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7241-2018 惰化防爆指南

GB/T 37241-2018 惰化防爆指南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37241-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5476
VIP资源

GB/T 37241-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37241-2018 惰化防爆指南

5.3.1真空惰化应采用以下步骤

GB/T372412018

切断系统与其他设备和大气的通道,确保系统密闭; 抽真空至设定的真空度; c) 向系统充人惰性气体直至系统内压力达到常压; d 重复步骤a)~c)直至系统内氧浓度达到设计的氧浓度。 3.2真空情化前宜进行真空泄漏测试,确保被保护系统的气密性。 3.3设备的泄压装置应能承受 计算公式参见附录C中的C.2

5.4吹扫情化/通流情化

5.4.1窄长的设备或管道应从一端通人惰性气体GB/T 15860-2011 激光唱机通用规范,同时从远离端排出混合气体,并在周围采取预防人 员室息的措施。

a)一端为情性气体人口,另一端为出口的无分支的管道,F三1; b) 惰性气体人口和出口位于无分支设备两端,且相距较远时,F=2; 惰性气体人口和出口相距比较近时,F取值3~5。 5.4.3被保护系统正常运行时,宜通过评估循环风量和漏风率来调控情化气体流量,确保所需的情化 气氛;短时间停产时,宜采用较小的情化气体流量维持被保护系统的情化气氛

5.1置换过程中应缓慢充入,避免情性气体与被保护系统内气体混合。 .2惰性气体比被保护系统内气体轻时,情性气体入口应位于被保护系统上部位置,反之位于下 置,且情性气体人口应远离放散口

5.6维持情化环境要求

5.6.1应采用连续氧浓度监测或间断氧浓度监测确保被保护系统氧浓度不超过最大允许氧浓度,并及 时补充情性气体。 5.6.2设备与大气相通时应避免形成空气对流。 注:如设备受热、被保护系统内气体密度与大气密度差别较大时,可导致设备内空气对流 5.6.3采用吹扫情化或置换惰化时,应避免空气通过放散口进入,惰性气体充入速率计算公式参见附 录D。 5.6.4放散管(口)存在爆炸风险时,放散管应能承受爆炸压力,且应采取隔爆措施

5.6.1应采用连续氧浓度监测或间断氧浓度监测确保被保护系统氧浓度不超过最大允许氧浓度,并及 时补充情性气体。 5.6.2设备与大气相通时应避免形成空气对流。 注:如设备受热、被保护系统内气体密度与大气密度差别较大时,可导致设备内空气对流 5.6.3采用吹扫惰化或置换惰化时,应避免空气通过放散口进入,惰性气体充入速率计算公式参见附 录D。 5.6.4放散管(口)存在爆炸风险时,放散管应能承受爆炸压力,且应采取隔爆措施

5.7.1液体和气体进料时,应避免空气进人被保护系统。 注:如液体进料时用泵从液体容器中抽取液体,或高位重力液体加料或真空抽取液体等。 5.7.2固体进料时,应在加料人口处采用双阀(门)设计,粉体双联阀进料参见附录E。固体物料流量较 大(无法采用双阀设计)采用开放式溜槽进料时,应采取惰化及其他爆炸防护措施,且防止人员室息。 5.7.3开口设备填料时应维持连续吹扫情化,且采取必要的人员防护措施,容器内氧浓度计算公式参 见附录F。 5.7.4设备置换情化时,应在并口部位设置局部通风系统,以降低工况环境人员室息风险 5.7.5应依据装料方式和系统防护等级要求等,确定被保护系统的惰性气体流量。 注:如开口容器的氮气流量维持管道末端0.3m范围内氧气含量的体积分数为5%以下

/.1液体和气体进料时,应避免空气进入被保护系统 注:如液体进料时用泵从液体容器中抽取液体,或高位重力液体加料或真空抽取液体等。 7.2固体进料时,应在加料入口处采用双阀(门)设计,粉体双联阀进料参见附录E。固体物料流量较 大(无法采用双阀设计)采用开放式溜槽进料时,应采取惰化及其他爆炸防护措施,且防止人员室息。 7.3开口设备填料时应维持连续吹扫情化,且采取必要的人员防护措施,容器内氧浓度计算公式参 附录F。 7.4设备置换情化时,应在开口部位设置局部通风系统,以降低工况环境人员室息风险。 7.5应依据装料方式和系统防护等级要求等,确定被保护系统的惰性气体流量。 注:如开口容器的氨气流量维持管道末端0.3m范围内氧气含量的体积分数为5%以下

5.8.1系统卸料作业时,应避免空气进人被保护系统。

5.8.2液体卸料时,应确保被保护系统内情性气体的供应流量不低于液体的体积排出量。 5.8.3固体卸料时,应采取措施避免空气进人被保护系统。 注:如回转阀(星型阀)卸料时避免旋转阀吸人空气, 5.8.4应采取预防空气进入放散管的措施,惰性气体的流量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5.8.2液体卸料时,应确保被保护系统内情性气体的供应流量不低于液体的体积排出量。

液体卸料时,应确保被保护系统内情性气体的供应流量不低于液体的体积排出量。 .3固体卸料时,应采取措施避免空气进人被保护系统。 注:如回转阀(星型阀)卸料时避免旋转阀吸人空气, 4应采取预防空气进入放散管的措施,惰性气体的流量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

