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32-2019 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DB13(J)/T 8332-2019 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8332-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8325
VIP资源

DB13(J)/T 8332-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3(J)/T 8332-2019 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

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f 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N 轴向力设计值; V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DB11T 369-2006 网上审批业务编码规则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H 房屋总高度; d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 d., 箍筋直径; h. 梁截面有效高度。

3.0.1在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方案设计阶段,

设、设计、制作、施工各方之间的关系,并应加强建筑、结构、 设备、装修等专业之间的配合

3.0.2装配式混凝土异形

标准化的要求,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实现建筑及部品部 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

3.0.3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应按照集成设计原则,将建 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和燃气等专业之 间进行协同设计。 3.0.4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设计宜建立信息化协同平 台,采用标准化的功能模块、部品部件等信息库,统一编码、统 一规则,全专业共享数据信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3.0.5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应满足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 维护要求,宜采用管线分离的方式。 3.0.6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有关防 火、防水、保温、隔热及隔声等的要求

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和燃气等专业之 间进行协同设计。

3.0.4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设计宜建立信息化协

3.0.4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设计宜建立信息化协同平 台,采用标准化的功能模块、部品部件等信息库,统一编码、统 规则,全专业共享数据信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3.0.5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应满足建筑全寿命期的使用 维护要求,宜采用管线分离的方式。 3.0.6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建筑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有关防 火、防水、保温、隔热及隔声等的要求。 3.0.7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宜采用规则的结构设计方案;抗 震设计的装配式异形柱结构应采用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的结构 设计方案,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设计方案。结构设计应符 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 计规范》GB5001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和

台,采用标准化的功能模块、部品部件等信息库,统一编码、统 一规则,全专业共享数据信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2不应采用部分由异形柱框架与部分砌体墙承重组成的混合 结构形式: 3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及连体、错层、带转 换层等复杂结构形式: 4连接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 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 5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整 体计算模型。 3.0.8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 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应进行优化 设计; 2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 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3.0.9 抗震设防的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房屋,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 及抗震设防标准。 3.0.10抗震设计时,对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规则性的判别及 对不规则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设计要求,除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 合本规程第3.0.11条~第3.0.13条的相关规定。

3.0.11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平面布置压

1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一个独立单元内,结构的平面 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 2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框架纵、横柱网轴线宜分别对 齐拉通:异形柱截面肢厚中心线宜与框架梁中心线对齐。 3.0.12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竖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均匀,避免过大的外挑和 内收; 2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相近或均匀变化,避免侧向刚度 和承载力沿竖向的突变。 3.0.13不规则的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其抗震设计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 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 位移平均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45; 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刚度小的楼层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 1.15 的增大系数; 3楼层承载力突变时,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 震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楼层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 一楼层的65%; 4受力复杂不利部位的柱,宜采用肢端设暗柱的异形柱或 般框架柱。

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

4.1.1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除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规 定外,尚应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和《混凝土 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的有关规定。

4.1.1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除应符合国家现

4.1.2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4.1.2的要求

4.1.2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4.1.2的要求

表4.1.2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注:房屋高度超过表内规定的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4.1.3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不宜超过表4.1.3的限值

表 4.1.3 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防烈度、建筑场地类别、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 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内类建筑装配式混 疑土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1.4确定。建筑场地为1类 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 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表 4.1.4抗震等级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 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对7度(0.15g)时建于III、IV类场地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应按表中 括号内所示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房屋高度接近或等于表中高度分界数值时,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 条件适当确定抗震等级。 4.1.5 抗震设计时,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

括号内所示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4.1.5抗震设计时,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

41.1.5抗震设计时,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的轴压比不宜大于表 4.1.5规定的限值。

4.1.5规定的限值。

表 4.1.5 轴压比限值

注:1剪跨比不大于2的异形柱,轴压比限值应按表内相应数值减小0.05; 2肢端设暗柱时,L形、Z形柱按表内相应数值增大0.05;十字形、T形柱二级 抗震等级按表内相应数值增大0.1,三、四级抗震等级按表内相应数值增大0.05 3纵向受力钢筋采用500MPa级钢筋时,轴压比限值应按表内相应数值减小0.05。

1当设置地下室时,地下室结构构件及地下室顶盖均宜采月 现浇混凝土;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 用现浇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 2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4.1.7预制构件的拼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构件拼接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 2预制构件的拼接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部位: 3预制构件的拼接应考虑温度作用和混凝收缩徐变的不 利影响,宜适当增加构造配筋。 4.1.8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 于C25,且不应高于C50,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30 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应低于C30。 4.1.9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中,预制柱的纵向钢筋宜采用套 简灌浆连接,且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简灌浆连接应用 术规程》JGJ355的规定。 4.1.10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并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规定。 4.1.11异形预制构件应合理布置起吊点,并预理规定荷载的吊销 或吊环。吊点位置应根据构件安装姿态及相应姿态的重心位置确

于C25,且不应高于C50,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 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 级不应低于 C30。

