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387-2017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JGJ387-2017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176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GJ387-2017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E 混凝土弹性模量; E 钢筋弹性模量; E 预应力筋弹性模量;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tk、ft 混凝干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设计值: fpik 缓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 fpy、f'py 缓粘结预应力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f' 非预应力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 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GB/T 39223.5-2020 健康家居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第5部分:床垫M 弯矩设计值; Mer 受弯构件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Mk、Ma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 矩值; Mu 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Np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加力; No 预应力构件混凝土法向预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加力 V 剪力设计值; con 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 Ope 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 pu 在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缓粘结剂固化前缓粘结预 应力筋的应力设计值: 受拉区、受压区缓粘结预应力筋在相应阶段的预

应力损失值; Umax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 的最大裂缝宽度。

A 构件截面面积; An 净截面面积; ApAp 受拉区、受压区缓粘结预应力筋截面面积: AAs 受拉区、受压区非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 B 受弯构件的截面刚度; 6 矩形截面宽度,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 bf、6 T形或I形截面受拉区、受压区的翼缘宽度; dp 缓粘结预应力束等效孔道直径; h 截面高度; ho 截面有效高度; h、hr T形或I形截面受拉区、受压区的翼缘高度; hp 缓粘结预应力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 距离; Io 换算截面惯性矩; W 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摩擦系数; θ一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预应 力筋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曲线各部分切线的夹角 之和; 一 综合配筋特征值

3.1混凝土及普通钢筋

3.1.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

C30,其中梁、柱不宜低于C40,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1.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纵向普通钢筋宜采用 HRB400、HRB500钢筋,其中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 HRB400、HRB500钢筋,箍筋宜采用HRB400、HRB500钢 筋,普通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2.1本规程所采用的缓粘结预应力筋均指缓粘结预应力钢绞 线,其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JG/T369的规定,当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内时应采用带 横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当作为体外预应力束时可采用无横肋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3.2.2制作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3.2.3制作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不应有死弯,钢绞线中的 每根钢丝应是通长的

3.2.3制作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钢绞线不应有死弯,钢绞线中的

严禁使用聚氯乙烯,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聚乙烯 (PE)树脂》GB/T11115的规定

3.2.5缓粘结预应力筋中的有机类缓粘结剂初始黏度、固化后 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 用粘合剂》JG/T370的规定。

na ≥ 0. 95 Eapu ≥ 2. 0%

Fapu na = Fpm

4.1.1混凝土梁、板、柱、墙等均可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结构,当梁柱节点钢筋密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群锚布置困 难时,宜优先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4.1.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4.1.2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结构上的直接作用应根 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及相关标准确 定;地震作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间接作用或偶然作用应根据有关标准和具体情况 确定

1.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行

4.1.4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计人预应力作用效应 对超静定结构,相应的次弯矩、次剪力等应参与组合计算,预应 力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对承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 2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 4.1.5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由预应力引起的内力和变形 可采用弹性理论分析,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次弯矩M2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加力(N),按本

5.1.6条规定计算; 净截面重心至预应力作用点的距离(mm),按本 规程第5.1.6条规定计算; Mi一 预加力N对净截面重心偏心引起的弯矩值(N· mm); M一一由预加力N,的等效荷载在结构构件截面上产生的 弯矩值(N·mm)。 2次剪力、次轴力可根据构件次弯矩分布及约束条件进行 计算。 4.1.6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内力可采用弹性理论分析 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也可采用塑性理论分析。 4.1.7匀布荷载作用下四边支承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弹性弯矩值 可按下列规定取弯矩控制值: 1正弯矩:每个方向分别划分为板边区域和跨中区域三个

4.1.7匀布荷载作用下四边支承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弹性弯矩值, 可按下列规定取弯矩控制值:

可按下列规定取弯矩控制值:

1正弯矩:每个方向分别划分为板边区域和跨中区域三个 配筋范围(图4.1.7),均按1/4板短跨尺寸分界;板边区域的 弯矩控制值可取相应方向最大正弯矩值的1/2,跨中区域的弯矩 控制值可取相应方向最大正弯矩值。

