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559-2020 风能资源观测系统 测风塔观测技术要求

QX/T 559-2020 风能资源观测系统 测风塔观测技术要求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3709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X/T 559-2020 风能资源观测系统 测风塔观测技术要求

应符合下列要求: a)结构设计应满足应用要求,使用安全且便于仪器安装和维护 b) 宜选择架型; C) 鑫立方式宜采用拉线式; 塔架应与水平面保持垂直,塔体垂直度应小于或等于1/1000 结构应能承受当地30年一遇的最大风荷载的冲击

QX/T 5592020

应符合下列要求: 外观整洁、无损伤和形变,金属件无锈蚀,涂层无气泡、开裂、脱落等现象; 各零部件应安装正确、牢固可靠、无机械变形、断裂、弯曲等,运动部件不应有迟滞、卡死、松 脱等; C 机箱内所有部件、连接器及针脚应有编号或标识,编号或标识应完整、清晰且不易脱落; d)表面应进行涂、敷、镀等工艺处理,能耐潮、防霉、防盐雾等

a 外观整洁、无损伤和形变DL/T 5390-2014 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金属件无锈蚀,涂层无气泡、开裂、脱落等现象; 各零部件应安装正确、牢固可靠、无机械变形、断裂、弯曲等,运动部件不应有迟滞、卡死、松 脱等; C 机箱内所有部件、连接器及针脚应有编号或标识,编号或标识应完整、清晰且不易脱落; 表面应进行涂、敷、镀等工艺处理,能耐潮、防霉、防盐雾等

应符合下列要求: )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均应安装在测风塔各观测层侧向伸出的横臂上, 横臂伸出长度宜为塔体边长的3倍以上,增加斜向支撑结构,提高强度。 观测仪器分层安装时,应考天气近地层气象参数的垂直分布规律,以获取有代表性的数据, 同一个塔体上,不同层高度的相同类型气象要素传感器,应选择同型号的传感器和相同的安装 方式。 需要比较相关的气象要素时,可选择在相同高度安装多种不同型号的测量传感器。 传感器安装高度符合下列要求: 应在10m高度设计安装1套风速传感器,在初拟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设计安装2套风速 传感器; 宜在接近风电机组叶轮扫掠面最低高度10m的整倍数高度处设计安装1套风速传感器 可在接近风电机组叶轮扫掠面最大高度10m的整倍数高度处设计安装1套风速传感器 一其余风速传感器宜安装在风电机组叶轮扫掠面内10m的整倍数高度处; 一风向传感器安装高度:应在10m高度及初拟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附近各安装1套风向传 感器; 一温、湿、压传感器安装高度:应在8m~10m高度处安装1套温度、湿度和气压传感器; 宜在测风塔初拟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安装1套温度和湿度传感器。 g)传感器安装位置符合下列要求: 风向、风速传感器安装横臂应与本地主风向成90°角,安装时应进行水平校正和确定0(北 向)的位置; 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应安置在通风防辐射罩内; 气压传感器一般安置在密闭的机箱内,经静压连通管与外界大气相连通。

a)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均应安装在测风塔各观测层侧向伸出的横臂上, b) 横臂伸出长度宜为塔体边长的3倍以上,增加斜向支撑结构,提高强度。 观测仪器分层安装时,应考虑天气近地层气象参数的垂直分布规律,以获取有代表性的数据 d 同一个塔体上,不同层高度的相同类型气象要素传感器,应选择同型号的传感器和相同的安装 方式。 e) 需要比较相关的气象要素时,可选择在相同高度安装多种不同型号的测量传感器。 传感器安装高度符合下列要求: 应在10m高度设计安装1套风速传感器,在初拟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设计安装2套风速 传感器; 一宜在接近风电机组叶轮扫掠面最低高度10m的整倍数高度处设计安装1套风速传感器 可在接近风电机组叶轮扫掠面最大高度10m的整倍数高度处设计安装1套风速传感器 一一其余风速传感器宜安装在风电机组叶轮扫掠面内10m的整倍数高度处; 一风向传感器安装高度:应在10m高度及初拟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附近各安装1套风向传 感器; 一温、湿、压传感器安装高度:应在8m~10m高度处安装1套温度、湿度和气压传感器; 宜在测风塔初拟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安装1套温度和湿度传感器。 g)传感器安装位置符合下列要求: 风向、风速传感器安装横臂应与本地主风向成90°角,安装时应进行水平校正和确定0(北 向)的位置; 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应安置在通风防辐射罩内; 气压传感器一般安置在密闭的机箱内.经静压连通管与外界大气相连通

