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 监理细则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截取文档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土建工程 监理细则土建工程监理细则是为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而制定的具体操作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监理工作范围,涵盖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及屋面工程等;确定监理目标,如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施工进度符合计划、投资控制在预算内;细化监理措施,包括审查施工方案、检查原材料质量、监督隐蔽工程验收、组织分部分项工程验收等。
此外,细则强调对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如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规范。同时,要求监理人员定期巡视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操作,记录施工日志,形成完整的监理档案。对于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需发出整改通知,并跟踪落实情况。
监理细则还应结合项目特点,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保障工程按期交付,满足设计和使用功能要求,实现业主的投资目标。这一细则为监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是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的重要指导文件。
⑤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锥形护坡施工方案,预留孔洞不得遗漏且要保证安装准确牢固。
⑥ 在浇筑砼之前,模板应先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模板内的杂物要清除干净。
⑦ 模板拆除时侧模不得损坏砼构件的棱角,底模应在砼达到要求强度后方可拆除。
① 钢筋进场时,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钢筋表面或每捆(盘)均有标志。进场时应按炉罐批号及直径分批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查对标志、外观质量,并按现行国家有关规定,抽取试样作力学性能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② 施工中所用的钢筋级别、种类和直径应按设计要求采用,当需要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① 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② 钢筋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无油渍。
③Ⅰ级钢筋末端需作180°弯钩,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
④ 箍筋应作135°弯钩,平直部分不应小于箍筋直径d的10倍.
① 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
② 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焊工必须具有焊工上岗证,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操作。
③ 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互相错开,其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毫米,否则属同一连接区段,接头面积占全部受力钢筋面积不宜超过50%。
④ 焊接接头距钢筋弯折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宜位于钢筋的最大弯折处,且不宜设置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内。
⑤ 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搭接接头区段的长度为1.3倍的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心点位于该连接区段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接头面积占总受力钢筋面积的百分率,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
⑥ 在梁柱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配置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毫米,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毫米,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毫米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毫米内各设置两个箍筋,间距宜为50毫米。
① 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铁丝扎牢。
② 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③ 板和墙的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绑扎,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宜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必须全部扎牢。
④ 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
⑤ 钢筋焊接应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取样试验,并及时出具试验报告。
① 水泥出厂应有合格证,且不得超过三个月,进场后需进行取样进行物理性能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应对水泥进行物理性能检验合格方可用于施工。
② 砼应严格按照试验室出具的配比通知单进行拌制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严格对砼所用材料计量。
③ 砼应按有关规定充分搅拌。
④ 砼浇筑前应清除模板上的杂物。