图4.1.7双向板弹性正弯矩取值示意 注:M、M、为lx、l、跨度方向计算最大正弯矩(N·mm),其中/x≥ly。

2负弯矩:均可取相应方向负弯矩的最大值。 4.1.8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宜采用等代框架法进行结 构分析。

4.1.9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挠度应按荷载效应

规定的限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预加力所产 生的反拱值; 2构件制作时的起拱值和预加力产生的反拱值,不宜超过 构件在相应荷载组合作用下的计算挠度值; 3当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对挠度有较高要求时,可取表 中括号内的数值; 4l.取计算跨度,悬臂结构的计算跨度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 倍取。

表4.1.9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

4.1.10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的裂缝控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计 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 2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计 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 准值。 3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 期作用的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max不应超过本规 程表4.1.11规定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lim;对二a类环境的预 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应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且构件受拉边缘 混凝土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4.1.11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根据构件类型及

按表4.1.11及下列规定选用不同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 度限值lim: 1环境类别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确定。 2表中规定的裂缝控制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 正截面的验算,斜截面的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3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架、托架及双向板体 系,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对一类环境下预应力混凝 土屋面梁、托梁、单向屋面板,按表中二a类环境等级的要求进 行验算;在一类和二a类环境下需做疲劳验算的预应力混凝土吊 车梁,应按裂缝控制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构件进行验算。 4对于处于四类、五类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其裂 逢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5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 大裂缝宽度

4.1.12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6con应符合下列规定:

4.1.12缓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6con应符合下列规定:

0. 50 f prk

式中:fpk 缓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N/mm²) 2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张拉控制应力con可提高 0.05fptk,提高后的张拉控制应力不宜超过0.80fpk: 1)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

压区内设置的预应力筋; 2)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分批张拉、低温 张拉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4.1.13施加预应力时,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 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5%; 2不应低于锚具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手册要求的混凝土 最低强度值要求; 3对于现浇混凝土梁和板,混凝土龄期分别不宜低于7 和5d。 4当张拉预应力筋是为防止混凝土早期出现的收缩裂缝时, 可不受上述3款的限制,但应符合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规定。 4.1.1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缓粘结预应力筋两端均可采用张拉 端形式,当预应力筋长度超过30m时,宜采取两端张拉;当预 应力筋长超过60m时,宜采取分段张拉和锚固。当有可靠的设 计依据和工程经验时,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长度可不受此限制

1缓粘结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值可按表4.2.1的规定计算 算求得的预应力总损失值小于80N/mm²时,应取80N/mm

表4.2.1预应力损失值(N/mm²)

缓粘结预应力直线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 力损失am(N/mm²)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式中:a 锚具变形及预应力筋内缩值(mm),可按表4.2.2 采用; 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mm); E 预应力筋弹性模量(N/mm²)。

2.2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

注:1表中的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其他类型的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4.2.3缓粘结预应力曲线筋或折线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 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1,应根据缓粘结曲线筋或折线筋与 护套之间反向摩擦长度1范围内的缓粘结预应力筋变形值等于锚 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的条件确定。常用束形预应力筋在反向 摩擦影响长度1范围内的预应力损失值m的计算,可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 4.2.4当采用持荷超张拉方式消除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护套之间 的粘滞力时,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护套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

2.3缓粘结预应力曲线筋或折线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

4.2.4当采用持荷超张拉方式消除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护套之间

0. 3 时,012可按下列近似公式

012=Ocon(kr十μ0

擦系数(/m),按表4.2.4采用; 缓粘结预应力筋与护套壁之间的摩擦系数,按表

4.2.4采用; 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的曲线长度(m),可近似取该 曲线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 0一从张拉端到计算截面曲线各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对 应的弧度值。

图4.2.4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 1一张拉端:2一计算截面

表4.2.4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摩擦系数

4.2.5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由于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4.2.5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由于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当0. 5f ptk

