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自治县白沙大道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秀山自治县白沙大道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2.09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秀山自治县白沙大道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压实路基(压实度≥93%)

道路全线设置盲道,过街处设置缘石坡道。

本路段一共设有6座Φ1000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用作临时排水,分别在K0+170、K0+640、K0+860、K1+222、K2+148、K2+442桩号处。涵长总共为288m

本路段共设计有9个交叉口涪陵区德援后续项目林区道路(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其中交叉口具体位置及坐标见平面设计图。

全线共设置了3对停车港。停车港位置详见平面设计图。停车港站台长40m、宽4.0m,两侧设置40m的加速渐变段和30m长的减速渐变段(详见道路平面图)。

道路路面排水采用自然排水至雨水口处,最后汇集流入雨水管集中排放。

设计道路的新建路灯管线沿道路人行道布置,每0.8~1公里左右范围内设置路灯箱变。道路路灯照明。因此本次设计4孔路灯管线,两孔照明,一孔为广告招牌用电,一孔预留,双侧对称布置。全部采用波纹管埋地敷设。

路灯管孔管材采用波纹管,路灯线布置在人行道上,路灯灯杆间距为22~30米。路灯的设计照度标准:主干路设计照度大于30Lx,次干路设计照度大于20Lx,支路设计照度大于15Lx。本次设计道路为城市主干道,路灯照度大于30Lx设计。

在交叉口设置过街管连接,所有车行道下的路灯管孔均采用NCBB110玻璃钢护套管。考虑设置4座箱变。

秀山白沙大道道路排水工程,白沙大道全长4476.186米,本次南段设计范围为K0+000~K2+760,本段标准路幅宽32米=人行道8米+车行道8米+车行道8米+人行道8米。雨污水管线双侧布置,雨水管线设在道路中线东侧9.5米和中线西侧9.5米;污水管线设在道路中线东侧13.3米和中线西侧14.5米。

(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2)雨水系统设计参数

周边一般地块设计暴雨重现期为P=3年,综合径流系数ψ=0.75,地面集水时间根据汇水面积和地形取t1=5~10min;一般路面P=3年,ψ=0.9,t1=5min。折减系数根据地形坡度采用m=1.2。采用重庆市暴雨强度公式:

(l/s.hm2)。

(3)污水系统设计参数

V=1/n*R2/3*I0.5

根据规划人均综合用水量按450L/cap·d计,污水容量以最不利容量考虑,人口密度取20000人/平方公里,污水收集率取85%,最大时变化系数取1.5,地下水渗漏系数1.1。

K0+000~K2+080段雨污水管线沿道路两侧布置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分别距路缘石1.5米;

K2+080~K2+760段雨污水管线沿道路两侧布置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分别距路缘石2.5米和4.5米;

雨水管道尽量分段布置,就近排放重力排放以减小管径与埋深;

雨水管道沿线适当预留支管,确保周边地块规划雨水管的接入。

本合同段设计起点~K0+641段,雨水在K0+641处设出口排入规划雨水系统;

K0+700~K1+140段,雨水在K0+700处设出口排入规划雨水系统;

K1+170~K1+490段,雨水在K1+490处设出口排入梅江河;

K1+885~K2+045段,雨水在K1+885处设出口排入梅江河;

K2+080~K2+280段,雨水在K2+280处设出口排入规划雨水系统;

K2+330~K2+770段,雨水在K2+330处设出口排入规划雨水系统;

K0+000~K2+080段雨污水管线沿道路两侧布置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分别距路缘石6.5米和5.3米;

K0+080~K2+760段雨污水管线沿道路两侧布置雨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下,分别距路缘石6.5米和7.5米;

污水管道沿线适当预留支管,确保周边地块规划污水管的接入。

本合同段设计起点~K0+641段,污水在K0+641处设出口排入规划污水系统;

K0+700~K1+140段,污水在K0+700处设出口排入规划污水系统;

K1+170~K1+490段,污水在K1+490处设出口排入规划污水系统;

K1+885~K2+045段,污水在K1+885处设出口排入规划污水系统;

K2+080~K2+280段,污水在K2+280处设出口排入规划污水系统;

