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1547-202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规范.pdf波式梯田筑硬时,埋顶宽一般取30cm~40cm,外坡边坡比1:0.5,内坡边坡比1:1
6.1.3.4.4梯田规格
土高原坡式梯田规格可参阅附表A.2
按GB/T16453.1—2008,第10章的相关规定执
按GB/T16453.1—2008机耕桥、排涝站、渠道衬砌、机耕路、控制闸等工程施工方案,第11章的本
6.2.1.1坡面截排水工程中,应采用多蓄少排型。 6.2.1.2截排水工程应与梯田、田间道路及生产道路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布设截 流沟、排水沟等设施,形成完整的防御和利用体系。 6.2.1.3截排水工程布设应避开滑坡体、崩塌体、泥石流等不良地质条件。 6.2.1.4设计标准根据GB/T16453.4—2008中的规定,取10a一遇24h最大降雨量。 6.2.2布设
6.2.2.1.1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地,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6.2.2.1.2截水沟长度一般不超过500m,当截水沟不水平时,应在沟中每隔5m~10m修建一高20 cm~30cm的小土挡,防止径流冲刷和溢出。 6.2.2.1.3当坡面无水土保持措施且坡长太大时,应在此坡面增设截水沟。截水沟的间距一般为20 m~30m,应根据汇水面积、地面坡度、土质和降雨径流情况,通过计算确定。 6.2.2.1.4蓄水型截水沟应沿等高线布设,两端设拦水坎;排水型截水沟应与等高线取1%~2%的比 降,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消能防冲措施。
6.2.2.2.1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用以排除截水沟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 排水沟的终端应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沟道。 6.2.2.2.2排水沟比降应根据其排水去处(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的位置而定。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 坡脚时,排水沟大致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面时,排水沟可基本沿等高线或等 高线斜交布设。各种布设均应做好消能防冲措施。 6.2.2.2.3梯田区两端的排水沟,一般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一般土质排 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排水沟纵断面可采取与梯田区大断面一致,以每台田面宽为一水平段,以每台田 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防冲措施。
2.2.1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用以排除截水沟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 勾的终端应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沟道。
高线斜交布设。各种布设均应做好消能防冲措施。 6.2.2.2.3梯田区两端的排水沟,一般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 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排水沟纵断面可采取与梯田区大断面一致,以每台田面宽为一水平段, 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防冲措施。
按GB/T16453.4—2008,3.3.1要求执行。
按GB/T16453.4—2008,3.3.2要求执行。
按GB/T16453.4—2008,3.4的相关规定执行。
按GB/T16453.4—2008,3.5的相关规定执行
DB61/T1547—2022
6.3.1.1应与截排水工程配套使用,统一规划,以蓄为主,蓄排结合。 6.3.1.2应结合坡耕地治理、沟壑治理、农业耕作和造林种草措施统筹设计,配套实施 6.3.1.3工程规模、分布数量及类型应通过综合分析水土流失治理和需水要求确定。 6.3.1.4必要时蓄水工程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3.1.5设计标准为10a~20a一遇3h~6h最大降雨量。