QX/T559—2020

h)太阳能电池板应安装在测风塔上 且不应影响气象要素传感器的正常测量。 i)避雷针顶端应与最高观测层 倍以上的距离

测风塔塔顶应设置引雷器,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Q,对于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岩石地基接地电阻不应 大于102

测风塔使用的电缆包括模拟信号电缆、数字通信电缆和电源电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根据电缆的使用功能应选择符合相关工业标准的电缆: b 具有电磁屏蔽功能并能够满足野外应用环境要求 C 接入数据采集器端口应具有防雷功能; d)电缆接入应满足防雷技术要求.符合QX4一2015中7.4的要求

应符合下列要求: 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应有危险警示标志,应悬挂有“请勿攀登”的明显安全标志,标志耐久性应 符合GB4793.1—2007的5.3条要求; D 测风塔位于航线下方时,应根据航空部门的要求决定是否安装航空信号灯; C) 有牲畜出没的地方,应设防护围栏; 电池电极应有绝缘保护装置并完全盖电极及连接线的导电部分,电池应有防止电解液泄漏 侵蚀到带电部件的技术措施; e 结构件棱缘或拐角应进行倒圆和磨光处理,便于安全安装和维护

6数据测量采集系统技术要求

气象测量要素宜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各传感器的技术性能应符合表1要求。

表1传感器技术性能指标

表1传感器技术性能指标(续)

6.3数据采集器技术要求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可将采集到的电信号转换成可读信号,得到气象变量测量值序列数据 b) 可根据规定的数据质量判定方法,对采样值进行质量检查并标识; C) 可存储原始数据、统计数据及设备状态等信息; d) 可进行远程无线数据传输; e) 可通过业务软件在本地进行参数设置,实现观测系统的现场管理; f 能与远程数据中心进行交互,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

6.4数据中心站系统技术要求

应符合下列要求: a)能够实时接收各个测风塔观测站系统传输来的数据文件; b)具有数据质量检查、数据存储、数据分发的能力; c)具有远程监控管理各个测风塔观测站系统运行状态的功能

观测站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作环境温度:一50℃~+50℃;

QX/T559—2020

b)工作环境湿度:0%RH~100%RH; c)工作环境气压:500hPa~1100hPa

观测站系统中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振动:选用GB/T6587一2012的4.7.1中表1第III组严酷等级;通过规定试验后,机械结构 件无破裂、明显变形或者坚固件松动等现象,仪器能够正常使用。 D 冲击:选用GB/T6587一2012的4.7.1中表1第III组严酷等级;通过规定试验后,机械结构 件无破裂、明显变形或者坚固件松动等现象,仪器能够正常使用

观测站系统中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振动:选用GB/T6587一2012的4.7.1中表1第III组严酷等级;通过规定试验后,机械结构 件无破裂、明显变形或者坚固件松动等现象,仪器能够正常使用。 D 冲击:选用GB/T6587一2012的4.7.1中表1第III组严酷等级;通过规定试验后,机械结构 件无破裂、明显变形或者坚固件松动等现象,仪器能够正常使用

观测站系统中的所有电气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工作时,不应影响系统使用场合中其他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b) 系统在使用场合的电磁环境下应能正常工作; 电磁兼容性抗扰度指标满足GB/T18268.1一2010的6.2中表1的抗扰度试验的基本要求 性能判据: d 电磁兼容性骚扰度指标满足GB/T9254一2008中A级的要求

观测站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组)具有防腐、防尘、防盐雾的能力; 设备在非包装情况下,应能通过GB/T2423.17一2008中的48h盐雾试验,不产生腐蚀损坏及 影响正常工作,

