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矿山法隧道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范例.docx岩溶处理分为洞内处理与洞外处理两种。对于位于高风险区内的、且具备地面处理条件的宜采取洞外处理措施;在地面不具备处理条件或实施难度较大的采取洞内处理措施。
洞内处理措施应根据溶洞的类型及分布位置区分处理。
DB1311T 006-2021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安全检查评价.pdf①部分位于开挖范围线以内的拱部溶洞及上台阶范围溶洞处理
对于超前探测发现的位于隧道开挖范围内的拱部的半充填或空洞,采取开挖前拱部超前小导管注浆+开挖后径向注浆的处理方法。施作流程如下:
B、超前注浆完成后,进行开挖作业,径向打设钻孔,再次验证溶洞的类型。若为全填充型溶洞,应根据前述"溶洞的处理原则"判定是否需径向注浆;若非全填充型溶洞,必须进行径向注浆加固处理,径向注浆范围应包拢溶洞。溶洞填充径向注浆采用ø42热轧无缝钢花管,注浆管间距0.8x0.8m,注浆浆液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浆,注浆压力0.5~1.0MPa,注浆参数应根据现场试验调整,以保证最优注浆效果。
②部分位于开挖范围线以内的边墙及仰拱部位溶洞处理
对于超前探测发现的位于隧道开挖范围内的边墙位置、仰拱部位的半充填和无充填型溶洞,采取开挖后直接采用C25素混凝土回填或采用径向注浆加固。全填充型溶洞根据前述"溶洞处理原则"确定是否需注浆加固处理。
③完全位于开挖线范围以内的溶洞,若经超前探测内部无水,直接挖除。
④对于开挖范围线以外距离开挖线小于5m的拱部位置的溶洞,根据超前小导管的加固范围以及溶洞外壁距开挖轮廓线的距离确定是否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若溶洞分布位置超过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范围或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效果不理想,应辅以上台阶掌子面钻孔进行超前注浆辅助加固以及开挖后采取径向注浆加固,施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
⑤对于开挖范围线以外距离开挖线小于5m的边墙及仰拱部位的溶洞,应根据前述"溶洞处理原则",根据溶洞填充物类型及溶洞大小,采取超前注浆加固或径向注浆加固处理的方式进行。超前注浆加固适用于溶洞直径大于2m的半填充及空洞型溶洞注浆加固。
⑥拱部开挖中揭示的半充填或无充填的溶洞,根据溶洞的大小,采取不同的措施:A、溶洞高度H≤1m,纵向发育长度L≤1m,将钢架间距调整为不大于1m,并按上述径向注浆措施进行处理。B、溶洞高度1m<H≤2m,纵向发育长度1m<L≤2m,采用ø42小导管棚护,小导管与钢架焊接,钢架间距0.7m/榀,钢架两侧各设置4根锁脚锚管。小导管纵向须穿过溶洞并插入稳定岩面内,插入长度不小于1m,环向分布区域应超出溶洞两端1m。预埋径向注浆管,进行注浆处理。C、若溶洞高度大于1.5m,纵向发育长度大于2m,采用ø70钢管棚支护,小导管与钢架焊接,钢架间距0.4m/榀,钢架两侧各设置4根锁脚锚管。小导管纵向须穿过溶洞并插入稳定岩面内,插入长度不小于1m,环向分布区域应超出溶洞两端1m。预埋径向注浆管,进行注浆处理。溶洞处理的具体方案需经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商讨确认后方可实施。
另注:本节径向注浆加固均指溶洞注浆加固,需设置注浆管,与下述堵水径向注浆加固不同。由于溶洞的分布无规律性及类型不一,实际施工中的处理方式应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
针对探测出的较大发育溶洞,应根据其发育部位、形态、大小等采取地面处理的方式以消除溶洞对暗挖施工风险。溶洞处理应遵照前述"溶洞处理原则"。
溶洞洞外处治技术施工步骤为:溶洞处理与否判定→划定高、低风险区域→溶洞处理→溶洞处理效果检查。溶洞处理施工工序可分为两步: 先充填、后灌浆压密。
洞外处治主要针对容积大于1m3/或直径大于1m的溶洞,处治方式采用地表竖向深孔注浆、深孔袖阀管压密注浆、吹砂固结充填法、高压混凝土换填等方式。
隧道开挖完成或初期支护施做完成后应对大面积渗漏水部位进行径向注浆止水,注浆面范围应包络渗漏水区域,注浆范围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全断面径向注浆或局部范围径向注浆加固。
(5)溶洞处理质量检测
a、检测方法。对溶洞处理质量检测采用钻孔取芯为主、压水试验为辅的综合方法进行灌浆质量检查。
b、检测标准。对洞径大于2m的溶洞必须进行质量检查,其余按洞径小于2m的溶洞处理总数的10%进行溶洞灌浆质量抽查。钻孔取芯后做抗压试验,注浆固结体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溶洞加固处理后,质量检查孔压水试验透水率应不大于10Lu,合格率应达85%以上,其余不合格孔段的透水率最大值应不超过15Lu,且不集中。隧底溶洞处理后,开挖至该处时,应进行基地承载力试验,若其承载力不满足150KPa以上,需要进行基地加固处理。
