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166.2-2017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

QGDW 10166.2-2017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194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GDW 10166.2-2017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

Q/GDW10166.2—2017明周边道路和站内道路情况,是否满足大件运输及施工需要。4.3主要技术方案包括电气主接线、主要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型式、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系统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他二次系统、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建筑方案等。4.4通用设计应用对应标准化成果应用目录,说明通用设计应用情况,并填写成果应用表(见表1);对通用设计方案的选用,需论述其适应性依据;设计方案与通用设计方案有差异时,应详细说明差异情况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必要时进行方案比选。4.5通用设备应用对应标准化成果应用目录,说明通用设备应用情况,并填写成果应用表(见表1)。未采用通用设备时,应说明理由,必要时进行经济技术比较,表1变电站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成果应用表电压等级主变台数及容量(MVA)工程概况出线规模(高/中/低)变电站类型(地上/地下:户内/户外/半户内)配电装置类型A:GIS;C:瓷柱式;电气主接线是否符合通用设计技术导则(是/否)高压侧配电装置模块编号配电装置设计中压侧配电装置模块编号主变及低压侧配电装置模块编号A:直接采用通用设计方案;B:受外部环境影响,户外站采用同一通用设计方案基本模块合理拼接:C:受外部环境影响,户内站采用通用设计基本模块合理拼接;总平面设计D:户外站采用不同通用设计方案基本模块合理拼接:E:采用通用设计基本模块拼接,技术性能指标低于同规模通用设计方案:F:未采用通用设计方案、模块。系统集成硬件整合度A:保护信息子站系统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后台整合:B:智能辅助控制系统与设备状态检测系统后台整合;二次系统设计C:110kV及以下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过程层采样值组网(点对点方式/网络方式)站用蓄电池、通信蓄电池是否一体化(是/否)围墙内占地面积(hm2)A:低于或等同通用设计中同等规模:B:其它土建设计总建筑面积(m2)A:低于或等同通用设计中同等规模;B:其它设备编号通用智能化配置主变压器A:主IED;B: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C:预留特高频传感器及测试接口:设备D:无开关设备高压侧设备编号4

Q/GDW 10166.22017

DB37T 2307-2013 长蛸(种质)表2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推荐方案)

Q/GDW 10166.22017

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电力系统现状及系统发展规划。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规模 和设备参数等进行校核,如有重大变化时 应提出相应的论证报告

5. 2. 1 主变规模

变电站远期、前期、本期主变规模

变电站远期、前期、本期主变规模

5. 2.2 出线规模

变电站各电压等级远期、前期、本期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

5.2.3无功补偿装置

远期、前期、本期低压侧装设的无功补偿装置(并联电容器及其他型式补偿装置),说明其型式、组 数、分组容量和总容量等。

5.3.1主要电气参数的确定应满足通用设备的选用要求,若不满足应重点论述。 5.3.2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包括容量、台(组)数、绕组数、接线组别、额定电压比、调压方式(有 载或无励磁、调压范围、分接头档位数)及阻抗参数等选择。 5.3.3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 5.3.4说明各电压等级母线通流容量,相关电气设备额定通流容量。 5.3.5提出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结果,包括电力系统(投产年限)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电 力系统中期或远景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 5.3.6提出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变压器中、低压侧出线电缆、架空线路的规格及长度。 5.3.7对与高电压、大容量输电线路同杆架设的线路,必要时应计算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 5.3.8必要时有关部门应对谐波含量及限制措施作专题研究。

表3电力系统部分图纸目次

5.4.2电力系统专业的图纸深度要求如下

5.4.2电力系统专业的图纸深度要求如下:

电力系统现状地理接线图:表示现有主要电厂、变电站、电网的连接方式;主干线的走向、导 线截面和长度。 b) 电力系统远景地理接线图:表示出与本工程设计方案有关的本期及规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 C 变电站投产年电力系统地理接线图:表示出与本期工程投产时间内和设计方案有关的本期及规 划电厂、变电站和线路等。

Q/GDW10166.22017

5.5.1电力系统计算项目见表4,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一般只引述 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表4电力系统计算项目目次表