应符合下列要求: a)风向、风速观测数据采样时间:每1s采样一次; b)温度、湿度和气压观测数据采样时间:每10s采样一次

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集器的嵌人式软件中需对各观测要素的采集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b)观测数据存储时需要标识数据质量控制码,数据质量控制码见表2:

OX/T 5592020

d)对各观测要素连续两次的测量数据是 允许变化速率的检查依据见表4;

表4最大允许变化速率

e)数据合理范围应符合GB/T18709—2002中8.3.1的要求; f 数据相关性应符合GB/T18709—2002中8.3.2的要求; g)数据变化趋势应符合GB/T18709—2002中8.3.3的要求

QX/T559—2020

a)3s的平均风向、风速观测数据; b)1min的平均风向、风速观测数据; c)2min的平均风向、风速观测数据; d)1min平均温度、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 e 10min的平均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观测数据。

应包含下列要素: a)极大风速; b)最大风速: c)10min的风速标准差。

8.4数据计算及统计处理方法

应符合下列要求: a)3s平均风向、风速计算方法:在整3s的时间,使用3个1s的风向、风速采集数据为样本,采 用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出3s平均风向、风速数据; b)1min平均风向、风速计算方法:在整分钟的时间,使用60个1s的风向、风速采集数据为样 本,采用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出1min平均风向、风速数据; 2min平均风向、风速计算方法:在整2min的时间,使用120个1s的风向、风速采集数据为样 本,采用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出2min平均风向、风速数据; d)10min平均风向、风速计算方法:在整10min的时间,使用10个1min的风向、风速平均数据 为样本,采用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出10min平均风向、风速数据; 极大风速计算方法:在整10min的时间段内,选取3s平均风速中的最大值即为极大风速;为 了更加准确地测量到极大风速,也可用1S为步长,以滑动的处理方法,计算3s平均风速,其 中的最大值为极大风速; 最大风速计算方法:在整10min的时间段内,统计10min平均风速中的最大值为最大风速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最大风速,用1min为步长,以滑动的处理方法,计算10min平均风速 其中最大值为最大风速; g)10min风速标准偏差计算方法:见GB/T18709一2002中8.6风速标准偏差的计算公式; 10min温度观测数据计算方法:在整10min的时间,使用60个温度采集数据为样本,剔除掉 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的算术平均值为温度的10min平均观测数据; 10min湿度、气压观测数据计算方法:与温度观测数据计算方法一致

观测数据文件类型包含原始采集数据文件和10min观测数据文件两种数据文件类型。存储符合 下列要求: 原始采集数据文件存储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的原始采集数据,原始采集数据文件格式 见附录A的A.1。 D 10min观测数据文件存储10min的风向、风速观测数据及统计数据(包括:10min风速标准 差、10min极大风速、10min最大风速)和整10min时的温度、湿度、气压观测数据等,10min 观测数据文件格式见附录A的A.2。

观测数据文件类型包含原始采集数据文件和10min观测数据文件两种数据文件类型。存储符合 下列要求: 原始采集数据文件存储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的原始采集数据,原始采集数据文件格式 见附录A的A.1。 D) 10min观测数据文件存储10min的风向、风速观测数据及统计数据(包括:10min风速标准 差、10min极大风速、10min最大风速)和整10min时的温度、湿度、气压观测数据等,10min 观测数据文件格式见附录A的A.2

OX/T 5592020

应符合下列要求: a)数据通信方式优先选择远程无线数据通信方式; b) 不具备远程通信能力的站点,可把数据存储在卡中,定期更换卡,从卡读取数据文件; 能够按照规定时次对10min观测数据文件进行传输; d)10 min观测数据文件传输间隔可设置.默认为24 h一次

QX/T559—2020

A.1原始采集数据文件格式

A.1.1文件格式结构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风能资源观测系统数据格式

个部分YC/T 146-2010 烟叶 打叶复烤 工艺规范,其中数据记录块为每分钟

表A.1原始采集数据文件基本参数记录块(文件头)

OX/T 5592020

原始采集数据文件基本参数记录块(文件头)(

QX/T559—2020

YY/T 1754.2-2020 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研究 第2部分:诱导糖尿病大鼠皮肤缺损模型min观测数据文件基本参数记录块(文件头)(续

min观测数据文件基本参数记录块(文件头)(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