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制图标准条文说明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截取文档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条文说明建筑结构制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规则和要求进行详细解释的技术性文件。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结构图纸在表达设计意图时具有统一性、准确性和可读性,从而减少误解和错误,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该条文说明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规定,包括图纸比例、线型、字体、符号等标准化要求;二是构件表示方法,如梁、柱、板、墙等结构构件的命名规则、编号方式及标注内容;三是荷载与作用的表达方式,例如活荷载、恒荷载、地震力等如何在图中体现;四是节点详图的绘制规范,明确连接构造细节的表现形式;五是材料信息的标注规则,如钢筋规格、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参数的标注方式。
通过条文说明,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标准的核心要点,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它也为施工方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便于准确解读图纸并实施建造。此外,条文说明还强调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优化资源利用。总之,建筑结构制图标准条文说明是建筑设计与施工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对促进建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0.5+ 0.6 n
4.2工业建筑楼面活荷载
丧十外岁列板窍或庆未(历的同距以1.2血为十限,小宁1.2m的 此时,在设计中可将板面和肋视作一个整体,按梁的荷载计算。 表中荷载值已包括操作荷载值,但不包括隔墙自重。当需要考虑隔墙自重时, 应根据隔墙的实际情况计算。当隔墙可能任意移动时,建议采用重量不超过300kg/m 的轻质隔墙,此时(考虑隔墙后)的活荷载增值一般可取1.0kN/m²。 不同用途的工业建筑,其工艺设备的动力性质不尽相同。对一般情况,荷载中 已考虑动力系数1.05~1.1;对特殊的专用设备和机器,可提高到1.2~1.3。 4.2.2操作荷载对板面一般取2kN/m"。对堆料较多的车间,如金工车间,操作荷载 取2.5kN/m²。有的车间,例如仪器仪表装配车间,由于生产的不均衡性,某个时期 的成品、半成品堆放特别严重,这时可定为4kN/m²。还有些车间,其荷载基本上由 堆料所控制,例如粮食加工厂的拉丝车间、轮胎厂的准备车间、纺织车间的齿轮室 等。 操作荷载在设备所占的楼面面积内不予考虑。 4.3屋面均布活荷载
4.4.2易于形成灰堆的屋面处,其积灰荷载的增大系数可参照雪荷载的屋面积雪分 布系数的规定来确定,
4.4.3对有雪地区,积灰荷载应与雪荷载同时考虑。此外,考虑到雨季的积灰有可 能接近饱和,此时的积灰荷载的增值为偏于安全,可通过不上人屋面活荷载来补偿 4.5施工和检修荷载及栏杆水平荷载
4.5.1设计屋面板、標条、钢筋混凝土挑檐、雨篷和预制小梁时,除了按第3.3.1 条单独考虑屋面均布活荷载外,还应另外验算在施工、检修时可能出现在最不利位 置上,由人和工具自重形成的集中荷载。对于宽度较大的挑檐和雨篷,在验算其承 载力时,为偏于安全,可沿其宽度每隔1.0m考虑有一个集中荷载;在验算其倾覆时 可根据实际可能的情况,增大集中荷载的间距,一般可取2.5~3.0m。
5.1吊车竖向和水平荷载
吊车的工作制等级与工作级别的对应关系
5.1.2吊车的水平荷载分纵向和横向两种,分别由吊车的大车和小车的运行机构在 启动或制动时引起的惯性力产生,惯性力为运行重量与运行加速度的乘积,但必须 通过制动轮与钢轨间的摩擦传递给厂房结构。因此,吊车的水平荷载取决于制动轨 的轮压和它与钢轨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摩擦系数一般可取0.14。
5.2 多台吊车的组合
5.2.1设计厂房的吊车梁和排架时,考虑参与组合的吊车台数是根据所计算的结构 构件能同时产生效应的吊车台数确定。它主要取决于柱距大小和厂房跨间的数量, 其次是各吊车同时集聚在同一柱距范围内的可能性。根据实际观察,在同一跨度内 2台吊车以邻接距离运行的情况还是常见的,但3台吊车相邻运行却很罕见,即使发 生,由于柱距所限,能产生影响的也只是2台。因此,对单跨厂房设计时最多考虑2 台吊车。 对多跨厂房,在同一柱距内同时出现超过2台吊车的机会增加。但考虑隔跨吊 车对结构的影响减弱,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容许在计算吊车竖向荷载时,最多只考 虑4台吊车。而在计算吊车水平荷载时,由于同时制动的机会很小,容许最多只考 虐2台品车
且其小车位置都按同时处于最不利的极限工作位置上考虑。根据在北京、上海、沈 阳、鞍山、大连等地的实际观察调查,实际上这种最不利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不同工作制的吊车,其吊车载荷有所不同,即不同吊车有各自的满载概率,而2 台或4台同时满载,且小车又同时处于最不利位置的概率就更小。因此,本条文给
5.3 吊车荷载的动力系数
关于这个问题的规定,已从本规范中撤消,由各结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根据自身 特点分别自行规定。 5.4吊车荷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及准永久值 5.3.2处于工作状态的吊车,一般很少会持续地停留在某一个位置上,所以在正常 条件下,吊车荷载的作用都是短时间的。但当空载吊车经常被安置在指定的某个位 置时,计算吊车梁的长期荷载效应可按本条文规定的准永久值采用。