⑤ 砼浇筑过程中应正确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砼浇筑前确定并留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的腿下面、吊车梁的上面。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在次梁跨中1/3范围内。
⑥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砼时,应清除已硬化砼表面上的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以及软弱砼层,并加以充分湿润且不得有积水,在砼浇筑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砼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恸柱浇筑前应先在底部填5~10厘米与砼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
⑦ 梁板要整体浇筑,浇砼时要保证砼保护层厚度;砼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即开始浇水养护,梁板浇水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天,柱可缠塑料膜保持内部水分。
⑧ 砼振捣要密实,厚度小的构件用平板震动器振捣,柱梁用震动棒振捣。
⑨ 砼浇筑时,砼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米,应设串筒或溜槽,构件高度过大时,应每隔2~3米留置一处浇灌孔,浇筑过程中,砼不得产生离析现象。
⑩ 砼应随砼的浇筑在搅拌地点随机取样,按有关规定留置用于检查结构构件砼质量的试块,送试验室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
4. 砌体工程(填充墙)
① 砌块应有出厂合格证,砌块品种强度等级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 砌块进场应按要求进行取样试验,并出具试验报告,合格后方可使用。
③ 砌筑砂浆应在砌筑前按设计要求申请配合比,施工中要严格按砂浆配合比通知单对材料进行计量、并充分搅拌。
④ 施工现场 砌块应堆放平整,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m,有防雨要求的要防止雨淋,并做好排水,砌块保持干净。
① 砌筑砂浆搅拌后的稠度以5~7厘米为宜。
② 砌筑砂浆应按要求随机取样,留置试块送试验室做试验。现场砌筑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拌成后3h和4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必须分别在拌成后2h和3h内使用完毕。
③ 砂浆拌成后和使用时均应盛入贮灰器中,如砂浆出现沁水现象应在砌筑前再次拌合。
④ 填充墙砌筑用的空心砖轻骨料砼小型空心砌块应提前1~2d浇水湿润,加气砼砌块砌筑前,应向砌筑面适量浇水。
⑤ 用轻骨料砼小型空心砌块或蒸压加气砼砌块砌筑墙体时,墙底部应砌烧结普通砖或多孔砖或砼小型空心砌块,或现浇砼坎台等,其高度不宜小于200毫米。
⑥ 墙体砌筑前应先在现场进行试排块,排块的原则是上下错缝,砌块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1/3,若砌块长度小于等于300毫米,其搭接长度不小于块长的1/2,搭接长度不足时,应在灰缝中放置拉结钢筋。
⑦ 砌筑前设立皮数杆皮数杆应立于房屋四角及内外墙交接处,间距以10~15米为宜,砌块应按皮数杆拉线砌筑。
⑧ 砌块的垂直灰缝厚度以15毫米为宜,不得大于20毫米,水平灰缝厚度可根据墙体与砌块高度确定,但不得大于15毫米亦不应小于10毫米,灰缝要求横平竖直,砂浆饱满。
⑨ 砌块排列应尽可能采用主规格,除必要部位外,尽量少镶嵌实心砖砌体,局部需要镶砖的位置易分散、对称,以使砌体受力均匀。砌筑外墙时,不得留脚手眼,可采用里脚手,或双排外脚手,设计规定的洞口,沟槽、通管和预埋件应随砌随留和预埋,不得后凿。
⑩ 纵横墙整体咬槎砌筑,临时间断可拖斜槎,接槎时,应先清理基面,浇水湿润,然后铺浆接砌,并做到灰缝饱满,因施工需要留置的临时洞口处,每隔两皮砌体应设置2φ6拉筋,拉筋两端分别深入先砌筑墙体及后墙洞砌体各700毫米。框架柱构造柱上的拉结筋,应安放准确牢固,其外露部分应在施工中不得任意弯折。墙上埋设电管时,只能垂直埋设,不得水平镂槽,开竖缝时不得锤斧剔凿,电管直径不宜大于25毫米,按规定固定好管阀,用水冲去粉末再用砂浆分遍填实,管阀埋设应在抹灰前完成。
① 墙体砌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及设计要求。
② 砌块排列合理正确,留槎符合规定,接槎牢固平整,灰缝厚度,符合要求。
③ 预留孔洞及预埋件位置、尺寸准确。
④ 不同砌筑材料应按照不同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进行施工。
① 抹灰用的砂应过筛,不得有杂物。
② 所用石灰膏应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
③ 抹灰用的砂浆品种,应按设计要求选用,砂浆的配合比和稠度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砂浆中掺用外加剂时,其掺入量应由试验确定。
① 抹灰砂浆及掺有水泥或石灰膏拌制的砂浆,应控制在初凝前用完。
② 木结构与砖石结构,砼结构等相接处基体表面的抹灰,应先铺钉金属网,并绷紧牢固,金属网与各基体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毫米。
③ 抹灰前,砖石砼等基体表面的灰尘,污垢和油渍等,应清除干净并应做基层表面处理,随即分层抹灰。防止表面空鼓开裂。
④ 抹灰前应先检查基体表面的平整度,并用于抹灰层相同的砂浆设置标志或标筋。
⑤ 抹灰前应检查钢木等门窗框位置是否正确,与墙连接是否牢固,连接处的缝隙应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合砂浆(加少量麻刀)分层嵌塞密实。
⑥ 室内墙面,柱面和门窗洞口的阳角宜用1:2水泥砂浆做护角,其高度不应低于2米,每侧宽度不应小于50毫米。
⑦ 外墙、窗台、窗楣、雨蓬阳台、压顶和突出腰线等,上面应做流水坡度,下面应做滴水线或滴水槽,其宽度和深度均不应小于10毫米jc473-2001 混凝土泵送剂,并整齐一致。
⑧ 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的抹灰层,应待前一抹灰层凝结后,方可涂抹后一层;石灰砂浆的抹灰层,应等前一层7、8成干后,方可涂抹后一层。
⑨ 各种砂浆的抹灰层,在凝结前,应防止快干、水冲和撞击、振动,凝结后,应采取措施防止玷污和损坏,水泥砂浆抹灰层应在湿润条件下养护。
⑩ 抹灰的平均总厚度不得大于下列规定:
顶棚:现浇砼—15毫米 预制砼—18毫米
7#地块8、9#楼工程外墙干挂石材施工方案内墙:普通抹灰—18毫米 中级抹灰—20毫米
外墙—20毫米 勒脚及突出墙面部分—25毫米
① 抹灰工程所用材料的品种,面层的颜色及花纹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