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940-2018 智能变电站以太网交换机测试规范

DL/T 1940-2018 智能变电站以太网交换机测试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7.9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701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1940-2018 智能变电站以太网交换机测试规范

DL/T19402018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能够实现速率自协商、MDI/MDIX自协商,在各种模式下与网络测 通信正常,数据无丢失。

6.5.2.1发送功率

QYJX 0004S-2015 云南玖香鲜花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鲜花玛咖饮料图1电接口测试连接示意

发送功率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2搭建测试环境: 2)将光功率计设置到相应波长档位,在被测设备光接口输出端进行测量; 3)重复测试步骤2)完成所有类型的光接口测试。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光接口的光功率应符合DL/T1912一2018中5.3.1的规定

6.5.2.2光接口接收灵敏度

图2光功率测试连接示意

光接口接收灵敏度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3搭建测试环境: 2)将光功率计设置到相应波长档位; 3)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数据,同时调整光衰减器,在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监视 收到的数据,使被测设备处于丢顿和正常通信的临界状态; 4)断开光衰减器与被测设备的连接,将光衰减器接上光功率计测量光功率,记录当前光功率 计读数,该读数即为光接收灵敏度; 5)重复测试步骤1)到4)完成所有类型的光接口测试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光接口的光接收灵敏度应符合DL/T1912一2018中5.3.1的规定。

图3光接口接收灵敏度测试连接示意

DL/T19402018

DL/T19402018

6.5.2.3光接口工作波长

光接口工作波长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4搭建测试环境; 2)设置光谱仪测量范围为适当波长档位,与被测设备输出端口连接测量工作波长; 3)重复步骤2)完成所有类型的光接口测试。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光接口的工作波长应符合DL/T1912一2018中5.3.1的规定。

图4光接口工作波长测试连接示意

光接口工作波长测试递

调试接口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5搭建测试环境: 2)配置网络测试仪,由测试端口2向测试端口3发送带有不同源MAC地址的数据顿; 3)网络测试仪通过测试端口1向被测设备调试接口发送广播数据顿和目的MAC地址同测试 步骤2)中源MAC地址的数据顿,观察测试端口2和测试端口3的数据接收情况; 4)网络测试仪通过测试端口2向被测设备发送广播数据顿,观察测试端口1的数据接收情况。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2)中测试端口1接收不到数据; 2)测试步骤3)中测试端口2与测试端口3均接收不到数据; 3)测试步骤4)中测试端口1接收不到数据。

图5调试接口测试连接示意

告警接点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6搭建测试环境: 2)开启被测设备的供电电源,检查此时被测设备告警硬接点输出情况; 3)断开被测设备的供电电源,检查此时被测设备告警硬接点输出情况。 b)预期结果:测试步骤3)中,被测设备告警接点输出状态与测试步骤2)应不一致。

检查被测设备的结构及外观,包括机箱尺寸、接地、防锈蚀措施、端口与接线说明及指示灯、散

DL/T19402018

热方式等各项指标应符合DL/T1912 2018中5.3.2的要求,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及检验要求见表1

图6告警接点测试连接示意

表1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及检验要求

当被测设备配置双电源时,检查被测设备的几余电源配置: 只对其中一路电源进行供电时,另一路电源应不带电,且此时被测设备的功能应正常,性能 应符合DL/T1912—2018中5.5.1的要求; 同时对两路电源供电时,分别断开任意一路电源时,此时被测设备的功能应正常,性能应符 合DL/T1912—2018中5.5.1的要求。

图7交换机模型测试连接示意

数据顿过滤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8搭建测试环境: 2)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2和测试端口3线速发送数据顿,记录测试端口2

DL/T1940—2018

试端口3数据接收情况; 3)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2线速发送数据流量,其中包括正常背景流量及非法数 据流量(如FCS顿校验错误、超短顿、超长顿等); 4 配置被测设备端口1的MAC地址绑定功能,测试端口1发送两条数据流到测试端口2 其中数据流1的MAC地址为绑定MAC,数据流2的MAC地址为非绑定MAC。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2)中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和测试端口3都接收到数据且数据顿无丢失; 2)测试步骤3)中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接收不到非法数据流; 3)测试步骤4)中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能接收到数据1,接收不到数据流2。

