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50509-200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0680
VIP资源

GBT50509-200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50509-2009 灌区规划规范.pdf

water efficiency of application

灌人由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量与未级固定渠道(农渠)输

2.0.10灌溉水利用系数

LY/T 1950-2011 云南松速生丰产林water efficiency of irrigation

灌入由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于渠渠首人的总水量的比 值,也可为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2.0.11 作物需水量

water reguirement of crops

在正常生育状况和最佳水、肥条件下,作物整个生食期中消耗 于蒸散的水量。一般以可能蒸散量表示,即为植株蒸腾量与株间 士壤蒸发量之和。

irrigation scheduling

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订的灌水次数、灌水时 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

2.0.16灌溉保证率

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保证的概率。

规定的灌溉保证率设计的灌区面

2.0.18 灌水技术

irrigation quota

design irrigation

irrigationtechnology

把渠道或管道甲的水分配到由间各地块所采取的技术措放 地称灌水方法。

irrigationpattem

irrigationpatten

适合于某种地区、某种条件或某种作物的相对成熟的灌溉制 度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采用的县体灌水技术。

irrigation technology selecte

farmland drainage

将农田中过多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排除,改善土壤的 肥、气、热关系,以利于作物生长的人工措施。

2. 0.22 排水系统

farmland drainage system

排除农田中多余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各级排水沟、 水闸和泵站等建筑物的总称。

modulus for waterlogging control

在一定降水频率下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单位排水面积上的 涝流量。

modulus of subsurface drainage

满足防溃要求的单位面积内排出的地下水流量,也称排渍

2.0.25地下水临界深度

2.0.25地下水临界深度

害作物正常生长的最小地下水

K临界深度 critical depth of groundwater

3.0.1灌区规划应认真调查、搜集灌区和有关区域的气象、水文 地形、地貌、地质、土壤、生态与环境、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 会经济及有关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气象、水文资料主要包括:降水、蒸发、气温、气压、湿度、风 力、风问、日照、期、冰冻期和冻土深度等,灌区有关江河(沟道)、 水库、承泄区的洪水、径流和泥沙等。 2地形、地貌、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形、地貌、河流水 系、湖泊等: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 3土壤资料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分布状况、理化性质、水分 特性等士普查资料;盐碱地改良试验资料;水士流失现状及水土 保持现状资料等。 4生态与环境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内主要陆生生物、水生生 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等:水环境现状、水质、主要 污染物及污染源等。 5水利工程现状资料主要包括:城乡供水、灌溉、排水、防洪 等工程设施的现状及运用情况水库、塘坝蓄水,河(湖)水,地下水 与泉水,城镇生活与工业污(废)水等各种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现状 各行业供水量、用水量、用水效率及存在的问题等。已建灌区还应 搜集工程设施现状、灌和运行管理情况等资料。 6自然灾害资料主要包括:历年发生的洪、涝、渍、享、盐、碱 等灾害的受灾范围、成灾面积、受灾原因、减产情况和经济损失,对 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 7社会经济资料主要包括:行政区划、人口、农业劳动力、土 地资源、耕地面积、种植结构、耕作制度、作物产量和林牧渔业生

产;工农业发展布局、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和人 均可支配收人等。 8有关规划资料主要包括:灌区所在流域或区域的国民经济 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整治规划、农业区划;流域规划、水利规 划、水资源评价成果及开发利用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农、林、牧、渔 业及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等。 9区域内或周边有灌溉试验站(场)的,还应搜集相关的灌溉 试验资料。

中作为规划依据的基础资料还应进行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

水土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机

4.1.1灌区水资源分析评价应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

4.1.1灌区水资源分析评价应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 统一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与环境保护相 协调的原则。

4.1.2灌区水资源分析评价应包括下

1水资源数量分析评价: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等。 2水资源质量分析评价:主要包括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 征、水资源污染状况等。 3水资源特点分析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开 发利用条件等。 4.1.3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供水基础设施调查分析。 2 供水、用水调查统计分析及供水效率、用水水平评价。 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 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4.1.4在对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针对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与 措施建议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 措施建议,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评行

4.2.1对灌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应进行分析评价,并应根据各 类用地的数量、比例及农村人均占地面积等指标,分析灌区土地资 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

