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装码头设计规范》(JTS165-6-2008).pdf

《滚装码头设计规范》(JTS165-6-2008).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339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滚装码头设计规范》(JTS165-6-2008).pdf

式中L—泊位长度(m); L—滚装船总长(m); d— 富裕长度(m),采用表3.3.2中的 数值。

式中L一泊位长度(m); L—滚装船总长(m); 富裕长度(m),采用表3.3.2中的数值

L =L +1.5d

雨污水管道施工组织设计(投标施组)L,=L+1.5d L=L+d

图3.3.54肿跳板内河滚装码头多个泊位连续布置

内河直立式顺岸泊位占用的码头长度

②L为滚装船总长(m); ③d为富裕长度(m),采用表3.3.2中的数值。 2 当滚装码头采用增式布置(图3.3.6)时,码头宜设置两个主靠船墩,必要时

设一个辅助靠船墩,两主靠船墩中心间距可取设计船长的30%~45%,辅助靠船墩靠接 岸设施一侧的端线宜与设计代表船型或部持平。

3.3.7汽车滚装码头的前沿高程可根据船型尺度、工艺等因素经论证

汽车滚装码头的前沿高程可根据船型尺度、工艺等因素经论证后适当降低。 码头前沿设计水深应从设计低水位起算,其水深可按下式计算:

D=T+Z+Z+Z+Z

龙骨下最小富裕深度Z

注:对重力式码头,Z,按岩石土考虑。

配载不均而增加的船尾吃水值Z

用DWT、汽车滚装船和客货滚装船

式中B一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m); L一滚装船总长(m); L一一或外端至码头接岸设施外端的长度(m); B一滚装船型宽(m)。

3.4.2船舶回旋水域尺度应根据滚装船设计船型、操纵性能和靠离泊作业方式等因素按 表3.4.2确定。

3.4.2船舶回旋水域尺度应根据滚装船设计船型、操纵性能和靠离泊作业方式等因素按

注:L为滚装船总长。

3.5.1客货滚装、货物滚装和汽车滚装码头港区陆域功能分区可包括下列内容: (1)客货滚装码头:站前广场、候船建筑物、汽车待渡场、货物堆场、生产和辅助生产 设施、辅助生活设施等; 2 (2)货物滚装码头:货物堆场、汽车待渡场、生产和辅助生产设施、辅助生活设施等; (3)汽车滚装码头:汽车停放场、汽车接收检查区、汽车卸货检查区、生产和辅助生产 设施、辅助生活设施等。

3.5.2汽车待渡场和汽车停放场宜与前

型大小分区和分组布置。

型大小分区和分组布置。

1.1滚装码头的装卸工艺设计应满足滚装码头的功能要求和保证安全作业, 对环境影响、降低能耗和改善劳动条件。 1.2装卸工艺应根据滚装类型合理选择。

4.2.3车辆接岸设施的通道宽度应根据车型、流量、工艺布置和船跳板布置等

车辆接岸设施的通道宽度应根据车型、流量、工艺布置和船跳板布置等因素确定。

普通客货车辆双车道作业时净宽不应小于7m,单车道作业时净宽不应小于4.5m;小汽车 双车道作业时净宽不应小于6.5m,单车道作业时净宽不应小于4m。 4.2.4车辆接岸设施的纵向坡度应根据车辆的通过性能指标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 定,工作状态的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10。 4.2.5普通客货车辆接岸设施的通道净空高度不宜小于5.5m,小汽车接岸设施的通道 净空高度不宜小于3m。 4.2.6旅客通道单向净宽应大于滚装船旅客跳板的最大宽度,且不小于1m;通道净空高 度不应小于2.1m 4.2.7旅客通道纵向坡度不宜大于1:8。 4.2.8旅客通道宜设置残疾人上下船设施。 4.2.9固定式旅客登船梯的踏步高度可取0.15~0.20m,宽度不宜小于0.3m;旅客登船 梯高度大于3m时,应在每3m内设置一处宽不小于1.2m的平台。

4.3.1车辆年通过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4.3.1车辆年通过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4.3货物滚装、客货滚装泊位年通过能

