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1979-2017 供暖空调系统水处理技术规程.pdf

DB44/T 1979-2017 供暖空调系统水处理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4295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4/T 1979-2017 供暖空调系统水处理技术规程.pdf

DB44/T 19792017

V一一循环水系统的水容积(m): V。循环水泵、换热设备、处理设施等设备中的水容积(m); Vp一一循环水管道容积(m); Vk一膨胀罐、水箱或冷却水池的水容积(m)。 4.2.3集中空调循环冷却水水容积不宜低于循环水量的10%,当设计的循环冷却水水容积小于循环水 量的10%时,宜设置冷却水池。

U,没直也 4.2.4集中空调循环冷水及供暖循环水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可参照表1估算,室外管线较长时取较大值。

HS/T 3-2006 硅铝处理的金红石型钛白粉的鉴定方法4.2.4集中空调循环冷水及供股

表1空调水系统的单位建筑面积水容量(L/m²)

4.2.5循环水系统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换热设备循环水接管应设旁通管或旁通管接口; b 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管径和排水管径应根据排净、清洗、预膜置换时间要求确定,置换时间 不宜大于8h。补充水管和排污水管应设置流量计量仪表,并设置旁通管; 管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循环冷却水管道宜设检修人孔; 循环水管道系统的低点宜设置泄水阀,闭式循环水管道系统的最高点宜设置排气阀。 4.2.6 系统管道设计过程中,换热设备的接管宜预留接临时旁通管的接口。 4.2.7 冷却塔集水池宜设置便于排除或清除淤泥的设施

4.3.1供暖空调循环水系统应设置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每个循环水系统应设置一套。 4.3.2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进水端应与循环水供水管路侧连接,回水应与循环水回水管路侧连接 排水宜接入机房排水系统, 4.3.3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的选择应根据系统类别、循环水量、水容积、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运 行工况进行综合考虑。 4.3.4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应具有水质在线检测、水质在线调节、水质稳定控制、稳定指数计算 水质及稳定指数输出功能 4.3.5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水质指标及浓缩倍数控制精度为≤土10%。 4.3.6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应与循环水处理设备联动控制,将循环水稳定指数输出到循环水阻垢缓 独处理设施,将开式循环水系统ORP指标传输到循环水微生物控制设施的氧化型杀生剂投加控制装置 4.3.7闭式循环水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氧设施,脱气除氧设施出水端应设置在线溶氧仪。 4.3.8 脱气除氧设施出水溶解氧应不高于0.1mg/L。 4.3.9脱气除氧设施应自动运行。 4.3.10 脱气除氧设施的选择应根据循环水系统运行水温、水容积、工作压力等运行工况进行综合考 虑。

4.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过滤处理

DB44/T19792017

4.4.1循环水泵吸水口应设置初效过滤装置,初效过滤装置应选用自洁式过滤装置。 4.4.2初效过滤装置过滤水量为循环水泵的运行工况流量,工作压力及介质温度根据循环水系统运行 工况确定。过滤精度为(3~5)mm。在初效过滤装置进、出水端宜设置压力表。初效过滤装置可在连 续运行过滤的同时进行排污。 4.4.3循环水系统应采用旁流精密过滤装置过滤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开式循环水系统旁流过滤水量宜为按循环水量的1%~5%,对于多沙尘地区或空气灰尘指数 高地区可适当提高; b)闭式循环水系统旁流过滤水量宜为循环水量的2%~5%。 4.4.4旁流精密过滤装置工作压力及介质温度根据循环水系统运行工况确定。过滤精度宜为(80~ 100)μm。滤速应大于30m/h。 4.4.5旁流精密过滤装置排污水量应小于循环水量的0.2%。 4.4.6旁流精密过滤装置宜为全自动运行,可根据时间、压差控制排污。 4.4.7旁流过滤设施进水端应与循环水供水总管道相连接,出水端应与循环水回水总管相连接。 4.4.8当循环水运行压力低于旁流过滤设施进水压力时,应在旁流过滤设施进水端设置旁流增压水 泵,旁流增压水泵的流量应于旁滤水量相等,扬程应高于旁流过滤设施进水压力与循环水泵回水总管 运行压力的差值0.05MPa