2.2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应评价土地质量等级和土地用于农 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并应对灌区土地资源发展灌溉的适宜性进行 平价。

5.1.1灌区自然条件、水土资源状况、种植结构、供水与灌溉方式 等差异较大时,应进行灌溉分区。 5.1.2灌溉分区应结合灌区农业区划,按照灌区内地形、地貌、土 壤、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现状、农业种植结 构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

构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 5.1.3灌溉分区应兼顾行政区划和现有水利与农业工程体系,以 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灌溉管理为原则,

5.1.3灌溉分区应兼顾行政区划和现有水利与农业工程体系,以

有利农业生产和灌溉管理为原划

2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5.2.1在调查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应根据国家的方 针、政策和灌区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预测灌区不 司规划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5.2.2预测的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与经审定的有关部门、 有关行业的规划相协调。

5.3灌区士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5.3.1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结合本地区土地利用规 划、土地整理规划及国土整治规划进行。 5.3.2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根据灌区内地形、地貌特 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的适宜性等,并综合灌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用地、环境用地、粮食生产用地、灌区农业和经济可持续 发展等因素,对灌区内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明确不同规划水平 年各类用地面积、比例,确定各类用地位置,合理确定灌区用地和

展范围,拟定灌区整体开发规划,

5.4.1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粮据灌区内水文、气象、水土资源条

以水面蒸发或产量为参数直接计算,或查阅经鉴定的作物需! 等值线图确定;如果仍不满足灌区规划要求,可采用**法计! 定。

5.4.4进行灌溉制度分析时,应合理分析灌区代表作物及种

例、作物需水量、灌区有效降水量、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土壤 持水率、地下水补给量等参数。

.4.5大型灌区应采用时历年法确定各种主要作物历年的灌溉

4.5大型灌区应采用时历年法确定各种主要作物历年的灌溉 1度,根据灌溉定额的频率分析,选出2~3个符合设计保证率的 份,应以灌水分配过程不利的一年作为典型年,并以该年的灌溉 利度作为设计灌溉制度;时历年系列不宜少于30a。

5.4.6灌溉制度确定应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节水灌溉技术。

期各次灌水的灌水率,并应根据每次灌水延续时间,绘制各种作 团灌水率过程线,将同时期各种作物灌水率相加,绘成全灌区年度 毫水率图。

ami qi 36tT起

5.5.1灌区需水量应按不同规划水平年,分区、分行业进行分析 和预测。

5.5.2灌区需水量应根据灌区的情况分析确定。各项

1农业需水量可按农田灌溉与林、牧、渔业等项进行预测。 2工业需水量可按电力和高耗水工业、一般工业等项进行预 测。 3生活需水量可按城镇居民生活和公共生活、农村生活(人 蓄需水)等项进行预测。 4生态与环境需水量可按维护和改善灌区生态与环境基本 功能所需要的河道外需水量分析预测。 5.5.3灌区需水过程应根据分析预测的各项需水量,并结合需水 特性确定。 用讲人水

5.5.4对灌区需水量预测成果应进行合理性分析检查。

5.6.1灌区规划应根据水资源状况,现状和客规划水平年拟建的 供水工程情况,分析不同规划水平年的灌区可供水量及供水过程 5.6.2地下水可供水量分析计算时,应满足区域地下水动态平衡 和防治土壤盐碱化、荒漠化等要求,根据地下水源工程建设情况 合理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可供水量。

5.6.1灌区规划应根据水资源状况,现状和客规划水平年拟建的

和防治土壤盐碱化、荒漠化等要求,根据地下水源工程建设情况 合理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可供水量。 5.6.3地表水可供水量分析计算时,应根据开发利用程度、河道 内生态与环境需求及水质的影响,提出各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 情况下的地表水可供水量及供水过程。 5.6.4上级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了某种水源弓水限额或 有分水协议的灌区,该水源可供水量不应超过限额或协议水量。 5.6.5有航运、发电、冲沙等要求的河道和水库,在进行可供水量 分析时,应统筹兼顾航运、发电和冲沙等的用水要求,

5.6.3地表水可供水量分析计算时,应根据开发利用程度、

5.7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

5.7.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按照节水、节能、优化配置、协调发 展的原则进行。