式中P一车辆年通过能力(辆次); T一泊位年营运天数(d); N一每天最大靠泊艘次; N2一每艘船最大装载车辆数,根据船型参数确定; KB一不平衡系数; 1一船舶在港时间(min); t.一两船离靠间隔时间(min),参照类似港口确定,取5~30min; 9m一—本港或类似港口连续3年的月最大吞吐量(辆次); 9一一本港或类似港口连续3年的月平均吞吐量(辆次)。 4.3.2船舶在港时间可包括汽车上下船时间、旅客上下船时间、辅助作业时间,宜根据当 地或类似港口统计数据确定;无实际资料时数据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4.3.2.1汽车上下船时间可根据上下船速度计算。上船速度可取2~5辆/min,下船 速度可取4~10辆/min;直通型滚装船装卸速度取高值,其他滚装船装卸速度取 低值。 4.3.2.2旅客上下船时间可按每闸口流量20~30人/min估算。

式中P一车辆年通过能力(辆次); T一泊位年营运天数(d); N一每天最大靠泊艘次; N2—每艘船最大装载车辆数,根据船型参数确定; K一不平衡系数; 昼夜装卸作业时间(h),取12~24h; 。— 船舶在港时间(min); t.一—两船离靠间隔时间(min),参照类似港口确定,取

4.3.2.3辅助作业时间应包括船舶靠泊辅助作业时间、船舶离泊辅助作业时间、车辆 邦扎时间、车辆解绑时间和装船与卸船间隔时间。船舶靠泊辅助作业时间可取10~ 20min,船舶离泊辅助作业时间可取8~15min,车辆绑扎时间可取1~3辆/min,车辆解 绑时间可取3~5辆/min,装船与卸船间隔时间可取5~10min。 4.3.2.4船舶在港时间计算时,不应重复计入同时作业的重叠时间。

4.4.1汽车滚装泊位年通过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4.4汽车滚装泊位年通过能力

R PN,t Ld

P一车辆年通过能力(辆次); T,一泊位年营运天数(d); A——泊位有效利用率,取50%~70%; Q一设计船型平均装载车辆数(辆),根据运输组织方式确定; p—每组装卸效率(辆/h),根据港口装卸工艺确定; N—同时作业的组数,根据吞吐量要求、工艺要求确定,一般同时作业的组数不 超过6组; t—昼夜装卸作业时间(h),取12~24h; t辅助作业时间与船舶靠离泊时间之和(h),根据实际资料确定,无实际资料 时,取2h;

4.5.1汽车待渡场规模不宜小于设计船型额定装载车辆数的2倍,2个或2个以上泊位 时经论证待渡场规模可适当折减。 4.5.2候船建筑物的布置宜靠近滚装码头前沿。 4.5.3候船建筑物与接岗设施之间宜设置金天候专用旅客通道

5.1.1码头结构应根据船舶频繁靠泊的要求设置足够的安全防护设施。

马头结构应根据船舶频繁靠泊的要求设置足够的安全防护设施。 马头前沿停泊水域应根据船舶靠离泊方式、船舶螺旋桨产生的射流和码头结构型 防冲刷措施。

外墙相变保温技术交底记录5.2.1 接岸设施的设计荷载应与船舶装载车型相适应。 5.2.2汽车荷载的冲击系数可取1.30。 5.2.3船舶靠岸时的有效撞击能量可按下式计算:

注:表中的较大值适用于靠船条件较为恶劣和海船进人流速较大的河港时的情况

注:表中的较大值适用于靠船条件较为恶劣情况

码头护底结构的稳定性宜根据螺旋桨产生的射流中心速度确定。采用块石护底 决石稳定重量可按表5.3.1确定。必要时可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

5.3.2螺旋桨产生的射流中心速度可按附录B计算。

螺旋桨产生的射流中心速度可按附录B计算。 码头护底结构的防护范围宜根据船舶靠离泊方式和码头结构型式等确定 码头护底结构的顶面高程应结合停泊水域的清淤超深确定。

6.0.1码头应根据船舶特点、作业条件和使用要求等设置系船设施和防撞设施。 6.0.2系船设施和防撞设施布置不应对码头作业产生干扰。 6.0.3码头宜采用高吸能、低反力和抗剪能力强的防撞设施。 6.0.4码头护舷表面宜采取降低摩擦系数的措施。 6.0.5斜跳板和肿跳板滚装船码头DB36/T 573-2010 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规范,船跳板搭接段宜设置活动式护轮坎和系船柱

码头应根据船舶特点、作业条件和使用要求等设置系船设施和防撞设施。 系船设施和防撞设施布置不应对码头作业产生干扰。 码头宜采用高吸能、低反力和抗剪能力强的防撞设施。 码头护舷表面宜采取降低摩擦系数的措施。 斜跳板和肿跳板滚装船码头,船跳板搭接段宜设置活动式护轮坎和系船柱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