6 雪荷载 6.1雪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雪压
6.1雪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雪压
6.1.2基本雪压so的修订是根据全国672个地点的气象台(站),从建站起到1995年 的最大雪压或雪深资料,经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雪压,即重现期为50年的最大 雪压,以此规定当地的基本雪压。 当前,我国大部分气象台(站)收集的都是雪深数据,而相应的积雪密度数据又不 齐全。在统计中,当缺乏平行观测的积雪密度时,均以当地的平均密度来估算雪压 值。 各地区的积雪的平均密度按下述取用:东北及新疆北部地区的平均密度取 150kg/m”;华北及西北地区取130kg/m²,其中青海取120kg/m²;淮河、秦岭以南地 区一般取150kg/m”,其中江西、浙江取200kg/m”。 年最大雪压的概率分布统一按极值I型考虑,具体计算可按附录D的规定。 在制订我国基本雪压分布图时,应考虑如下特点: (1)新疆北部是我国突出的雪压高值区。该区由于冬季受北冰洋南侵的冷湿气流 影响,雪量丰富,且阿尔泰山、天山等山脉对气流有阻滞和抬升作用,更利于降雪。 加上温度低,积雪可以保持整个冬季不溶化,新雪覆老雪,形成了特大雪压。在阿 尔泰山区域雪压值达1kN/m2。 (2)东北地区由于气旋活动频繁,并有山脉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冬季多降雪天气 司时因气温低,更有利于积雪。因此大兴安岭及长白山区是我国又一个雪压高值区 黑龙江省北部和吉林省东部的广泛地区,雪压值可达0.7kN/m^以上。但是吉林西部 和辽宁北部地区,因地处大兴安岭的东南背风坡,气流有下沉作用,不易降雪,积 雪不多,雪压仅在0.2kN/m²左右。 (3)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是我国稍南地区的一个雪压高值区。该地区冬季积雪 情况不很稳定,有些年份一冬无积雪,而有些年份在某种天气条件下,例如寒潮南 下,到此区后冷暖空气僵持,加上水汽充足,遇较低温度,即降下大雪,积雪很深 也带来雪灾。1955年元旦,江淮一带降大雪,南京雪深达51cm,正阳关达52cm, 合肥达40cm。1961年元旦,浙江中部降大雪,东阳雪深达55cm,金华达45cm。江 西北部以及湖南一些地点也会出现40~50cm以上的雪深。因此,这一地区不少地点
雪压达0.40~0.50kN/m²。但是这里的积雪期是较短的,短则1、2天,长则10来天。 (4)川西、滇北山区的雪压也较高。因该区海拔高,温度低,湿度大,降雪较多 而不易溶化。但该区的河谷内,由于落差大,高度相对低和气流下沉增温作用,积 雪就不多。 (5)华北及西北大部地区,冬季温度虽低,但水汽不足,降水量较少,雪压也相 应较小,一般为0.2~0.3kN/m”。西北干旱地区,雪压在0.2kN/m²以下。该区内的燕 山、太行山、祁连山等山脉,因有地形的影响,降雪稍多,雪压可在0.3kN/m²以上, (6)南岭、武夷山脉以南,冬季气温高,很少降雪,基本无积雪。 对雪荷载敏感的结构,例如轻型屋盖,考虑到雪荷载有时会远超过结构自重, 此时仍采用雪荷载分项系数为1.40,屋盖结构的可靠度可能不够建筑工程通风道安装施工技术交底,因此对这种情况 建议将基本雪压适当提高,但这应由有关规范或标准作具体规定。 6.1.4对山区雪压未开展实测研究仍按原规范作一般性的分析估计。在无实测资料 的情况下,规范建议比附近空旷地面的基本雪压增大20%采用。 6.2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6.2.1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就是屋面水平投影面积上的雪荷载Sh与基本雪压so的比 值,实际也就是地面基本雪压换算为屋面雪荷载的换算系数。它与屋面形式、朝向 及风力等有关。 我国与前苏联、加拿大、北欧等国相比,积雪情况不甚严重,积雪期也较短。 因此本规范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参考国际标准ISO4355及国外有关资料,对屋面 积雪分布仅概括地规定了8种典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参见本规范表6.2.1)。现就这 些图形作以下几点说明: 1坡屋面 本规范认为,我国南部气候转暖,屋面积雪容易融化,北部寒潮风较大,屋面 积雪容易吹掉,因此仍沿用旧规范的规定α≥50°,μ=0和α≤25°,μ=1是合 理的。 2拱形屋面 本规范给出了矢跨比有关的计算公式,即Ⅱ=l/8f(l为跨度,f为矢高),但Ⅱ规 定不大于1.0及不小于0.4。 3带天窗屋面及带天窗有挡风板的屋面 天窗顶上的数据0.8是考虑了滑雪的影响,挡风板内的数据1.4是考虑了堆雪的
影响。 4多跨单坡及双跨(多跨)双坡或拱形屋面 其系数1.4及0.6则是考虑了屋面凹处范围内,局部堆雪影响及局部滑雪影响。 5高低屋面 前苏联根据西伯里亚地区的屋面雪荷载的调查,规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u= S0 但不大于4.0,其中h为屋面高低差,以m计,so为基本雪压,以kN/m²计;又规定 积雪分布宽度ai=2h,但不小于5m,不大于10m;积雪按三角形状分布,见图6.2.1 我国高雪地区的基本雪压so=0.5~0.8kN/m²,当屋面高低差达2m以上时,则μ 通常均取4.0。根据我国积雪情况调查,高低屋面堆雪集中程度远次于西伯里亚地区 形成三角形分布的情况较少,一般高低屋面处存在风涡作用,雪堆多形成曲线图形 的堆积情况。本规范将它简化为矩形分布的雪堆,Ⅱ:取平均值为2.0,雪堆长度为 2h,但不小于4m,不大于8m。
图6.2.1高低屋面处雪堆分布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