K2+330~K2+770段,污水在K2+330处设出口排入规划污水系统;

1)中央绿化带排水:中央绿化带下设排水盲管收集渗透雨水,确保路基不被浸泡,排水盲管每隔一定距离排入雨水检查井。具体详见道路专业施工图。

2)截水沟排水:挖方边坡顶部截水沟最低点与道路高差较小时,通过在最低点处设置的雨水跌水井,将雨水接入路面雨水管。高差大于4.0米时,则采用球墨铸铁管将雨水沿挖方边坡引至坡底消能井后,再接入邻近的道路雨水井。

3)桥面排水:匝道桥面和人行天桥雨水通过桥面型雨水口收集后,沿桥墩设置的落水立管(具体做法详见桥梁施工图设计分册)。落水立管就近接入道路雨水井中,若立管与雨水井间距大于10米,则须在立管底部设置落水管井,后通过d300接入道路雨水井。每根落水立管上均需设清扫口,高度距地1.0米。

雨、污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局部路段倒坡排水。排水管道坡度控制能确保雨水管道设计流速大于0.75m/s,污水管道流速大于0.6m/s,最大流速不超过规范规定。

管顶覆土满足规范要求。

2.4管材、基础和接口

工程范围内雨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污水管道均采用圆形断面。

(3)管道基础管顶覆土深度在0.7~3.5m的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采用120°砂石垫层基础;覆土在3.5~6.0m的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采用180°砂石垫层基础,做法详本工程大样图。

管顶覆土深度在0.7~5.0m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做法详04S516/17;覆土在5.0~7.5m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采用180°混凝土基础,做法详04S516/19;覆土大于7.5m或小于0.7m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采用360°满包混凝土加固。管基混凝土标号为C15。

雨、污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排水管道对压实度和承载力的要求,且应同时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尽量减小不均匀沉降。填方路段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0.5m,再回填0.5m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最后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

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

钢筋混凝土雨、污水管道接口可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做法详04S516/28、29,必要时采用橡胶圈柔性接口。柔性接口设置条件详04S516总说明,做法详04S516/23、24。柔性接口处的混凝土基础应采用变形缝分离。

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可根据产品技术要求采用橡胶圈承插接口,做法详04S520/54。

铸铁管采用T型滑入式柔性胶圈接口。

增强聚丙烯模压排水管与检查井连接时,应在井壁预埋短管,做法详04S520/59(四)。钢筋混凝土管与检查井壁连接处采用C25混凝土现浇,且浇铸前应将管道外壁及砌块接触面凿毛。

井深小于1.8m时采用浅型砌块检查井,井深为1.8m~5.1m时采用深型砌块检查井,井深大于5.1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砌块采用C30预制素混凝土砌块,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流槽采用C25细石混凝土现浇。

排水管跌水高度大于1.0m时采用跌水井,按跌水高度不同,选择不同的跌水井形式。

陡坡上的铸铁管流速较大,排入道路雨水检查井之前,在坡底设消能井。

挖方坡顶截水沟在最低点处通过连接井将雨水明沟接入雨水管道,该连接井底部设沉砂坑。

本工程污水检查井采用自带安装孔的井盖,此安装孔作为污水管道系统的通气孔。若井盖不带安装孔,则需按本图设置通气管。通气孔直径应不小于5cm。

采用浆砌条石或混凝土砌块雨水口。采用质量合格的复合材料雨水篦,成品现货。单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15L/s,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25L/s。

若无特别注明,雨水口连接管为d300,以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雨水检查井。

在道路凹曲线段布置雨水口时必须设在最低处,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图中标注的雨、污水管线长度均为理论平面长度,施工时应以实测为准。

若无特别注明,管道及构筑物基础的承载力应不小于200Kpa,若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浆砌条石排水构筑物及沟道其迎水面应扁光,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

施工前应校测已建各种管道的断面、高程和位置,确保满足接入条件后方可施工。若开挖中发现图中未示意的排水管道,应通知业主和监理,并联系设计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管内底标高是排水管道施工的主要依据,检查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

预留支管应尽量设预留检查井。当无条件设置预留检查井时,预留管管端应采用砖块封堵,并作好隐蔽记录,以利起用。

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需与其它综合管线施工密切配合,确保所有管线平面和竖向布置合理。

