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22/T 3020-2019 “多规合一”空间地理信息底图编制规程.pdf划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定位。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明确吉林省各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突出区域发展特色 引导国土开发有序推进; 生态优先。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票赋等差异,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 底线控制。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遵循生态保护红线、 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刚性约束,促进形成安全、有序、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一统筹衔接。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统筹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空间格局,注重与吉林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保护与开发格局的衔接; 清晰界定。三区边界应明确划定,可落实、可管理、可监督。三区应避免相互重叠;除特殊情 况下,发生相互嵌套的,应分别计算面积。
功能适宜性等级划分见表9,等级标准由评价结果确定
7.1.2.21类适宜区划定
DB22/T 30202019
应结合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红线范围及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三区的I类适宜区50米T梁架设安装施工方案,划分标准如下: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区域划入生态空间适宜区(EI); 依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入农业空间适宜区(AI); 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区域划入城镇空间适宜区(UI)
7.1.2.31类适宜区划定
应根据三类功能适宜性评价高值区划定三区的Ⅱ类适宜区,步骤如下: 一7.1.2.1中未划定区域、生态、农业和城镇功能适宜性评价结果仅有一项为高的区域,划分为 对应类型的ⅡI类适宜区(EⅡI、AII、UⅡI); 生态功能适宜性高且城镇或农业功能适宜性也为高的区域,宜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划定为 Ⅱ类生态空间适宜区(EⅡI); 城镇功能适宜性高、农业功能适宜性高,且生态功能适宜性为中或低的区域,宜按照粮食安全 保障原则,优先划分为Ⅱ类农业适宜区(AⅡ); 局部地区宜按照城镇空间集中原则,划为Ⅱ类城镇适宜区(0Ⅱ)
7.1.2.4川类适宜区划定
7.1.2.5e三区域适宜区初步集成
三区适宜区初步集成方法如下: 全部生态适宜区EIUEⅡIUEIⅢ为生态空间; 全部农业适宜区AIUAⅡIUAⅢ为农业空间; 全部城镇适宜区UIUUⅡIUUII为城镇空间。
三区适宜区初步集成方法如下: 全部生态适宜区EIUEⅡIUEIII为生态空间; 全部农业适宜区AIUAⅡIUAⅢ为农业空间; 全部城镇适宜区UIUUIIUUIII为城镇空间。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贯彻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红线管控要求以及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的基本理念进行 初划方案校核,调整并修正,确定三区范围
对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等资料进行校核,具体 步骤如下: 对三线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识别矛盾图斑; 统计三线矛盾图斑类型、面积。
DB22/T3020 2019
DB22/T3020 2019
DB22/T3020 2019
8.1.1确定幅面规格。 8.1.2确定制图比例。 8.1.3确定图示符号图示符号见附录C。 8.1.4确定命名方法,命名由行政区划名称、专题要素名称、扩展名(.jpg)组成,见示例4。
8.1.1确定幅面规格。 8.1.2确定制图比例。 8.1.3确定图示符号图示符号见附录C。 8.1.4确定命名方法,命名由行政区划名称、专题要素名称、扩展名(.jpg)组成,见示例 示例4:长春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jpg。
8.2.1.1.1国界应依据《1:100万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 M 8.2.1.1.2界桩、界碑不表示。 8.2.1.1.3国界色带沿界线符号向外侧连续绘制。双线河上的国界色带沿外侧岸线向国外一侧连续绘 制。 8.2.1.1.4省界应依据民政部门勘界成果、管理规定进行绘制
1.1.1国界应依据《1:100万中国国界线画法标准样图》 M 1.1.2界桩、界碑不表示。 .1.3 国界色带沿界线符号向外侧连续绘制。双线河上的国界色带沿外侧岸线向国外一侧连续多 .1.4 省界应依据民政部门勘界成果 管理规定进行绘制
8.2.1.2交通、水系
8.2.2专题要素内容和表达
要素内容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三区划定三个方面,宜 地区的情况制作专题图
8.2.2.2专题要素表达
DB22/T 302020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面向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评价,是国土空间 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评价总图,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制定空间规划管控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
应遵循下列评价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性。评价应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考虑资源 环境的客观约束,始终坚守自然资源供给上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底线; 把握评价整体性。评价应系统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构成要素,指标体系设计统一完整,综合集成 反映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客观全面地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本底状况; 突出评价针对性。评价应凸显地理区位特征、资源环境票赋等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选取评价 因子、设置重要参数、确定分级阈值,力求避免评价方法盲目照搬: 注重评价操作性。应与部门已有工作基础充分衔接,确保评价数据可获取、评价方法可操作, 评价应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合理利用评价技术提供的弹性空间。