6.3.2.1.1蓄水池一般布设在村旁、坡脚(或塬边)或坡面(或塬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 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容蓄坡面(或塬面)排水。具体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便于利用,岩性良好 (无裂缝、暗穴和砂砾层等),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和施工方便等条件具体确定。 6.3.2.1.2蓄水池与沉沙池应配套布设。沉沙池一般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具体位置应根 据地形和工程条件确定,宜与蓄水池保持一定距离。 6.3.2.1.3蓄水池的分布与容量,应根据坡面径流总量、蓄排关系、修建省工和使用方便等原则,因 地制宜具体确定。一个坡面的蓄排工程系统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
6.3.2.2.1可布设在村旁、路旁、庭院门口以及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的地方。窖址应有深厚坚实的土 距沟头、沟边20m以上,距大树根10m以上
a)水窖类型分为井式和窑式,二者断面示意图参见GB/T16453.4—2008,4.2.2; b)来水量不大的庭院门口、路旁,可修井式水窖,单窖容量为30m”~50m”; c)要求蓄水量较大,且在路旁有土质坚实的崖坎时,可修窑式水窖,单窖容量100㎡?以上。 6.3.2.2.3水窖数量根据规划区庭院数量,每户均需水量(庭院经济灌溉和牲畜用水)、总需水量 *除其他水源可供水量,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单窖容量,算出规划区需修水窖数量;在降雨量年际变化很 大的地区,适当增加水窖数量
a)水窖类型分为井式和窑式,二者断面示意图参见GB/T16453.4—2008,4.2.2; b)来水量不大的庭院门口、路旁,可修井式水窖,单窖容量为30m”~50m”; c)要求蓄水量较大,且在路旁有土质坚实的崖坎时,可修窑式水窖,单窖容量100㎡?以上。 6.3.2.2.3水窖数量根据规划区庭院数量,每户均需水量(庭院经济灌溉和牲畜用水)、总需水量 *除其他水源可供水量,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单窖容量,算出规划区需修水窖数量;在降雨量年际变化很 大的地区,适当增加水窖数量。
DB61/T 15472022
6.3.2.2.4水窖的配套设施。水窖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沉沙池、过滤池和拦污栅等:
.2.2.4水窖的配套设施。水窖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沉沙池、过滤池和拦污栅等: a) 1 沉沙池一般距离水窖3.0m~4.0m。根据来沙情况,可设为一级沉沙或多级沉沙,池底比降, 可为平坡、逆坡或顺坡,一般顺坡沉沙效果较差; b) 1 用于解决*众饮水的蓄水工程,对水质要求高,需建过滤池。过滤池和沉沙池可单独布设,也 可联合布设; C) 拦污栅布设在沉沙池、过滤池的前方,用于拦截杂草、枯枝落叶及其他较大的漂浮物。
6.3.2.3.1涝池位置主要内容如下
2.3.1涝池位置主要内容如下: 涝池应选在路旁低于路面、土质较好、有足够地表径流流入的地方,距沟头、沟边20m以上 V 1 大型涝池选址应着重考虑能修建足够容量的池体和有相当上游来水量的地方。 2.3.2涝池蓄水总量应主要考虑拦蓄上游汇水区内在设计标准条件下的径流量,在拦蓄不了的 还应考虑径流的安全排放措施。
b) 大型涝池选址应看重考虑能修建足够容量的池体和有相当上游来水量的地方。 3.2.3.2涝池蓄水总量应主要考虑拦蓄上游汇水区内在设计标准条件下的径流量,在拦蓄不了的条 下还应考虑径流的安全排放措施。 3.2.3.3涝池类型与单池容量主要内容如下: a) )一个道路系统,沿途多处分散布设,采用一般涝池,单池容量100m”~500m”; b) 1 容蓄城镇村庄大量来水,采用大型涝池,单池容量数千到数万m; C) )在路面低于两侧地面,形成深1m~2m的路壕处,应将道路改在一侧地面上,而在路壕中分 段修筑小土埂,作成路壕蓄水堰,拦蓄暴雨径流。单堰容量随路壕宽度、深度和土坝高度与道 路坡度而定。
GB/T16453.4—2008,4.2.2要求执行。
也、 水窖和涝池施工按GB/T16453.4—2008的相
蓄水池、水窖和涝池管理按GB/T16453.4一2008的相关规
6.4.1.1 应与沟头上游截排水和小型蓄水工程配套布置,并与沟壑治理措施相协调,符合统一规划要 求。 6.4.1.2 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重点位置应为沟头以上有坡面天然集流槽,且坡面来水由此集中泄入沟 头的地方。
DB61/T 1547—2022
6.4.1.3当坡面来水集中于沟头,同时在沟边另有多处径流分散进入沟道时,应在修建沟头防护工程 的同时,围绕沟边修建沟边埂,防止坡面径流进入沟道。 6.4.1.4沟头防护工程的防御标准应为10a~20a一遇3h~6h最大降雨量。 6.4.1.5当沟头以上集水区面积较大(10hm²以上)时,应布设相应的治坡措施与小型蓄水工程,减 少汇入沟头的径流。