5.7.2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应根据各灌溉分区供、需水

果,按不同规划水平年分区进行分析,

5.7.3灌区水资源配置应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统筹农业、工 业、生态与环境、航运、发电等用水需要,促进各行业协调发展。 5.7.4对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联合供水的灌区,应根据各 种水源的可供水量、水质状况及各行业的用水要求,合理配置灌区 水资源。

先利用当地水资源,不足部分从灌区外引水补充,并应统筹调出块 区用水需求

5..8.1灌区规模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现状和各规划水平年的水

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等,经综合分析论证确定。 已建灌区应复核其现有规模,研究续建配套与扩建的潜力。 新建灌区,宜根据水王资源情况,提出两种以上不同规模的灌 区开发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灌区规模。 5.8.2水资源紧缺或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区的新建灌区,应在合理 确定生态与环境用水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种植结构 合理、有利于灌区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灌区规模。 5.8.3水资源不足或局部地区不能保证充分灌溉的已建灌区,根 据渠系及建筑物现状、实际灌溉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作物种植 结构等情况,可按非充分灌溉调整灌溉制度,核定灌区规模。 5.8.4提水灌区应根据地形、水源、电源等条件综合分析提水扬 程、年运行费、水费承受能力及节能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灌区规

程、年运行费、水费承受能力及节能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灌区规 模。

1:1灌区避循掌、榜、供、损、益、赋、沙综合理 林、路、村统一规划,水土资源合理、高效、持续利用,经济、资源、环 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布置。 6.1.2灌区规划应对灌区的水源工程、灌排沟工程、防洪工程 建筑物工程、承泄区、道路、林带、村镇、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管理 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并绘制灌区总体布置图。 6.1.3灌区灌溉方式和灌溉模式应根据水源、地形、工程状况、农 业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乎等条件,经分析论证确定。当灌区自 然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拟定。 6.1.4土壤盐碱化或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应根据水文 化新净和朴公和男

6.1.3灌区灌溉方式和灌溉模式应根据水源、地形、工程状沉

业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经分析论证确定。当灌 然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拟定。

6.1.4土壤盐碱化或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灌区,应根据水

6.2.1灌区规划应根据灌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工程地质 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水源工程布置。 5.2.2灌溉水源位置应尽可能靠近灌区,通过对水源的水量、水 质及水位等条件综合分析论证,合理确定水源工程布置方案。 6.2.3以河道径流为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定:

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水源工程布置。

1 当河道水位满足号水要求,径流满足灌溉用水需求时,宜 14

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 2当河道径流过程与灌溉用水过程不一致,或水位低、水位 和流量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但有建坝(闻)条件时,宜采用有坝 引水灌溉,并应根据灌溉用水量和水位要求,结合坝址地形、地质 等情况,合理确定坝(闸)布置方案。 3当河道(或湖泊)径流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要求,但水 位较低不能满足自流引水要求,且不适于建坝(闸)时,宜采用提水 灌溉,并应根据水位、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提水布置方案。

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 2当河道径流过程与灌溉用水过程不一致,或水位低、水位 和流量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但有建坝(闻)条件时,宜采用有坝 引水灌溉,并应根据灌溉用水量和水位要求,结合坝址地形、地质 等情况,合理确定坝(闸)布置方案。 3当河道(或湖泊)径流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要求,但水 位较低不能满足自流引水要求,且不适于建坝(闸)时,宜采用提水 灌溉,并应根据水位、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提水布置方案。 6.2.4以水库为主要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根据水库总体规模,综合考虑库址地形、地质和建材等因 素,分析拟定水库坝址、坝型。 2当山区、丘陵区土地比较分散,灌区沿河方向呈长条形分 布,或者灌区内有多项蓄水工程,且沿一定高程分布时,可采用 “长藤结瓜”方式布置水源工程。 3平原地区建设水库,应优先利用地势开阔的荒地、涝洼地、 盐碱地等低产由;尽量避开村庄及重要专项设施,并与村庄保持安 全距离;防止对周边区域产生浸没和次生盐碱化等不良影响。 6.2.5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时,应根据灌溉用水量和灌区地形、 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利用方式和取水建筑 物的布置方案。

6.3.1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满足灌溉和排水要求,有效控制 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或沼泽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山区、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用 “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 统。 2平原灌区灌、排系统宜分开布置。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的

