞线抗 拉强度标准值f的5%~10%; C#) 按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20%、40%、60%、80%,分四级在钢束两端进行对称等速加 载,加载速度宜为100MPa/min左右。钢束加载至0.8f后,持荷1h,然后降至0.7fk; d)继续以0.002/min的应变速率对钢束进行加载,直至失效。
A.3测量、观察和记录
试验时应进行下列各项测量和观察,并记录结果: a) 检查试验用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和锚具等试件的材料、外形尺寸、外观和硬度等; b) 测量加载过程中钢束与转向装置间的相对位移、钢束两端的张拉力和伸长值; C) 试验后观察转向装置的情况、破坏位置和形式,并记录图像; d 观察转向装置内分丝管和其内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的损伤程度,并记录图像; e) 实测极限拉力F
转向装置组合疲劳性能试验用典型试验装置示意图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a) 将转向装置安装在试验装置上,并将钢束穿过转向装置,安装轴向加载千斤顶和传感器,两侧 锚固; b) 各类测量仪表在加载前安装调试正确。各根钢绞线的初应力调试均匀,初应力可取钢绞线抗 拉强度标准值f的5%~10%;
C) 福 利用轴向加载千斤顶,将钢束对称等速加载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65%,加载速度宜为 100MPa/min左右;然后将荷载降至下限值Fmn; D 福 向液压油缸加载,使钢束加载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65%,测量并记录千斤顶位置; 以荷载上限Fm为0.65F,应力变化范围△o,为50MPa,利用液压油缸对转向装置进行脉冲 C 循环加载,见图B.2。循环次数不小于200万次
利用轴向加载千斤顶,将钢束对称等速加载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65%,加载速度 100MPa/min左右;然后将荷载降至下限值Fmn; 向液压油缸加载,使钢束加载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65%,测量并记录千斤顶位置; 以荷载上限Fm为0.65F,应力变化范围△o临江府二标段塔吊安全通道搭设施工方案(2021.6.3修改).doc,为50MPa,利用液压油缸对转向装置进行 循环加载,见图B.2。循环次数不小于200万次。
C.1.1试验用转向装置的转向角度α≥6°,转向半径为实际工程中该规格钢束的最小弯曲半径。 C.1.2试验装置应包含一个长不小于22m、高不小于1m的混凝土矩形梁,见图C.1。梁的布置应能 代表连续梁中钢束的首、中和末跨。钢束轴线由首跨锚点(1)、中跨低点(2)、中跨高点(3)和末跨锚点 (4)所组成的两个二次抛物线来定义。在中跨低点(2)和高点(3)处,应按该规格钢束的最小弯曲半径 布置为曲线。
图C.1 体外束可更换性能试验装置示意图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a 安装体外束; D) 将钢束张拉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70%后锚固; ?) 释放钢束的张拉力,拆卸需更换的钢束及其他体外束组件; d) 重新安装钢束和其他体外束组件; e) 1 将钢束张拉至抗拉强度标准值f的70%后锚固; f) 将钢束拆除,对拆卸后的锚具按JT/T329进行静载试验,其锚具效率系数n。和总应变en满 足5.6.1的要求后停止试验。
重庆某商务区二期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C.3测量、观察和记录
试验时应进行下列各项测量和观察,并记录结果: a) 检查试验用转向装置、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和锚具试件的材料、外形尺寸、外观和硬度等 b) 试验装置及试验步骤的描述; c) 钢束切割和从试验装置中移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