Ccon —0. 5)ocon o4=0.125 fptk

con—0.575)ocor 04 = 0. 2( ptk

3当con<0.5fptk时,u可取为零。 4.2.6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缓粘结预应 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值05(N/mm²)、5(N/mm²)可按下列规

4.2.6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

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值o5:(N/mm²)、/5(N/mm²)可按下列规 定确定: 一般情况构件,可不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及预应力筋

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随时间的变化,05(N/mm)、5 N/mm?)按下列公式计算:

55+300 015 1+15p 55+300 15 1+15p

2重要的结构构件,当需要考虑与时间相关的混凝土收 变及预应力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时,宜按现行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执行。

徐变及预应力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时,宜按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执行。 4.2.7缓粘结预应力筋采用分批张拉时,应考虑后批张拉预应 力筋所产生的混凝弹性变形对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可将 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ocon增加αEOpei。此处,αE为 预应力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6pci为后批张拉预应 力筋在先批张拉预应力筋重心处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 4.2.8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各阶段的预应力损失值宜按

4.2.7缓粘结预应力筋采用分批张拉时,应考虑后批张拉预应

表4.2.8各阶段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

4.3.2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除应符合本规 程第4.3.1条规定外,尚应满足环境类别和使用年限的要求。设 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 满足表4.3.2的规定;设计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保护层 最小厚度不应小于表4.3.2中数值的1.4倍

4.3.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土中不得掺用氯盐。在 混凝土施工中,包括外加剂在内的混凝土或砂浆各组成材料中, 氯离子总含量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率计,不应超过0.06%。 4.3.4预应力筋全长外包材料应连续,锚具及连接器部位,应 封闭且能防水。在一类、二类及三类环境条件下,锚固区的保护 措施应符合本规程第4.3.5条~第4.3.7条的有关规定;对于处 于二类、三类环境条件下的缓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尚应符合本 规程第4.3.8条的规定。 4.3.5张拉端夹片锚具系统(图4.3.5)应由锚环、夹片、承 压板、间接钢筋组成,宜通过穴模凹进混凝土表面布置。张拉完 成后应及时切除缓粘结预应力筋多余长度,然后在夹片及预应力 筋端头用防腐油脂或环氧树脂涂抹,最后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或 无收缩砂浆进行封团。

4.3.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混凝王中不得掺用氯盐。在 混凝土施工中,包括外加剂在内的混凝土或砂浆各组成材料中, 氯离子总含量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率计,不应超过0.06%

闭且能防水。在一类、二类及三类环境条件下,锚固区的售 施应符合本规程第4.3.5条~第4.3.7条的有关规定;对 二类、三类环境条件下的缓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尚应符合 程第4.3.8条的规定

规程第4.3.8条的规定。 4.3.5张拉端夹片锚具系统(图4.3.5)应由锚环、夹片、承 压板、间接钢筋组成,宜通过穴模凹进混凝土表面布置。张拉完 成后应及时切除缓粘结预应力筋多余长度,然后在夹片及预应力 筋端头用防腐油脂或环氧树脂涂抹,最后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或 无收缩砂浆进行封闭

(b)拆模后张拉状态

图4.3.5张拉端锚具系统构造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2一间接钢筋;3承压板;4一穴模;5一模板; 6一错环:7一夹片:8一防腐层:9一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或无收缩砂浆

外包圈梁不宜突出在外墙面以外。当锚具凸出混凝土表面布置 时,锚具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外露预应力筋的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处于一类室内正常环境时,不应小于 30mm,在处于二类、三类易受腐蚀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 对不能使用混凝土或砂浆包裹层的部位,应对缓粘结预应力 筋的锚具全部涂以防腐油脂,并用具有可靠防腐和防火性能的保 护罩将锚具全部封闭。

压锚具、承压板和间接钢筋组成, 钢绞线端部应采取密封措施(图 4.3.7)。挤压锚具应将套筒等组装 在钢绞线端部经专用设备挤压而成, 挤压锚具与承压板应连接牢固

4.3.8对处于二类、三类环境条件

下的缓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应采 用连续封闭的防腐蚀体系,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锚固端应为预应力钢材提供