6.4.2.1沟头防护工程的形式主要有沟埂式(连续围堰和断续围堰)、池硬结合式、分段蓄水式、蓄 排式以及排水式。 6.4.2.2对于沟头上方坡面较平缓(5°以下)的沟头,采用连续围堰式,沟埂大致与沟沿平行,等高 连续布设,在沟埂内侧每隔5m~10m筑一截水横挡;对于沟头上方地面破碎、地面坡度变化较大、 平均坡度在15°左右的丘陵地带沟头,宜采用断续围堰式,需沿沟头等高线布设上下多道呈品字形的围 堰,每段围堰长度视地形破碎程度而定。 6.4.2.3在集水面积较大、来水量较大的村头道路交叉的沟头地带,宜采用池埂结合式沟头防护工程。 在沟头附近布设涝池、蓄水池,并与在沟头沿等高线布设的沟头围堰相结合。涝池一般布设在沟头附近 地势低洼处,也可在汇水通道沿线布设水窖。 6.4.2.4沟头上游有胡同或壕沟时,宜采用分段蓄水式。在沟头沟道长而浅的沟段内,分段筑埂拦蓄 径流泥沙。 6.4.2.5当沟头上部集水区来水量较大时,宜采用蓄排式沟头防护工程,先通过布设围埂、涝池、蓄 水池及水窖等尽可能地拦蓄沟头来水,多余的径流通过沟头排水措施排至沟道。 6.4.2.6当沟头上部集水区来水量较大、沟头附近地质条件较差、不适宜采用池埂结合式沟头防护工 程时,宜采用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 a)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有悬臂式、台阶式和陡坡式3种形式: 1)在沟头流量较小、沟头下方落差相对较大(数m至数十m)、沟底土质较好和沟头坡度较 陡的地方采用悬臂式沟头防护工程。在沟头上方水流集中的跌水处,用木料、石料、陶瓷、 混凝土等做成槽(或管),使水流通过水槽直接下泄到沟底; 2)在沟头坡度较缓、落差较小、流量较大的地方采用台阶式沟头防护工程; 3)根据沟头地面坡度变化特点及落差大小又可分为单级跌水式、多级跌水式2种形式; 4) 沟头坡度较陡、落差较小(3m~5m)、土质坚固的沟头布设单级跌水式; 5)在沟头落差较大、地面坡度较缓、土质不良的沟头布设多级跌水式; 6) )在沟头落差较大(3m~5m以上)、地形降落距离较长、土质良好的沟头采用陡坡式防 护工程。 b )沟底应有消能措施,消能措施可为浆砌石做成的消力池,或堆于跌水底部的碎石等。
6.4.3.1.1围埂位置。沟头防护埂坎距沟沿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通常取2或3倍沟头深度的距离。 当沟坡上存在陷穴或者垂直裂隙时,安全距离应预留更大。 6.4.3.1.2围埋控制集水面积内的来水量W(m²)可按下式计算:
αxi,xFxt W 1 1000
DB61/T 15472022
6.4.3.1.3围塘断面尺寸主要内容如下: a) 断面尺寸取决于围埂控制集水面积的大小、雨强和降雨延续时间的长短; b)每米长埋坎拦蓄容积V(m")可按公式(5)计算:
6.4.3.1.3围埂断面尺寸主要内容如下:
V=h²/2(m*1/tan0)
=h²/2(m*1/tan0)
式中: V一一每米长埂坎拦蓄容积,单位为m”; hw一一坡内蓄水深,单位为m; m一埂的内边坡,单位为,一般采用1:1; 02—为坡坎上部地面平均坡度。初步设计时,可取沟埂顶宽为0.5m,内外边坡均为1:1,埂高0. m~1.2m。 6.4.3.1.4埂坎总高h.按公式(6)确定:
式中: h一一埋坎总高,单位为m; hw一一埂内蓄水深,单位为m; △h一一埂坎安全加高,单位为m,可取0.2m。 4.3.1.5为使沟埂尺寸设计经济合理,常取单位埂坎长的来水量W/l(1为埂坎总长,m)与每米埋 长蓄水容积V相等,即:当V=WII时,尺寸最经济;V>WII时,尺寸偏大,应修正;V 3.2.1沟头涝池容积V可按其控制集水面积内的来水量W设计。池内水深do,池底面积S可 (7)求出: 式中: V 涝池容积,单位为m”; Wr 来水量,单位为m²; o 池内水深,单位为m; 池底面积,单位为m², 6.4.3.2.2保证设计最大沟头来水量小于沟头涝池容积与围硬容积之和。 6.4.3.3分段蓄水式 蓄水式设计参照池硬结 6.4.3.4.1悬臂式排水 6.4.3.4.1.1上方来水流可按一般水文计算的简化公式(8)确定: DB61/T1547—2022 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方案Qm=0.278×α×i,×F.......... 278×α,xi,xF 式中: Ωm一一上方来水流量,单位为m/s; ip—设计频率暴雨量,可按10年一遇1h最大降雨强度,一般从当地水文手册查得; F2一沟头集水面积,单位为km²。 .4.3.4.1.2排水管(槽)断面尺寸可使用公式(9)公式(10)确定: 式中: Ωm一一上方来水流量,单位为m/s; k—一系数,取决于管内充水程度,一般取管内水深h,=0.75dp,此时k=0.91; Ko一—管内完全充水时的特性流量,单位为m/s,可参照表1; i排水管管坡,可取1/50~1/100。 注:试算时,根据Qm大小先试设一个d,然后查表1计算,当公式右端值与Ωm相等或略大一点时, 值合理。 表1排水管内完全充满水的特性流量K 表1排水管内完全充满水的特性流量K = 0.501×√Q²/b2 (10 xx发展项目总承包工程五十五层高层施工方案(404P).doc=0.501×30 /b2 6.4.3.4.2台阶式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