6.8.3.1RSTP测试

图8数据顿过滤测试连接示意

被测设备应支持IEEE802.1W规定的RSTP标准协议,RSTP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9搭建测试环境: 2)所有环境交换机开启RSTP协议,设置被测设备为根节点; 3)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与测试端口2双向发送测试数据,负载率设置为95%,查看数据顿 的接收情况: 4)分别中断和恢复路径A、路径B和路径C,查看数据顿的发送和接收情况,记录总发送顿 数、顿丢失数和测试时间,计算环网恢复时间; 5)设置环境交换机1为根节点,重复测试步骤3)和测试步骤4)。 注:环网恢复时间(ms)=(顿丢失数/总发送顿数)×测试时间(ms)。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3)应无数据顿丢失; 2)测试步骤4)、测试步骤5)各中断的路径恢复后数据可恢复传输,

图9RSTP测试连接示意

6.8.3.2 HSR 测试]

DL/T19402018

被测设备应支持IEC62439一3规定的HSR协议,HSR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0搭建测试环境; 2)网络损伤模拟器1和网络损伤模拟器2分别加入0ms~300ms的随机延时; 3)被测设备开启HSR协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与测试端口2双向发送测试数据; 4)依次中断和恢复路径A和路径B,查看并记录数据顺的发送和接收情况: 5)依次中断和恢复环境交换机1和环境交换机2的供电电源,查看并记录数据顿的发送和按 收情况。 b)预期结果:测试步骤4)和测试步骤5)应无数据顿丢失

6.8.4.1站控层交换机网络管理

图10HSR单环测试连接示意

站控层交换机网络管理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1搭建测试环境,被测设备开启LLDP: 2)被测设备支持DL/T860时,通过被测设备调试接口,采用DL/T860协议对被测设备进行 网络管理: 3)通过被测设备调试口,分别利用SNMPV1、V2c、V3版本协议对被测设备进行网络 管理; 4)通过非调试口对被测设备进行连接,重复测试步骤2)、测试步骤3); 5)更改被测设备配置信息(如VLAN,IP等),并导出配置; 6)被测设备恢复出厂设置,查看并确认配置信息已恢复,导入测试步骤5)的配置。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2)能够对被测设备进行配置及管理,网管软件能够连接被测设备并进行信息管 理,网络管理功能至少应支持装置基本信息、装置配置信息、工作状态识别、端口数据量 统计、异常告警信息、网络拓扑发现及日志上传等; 2)测试步骤3)能够对被测设备进行配置及管理,SNMP网管软件能够连接被测设备并进行

站控层交换机网络管理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1搭建测试环境,被测设备开启LLDP: 2)被测设备支持DL/T860时,通过被测设备调试接口,采用DL/T860协议对被测设备进行 网络管理: 3)通过被测设备调试口,分别利用SNMPV1、V2c、V3版本协议对被测设备进行网络 管理: 4)通过非调试口对被测设备进行连接,重复测试步骤2)、测试步骤3); 5)更改被测设备配置信息(如VLAN,IP等),并导出配置; 6)被测设备恢复出厂设置,查看并确认配置信息已恢复,导入测试步骤5)的配置。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2)能够对被测设备进行配置及管理,网管软件能够连接被测设备并进行信息管 理,网络管理功能至少应支持装置基本信息、装置配置信息、工作状态识别、端口数据量 统计、异常告警信息、网络拓扑发现及日志上传等; 2)测试步骤3)能够对被测设备进行配置及管理,SNMP网管软件能够连接被测设备并进行

DL/T1940—2018

信息管理,SNMP网络管理功能至少应支持装置基本信息、装置配置信息、工作状态识 别、端口数据量统计、异常告警信息、网络拓扑发现及日志上传等,MIB及告警节点见附 录B 3)测试步骤4)不能对被测设备进行配置及管理; 4)测试步骤5)、测试步骤6)能够实现配置文件导出导入。