4.4.1循环水泵吸水口应设置初效过滤装置,初效过滤装置应选用自洁式过滤装置。 4.4.2初效过滤装置过滤水量为循环水泵的运行工况流量,工作压力及介质温度根据循环水系统运行 工况确定。过滤精度为(3~5)mm。在初效过滤装置进、出水端宜设置压力表。初效过滤装置可在连 续运行过滤的同时进行排污。 4.4.3循环水系统应采用旁流精密过滤装置过滤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开式循环水系统旁流过滤水量宜为按循环水量的1%~5%,对于多沙尘地区或空气灰尘指数偏 高地区可适当提高:

艺分为化学处理和物理场处理。 4.5.2阻垢缓蚀处理设备使用的水质条件应符合国家标准GB/T29044之相关规定。 4.5.3供暖空调循环水阻垢缓蚀处理宜优先选用化学法处理设施。当循环水系统运行压力、温度、水 质及应用系统等条件超出物理场处理设施适用的产品国家或行业标准使用条件时,不应选用物理场处 理设施。严禁使用未取得具有MA许可机构出具的产品性能检验合格的物理场处理设施 4.5.4阻垢、缓蚀处理设施应根据循环水量、水容积、水质、水温、压力综合确定。 4.5.5化学法阻垢缓蚀处理设施应根据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输出的循环水运行稳定指数自动投加。 4.5.6化学法阻垢缓蚀处理设施应配置计量泵、储药桶、药剂、搅拌器和自动控制箱。储药桶有效容 积应不低于7天的加药量, 4.5.7化学法阻垢缓蚀处理设施加药点宜设置在循环水泵吸入端总管上或旁流过滤设施的出水端上。 4.5.8对于进行阻垢、缓蚀处理的循环水系统应设置污垢热阻值和腐蚀速率在线监测仪器,对于进行 缓蚀处理的循环水系统应设置腐蚀速率在线监测仪器。 4.5.9化学法循环水的阻垢、缓蚀处理方案宜经动态模拟试验确定,亦可根据水质和工况条件相类似 的项目运行经验确定。 4.5.10阻垢缓蚀剂应选择高效、低毒、化学稳定性及复配性能良好的环境发好型水处理约剂,当采 用含锌盐药剂配方时,循环水中的锌盐含量应小于2.0mg/L(以Zn2+计)。 4.5.11循环水系统中有铜合金换热设备时,水处理药剂配方应有铜缓蚀剂。 4.5.12循环水系统补充水采用软化处理时,不应设置阻垢处理设施。 4. 5. 13循环水系统阻垢、 缓饨剂的首次加药量,可按式(3)计算:

式中: G—首次加药量(kg)

式中: G—首次加药量(kg):

G. Xg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00 .(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00 (3)

DB44/T 19792017

v一一系统水容积(m"); 4.5.14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时,阻垢缓蚀剂加药量可按式(4)计算:

G一系统运行时加药量(kg/h)。 Qb排污水量(m/h); w损失水量(m/h); g一一每升循环水的加药量(mg/L)。 4.5.15闭式循环水系统运行时,阻垢缓蚀剂加药量可按式(5)计算

式中: 一损失水量(m/h); G 每升循环水的加药量(mg/L)

4.6.1集中空调间接供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及蒸发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设置微生物控制处理设施。 处理工艺分为化学处理和物理场处理。 4.6.2微生物控制处理设施宜优先选用化学法处理设施。当循环水系统运行压力、温度、水质及应用 系统等条件超出物理场处理设施适用的产品国家或行业标准使用条件时,不应选用物理场处理设施。 亚禁使用未取得具有MA许可机构出具的产品性能检验合格的物理场处理设施。 4.6.3微生物处理设施应根据循环水量、水容积、水质、水温、压力综合确定。 4.6.4化学法微生物处理设施应配置计量泵、储药桶、药剂、搅拌器和自动控制箱。储药桶有效容积 应不低于7天的加药量。 4.6.5化学法微生物控制处理设施加药点宜设置在循环水泵吸入端总管上或旁流过滤设施的出水端 上。 4.6.6化学法微生物控制处理药剂应以氧化型杀生剂为主,非氧化型杀生剂为辅,杀生剂品种应进行 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6.7氧化型杀生剂应根据循环水的ORP水质指标自动投加。 4.6.8氧化型杀生剂宜采用次氯酸钠、液氯、无机溴化物、有机氯等,投加方式及投加量宜符合下列 规定: 次氯酸钠或液氯宜采用连续投加,也可采用冲击投加。连续投加时,宜控制循环冷却水中余 氯为(0.1~0.5)mg/L;冲击投加时,每天投加(13)次,每次投加时间宜控制水中余氯 (0.5~1.0)mg/L,保持(2~3)h。 无机漠化物宜经现场活化后连续投加,循环冷却水的余漠浓度宜为(0.20.5)mg/L(以Br 计。 4.6.9 氧化型杀生剂连续投加时,加药设备能力应满足冲击加药量的要求,加药量可按式(6)计算:

G = 0.Xg 1000

DB44/T19792017

G。一氧化型杀生剂加药量(kg/h); Q—循环水量(kg/h); 加宜取(2~4)mg/L,以有效氯计。 4.6.10非氧化型杀生剂应具有高效、低毒广谱、pH值适用范围宽,与阻垢剂、缓蚀剂不互相干扰, 易于降解,使生物黏泥易于剥离等性能。非氧化型杀生剂宜选择多种交替使用。 4.6.11非氧化型杀生剂,宜根据微生物监测数据不定期投加。每次加药量可按下式(7)计算

式中: Gn—非氧化型杀生剂每次加药量(kg); 系统水容积(m); 每升循环冷却水非氧化型杀生剂投加量(mg/L)

4.7.1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置嗜肺军团菌处理装置,该装置运行时嗜肺军团菌不得检出,并需取得国 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杀菌性能检验报告。 4.7.2嗜肺军团菌处理装置应根据循环水量、水容积、水温、压力综合确定。并应设置备用嗜肺军团 菊处理装置。 4.7.3嗜肺军团菌处理装置日处理能力不低于水系统水容积的1/7。 4.7.4嗜肺军团菌处理装置应采取旁流处理工艺,进水端应与循环冷却水供水总管相连接,出水端应 与循环冷却水回水总管相连接。 4.7.5嗜肺军团菌处理装置应设有水质取样口。 4.7.6嗜肺军团菌处理装置的电气部分应与处理器的过流部件相互隔离。

4.8.1供暖空调循环水系统运行前应进行清洗处理。采用投加缓蚀剂方式进行运行期间防腐处理的循 环水系统开车前应进行预膜处理。 4.8.2集中空调间接供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应设置冷凝器在线清洗装置,在日常运行期间对冷凝器 进行在线清洗。 4.8.3清洗预膜程序宜按人工清扫、水清洗、化学清洗、预膜顺序进行。 4.8.4人工清扫范围应包括冷却塔、蒸发式冷却器和首次运行时管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管道等。 4.8.5 水清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管道内的清洗流速不应低于1.5m/s; b 清洗水应从换热设备的旁通管通过。 4.8.6 化学清洗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根据换热设备传热表面的污垢锈蚀情况,选择不同的清洗剂和清洗方式; b) 化学清洗后应立即进行预膜处理。 4.8.7 预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预膜剂配方和预膜操作条件应根据换热设备的材质、水质、温度等因素由试验或相似条件的 运行经验确定; b) 预膜方案宜采用以下两种: 以正常运行阻垢缓蚀剂(7~8)倍的剂量作为预膜剂进行预膜处理,pH值5.5~6.5,持续时间

DB44/T 19792017

补充水一般规定包括:系统设计、水质处理。

5.2.1设计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

a厂水处理工艺流程、平面布置、设备选型及技术经济比较; b)水、电、药剂等消耗量及经济指标; c)补充水来源、水量、水质及其处理。 5.2.2补充水水质资料收集宜符合下列规定: 补充水源为地表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月水质分析全资料; a)补充水源为地下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季水质分析全资料; b) 补充水源为再生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月水质分析全资料,并应包括再生水源组成及其处理 工艺等资料; c) 水质分析项目宜符合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规定,检验方法按附录A 的规定。 5.2.3补充水水质应以逐年水质分析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设计依据,并以最不利水质校核设备能力。 5.2.4供暖空调循环水系统补充水处理工艺设计应根据补充水量、补充水的水质成份、被补充循环水 的水质标准、设计浓缩倍数等因素综合确定。补充水处理出水水质应符合GB/T29044的相关要求。 5.2.5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和蒸发式冷却循环水系统补充水源应优先选用再生水源。再生水源应包括 中水、雨水、冷凝水等非传统水源。 5.2.6再生水水源的选择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再生水的设计水质应结合再生水水源远期水质变 化综合确定。 5.2.7再生水水源可靠性不能保证时,应有备用水源。 5.2.8再生水输配管网应设计为独立系统,并应设置水质、水量监测设施,严禁与生活用水管道连接 5.2.9集中空调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量可按式(8)、(9)、(10)计算:

式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B44/T19792017

Om 补充水量(m/h); Qe 蒸发水量(m/h); Q 排污水量(m/h) Qu 风吹损失水量(m/h) Qr 循环水量(m/h); △t 冷却水供回水温差(℃); 浓缩倍数; K 气温系数(1/℃),按表2选用

蒸发水量(m/h); Qh 排污水量(m/h) Qw 风吹损失水量(m/h) QT 循环水量(m/h); △t 冷却水供回水温差(℃); 浓缩倍数; K 气温系数(1/℃),按表2选用

5.2.10供暖空调闭式循环水系统小时补充水量宜按系统水容量的1%计算;系统小时补水量取系统水 容量的2%,补水泵流量宜取系统小时补水量的(2.5~5)倍,即系统水容量的5%~10%。 5.2.11供暖空调闭式循环水系统严禁对补充水进行脱气等除氧处理。 5.2.12集中空调闭式循环冷水系统、间接供冷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不宜对补充水进行软化处理。 5.2.13集中空调间接供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蒸发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处理,应根据补充水 量、补充水的水质成份、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标准、设计浓缩倍数等因素综合确定。当补充水钙硬度大 于80mg/L,或循环水稳定指数RSI<3.3时,应进行补水软化处理,软化处理装置应采用全自动水质 调节型钠离子交换器。 5.2.14全自动水质调节型钠离子交换器出水钙硬度,根据补充水系统的不同,应符合GB/T29044的 相关要求。

5.3.1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再生水的水质及补充水量、循环水水质指标、浓缩倍数、换 热设备材质、结构形式等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借鉴类似工程的运行经验或试验确定。 5.3.2深度处理系统的进水水质应达到GB18918相关要求,出水水质应符合GB/T29044相关要求。 5.3.3深度处理系统的进水为市政中水或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时,应设置再生水调节池,并在池内投 加杀生剂。

优先选用物理或物化法处理 a)过滤、消毒; b)混凝、沉淀、消毒、过滤; c)过滤、氨氮处理、除磷处理、消毒 d)生物处理或膜生物(MBR)处理。

冷凝水一般规定包括:系统设计、水质处理。

6.2.1冷凝水进入水箱前应设置军团菌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冷凝水不得检测出嗜肺军团菌

DB44/T 19792017

6.2.2军团菌处理装置的性能及检验应符合4.7.1规定 6.2.3军团菌处理装置的配置应符合4.7.2规定。

冷凝水一般回用收集过程中应进行过滤处理,处理后的水质浊度指标满足回用用水对应的水质浊 度要求。

排水一般规定包括系统设计、水质处理。

7.2.1开式循环水系统的排水应包括系统排污水、清洗和预膜排水、补充水处理过程中的排水等。循 环水量大于5000m/h的开始循环水系统排水应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排水水质应符合CJ343 的规定。闭式循环水系统的排水宜直接排入城镇下水道。 7.2.2在选择水处理方案时,应贯彻综合利用原则,根据环保要求,并结合建筑物和市政污水排放和 处理设施,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确定。设计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 a)处理水量、水质、排放地点及排放水质指标; b 处理工艺、设备选型、平面布置; 水、电、药剂等消耗量和经济指标; d 排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污泥处理方案。 7.2.3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排污水量可按式(11)、 (12)计算:

式中: 排污水量; Qe 蒸发水量(m/h); Qw 风吹损失水量(m/h); N 浓缩倍数; QbI 强制排污水量(m/h); Q 循环冷却水处理过程中损失水量,即自然排污水量(m/h),