(11)凡接入本工程的污水应在进行了预处理并达到城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后方可接入。

(12)本工程施工应严格遵循现行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技术规程办理。

(13)其余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规范和标准执行。

1.1.2.3主要工程数量

人工挖沟槽土方(管沟及井,4m内)

机械土方、片石回填(路基)

250*250*50彩色人行道砖铺设

路灯安装(H=10m、臂长1.5m+1.5m)

4*PVC110双壁波纹管路灯电力管道铺设

D400增强聚丙烯模压污水管铺设

PE100级聚乙烯给水管铺设(DN300)

拟建白沙大道工程场地位于秀山县城边,据火车站约300m。拟建道路区地形总体较平缓,地形标高347.78~380.09m,相对高差约32.31m,

路段区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全年平均气温为16℃,属基本正常。其中: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5℃。地温和气温一样,7月最高、1月最低。热量条件以溶溪、洪安、石堤河谷一带最优,年平均气温均大于17℃。平坝、浅丘地带平均气温在16℃至17℃之间。“三大盖”及西部的轿子顶、南部的椅子山、东北角的八面山,年平均气温在10℃至14℃之间。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至16℃之间。

常年降水量为1341.1毫米。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至l700毫米之间。以5、7两月最多,均接近200毫米,1月最少,不足30毫米。从旬季分布看,全年有3个月明显的降水高峰,即5月上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中旬,旬平均雨量分别为71.2、76.4、60毫米。从四季降水分布看,以夏季降水最多,春季为次,秋季再次,冬季最少,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7%、31%、24%和8%。1979年6月降大到暴雨155.5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

境内年日照时数为1213.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属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80%的年份日照时数少于1300小时。日照以7月最多,为201.8小时,8月稍次,为199.4小时。7、8两月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三分之一。1月较少,为48.8小时,2月最少,仅44.7小时。1、2月日照总时数仅占全年的8%。

梅江河自西南向东北穿过秀山县城,流经平凯镇的马溪河自西向东汇入梅江河,梅江河是酉水河的一级支流,是秀山县最大一条河流。发源于秀山县中溪乡云隘山,由西南向东流经钟灵乡、梅江镇、石耶镇、中和镇、龙池针、石堤镇、在石堤镇注入酉水河。

梅江河干流全长137.8公里,全部在县境内,天然落差700m,流域面积2890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1915平方公里,梅江河汇集全县90%以上的水系。流域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山谷起伏。西部群山屹立,海拔多在1000m以上,轿子顶海拔1663m,是全县的最高顶,东北角石堤镇高桥村的烂泥湾海拔245.78m是全县的最低处,高差达1400余米。梅江河的河源高程940m,河口高程242.78m河口年均流量79.5m3/s。梅江镇以上比降7‰;梅江至中和镇比降3.5‰;中和镇至石堤镇比降2.2‰。

桥址处位于梅江河中游秀山县城河段,桥位处拟建造秀山县城防洪堤工程。在秀山县城防洪堤工程上游的梅江河上设有官舟水文站GB/T 19010-2021标准下载,下游还设有宋龙、龙潭水文站,县城段设有秀山水文站(1997年建站)。根据重庆交通学院2002年2月所作的《秀山县县城防洪堤工程对梅江行洪能力影响研究报告》,修建防洪堤后,桥址处100年一遇洪水位为355.7m。

路段区地表广泛分布稻田。

路段区地质构造上位于秀山背斜西北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产状339°∠8°,桥位区及邻近无断层通过。

路段区裂隙较发育GB 55006-2021 钢结构通用规范(正式版带起草说明).pdf,据邻近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岩体中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

①组产状265~275°∠75~85°间距0.5~2.2m,延伸长1~5m,面平直,裂隙呈微张~闭合状,无充填胶结物或局部少许泥质夹岩屑充填,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

②组产状305~315°∠60~75°,间距1.0~3.0m,延伸长2.1~5.50m,面平直,张开宽1mm~5mm,具铁质氧化膜或少许岩屑夹层,偶见黄色粘土充填。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