6.8.4.2过程层交换机网络管理

图11网络管理功能测试连接示意

过程层交换机网络管理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1搭建测试环境,被测设备开启LLDP; 2) 被测设备支持DL/T860时,通过被测设备调试接口,采用DL/T860协议对被测设备进行 网络管理: 3)通过非调试接口连接被测设备,重复测试步骤2); 4)更改被测设备配置信息(如VLAN,IP等),并导出配置; 5)被测设备恢复出厂设置,查看并确认配置信息已恢复,导入测试步骤4)的配置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2)能够对被测设备进行配置及管理,网管软件能够连接被测设备并进行信息管 理,网络管理功能至少应支持装置基本信息、装置配置信息、工作状态识别、端口数据量 统计、异常告警信息、网络拓扑发现及日志上传等; 2)测试步骤3)不能对被测设备进行配置及管理; 3)测试步骤4)、测试步骤5)能够实现配置文件导出导入。

6.8.5网络风暴抑制

网络风暴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测试步骤: 1)按图12搭建测试环境; 2)被测设备端口1分别开启广播风暴抑制、组播风暴抑制和未知单播风暴抑制功能; 3) 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构建4条数据流,分别为数据流1(广播顿)、数据流2(组播 顿)、数据流3(未知单播顿),数据流4(已知单播顿); 4)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按线速向测试端口2发送上述4条测试流,测试时间30s:

图12网络风暴抑制测试连接示意

5)记录不同数据流的接收情况,根据被测设备设置的抑制值计算实际的网络风暴抑制比率。 b)预期结果:能够实现网络风暴抑制功能且已知单播顿不受影响,计算实际抑制结果应符合 DL/T19122018中5.5.10的要求

6.8.6虚拟局域网VLAN

6.8.7优先级QoS

图13虚拟局域网VLAN测试连接示意

优先级QoS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8搭建测试环境: 2)设置被测设备为绝对优先级模式,测试顿长度为64B,测试时间为30s; 3)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与测试端口2分别构造4个不同优先级的数据流,并同时以线速向 测试端口3发送数据,记录测试端口3接收到的数据。 b)预期结果:最高优先级数据流总和不超过接收端口线速的情况下,最高优先级数据流无丢顿; 某优先级数据流存在丢顿的情况下,低于该优先级的数据流全部被丢弃

端口镜像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3搭建测试环境:

2)配置被测设备端口4为镜像端口,端口1和端口3为镜像源端口,镜像方式为输入和输出 同时镜像; 3)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与测试端口2双向发送负载为25%的数据顿,数据顿长度为64B, 测试端口3与测试端口2双向发送负载为25%的数据顿,数据顿长度为128B,测试时 间30S; 4)记录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4数据流的收发情况,判断镜像功能是否设置成功。 b)预期效果:测试步骤4)中测试端口4收到数据顿长度为64B的流量为50%,数据顿长度为 128B的流量为50%,且无丢顿、乱序、复制等现象。

6.8.9.1静态组播

静态组播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8搭建测试环境,按被测设备支持的最大容量配置静态组播地址表; 2)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按上述静态组播地址表建立组播组1,以及静态组播地址表之外的 组播组2,并向测试端口2发送包含组播组1与组播组2的数据流,测试端口3作为监视 端口; 3)记录测试端口2、测试端口3数据流的接收情况。 6) 预期结果:被测设备应支持基于组播MAC地址、VLAN号和端口的方式配置静态组播,支持 组播组数目应不小于512个。

6.8.9.2GMRP

GMRP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测试步骤: 1)按图14搭建测试环境; 2) 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测试端口4作为加入端口,测试端口2、测试端口5作为组播源 端口,测试端口3、测试端口6作为监视端口,被测设备与网络测试仪连接端口开启 GMRP功能,被测设备1与被测设备2之间连接的端口开启GMRP功能; 3)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与测试端口5分别发送组播流1与组播流2,负载流量各50%,且 组播组数量按被测设备支持的最大容量配置,应不小于512个; 4)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组播流1的加入报文,测试端口4发送组播流1的加入报文与 组播流2的加入报文,记录各端口数据流的发送与接收情况:

MRP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测试步骤: 1)按图14搭建测试环境; 2)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测试端口4作为加入端口,测试端口2、测试端口5作为组播源 端口,测试端口3、测试端口6作为监视端口,被测设备与网络测试仪连接端口开启 GMRP功能,被测设备1与被测设备2之间连接的端口开启GMRP功能; 3)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与测试端口5分别发送组播流1与组播流2,负载流量各50%,且 组播组数量按被测设备支持的最大容量配置,应不小于512个; 4)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组播流1的加入报文,测试端口4发送组播流1的加入报文与 组播流2的加入报文,记录各端口数据流的发送与接收情况:

GMRP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图14GMRP测试连接示意

DL/T19402018

5)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组播流1的离开报文,测试端口4发送组播流1的离开报文与 组播流2的离开报文,记录各端口数据流的发送与接收情况。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3)中,网络测试仪所有端口无法收到组播流量; 2)测试步骤4)中,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应收到全部组播流1的流量,测试端口4应收到 全部组播流1和组播流2的流量,测试端口3和测试端口6收不到数据; 3)测试步骤5)中,网络测试仪所有端口应无法收到组播流量。

6.8.10SNTP对时准确度

对时准确度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5搭建测试环境,SNTP时钟源与时间同步测试仪均同步于标准源,环境交换机透传 SNTP报文; 2)被测设备调试口配置为SNTP客户端,SNTP时钟源同步后作为SNTP服务器通过调试口 为被测设备授时; 3)被测设备调试接口配置为SNTP服务器,用时间同步测试仪测试被测设备授时的时间准确度。 b)预期结果:实测的时间准确度应符合DL/T1912一2018中5.5.12的要求。

6.8.11PTP时间同步

PTP时间同步测试方法及判定如下:

图15SNTP时间同步测试连接示意

a)测试步骤: 1)被测设备时钟类型为TC时,按图16a)搭建测试环境,被测设备时钟类型为BC时,按 图16b)搭建测试环境,网络损伤模拟器默认无网络损伤设置; 2)被测设备、PTP主时钟、PTP从时钟和时间同步测试仪配置相同的同步工作模式: 3)PTP从时钟同步至PTP主时钟并输出稳定的时间同步信号后,用时间同步测试仪测试PTP 主、从时钟间的时间偏差值,记录为t1; 4) 被测设备时钟类型为TC时,按图16c)更改测试拓扑,被测设备时钟类型为BC时,按 图16d)更改测试拓扑; 5)PTP从时钟同步至PTP主时钟并输出稳定的时间同步信号后,用时间同步测试仪测试PTP 主、从时钟间的时间偏差值,记录为t2,记录被测设备的状态信息; 6)计算t2一ti的值; 7)网络测试仪向被测设备分别发送背景流量和伪造PTP协议报文; 8)查看各种情况下PTP主、从时钟的工作状态,用时间同步测试仪测试PTP主、从时钟间 的时间偏差值,记录为3:记录被测设备的状态信息:

9)计算t3一t的值; 10)被测设备时钟类型为BC时,网络损伤模拟器分别模拟顿丢失、顿乱序、顿复制、链路延 时等网络异常情况; 11)重复测试步骤8)~9)。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6)中t2一t不应大于200ns; 2)测试步骤9)中t3一til不应大于200nS,且被测设备、PTP主时钟、PTP从时钟工作状态无 异常。

c)PTP时间同步测试连接示意图(TC)

6.8.12 流量控制

d)PTP时间同步测试连接示意图(BC)

图16PTP时间同步测试连接示意

流量控制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8搭建测试环境; 2)开启被测设备为基于组播MAC地址的流量控制功能,分别设置GOOSE、SV报文的流量 控制阀值为2Mbit/s和15Mbit/s; 3) 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3发送多路GOOSE报文,测试端口2向测试端口3发 送多路SV报文,负载均不超过50%,且每路GOOSE、SV流量应超过设置的阅值,记录 各路SV、GOOSE报文的接收情况; 4)更改GOOSE、SV报文的流量控制阀值,重复测试步骤3)。 b)预期结果:测试步骤3)与测试步骤4)中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3收到的每路GOOSE、SV流 量与配置的阈值一致。

6.8.13交换延时累加

SV交换延时累加测试方法及判定如下:

DL/T19402018

1)按图17搭建测试环境; 2)网络测试仪自环,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2发送随机顿长的SV报文,测得自环固有延时 ti(单位为ns); 3)配置所有测试端口工作于相同的速率模式(百兆/千兆); 4)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SV报文,保留字段中ART的值ART,为0x00; 5)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2发送SV数据流量,测试端口3、测试端口4和 测试端口5向测试口2发送背景流量,背景流量报文长度为1500B,报文优先级高于SV 报文优先级,所有流量总和为端口2的线速: 6)记录被测设备转发SV报文的延时为t2(单位为ns),解析接收的SV报文,根据保留字段 中ART的值ART2计算交换延时值t3(t=|ART2一ARTi|×8),计算被测设备交换延时累 加精度t[t=t3一(t2一t门,记录保留字段中OVF位的状态; 7)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SV报文的ART值ART,为0x001FFFFF,重复测试步骤 5)6); 8)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SV报文的ART值ART为0x00FFFFFE,重复测试步骤 5)6); 9)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SV报文的ART值ART,为0x40FFFFFE,重复测试步骤 5)6); 10)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发送CRC错误的SV报文,记录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的接 收状态; 11)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的速率模式与其他测试端口不同,重复步骤4)~9)。 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6)、7)中交换延时累加精度t不应大于200nS,OVF为0; 2)测试步骤8)、9)中ART应为0x40FFFFFF,且OVF为1; 3)测试步骤10)、11)中测试端口5不应收到SV报文。

V交换延时累加测试连

离线配置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8搭建测试环境: 2)将正确的典型全站配置CSD文件导入到DUT中,重新启动DUT,检查DUT的配置情况; 3)从DUT中导出CSD配置文件,通过配置工具检查DUT导出的CSD配置文件的正确性; 4)将与DUT相同端口配置的单装置CSD配置文件(CSD配置文件配置正确)导入到DUT 中,重新启动DUT,检查DUT的配置情况: 5)从DUT中导出CSD配置文件,检查配置文件情况:

DL/T1940—2018

6)将从DUT导出的CSD配置文件下 智该文换 作情况。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2)中DUT的配置应与CSD中的配置一致; 2)测试步骤3)中导出的CSD文件应与全站CSD文件中该交换机的配置保持一致; 3)测试步骤4)中DUT的配置应与CSD文件中的配置保持一致; 4)测试步骤5)中导出的CSD配置文件配置应与测试步骤4)中的CSD配置文件一致; 5)测试步骤6)中交换机应能正常工作且配置与CSD文件中的配置一致。

图18离线配置测试连接示意

吞吐量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9搭建测试环境: 2) 按照IETFRFC2544一1999规定的方法,配置网络测试仪吞吐量模式为全网状方式,测试 顿长度分别为64B、65B、128B、256B、512B、1024B、1280B、1518B,每个顿长测试时 间为60s; 3)记录不同顿长的吞吐量。 b)预期结果:整机吞叶量应等于端口速率 端口数量的乘积

6.9.2存储转发速率

存储转发速率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存储转发速率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图19吞吐量测试连接示意

1)按图20搭建测试环境; 2)按照IETFRFC2544一1999规定的方法,网络测试仪两个测试端口同时以端口线速互相发 送数据,测试顿长度分别为64B、65B、128B、256B、512B、1024B、1280B、1518B,每 个顿长测试时间为60s; 3)记录不同顿长在不丢顿情况下的最大转发速率。 预期结果:被测设备转发速率应等于端口线速

6.9.3地址缓存容量

图20存储转发速率测试连接示意

地址缓存容量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8搭建测试环境: 2)按照IETFRFC2889一2000规定的方法,配置被测设备三个端口分别为学习端口(测试端 口1),测试端口(测试端口2)和监视端口(测试端口3); 3)配置网络测试仪,由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2发送带有不同源MAC地址的学习顿,学习 的地址数目等于被测设备MAC地址缓存能力,测试顿长为64B; 4)配置网络测试仪,由测试端口2向测试端口1发送目的MAC地址为测试步骤2)中 MAC地址的数据顿,逐渐增大测试端口2向测试端口1发送带有不同MAC地址的数据 顿数,直到测试端口3接收到数据顿; 5)在测试端口3刚好收不到数据顿时,测试端口2发送的数据顿数即为地址缓存能力。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MAC地址缓存能力不小于4096个。

6.9.4地址学习速率

地址学习速率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8搭建测试环境; 2)按照IETFRFC2889一2000规定的方法,配置被测设备三个端口分别为学习端口(测试端 口1),测试端口(测试端口2)和监视端口(测试端口3); 3)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2发送带有不同源MAC地址的学习顿,发送数据 顿速率为被测设备最大地址学习速率,学习的地址数目等于被测设备地址缓存能力,测试 顿长为64B; 4)配置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2向测试端口1发送目的MAC地址同步骤2)中源MAC地址 的数据顿,测试的地址数目等于被测设备地址缓存能力。 b)预期结果:测试步骤4)中,测试端口3应接收不到数据顿,且被测设备的地址学习速率不应 小于1000个/s。