6.3.1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满足灌溉和排水要求,有效控制

平原灌区,经论证灌、排系统可结合使用的,应控制其蓄水水位和 蓄水时间。 3沿江、滨湖、圩境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境、整治河道、修筑堤 防、涵闸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举、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灌 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及必要的截渗工程。 4滨海感潮灌区,布置灌、排系统时,应设置必要的挡潮、防 洪海塘、涵闸及截渗、排水、蓄淡压威工程。 6.3.2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规划和灌溉标准要求,并应 符合下列原则: 1自流灌溉面积最大。 2 渠线顺直,水流顺畅。 配水灵活,便于灌溉。 4 布局合理,利于耕作。 运行安全,节省费用。 6 减少用地,节约投资。 7 便于管理和水费征收。 利于多功能综合利用。 9利于生态与环境保护。 10 已建灌区,应处理好维持现状与调整改造的关系。 6.3.3“长藤结瓜”式灌溉渠系的布置,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3.2 条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渠道不宜直接穿过库、塘、堰。 2渠道布置应便于库、塘、堰的调节与反调节。 3库、塘、堰的布置宜满足自流灌溉的需要,必要时可设泵站 或移动抽水机组向渠道补水。 6.3.4灌区干、支渠及其以下固定渠道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 控制面积等条件,经方案比较,择优确定布置形式。 6.3.5灌区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根据涝、渍、盐、碱的成因,结合灌

平原灌区,经论证灌、排系统可结合使用的,应控制其蓄水水位和 蓄水时间。 3沿江、滨湖、圩境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境、整治河道、修筑堤 防、涵闸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举、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灌 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及必要的截渗工程。 4滨海感潮灌区,布置灌、排系统时,应设置必要的挡潮、防 洪海塘、涵闸及截渗、排水、蓄淡压威工程。 6.3.2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规划和灌溉标准要求,并应 符合下列原

6.3.5灌区排水系统的布置应根据涝、渍、盐、碱的成因,结

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布置应写与承泄区相协调,应论证灌区排 水量和承泄区的承泄能力,必要时提出承泄区整治措施, 排水方式应根据地形、水系、承泄区条件以及现有工程情况 因地制宜选用,可采取排、截、滞、提等方式。

6.4.1村镇布置应服从灌区总体规划要求,宜选择在地势较高、 地基坚实、水源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地点,应少占耕地。现有村 镇宜充分利用,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必要改建。 6.4.2道路、桥涵布置,应结合当地交通道路现状及交通规划,以 方便交通、节省用地、节约投资为原则,并与灌排渠,沟和间工程 布置相协调。

布置相协调。 5.4.3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国家现行 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布置,并合理利用渠、沟、路旁空地种植林草,涵 养水土。

6.4.3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国家

6.4.4输电线路和通信线路应根据灌区总体布置的需要,结全

7.1.1灌区取水工程的位置、形式和规模,应根据灌溉面积的分 布、河道流量、河(湖)岸边地形、地质、枯水期水位、河槽形状及河 势、水源含沙量、支流汇流位置等合理确定。从多泥沙河道取水 宜设置拦沙、排沙设施。

除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1河、湖枯水期水位应能满足设计号水流量的要求 2应避免靠近支流汇流处。 3位于河岸较坚实、河槽较稳定、断面较匀称的顺直河段,或 位于主流靠岸、河道冲淤变化较小的弯道段凹岸顶点下游处。 4在弯道段河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应采取必要的防洪护岸措 施。 7.1.4无坝引水渠首进水闸的规模,应根据取水河、湖历年灌溉 期旬或月平均水位和历年灌溉期旬或月最大灌溉流量频率分析成 果合理确定。

7.1.5采用有坝引水时,取水工程应根据灌区水源条件和灌

1在水量较丰沛的多泥沙河道引水时,宜采取表层引水方 式,并确定其取水建筑物形式。 :2引水渠首位于河道狭窄、河岸较陡的山区河流,可采取隧

侗引水方式。进水闸可设在隧洞进口处。 3水库取水以灌溉水稻为主时,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 7.1.6采用泵站提水方式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动力、灌溉 水位要求、灌水过程、用水量等条件,对泵站的位置、扬程、装机功 率等进行规划。 泵站站址选择应综合考虑防洪、防冲、防淤、防污、防沙等要 求。对高扬程泵站,应进行单级和多级规划方案比较;对适合灌排 结合建站的,宜采用结合建站方式。 泵站工程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的规定。 7.1.7井灌或井并渠结合灌区,应根据灌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 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和 井距、机井数量等有关参数。

