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824-2013 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GB/T50824-2013 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没有资源,无法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233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50824-2013 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3.0.5农村居住建筑应充分利用建筑外部环境因素创造适宜的 室内环境。 3.0.6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宜采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也 可采用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集成利用技术

3.0.7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应总结并采用当地有效的保暖降 温经验和措施,并应与当地民居建筑设计风格相协调

温经验和措施DB34/T 2150-201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小修养护作业规程,并应与当地民居建筑设计风格相协调

4.1.1农村居住建筑的选址与布置应根据不可的气恢区进行远 择。严寒和寒冷地区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和冬季防风,并应有利于 夏季通风;夏热冬冷地区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并应兼顾冬季防 风;夏热冬暖地区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夏季遮阳。 4.1.2农村居住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 和夏季通风。门窗洞口的开启位置应有利于自然采光和自然 通风。

和夏季通风。门窗洞口的开启位置应有利于自然采光和自然 通风。

4.2.1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宜建在冬季避风的地段, 不宜建在洼地、沟底等易形成“霜洞”的凹地处。 4.2.2农村居住建筑的间距应满足日照、采光、通风、防灾、 视觉卫生等要求。

4.2.3农村居住建筑的南立面不宜受到过多遮挡。建筑与庭防

4.2.4农村居住建筑建造在山坡上时,应根据地形依山势而建

3.1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体形宜简单、规整,平 面不宜出现过多的局部凸出或凹进的部位。开口部位设计应避

4.3.1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体形宜简单、规

立面不宜出现过多的局部凸出或凹进的部位。开口部位设计应避

开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

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4.3.4农村居住建筑的开间不宜大于6m,单面采光房间的进深

4.3.4农村居住建筑的开间不宜大于6m,单面采光房间的进深 不宜大于6m。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室内净高不宜大 于3m。

4.3.5农村居住建筑的房间功能布局应合理、紧凑、互不于扰

农村居住建筑的房间功能布局应合理、紧凑、互不干扰。

并应方便生活起居与节能。卧室、起居室等主要房间宜布置在南 侧或内墙侧,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辅助房间宜布置在北侧或 外墙侧。夏热冬暖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卧室宜设在通风好、不潮 湿的房间

4.3.6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外窗面积不应过大,南

4.3.6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外窗面积不应过大,南 向宜采用大窗,北向宜采用小窗,窗墙面积比限值宜符合表 4.3.6的规定

表4.3.6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限值

4.3.7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应采用传热系数较小、气

4.3.7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应采用传热系数较小、气 密性良好的外门窗,不宜采用落地窗和凸窗。 4.3.8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外墙,宜采用 外反射、外遮阳及垂直绿化等外隔热措施,并应避免对窗口通风 产生不利影响。

4.3.9农村居住建筑外窗的可开启面积应有利于室内通风换气

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面 积的25%;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外窗的可开 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面积的30%

4.4.3被动式太阳房的净高不宜低于2.8m,房屋进深不1

4.4被动式太阳房设计

4.4.5被动式太阳房应采用吸热和蓄热性能高的围护结构及保 温措施。

4.4.5被动式太阳房应采用吸热和蓄热性能高的围护结不

4.4.6透光材料应表面平整、厚度均匀,太阳透射比应大 于0.76。 4.4.7被动式太阳房应设置防止夏季室内过热的通风窗口和遮 阳措施。

DB11/ 1339-2016标准下载4.4.8被动式太阳房的南向玻璃透光面应设夜间保温装置。

式。以白天使用为主的房间,宜采用直接受益式或附加阳光间式 [图4.4.9(a)和图4.4.9(b)];以夜间使用为主的房间,宜采用 具有较大蓄热能力的集热蓄热墙式[图4.4.9(c)]。

图4.4.9被动式太阳房示意

4.4.10直按受益式太阳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双层玻璃; 2屋面集热窗应采取屋面防风、雨、雪措施。 4.4.11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组织好阳光间内热空气与室内的循环,阳光间与供暖 房间之间的公共墙上宜开设上下通风口; 2阳光间进深不宜过大,单纯作为集热部件的阳光间进深 不宜大于0.6m;兼做使用空间时,进深不宜大于1.5m; 3阳光间的玻璃不宜直接落地,宜高出室内地面 0.3m~0.5m。 4.4.12集热蓄热墙式太阳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热蓄热墙应采用吸收率高、耐久性强的吸热外饰材料。 透光罩的透光材料与保温装置、边框构造应便于清洗和维修。 2集热蓄热墙宜设置通风口。通风口的位置应保证气流通 畅,并应便于日常维修与管理;通风口处宜设置止回风阀并采取 保温措施。 3集热蓄热墙体应有较大的热容量和导热系数。 4严寒地区宜选用双层玻璃,寒冷地区可选用单层玻璃。 4.4.13被动式太阳房蓄热体面积应为集热面积的3倍以上,蓄 热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利用建筑结构构件设置蓄热体;蓄热体宜直接接收阳 光照射; 2应采用成本低、比热容大,性能稳定、无毒、无害,吸 热放热快的蓄热材料; 3蓄热地面、墙面不宜铺设地毯、挂毯等隔热材料; 4有条件时宜设置专用的水墙或相变材料蓄热。 4.4.14被动式太阳房南向玻璃窗的开窗面积,应保证在冬季通 过窗户的太阳得热量大于通过窗户向外散发的热损失、南向究墙

1 应组织好阳光间内热空气与室内的循环,阳光间与供暖 房间之间的公共墙上宜开设上下通风口; 2阳光间进深不宜过大,单纯作为集热部件的阳光间进深 不宜大于0.6m;兼做使用空间时,进深不宜大于1.5m; 3阳光间的玻璃不宜直接落地GB 3836.5-2004标准下载,宜高出室内地面 0.3m~0.5m

热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利用建筑结构构件设置蓄热体;蓄热体宜直接接收阳 光照射; 2应采用成本低、比热容大,性能稳定、无毒、无害,吸 热放热快的蓄热材料; 3蓄热地面、墙面不宜铺设地毯、挂毯等隔热材料; 4有条件时宜设置专用的水墙或相变材料蓄热

过窗户的太阳得热量大于通过窗户向外散发的热损失。南向窗墙 面积比及对应的外窗传热系数限值宜根据不同集热方式,按表 4.4.14选取。当不符合表4.4.14中限值规定时,宜进行节能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