5.5.2相关设计、计算应给出明确的边界条件,如:变电站各电压侧的负荷、交换功率、运行方式、 线路杆塔参数等。电力系统部分的计算书深度要求如下: a)远期、近期归算至相关母线的系统阻抗: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归算出近期、远期归算至相 关母线的系统阻抗,其中近期系统阻抗主要针对改扩建工程。 b)同杆架设线路的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应列出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的计算结果。

6.1.1简述变电站远期、本期建设规模。(包括主变压器容量和台数、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无功补偿 装置的容量、台(组)数)。对改扩建工程应分别说明工程远期、前期和本期建设规模。 6.1.2电气主接线方案应与通用设计及输变电工程“两型三新一化”建设技术要求一致。说明选用的 通用设计方案,未采用时说明理由。 6.1.3论述电气主接线方案(包括各级电压远期、本期接线),必要时应分析论证分期建设方案过渡方 式。主接线优化应提出比选方案。 6.1.4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如需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或小电阻接地方式的,应计算出线 电容电流,论述其装设的必要性

6.2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6.3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Q/GDW10166.22017

.3.1论述客级电压电气1 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 5.3.2提出变电站电气设备外 串的型式和片数选择

6.4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6.4.1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规划、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

6.4.1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规划、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 6.4.2说明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电气总平面方案设计应与通用设计及输变电工程“两型三新一化” 建设技术要求一致,说明选用的通用设计方案及适应性依据,未采用通用设计时应说明理由。必要时进 行方案论证比选

6.4.3说明各级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间隔配置及远近期结合的合理性。 6.4.4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措施

6.5.1说明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必要时进行可靠性论述。 6.5.2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结果。 6.5.3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6.5.4说明工作照明应急照明、检修电源和消防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所的照明及其控制 方式。当选用清洁能源为照明电源时,应说明供电方式,论证其必要性及经济合理性。 6.5.5站外电源引接方案设计应在工程设计时同步完成,包括线路及对侧变电站相关的扩建内容。提 交的设计文件深度应满足初步设计深度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方案说明、系统接线、路径描述、主要设备 材料选择等,

6.6.1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5.6.2提供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况,说明接地材料选择、便用年限、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 及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计算结果,需要采取的降阻、防腐、隔离措施方案及其方案间的技术经济比 较。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宜进行专题论证。说明二次设备的接地要求。 6.6.3改、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地网进行校验。

6.7.1说明站区光缆、电缆设施型式及尺寸,光缆、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

5.7.1说明站区光缆、

6.8电气一次部分图纸

6.8.1电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5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6.8.1电气专业图纸可参考表5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5电气一次部分图纸目次

Q/GDW 10166.22017

6.8.2电气一次部分的图纸深度要求如下

a)电气主接线图:电气主接线应反映本期及远期接线(改、扩建工程还应反映现状接线)。前期、 本期及远期预留部分应加以区分。应表示主变压器接入各级电压母线的方式。表示各级电压的 电气接线方式以及设备配置情况,表示中性点接地方式及补偿设备。标注图中设备主要技术规 范和导体的型号。各级电压出线回路应标注名称、相序,母线应标注名称。 6) 电气总平面布置图:电气总平面布置图应反映本期及远期平面布置(改、扩建工程还应反映现 状)。现状、本期及远期预留部分应加以区分。应表明主要电气设备、站区建(构)筑物、光缆 电缆设施及道路等的布置。应表示各级电压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进出线(包括电缆)排列。 母线和出线宜标注相序,同名双回线路应核对两端对应的间隔编号顺序。应表明方位、标注位 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说明及图例。 C) 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平断面图:应表示出配电装置的布置(包括设备、构架、母线等各设施的安 装布置,以及导线引接方式)。平面布置图应表示进出线排列及间隔配置;表示通道、走廊等 设施。高型配电装置应分层表示。断面图应按不同类型间隔出图,并表明设备安装位置、尺寸、 标高、导线引接方式、电气距离校验等(常规配电装置可只出代表性断面),且宜有本间隔的接 线示意图, d 站用电接线图:应表示站用工作电源的引接方式。应表示站用母线的接线方式。标注开关柜型 式、回路名称、主要设备及元件规范等。 e 全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应表示需要进行保护的电气设备、建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并标注其高 度。应表示避雷针(线)的布置位置,并标注其高度。应绘出对不同保护高度的保护范围。宜将 保护范围计算结果列表于图中