DL/T19402018

6.9.5存储转发延时

测试步骤: 1)按图20搭建测试环境; 2)按照IETFRFC2544一1999规定的方法,网络测试仪两个测试端口同时以线速发送数据, 测试顿长度分别为64B、65B、128B、256B、512B、1024B、1280B、1518B,每个顿长测 试时间为60s; 3)记录不同顿长下的存储转发延时,记录延时应包含最大延时、最小延时和平均延时。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在不同顿长下的平均延时不应大于10μs,被测设备开启交换延时累加功 能情况下的平均延时不应大于20us。

延时抖动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20搭建测试环境; 2)按照IETFRFC2544一1999规定的方法,网络测试仪两个测试端口同时以线速互相发送数 据,测试顿长度分别为64B、65B、128B、256B、512B、1024B、1280B、1518B,每个顿 长测试时间为60s; 3)记录不同顿长延时抖动,记录延时应包含最大延时抖动、最小延时抖动和平均延时抖动。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在不同顿长下延时抖动均应不大于1us。

顿丢失率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20搭建测试环境 2)按照IETFRFC2544一1999规定的方法,网络测试仪两个测试端口同时以线速互相发送数 据,测试顿长度分别为64B、65B、128B、256B、512B、1024B、1280B、1518B,每个顿 长测试时间为120s; 3)记录不同顿长时的顿丢失率。 b)预期结果:被测设备在不同顿长下的顿丢失率均应为0。

背靠背顿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20搭建测试环境; 2)按照IETFRFC2544一1999规定的方法,网络测试仪两个测试端口同时以线速互相发送数 据,测试顿长度分别为64B、65B、128B、256B、512B、1024B、1280B、1518B,每个顿 长测试时间为2s,重复测试50次; 3)记录不同顿长时的背靠背顿数。 b)预期结果:测试结果应满足厂家在产品标准中的定义。

队头阻塞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13搭建测试环境。 2)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与测试端口2以线速互相发送数据QJLTG 0007S-2016 吉林肽谷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牡蛎肽粉,测试端口3分别以50%的负载 流量向测试端口2和测试端口4发送数据;测试顿长度分别为64B、65B、128B、256B、 512B、1024B、1280B、1518B,每个顿长测试时间为30s。 3)记录测试端口3向测试端口4发送数据顿丢失率及存储转发延时。 b)预期结果: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4的顿丢失率为0且无附加延时。

通信安全测试步骤及预期结果如下: a)测试步骤: 1)按图21搭建测试环境: 2)在被测设备上分别配置管理员用户及普通用户,并设置密码; 3)通过配置管理工具对被测设备分别以管理员用户身份及普通用户身份进行登录,分别对操 作日志和安全日志进行查阅、修改及删除操作; 4)网络测试仪测试端口1向测试端口2线速发送数据流量,测试端口3向被测设备管理地 址分别以线速发送ICMP数据包、TCPSYN数据包、ICMP回应请求(EchoRequest)数 据包。 b)预期结果: 1)测试步骤3)中被测设备应符合DL/T1912一2018的5.6中相应要求;

图21通信安全测试连接示意

被测设备功率消耗采用伏安法进行测量,测量被测设备在全端口线速转发下的整机功耗应 L/T1912—2018中5.7规定值。

按照GB/T14598.3一2006的要求DB52T 999-2015 绿宝石茶专属茶园栽培技术规程,绝缘电阻的测量应在以下部位进行: a)每个电路与外露导电部分之间(每个独立电路的端子连接在一起); b)独立电路之间,每个独立电路的端子连接在一起。除非很明显,独立电路由制造商进行描述。 当具有相同绝缘电压的电路对外露导电部位测量时,这些导电部位可以连接在一起;测量电压应 直接施加于端子;应施加500V的直流电压并达到稳定值至少5s后测量直流电阻。 检查被测设备在试验后应正常工作,性能指标符合DL/T1912—2018中5.5.1的要求

DL/T19402018

DL/T19402018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