4.2.1梁柱节点核心区抗晨受剪承载力验算和构造应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异形柱结 沟技术规程》JGJ149中的有关规定。 4.2.2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端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 列公式计算: 1持久设计状况

4.2.2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端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 列公式计算: 1持久设计状况

V. =0.07f.Ae1 +0.10f.A +1.65Asd f.fy

叠合梁端截面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截面面积: 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各键槽的根部截面面积(图4.2.2)之和,按后浇键 槽根部截面和预制键槽根部截面分别计算,并取 二者的较小值; 垂直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包括叠合层内 的纵向钢筋,

14.2.2叠合梁端受剪承载力计算参数

4.2.3在地震设计状况下,预制柱底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设计 直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预制柱受压时:

Vue =0.8N +1.65Asd /ff

N Vue =1.65Asd ff, Asafy

式中:fe 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y 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N——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 设计值,取绝对值进行计算; Asd 垂直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4.2.4混凝土叠合梁的设计应符合本规程和现行国家标准

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

4.3结构分析与变形验算

4.3.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异形柱结构可采

元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 制文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 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

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计入翼缘 乍用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为 1.3~2.0。

1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 行抗震验算,7度(0.15g)和8度(0.20g)时尚应对与主轴成45 方向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 2在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扭转影响:对扭转不规 则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影响。

4.3.4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

4.3.5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

41.3.6在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按 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Aue ≤ [0. h

中:4ue 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最大 弹性层间位移; [e]一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异形 柱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取1/550; h一一计算楼层层高。 4.3.7罕遇地震作用下,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7度、8度抗震设计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装配整 体式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 形验算; 2弹塑性变形的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4.3.8罕遇地震作用下,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弹塑性层间 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4up 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弹塑性层间位移; [op]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装配整体式混凝土 异形柱框架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取1/50

4.4.1装配式异形柱结构中,当采用叠合梁时,框架梁的后浇混

4.4.1装配式异形柱结构中,当采用叠合梁时,框架梁的后浇混 疑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150mm(图4.4.1),次梁的后浇混凝土 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采用凹口截面预制梁时(4.4.1b), 凹口深度不宜小于50mm,凹口边厚度不宜小于60mm。

(a)矩形截面预制梁 (b)凹口截面预制梁

4.4.2叠合梁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4.4.1叠合框架梁截面示意

4.4.2叠合梁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为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宜采 用整体封闭箍筋,且箍筋的搭接部分宜设置在(图4.4.2a); 2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形式(图4.4.2b)时,开口箍筋上方 立做成135°弯钩;非抗震设计时,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5d(d为箍筋直径);抗震设计时,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现 场应采用箍筋帽封闭开口箍,箍筋帽未端应做成135°弯钩;非抗 震设计时,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抗震设计时,平直 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顶贝闸即力 宜口米 (a)采用整体封闭箍筋的叠合梁 (b)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叠合梁

用整体封闭箍筋的叠合梁 (b)采用组合封团箍筋的叠合梁

4.4.3叠合梁可采用对接连接(图4.4.3),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连接处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的长度应满足梁下部纵向钢 筋连接作业的空间需求; 2梁下部纵向钢筋在后浇段内宜采用机械连接、套简灌浆连 接或焊接连接; 3后浇段内的箍筋应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d为纵向 钢筋直径),且不应大于100mm

4.4.4主梁与次梁采用后浇段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4.4主梁与次梁采用后浇段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端部节点处,次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主梁后浇段内的长 不应小于12d。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在主梁后浇段内锚固。当采 用弯折锚固(图4.4.4a)或锚固板时,锚固直段长度不应小于0.6lab.:

当钢筋应力不大于钢筋强度设计值的50%时,锚固直段长度不应 小于0.35lab;弯折锚固的弯折后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2d(d为纵向 钢筋直径)。 2在中间节点处,两侧次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主梁后浇 段内长度不应小于12d(d为纵向钢筋直径);次梁上部纵向钢筋 应在现浇层内贯通(图4.4.4b)。

预制异形柱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异形柱结 术规程》JGJ149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预制异形柱连接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混 疑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规定的异形柱纵向受力钢筋的 最小配筋率要求GB 31624-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天然胡萝卜素,在异形柱承载力设计中不得计入未连接的纵向

1后浇节点区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 2 柱纵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 3柱底接缝厚度宜为20mm,并应采用灌浆料填实。 4.4.7梁、柱纵向钢筋在后浇节点区内采用直线锚固、弯折锚固 或机械镭固的方式时,其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 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中的有关规定;当梁、柱纵向钢筋 采用锚固板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 JGJ 256中的有关规定。

(a)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

(b)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连接

(a)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锚固

(b)梁柱外侧钢筋搭接

4.4.9采用预制异形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梁下部 从向受力钢筋也可伸至节点区外的后浇段内连接(图4.4.9),连 妾接头与节点区的距离不应小于1.5ho(ho为梁截面有效高度)

现浇柱与叠合梁组成的框架节点中JJF(闽) 1061-2014 示波记录仪校准规范,梁纵向受力钢筋的连 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4.4.7~第4.4.10条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