7.3.1排水再生综合利用,排水应排放至再生水处理站调节池。 7.3.2排水直接排入城镇下水道,其排放水质应符合GB/T31962的要求。 7.3.3排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能力应按正常排放量确定,对于系统检修时的排水、清洗和预膜排水、过 滤排水等超标间断排水,宜设置调节池。 7.3.4含磷超标排水宜采用石灰处理,混凝剂宜用铁盐

直流冷却水一般规定包括:系统设计、水质处理

DB44/T19792017

8.2.1直流冷却水水源水质资料收集宜符合下列规定: a)水源为地表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月水质分析全资料; a) 水源为地下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季水质分析全资料; D 补充水源为再生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月水质分析全资料,并应包括再生水源组成及其处理 工艺等资料: 8.2.2 水质分析项目宜符合换热设备或热泵机组对水质要求的水质项。 8.2.3水源水质应以逐年水质分析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设计依据,并以最不利水质校核设备能力。 8.2.4 直流冷却水经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换热设备、热泵机组对水质的要求。 3.2.5 水源热泵直流冷却水系统开车前应进行水清洗。 8.2.6 直流冷却水应进行过滤处理及微生物控制处理。 8.2.7 直流冷却水在取水口应设计大颗粒杂质去除设施。 8.2.8 直流冷却水泵出水端应设置旋流除砂器或自洁过滤器等固形物去除的初效过滤设施。初效过滤 设施应设有备用

8.3.1初效过滤设施设计处理水量为直流冷却水设计冷却水量。单台初效过滤设施的处理能力及数量 配置应根据经济技术分析进行确定。初效过滤设施过滤精度(3~5mm)。初效过滤设施应具备过滤与 排污同时进行的功能。

8.3.2直流冷却水在进入换热设备的进水接口之前应设置去除悬浮物的精密过滤设

.3去除悬浮物的过滤设施过滤精度(80~100μm) 3.4初效过滤设施应具备过滤与排污同时进行的功能,且排污时过滤处理性能不得降低 .5直流冷却水应设置杀生剂投加装置。杀生剂应选择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环保药剂。

9.1.1供暖空调系统的水处理药剂宜在化学品仓库贮存,并应在供暖空调水系统装置区内设置药剂贮 存间。危险化学品药剂贮存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存间。危险化学品药剂贮存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9.1.2药剂的贮存量应根据药剂的消耗量、供应情况和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或按下列要求计算: a 仓库中贮存的药剂量宜按(60~90)d消耗量计算; b 药剂贮存间贮存的药剂量宜按(15~30)d消耗量计算: C 购存间NaC10的贮存量宜按(15~30)d消耗量计算 9.1.3 药剂堆放高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a) 袋装药剂为(1.52.0)m; b)桶装药剂为(0.8~1.2)ma

9.1.3药剂堆放高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a)袋装药剂为(1.5~2.0)m;

DB44/T 19792017

9.1.4药剂贮存间与加药间相互毗连,并宜设运输设备。 9.1.5药剂的贮存、配置、投加设施、计量表和输送管道等,应根据药剂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腐、防潮、 保温和清洗措施。 9.1.6药剂贮存间、加药间、加氯间等,应根据药剂性质及贮存、使用条件设置相应的生产安全防护 措施。 9.1.7药剂贮存间、加药间附近应设置安全洗眼淋浴器等防护措施。

9.2阻垢缓蚀剂配置及投加

9.2.1固体药剂应经溶解并调配成一定浓度,均匀地投加到循环水中,药剂溶解槽和投配槽的设置应 符合下列规定:

9.3杀生剂购存及投加

9.3.1氧化型和非氧化型杀生剂应览 通风、防潮、防腐的贮存间内。 固体制剂宜直接投加

4.1 液氯瓶应贮存在氯瓶间内,氯瓶间和加氯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与其他工作间隔开,氯瓶间与加氯间之间不应设相通的门; b) 应设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室外的外开门; C 氯瓶和加氯机不应靠近供暖设备并应避免日照; d) 应设通风设备和漏氯检测报警装置,通风量按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少于8次计算,通风应设在 外墙下方; e 室内电气设备及灯具应采用密闭、防腐型产品,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开关应设在室外: f) 氯瓶间和加氯间附件应设置空气呼吸器、抢救器材、工具箱: g 氯瓶间应设置漏氯处理设施; h) 氯瓶间宜设置起吊、运输设备。 4.2 加氯机的总容量和台数应根据最大小时加氯量确定,加氯机应设备用。 4.3 加氯机出口宜设转子流量计进行瞬时计量,在线氯瓶下应设电子称或磅秤对液氯消耗量进行累 计量。 4.4 当液氯蒸发量不足时,应设置液氯蒸发器,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氯瓶。 4.5氯气输送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或紫铜管,氯水输送管道应采用耐腐蚀管道。 4.6 加氯点宜在冷却塔正常水位下2/3水深处