遵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原则,对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可利用度、水资源丰度、生态敏感度 纳污能力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综合识别承载 弱等级。
A.4.1土地资源评价
A.4.1.1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见式A.1
DB22/T3020 2019
DB22/T3020 2019
A1一一地形坡度,单位为度(°); A2一一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 A3一一地表覆盖类型; A一一土地可利V用度,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需具备一定的坡度、高程 条件,同时应扣除不可利用的地表覆盖类型,如水域、戈壁、沙漠等,
A.4.1.2评价步骤
A.4.1.2.1地形要素空间分析
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DEM数据,计算坡度和海拔,生产地形坡度分级图和海拔高度分级图, 地形坡度和海拔高度分级见表A.1及表A.2。
表A.1地形坡度分级表
表A.2海拔高度分级表
A.4.1.2.2土地可利用度评价与分级
以地形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海拔高度、土地利用现状,将土地可利用度划分为高、较高、 中等、较低、低5种类型。如海拔高度在2000m~3000m之间的,应将地形坡度分级降1级作为土 地可利用度等级。当现状土地地表覆盖类型为水域、戈壁、沙漠的,土地可利用度一般应作为低等级。
A.4.2水资源丰度评价
A.4.2.1评价方法
水资源丰度评价方法见式A.2及式A.3。
式中: f一一函数; B一一水资源丰度; B一一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B.一一过境水资源量,单位为立方米(m²)
式中: f一一函数; B一一水资源丰度; B一一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B2一一过境水资源量,单位为立方米(m")。
DB22/T 30202019
B2一一过境水资源量,单位为立方米(㎡"); Max一一最大值; B3一一过境河流年径流量,指过境河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评价中选择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来描述 过境水资源丰富程度,对于未流经评价单元,但空间距离较近、具备用水条件的河流,评价中仍可以 视为过境河流。
A.4.2.2评价步骤
A.4.2.2.1降水量评价
收集整理评价区域内与邻近地区气象站的长期观测资料(一般应大于30年),计算各气象站 均降水量并进行空间插值,得到年降水量栅格数据。降水量等级划分见表A.3。
A.3降水量等级划分表
2.2过境水资源量评价
计算三级流域内主要河流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并按径流量划分过境水资源量等级,划分指标见 表A.4,选择过境河流中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取其划分等级作为评价单元的分级结果
表A.4过境水资源量等级划分表
A.4.2.2.3水资源丰度评价与分级
A.4.2.2.3水资源丰度评价与分级
水资源丰度分为丰富、较丰富、一般、较不丰富、不丰富5个等级,应根据降水量、过境水 的分级结果,确定水资源等级。宜以2项指标中较优的分级结果为准,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定。
A.4.2.2.4针对特殊地理条件的辅助性评价
A.4.3纳污能力评价
A.4.3纳污能力评价
纳污能力评价方法见式A.4、式A.5及式A.6
DB22/T3020 2019
A.4.3.2评价步骤
C=C,xCxS ·........
DB22/T 30202019
应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定基础评价单元,确定环境功能区内的污染物目标浓度,计算污染物年允许 排放限值。环境功能区以省级区划为基础,可结合地级和县级区划方案进行细分。
A.4.3.2.2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评价
应按照排放限值自然分布规律,将各种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并 将等级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分别确定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限制高、中、低等级。
应将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限值的高、中、低等级分别赋5、3、1分,并将二者平均值作为环 境纳污能力得分,根据分值高低划分为能力强、较强、中等、较弱、弱5个等级、
4.4自然地理条件评价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方法见式A.7及式A.8
式中: 一 自然地理条件; D—一湿润系数; D一一地貌类型; f
A.4.4.2评价步骤
A.4.4.2.1单项要素分级评价
DB22/T3020 2019
表A.5 自然地理条件评价指标分级参照阈值
A.4.4.2.2单项要素分级图叠加
A.4.4.2.2单项要素分级图叠加
依据单项要素分级评价数据,进行自然地理条件集成,各评价单元自然地理条件集成方法宜采用 式A.9
式中: D一一自然地理条件; W一 一湿润系数等级赋值; 活动积温等级赋值; 一地貌类型等级赋值。 也可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T/CWAN 0025-2021标准下载,计算结果要便于下一级综合评价分级,
.2.3自然地理条件分
应根据评价单元自然地理条件,结合评价区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分级阈值,将自然地理条件 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A.4.5.1评价方法
灾害评价方法见式A.10。
房建项目标准化工地建设方案(图文并茂)式中: E一一灾害危险性; Max一一最大值; E,一一地震灾害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