6.9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9.1电气一次部分计算项目见表6,具体工程可视需要增减。计算书底稿不列入设计文件, 述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但必须存档妥善保存,以备查用。

表6电气一次部分计算项目目次

6.9.2电气一次部分的计算书深度要求如下

a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接线、运行方式及 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对导体和电器的动稳定、热稳定以及电器的开断电 流应进行选择计算和校验,并列出选择结果表。导体和电气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现行的《导体 和电气设备选择设计技术规定》及通用设备的要求。本项计算的成品应包括短路电流计算阻抗 图、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表和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 b) 站用电负荷及站用变压器选择:应进行站用电负荷统计和计算,并编制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 容量选择表。 c)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应进行导体的电气及力学计算。应符合现行的规程规定的要求。

Q/GDW 10166.22017

d 配电装置的电气校核计算;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配电装置间隔宽度、构架的高度、宽度、母 线最大弧垂以及各种状态的电气净距进行校验。 接地计算:应计算接地电阻、接地装置截面、接触电位差、跨步电位差,并说明需采取的保护 措施。 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应进行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由于负荷 的不确定性计算困难时,可提供估算值及估算依据。根据计算结果选择消弧线圈容量或接地电 阻阻值。 g 防雷保护范围计算:计算结果列入防雷保护范围图。 1 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计算:视方案比较需要进行。一般宜对技术和经济作综合性比较,并列 表表示。对重大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应做到概算深度

7.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简述一次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简述一次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7.1.2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包括配置、通道使用情况、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间 分析。

7.1.3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论述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提出与本工程相关线路保 护、母线保护、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系统等的配置方案。对于系统继电保护配置的论述做 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a)对于线路改接(或π接),当对侧保护需要调整时,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设备配置或改造方案。应 分析本站的保护与对侧变电站保护的适应性。 b) 需明确各种类型保护采样、跳闸等报文传输方式。 ) 需明确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或保护、测控独立配置。 d 提出故障录波、保护及故障信息子站、网络记录分析系统的具体配置方案。 e) 对于改扩建工程,提出系统继电保护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设计方案,说明继电保护设备通 信规约要求,对于改扩建变电站,新配置继电保护装置规约与原有保护装置不一致时,应提出 解决方案。

7.1.4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提出110(66)kV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配置方

7.1.5 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系统继电保护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应包括: 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通道组织、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 b) 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 保护对不同类型互感器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

Q/GDW10166.22017

c提出继电保护对过程层设备的接口要求

7.2.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相关的调度控制系统、调度数据网络及安全防护、电能量计量(费)系统等的现 在问题。

7. 2. 2 远动系统

明确变电站调控关系,提出远动系统配置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及远动信息采集范围和传输要求。

7.2.3电能计量系统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及非关口计量点设置 原则,明确关口表、非关口表和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配置方案,明确电能计量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方式, 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求。明确电能表接口类型,提出计量关口点对互感器的要求,当采用 电子式互感器时,应论述计费关口表适应性及精度要求。当采用数字接口电能表时,提出过程层SV数据 传输要求。

7.2.4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设备

根据相关调度端调度数据网络总体方案要求,分析本工程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 数据网络接入设备配置要求、网络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

7.2.5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根据相关调度端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分析本工程各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交换、信 安全隔离和安全监测的要求,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及安全监测方案、设备配置要求及示意图 服务器、工作站、网关机、交换机等的网络安全监测要求。

7.2.6电能质量监测

7.2.7 相关调度端系统

根据电网二次系统规划及可研结论,结合本工程建设情况、如需完善和改造相关调度端主站 步设计阶段应根据合同要求同步开展相关单项工程设计,提出设备配置方案和投资概算。

7. 3. 2通道要求

根据调度组织关系、运行管理模式和电力系统接线,提出线路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 关信息系统对通道的要求,以及变电站至调度、运行维护等单位的各类信息通道要求。