DB44/T19792017

10.1供暖空调循环水系统宜采用以下各项监测与控制: a)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应在线监测pH值、电导率和水温。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还应监测钙硬 度、ORP(氧化还原电位); b 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输出在线电导率与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强制排污水量联锁控制: 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输出在线ORP与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氧化型杀生剂投加量联锁控制; d 循环水稳定指数分析仪输出在线稳定指数与阻垢、缓蚀剂投加联锁控制。 10.2循环水系统监测仪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循环给水总管应设置流量、温度、压力仪表: b 循环回水总管应设置温度、压力仪表,流量仪表的设置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补充水管、排污水管和旁流水管应设置流量仪表; d 供暖空调系统换热设备对腐蚀速率和污垢热阻值有严格要求时,在换热设备的进水管道上应 设置流量、温度和压力仪表,在出水管上应设置温度、压力仪表。 10.3循环水量大于5000m3/h的集中空调间接供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置循环水动态模拟检测装 置或监测换热器,动态模拟检测装置应配置有污垢、腐蚀监测试片架和生物黏泥测定器,实时输出腐

10.3循环水量大于5000m3/h的集中空调间接供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宜设置循环水动态机 置或监测换热器,动态模拟检测装置应配置有污垢、腐蚀监测试片架和生物黏泥测定器,实 饨速率和污垢热阻值

10.4循环水系统宜在下列管道上设置取样管

a) 循环给水总管; b) 循环回水总管; C) 补充水管; d)旁流处理出水管; e)换热设备进、出水管。 10.5循环冷却水系统冷却水池或冷却塔水池应设置液位计,液位计宜与补充水控制联锁并宜设高低 夜位报警。 10.6循环水系统的水质检测按照附录A及附录B执行

DB44/T 19792017

水质检测方法应按GB/T5750、CJ/T143、CJ/T144等标准执行。未列入上述检验方法标 检验,可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方法,但应进行适用性检验。

GB/T 19277.2-2013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第2部分:用重量分析法测定实验室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A.2.1集中空调冷却循环水系统取样点可设置在冷凝器进水端。 A. 2.2 集中空调冷冻循环水系统取样点可设置在蒸发器进水端。 A.2.3采暖循环水系统取样点可设置在热交换设备进水端。 A.2.4蒸发冷却循环水系统取样点可设置在冷却塔集水盘处。 A.2.5补充水取样点设置在补充水总管处。

一般监测项目采样容器可用无色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采样容器使用前必须用洗涤干净, 玻璃瓶可用洗液浸泡,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清洗干净备用。聚乙烯瓶可用10%的盐酸溶液浸泡,再用自 来水和蒸馏水洗净。测定溶解氧及生化需氧量应使用专用贮样容器,无机项目的贮样器可选用高密度 聚乙烯或硬质玻璃器。采集水样时,应先放水数分钟。使积留在取样水管中的杂质及陈旧水排除,然 后取样。 取样器的安装和取样点的布置应根据系统工况、水质监督的要求(或试验要求)进行设计、制造、 安装和布置,以保证采集的水样有充分的代表性。 循环水、补充水的取样管及阀门等,应采用不锈钢等耐腐蚀性材料制造, 取样前要冲洗有关取样管道,并适当延长冲洗时间。冲洗后应隔(1~2)h方可取样,以确保水样 有充分的代表性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水质分析项目和分析频率 水质分析项目和分析频率见表B.1:

DB44/T19792017

表B.1水质分析项目和分析频率

DB44/T 19792017

表 B. 1 (续)

检验结果超出水质限值时YY/T 0926-2014 医用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定量分析,应立即重复测定,并增加检测频率。水质检验结果连续超标时,指标不符合国标GB/T 044应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系统运行不正常。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