c、不满足上述检查标准时,应对受检查的溶洞加固区进行灌浆补强施工。
d、质量检查孔的压水检查工作应在单元工程灌浆结束7d后进行。
由于溶洞具有分布不规律、发育形式多样的特点,本节溶洞处理设计根据地勘报告制定,施工中溶洞处理应根据探测及开挖后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并需经施工、监理、设计、业主四方商讨确认后实施。
2.6工程重点及难点分析
3.1.1组织机构图、项目管理层分工及职责
3.1.2作业层分工及职责
3.3.1工程起止时间、主要节点工期
3.4.1施工现场布置
银创区间前期受征地拆迁影响,可使用区域较少,临时交通导改至东侧绿化带,整个场地围闭后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基坑内施工区、基坑外生产区及生活区。其中,加工厂修建于银创区间明挖段,南侧设置临时渣场。
在施工期间,选择临近施工区域铜山新区自来水公司预留的接口接水,作为施工用水;在本段拟建线路旁边均有自来水公司的水管路通过,接口比较方便,计划安装Φ100mm闸阀及管路接入。
施工临时供电从指定的供电界面引入施工现场,在电力部门许可的位置修建配电房(箱),采用三相五线制接线,变压器的输出端设总控制箱,各施工部位分别设分控制箱,通过电缆输电至各用电负荷点。施工现场供电线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架空和埋设电缆,埋设电缆均采用穿钢管法,以保护电缆。为防止意外停电及用电高峰时对工程施工造成影响,施工场地配备低噪音发电机,以保证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保证所有现场照明用电。
4.1.1技术文件学习、培训、交底
4.1.2图纸会审计划
4.1.3施工方案编制计划
暗挖隧道洞口段在施工期间,需占用全幅银山路及两侧绿化,顶板完成回填后即恢复路面,交通疏导方案如下:
(1)由于银山路、漓江路封闭施工,管线迁改期间的交通疏解及地铁围挡期间外围交通疏解方式一致。
(2)由于漓江路、银山路是安科园进出的主要通道,且安科园东侧新庄村内道路较窄(3m、5m),无法满足安科园施工车辆通行需要,因此在围挡东侧,利用现状空地,新建6m临时道路,连接银山路与漓江路。
(3)为满足西侧农场及南北向的通行,在围挡西侧新建6m临时道路。
(4)新建临时道路设置限速、禁停等标志。
4.4测量、监测、试验仪器准备
4.6.2劳动力计划柱状分析图
地下高程控制测量以联系测量传入的地下高程控制点作为起算依据,由于隧道掘进的限制,地下高程控制测量在隧道贯通前一般只能布设成支水准路线,随着隧道的不断向前掘进延伸,为了提高地下高程控制点精度,可参照地下平面控制测量的点位布设原则宜在未贯通前以地下加密点与引入的地下高程控制点按照附(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施测以便提高测量精度。
待贯通后布设从区间两端引入的地下高程控制点与地下加密点构成附合水准线路进行联测,并以此成果作为地下后续施工的基准点。
注:①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以km计);
②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
在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一等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15″;二等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20″。
在仪器性能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要求的前提下,每一测站的观测程序都按照:
往测:奇数站上:后—前—前—后 偶数站上: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上:前—后—后—前 偶数站上:后—前—前—后
注: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同一测站两次测量高差较差应满足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的要求。
设计交桩复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复测成果资料上报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核。测量监理工程师复核无误并签字盖章后上报业主测量队(即第三方测量)。经审批后方可作为测量控制点使用,进行下一步工作(即:控制点加密测量以及碎部测量等)。
地下控制点成果的向前传递测量都要复核到前面至少两条平面控制边或两个高程控制点,并在复核无误、确定起算点相对稳定后,方可继续向前传递使用。
由于地下导线是随着隧道的向前施工不断向前延伸的,所以在隧道贯通以前,井下导线只能以支导线的形式向前延伸。支导线端点横向误差是由角度观测误差而引起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Si—导线边长 n—测角数 mβ—测角中误差