7.3.3系统通信方案

根据通信现状和方案,进行变电站通道组织

7.3.5站内通信方案

7.3. 6配套通信工程

段应同步开展通信单项工程设计,提出完整的初

7.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Q/GDW 10166.22017

依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是否按照调控一体化设计等,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总体配置要求 及主要技术原则。

.4. 2 监测、监控范围

概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监测、监控范围

7. 4. 4 设备配置

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备配置方案,包括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过程层 设备、网络设备等,具体说明: a)站控层设备:含监控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数据通信网关机、综合应用服务器及网络打印机等、 b) 间隔层设备:含保护、测控、计量、录波、网络记录分析等。 c)过程层设备:含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 d)网络设备:含站控层/间隔层网络交换机、过程层网络交换机等

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基本功能及高级应用实施方案和配置要求,根据需要,提出顺序控制功 方式。需要主站端系统配合实现时, 应提出相应接口要求

7.4.6 与其它设备接口

Q/GDW 10166.22017

对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其它设备的接口,应做如下说明: a 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电能量采集处理装置、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以及站内其它智能装置等的接口要求形式和技术要求, 对于改扩建工程需改造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时,主要方案应根据可研结论确定。初步设计阶段应 按照合同要求同步开展相关专项 提出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7.5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7.5.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必要时,简述与元件保护相关的一次系统概况和特点;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元件保护现状,包括配 置、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7. 5. 2 保护配置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要求,论述元件保护(主变压器、站用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等) 配置方案,包括: a)需明确元件保护采样、跳闸、等报文传输方式。需明确保护、测量、计量是否采用一体化装置 b)明确主变非电量保护、启动风冷、闭锁调压等功能的实现方式。

7. 5. 3 自动装置

根据需要,提出高低压开关备自投、站用电备自投、低压无功投切等自动装置配置方 低压减载等功能实现方式。

7.5.4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元件保护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应包括: a)提出元件保护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方案,与过程层设备接口方案, 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主变各侧采用不 同类型互感器时,应论述保护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

7.6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7. 6. 1直流电源系统

对于直流电源系统方案,应做如下描述: a) 根据变电站管理模式、地理位置和二次设备布置,提出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电压选择、系统接线 方式、配置方案。 b) 根据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统计全站负荷,按事故放电时间计算蓄电池组容量,提出直流蓄电池 组、充电设备配置方案。

7.6.2不停电电源系统

7.6.3直流变换电源系统

根据站内通信等其他二次设备需求,说明直流变换电源系统接线方式、配置方案及容量选择 7其他二次系统

7.7.1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Q/GDW 10166.22017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设计方案,包括与站内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的各类设备对时方案和接口 时钟和扩展时钟的屏柜配置要求。当采用网络对时方案时,应论述其同步精度要求、对交换机的 具体实施方案。说明时钟同步系统设备布置方案和电源要求。

7.7.2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应遵循Q/GDW534相关规定,并作如下描述: a 根据变电站内设备状态监测范围、参量及配置方案,论述后台系统的功能要求及与前置IED 装置的接口要求。 b) 说明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功能、设备配置,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的传输信息、规约、通道要求, 以及对主站端的接口要求

7. 7.3 辅助控制系统

对于辅助控制系统方案,应做如下描述: a 辅助控制系统功能:明确辅助控制系统的整体构架及功能。辅助控制后台系统功能,应论述包 括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火灾报警、主变消防、采暖通风、照明、给排水等在内的辅助控制后 台系统功能,说明各子系统间联动配合方案、设备配置,提出与站内一体化监控系统信息传输 及接口要求,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系统传输通道要求,以及对主站端接口要求。 b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全站图像监视子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功能、监视范围、设备配置 原则及数量。提出视频图像信号远传方案、带宽要求。说明变电站的安全警戒设计方案。 火灾报警子系统:包括系统结构、探测区域、探测器及控制模块布置原则、布线要求,明确设 备数量。提出火灾报警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动方案。 d 环境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监测范围、传感器及控制器配置 原则,明确设备数量。