.2.1当灌溉水源泥沙较多,超过了渠道挟沙能力或对水泵磨损 较大、不能满足灌溉方式的要求时,应设置泥沙处理工程,防止推 移质泥沙在引水口淤积,避免大量推移质泥沙进入渠道,合理控制 移质泥沙进入灌这和田间

自天然河道引水,应避开高含沙水流和多沙时段,引水口宜设 烂沙坎和排沙孔,尽可能减少进入灌区的泥沙。 有条件时可设置沉沙池,减少进人灌、排渠系的泥沙

7.2.3采用沉沙池方案处理泥沙时,沉沙池的位置应根据灌

当沉沙池面积较大时,宜分区(条)使用。若引水位较低,为充 分利用沉沙池容积,可采用提水沉沙方式。 灌区内有多个沉沙池位置可供选择时,应对不同位置方案拟

建区域内人均占有耕地和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后,择优 选定。

7.2.4对沉沙池应进行泥沙淤积预测,分析沉沙池区使用年限。 7.2.5泥沙处理规划应提出沉沙池区还耕、开发、扶持及保护生 态与环境的措施,积极研究适合灌区实际的泥沙开发利用技术。

7.2.4对沉沙池应进行泥沙淤积预测,分析沉沙池区使用年限。

7.3.1当灌溉水源的时空分布与灌区用水过程存在矛盾,或为充 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减少输水工程规模、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率时: 对具备建设调蓄工程条件的灌区,应进行调蓄工程规划。 7.3.2调蓄工程位置、类型选择,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质、当地建 材、渠系工程布置和水源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7.3.3调蓄工程规模应根据设计供水保证率、水资源的可利用条 件、灌溉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并进行技术经济比 较合理确定。 7.3 4现有灌区,应对户有的调萃工想进行调杰分析 对甘规模

7.3.4现有灌区,应对已有的调蓄工程进行调查分析,对其

7.4.1灌溉渠系规划应根据灌区的地形、地质、水源、气象、水文 等条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等,经方案比较后,择优确定输配 水方式。

7.4.2灌溉渠系规划应与灌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交

划、航运规划、排水系统规划等结合进行,尽量避免渠系与沟、路的 交叉,减少交叉建筑物

7.4.3灌溉渠道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大类。固定渠

7.4.3灌溉渠道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大类。固定渠道宜 按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设置,农渠以下为临时渠道HG/T 20552-2016 化工企业化学水处理设计计算标准,宜设毛 渠、灌水沟两级灌水渠道。 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必要时固定渠道可按总王王渠分

灌区地形特殊或面积较小时,整个灌区或灌区的某些区域,可 越级设置渠道。 7.4.4于渠上的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的上游,应设置泄水渠 闸;干、支渠和重要位置的斗渠末端应设退水设施。 7.4.5计算渠道输水损失时,应考虑地下水顶托和渠道防渗措施 的影响。

半径应大于该弯道段水面宽度的5倍,受条件限制不能满足 要求时,应采取防护措施。石渠或刚性衬砌渠道的弯道曲率 不应小于水面宽度的2.5倍。通航渠道弯道曲率半径应符合 有关规定的要求。

,4.7干渠、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渠、农渠应按轮灌方式设 十。必要时支渠也可按轮灌方式设计。轮灌组数宜取2~3组,各 轮灌组的供水量宜协调一致。

QKXY 0008S-2015 昆明新购商贸有限公司 调味茶7.4.8续灌渠道应按设计流量进行水力计算:按加大流量校

Q.=IsA ns Q=Q(1+aL) L=L+αL?

Q 该渠道的净流量(m/s); 该渠道每千米长度水量损失率(%); L一 该渠道工作长度(km),干渠工作长度可取工作渠段 的总长度; L1 支渠引水口至第个斗口的长度(km); 第一个斗口至最末一个斗口的长度(km) α—长度折算系数,可视支渠灌溉面积的平面形状而定 (当面积重心在上游时,α=0.60;在中游时,α= 0.80;在下游时*α=0.85)。 10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公式(7.4.10)计算确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