2缓粘结预应力筋与锚具部件的连接及其他部件的连接, 应采用密封装置或采取封闭措施,使缓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处于 全封闭保护状态; 3连接部位在10kPa静水压力下应保持不透水; 4设计对缓粘结预应力筋与锚具系统有电绝缘防腐蚀要求 时,可采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对锚具系统进行表面处理,以形成整 体电绝缘,

5.1.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应在结构投入使用前固 化,使用阶段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均可按有粘结 预应力考虑;施工阶段验算应按无粘结预应力考虑。

5.1.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应在结构投,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

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 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执行; Sd一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和《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执行; Ra一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YRE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1.3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

根据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按下式验算:

式中:S 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C一 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裂缝宽度等 的限值,应按本规程第4.1.9条和第4.1.10条 采用。 5.1.4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

值与正截面开裂弯矩之间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Mu一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N·mm); Mcr一一受弯构件正截面开裂弯矩值(N·mm)。 5.1.5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opc及相应阶段预应力筋 的有效预应力ape,宜根据各阶段的预应力损失并考虑次内力影 响,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计算。 5.1.6预加力N,及其作用点的偏心距epm,宜根据各阶段有效

5.1.6预加力N,及其作用点的偏心距em宜根据各阶

应力值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非预应力筋应力的影响,按现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

5.1.7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加预应力阶段,除应进行承 载力极限状态验算外,还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截面混凝土应力 验算: 1在施加预应力阶段,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拉应力和法 向压应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Nk M Fet Ope Ao W. Nk+ Mk Occ=Ope A. W.

2施加预应力时截面拉应力区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或全 截面受压的构件,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拉应力和法向压应力宜 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GB 1886.19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α-松油醇Oetftk Oc ≤ 0. 8fck

式中:ct 相应施工阶段计算截面预拉区边缘纤维的混凝土拉 应力(N/mm²),拉应力为正; Occ 相应施工阶段计算截面预压区边缘纤维的混凝土压 应力(N/mm²),压应力为正; f'k、f'ck 与各施工阶段混凝土立方体强度f相应的抗拉强

度标准值、抗压强度标准值(N/mm²); Nk、Mk 按构件自重及施工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轴向 力值(N,压力时取正值)、弯矩值(N·mm,取 正值); Ao、Wo 构件验算截面的换算截面面积(mm²)、验算边缘 的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mm²)。

度标准值、抗压强度标准值(N/mm; Nk、Mk 按构件自重及施工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轴向 力值(N,压力时取正值)、弯矩值(N·mm,取 正值); A。、W。一一构件验算截面的换算截面面积(mm²)、验算边缘 的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mm3)。 3简支构件的端部区段,截面拉应力区边缘纤维的混凝土 拉应力可大于fk,但不应大于1.2ftk。 4叠合式受弯构件,当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时,混凝土法向 拉应力可按c不大于2fk控制。 5.1.8预拉区非预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阶段预拉区允许出现拉应力的构件,预拉区纵向钢 A 筋的配筋率 2预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14mm,并应沿构 件预拉区外边缘均匀配置; 3施工阶段预拉区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板类构件,预拉区

AoW 构件验算截面的换算截面面积(mm²)、验算边缘 的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mm²)。 3简支构件的端部区段,截面拉应力区边缘纤维的混凝土 拉应力可大于fk,但不应大于1.2fk。 4叠合式受弯构件,当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时,混凝土法向 拉应力可按ct不大于2fk控制。 5.1.8预拉区非预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3简支构件的端部区段,截面拉应力区边缘纤维的 拉应力可大于ftk,但不应大于1.2ftk。 4叠合式受弯构件SY/T 5772-2012 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当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时,混凝 拉应力可按et不大于2fk控制

5.1.8预拉区非预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阶段预拉区允许出现拉应力的构件,预拉区纵向钢 A 筋的配筋率 2预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14mm,并应沿构 件预拉区外边缘均匀配置; 3施工阶段预拉区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板类构件,预拉区纵 向钢筋的配筋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实践经验确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