7.7.4光/电缆的选择

说明各安装单位的光/电缆配置、选型及其配套设施。对预制光/电缆的说明其使用范围及预制

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

结合变电站内不同电压等级主接线型式,根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和计量装置要求,论 术变电站内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的选择配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相数配置 二次绕组数量、准确级及容量等参数的选择等。也可以图纸型式表示。

7.7.6二次设备的接地、防雷、抗干扰

根据变电站内二次设备的布置方式 及抗十优借施。

7.8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及布置

7.8.1根据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及Q/GDW11152的规定,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模块划 分方案进行论述。 7.8.2结合一次设备布置型式,论述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布置方案,包括公用二次设备室模块化二 次设备、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及预制式智能控制柜等。

Q/GDW 10166.22017

7.8.3论述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布置位置、所布置的设备名称、间距、通道尺寸等;应标明本期、 远景、预留屏位的位置、用途及数量。 7.8.4根据二次系统技术方案,按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过程层设备、网络设备、其他二次设备 分别论述二次设备组柜方案,应论述过程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智能组件布置方案。 7.8.5简要说明模块化二次设备屏柜的柜体基本要求。 7.8.6说明二次设备室及预制舱二次组合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7.8.7简要说明预制舱组合二次设备材料的选择、“即插即用”实现方案及舱内辅助设施的设计方案 及技术要求,说明采用前显示、前接线的柜体的基本要求。 7.8.8简要说明预制式智能控制柜材料的选择、“即插即用”实现方案及技术要求等。

DB51T 1065-2010 泽泻生产技术规程7. 9. 1二次部分图纸目次

系统及电气二次图纸目次可参考表7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7二次部分图纸目次

7.9. 2图纸深度要求

系统及电气二次的图纸深度要求如下: a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应按推荐的电气主接线方案示意线路、母线等保护设备配置方案YZ/T 0158-2017 快件航空运输信息交换规范,含保 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接线方式等。 b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配置图: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站控层设备(含主机兼操作员工作 站、数据通信网关机等)、间隔层(含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安全自动装置等)、过程层设备 (含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设备之间网络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与保护、监控、电能量等其他 外部系统的接口及二次安全防护设备,与一次设备状态监测、智能辅助控制等站内其他系统的 接口及二次安全防护设备,打印机、显示器等设备的配置。应表示全站时钟系统的结构,主时 钟系统与各二次设备的连接及接口类型要求示意图

Q/GDW 10166.22017

c)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应示意变电站二次各应用系统的安全分区,根据信息交 换需要进行互联情况部署防护设施, d 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网络配置图: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电压等级的过程层从过程层设备、 网络设备至间隔联系结构示意图。 e 元件保护配置图:应表明元件保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等。 f 各电压等级互感器二次绕组配置图:应表明各电压等级的互感器、合并单元至间隔层设备间联 系结构示意图。可与一次主接线合并出图。 g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接线图:应表示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所涵盖所有设备的参数、数 量及接线方式等。说明一体化电源监控装置的监控范围、与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方式。 h)二次设备室屏位布置图:应表示站内各二次设备室模块(包括:站控层模块、直流电源模块、 通信模块、蓄电池模块等)布置位置、所布置的设备名称、间距、通道尺寸等;应标明本期、 远景、预留屏位的位置、用途及数量。 1 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屏位布置图:应表示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布置位置、所布置的设备名 称、间距、通道尺寸等;应标明本期、远景、预留屏位的位置、用途及数量。 1 时钟同步系统示意图:应表示全站时钟系统的结构,主时钟系统与各二次设备的连接及接口类 型要求示意图,可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图合并出图。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配置图:应表示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各类设备配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需 要时说明至远方主站的传输通道、规约要求。 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前所在地理位置有关电通、区域、省、 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的通信现状图。 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后,变电站所在地与电通、区域、省、地光 纤、微波等通信网络互联的组网方案。 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应根据变电站出线、表明线路载波、结合加工设备等设计方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