由公式可知,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每条边的长短对∑Si无影响,但导线边越短,n越大。如果测角精度mβ不变,支导线总长∑Si也不变,采用较长的导线边,就可以减少测角数n,从而减少端点的横向误差。
所以在布设地下导线点时,应尽量延长导线边的长度,同时尽量采用等边直伸,减少长短边相接,可以有效提高观测精度。考虑到隧道里观测受空气、湿度、光线和线路曲线等因素的影响,地下导线边长宜控制在100~以内。鉴于以上技术要求结合现场经验,本工程计划,随着隧道的掘进,直线段每120m左右、曲线段视情况不小于60米布设一个测量导线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导线控制点将采用强制对中支架布设在隧道侧墙上或在拱底埋设测量专用不锈钢标志进行标记,导线布设呈“Z”字型,分布在隧道中心线两侧。由于测角精度对支导线横向误差影响很大,在观测时应尽量提高测角精度。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以联系测量传入的地下平面控制点作为起算依据,未贯通前在地下布设双导线与引入的地下平面控制点构成附(闭)合导线并定期进行复测,以便提高地下控制测量精度。
待贯通后采用从区间两端引入的平面控制点与地下加密点构成附合导线进行联测,并以此成果作为地下后续施工的基准点。地下导线同样按精密导线测量要求施测,具体施测方法同地面导线测量,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测回数或其他检校条件,以减小角度观测误差。
注:①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一般不超过12个;
②附合导线路线超长时,宜布设结点导线网,结点间角度个数不超过8个。
水平角观测采用左、右角各测两个测回,左右角之和与360°较差≤4″,测距采用仪器的自动补偿系统正倒镜各读四次,往返测距的互差≤3mm。
注:①2*(a+bd)为仪器标称精度,a为仪器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距离测量值(km);
②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
5.2.3隧道开挖及初支放样
在隧道未贯通前必须进行二衬施工时,应采取增大控制点测量(联系测量和控制点复测)频率等方法,提高现有控制点精度,同时预留150m长度的隧道不得进行二衬施工,以此作为贯通误差调整段。待预留段贯通后,应以贯通测量平差后的控制点测量成果,作为隧道中线、高程调整控制以及贯通段的二衬施工测量控制的依据。
5.2.4隧道贯通测量
隧道开挖、初支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隧道贯通测量,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建立隧道施工独立坐标系,横坐标(纵向)—隧道贯通面附近两点连线在隧道中心线上(沿里程方向)的投影,纵坐标(横向)—隧道贯通面附近两点连线垂直于隧道中心线方向(沿偏距方向)的投影(为计算方便,将出口方向测定的贯通点作为独立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并规定:纵向沿隧道前进方向为正,横向沿线路前进方向在线路右侧为正),贯通面在轨 道交通坐标系中的方位角Aj可依据设计图纸算出。
依据贯通测量结果,若贯通误差超限,则应联系监理、业主、设计进行调坡调线;在限差以内时则应以从隧道两侧联测成果平差计算作为后续施工之依据。
在隧道拱顶150度范围内施做小导管超前支护,隧道向内掘进,开挖至第二榀钢架位置架设钢架、施工初支并临时封闭掌子面,施作明洞结构,然后继续向前掘进隧道。
5.4.1洞身开挖方法
5.4.1.1小间距施工方法
5.4.1.2分离式隧道施工方法
银山站~创业园站区间暗挖区间采用矿山法开挖,间围岩条件包括Ⅳ级围岩、Ⅴ级围岩,一般段断面尺寸6m×7m左右,采用矿山法进行爆破。暗挖部分根据围岩等级情况选择合理的分台阶开挖方式,拟采用微震爆控制爆破的方法,以减小爆破振动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下半断面面积s=25m2,单耗q=0.7kg/m3,n=0.9,一个循环药量Q=q.s.l.n=0.7×25×1.8×0.9=28.35kg,单孔装药量试爆后可作适当调整。钻爆设计图如下:
禁止在装药时使用手机及对讲机等电子设备,装药作业现场烟火禁入。
要切实保证填塞质量和填塞长度,严禁填塞中出现空洞或接触不紧密现象。
⑴本工程为明挖爆破开挖,施工区域周边环境较复杂。对施工周边的爆破危害主要是爆破地震波和爆破飞石。
⑶每次爆破作业换流站典型施工工艺标准化手册(80页).doc,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爆破安全警戒工作,具体按以下要求执行:
①爆破作业现场,非爆破人员不得入内。
②爆破作业区内,严禁抽烟。
③爆破作业区内的边缘要设置目警戒,树立安全警戒标牌。
④爆破作业警戒线,以爆破作业警戒半径区域为准,设置警戒人员,警戒人员要戴安全帽,佩戴警戒标志。
⑤爆破警戒信号,视觉信号为红、绿信号旗;红色信号旗代表警戒信号QX/T 620-2021 风廓线雷达观测规范.pdf,绿色信号旗代表解除警戒信号。听觉信号为高音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