5.1.1情化系统应由情性气体供给装置、氧浓度探测器(在线氧浓度探测器或便携式氧浓度探测仪) 监测控制组件(主控制器、紧急报警控制器)和供气管道等组成。氧浓度探测器应能有效地探测惰化防 护区的氧浓度,控制组件在惰化防护区氧浓度达到动作氧浓度时,应能自动和(或)手动启动供气装置, 并应有相应的报警

6.1.2惰化系统设计应包含以下因素

a) 被保护系统运行的最大充许氧浓度; 被保护系统的工艺、温度、压力和原料加工处理等参数; c) 情性气体供给源及设备安装; d) 惰性气体与工艺过程相容性; e) 操作控制; f) 维修、检测和测试; 惰性气体泄漏的个人防护; h) 呼吸防护装备(如氧呼吸器); 设备泄漏和通风漏气的惰性气体补给能力。 注:工艺设备化实例参见附录G。

a)被保护系统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b)关键设备设施的危险类型、火灾风险程度, 6.1.4 监测和控制被保护系统氧浓度的相关数据信息应整理归档,主要包含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a) 监测和控制目标; b) 工艺装置监控区; c) 工艺设备参数(包括容积、直径和耐压能力等)、设备布置间距及高度等: 启动、运行、停止以及短时运行和紧急关停等工艺过程的参数变化,主要包括流量、温度、压力 氧浓度等; 工艺流程图及说明; 工艺区环境温度; 工艺联锁控制装置。 6.1.5 应定期开展被保护系统的安全巡检和安全检查,情化系统操作人员应经专门的培训,方可上岗。 6.1.6惰性气体用于吹扫火炬或焚烧炉前的可燃性物质收集管线时,应设置防回火措施或回火保护 措施。 6.1.7对于气体输送前需要连接的管线,例如槽车等,应在输送前将被保护系统先吹扫至极限氧浓度 之下,或者在连接处附近位置设置回火保护设施。 6.1.8对于可能生成硫化亚铁等其它易于自燃物质的设备,如果设备维持在低氧浓度环境下运行,应 采用防止自燃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a)被保护系统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6.1.9被保护系统的情性气体流量、情化时间和情化次数参见附录C计算确定。 6.1.10情化系统防护区内应设置防止人员室息的警示信号和警示标识

GB/T372412018

6.2.1被情化保护系统的情性气体最小供给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惰性气体的最小供给流量不应小于被保护系统正常运行的物料排出体积量; b) 被保护系统温度和压力变化导致的真空状态,应由足够量的情性气体及时补偿供给: c) 惰性气体供给量不应小于a)和b)计算的最大供给流量,且应控制被保护系统良好运行的温度 和压力状态。 6.2.2 应保持被保护系统内部混合气体的均匀性,确保该系统内部任何位置的氧浓度低于最大允许氧 浓度,并留有一定的安全裕量。同时,应综合分析评估以下要素: a) 惰化方式; 被保护系统性气体的入口位置; c) 被保护系统混合气体的排放位置; d)入口位置惰性气体的压力、温度和流量; 排放气体的流量。 6.2.3应保证被保护系统最远端的惰化状态满足系统运行安全要求。 注:如增大情性气体人口的孔径和供给压力等。 6.2.4 应检测被保护系统距离惰性气体入口最远端部位的氧气浓度,以验证被保护系统的惰化程度 设有闭口分支的被保护系统,还应检测相关点的氧气浓度。 6.2.5惰性气体进入被保护系统前应与工艺温度相匹配。 6.2.6被惰化保护系统内的露点不应低于运行环境温度。 注:通人情性气体可能导致被保护系统内温度降低。 5.2.71 惰性气体的储存设备和压力管道应符合工艺设备和管道设计要求。 6.2.81 惰性气体管道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惰性气体压力超过103kPa时,管道系统应按压力管道设计; b) 应设置过滤或其他类似措施,预防杂物进人管道关键部件,如调压器、阀门和仪表等; c) 应采用必要的除湿措施; 主管分支点应设置手动关闭阀; e) 应采取防止情性气体管路被污染的措施,如设置单向阀和(或)止回阀等; f) 不应与其他系统管道交叉连接; g) 应定期清理管道; h) 管道泄压口应通向安全区域,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道路

6.3情化系统监测控制

6.3.1应采用连续氧浓度监测或间断氧浓度监测,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确保该系统正常运行氧浓度低 于最大允许氧浓度或设定的安全裕量浓度。 6.3.2根据实际的惰化应用,应采取包括多点氧浓度监测和多种监测方法的穴余监测措施。监测措施

系统复杂程度; b) 系统偏离设定氧浓度的出现频率; c) 被保护系统内有效点火源的出现频率; d) 测量和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3.4间断氧浓度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1 初次运行时应检验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正常运行过程应定期校验系统氧浓度; b)J 应监测被保护系统惰性气体的压力或流量,且确定监测参数与氧浓度的关联性,以设定报警阈 值、手动或自动启动保护措施或紧急停车设施等; C) 连续监测惰性气体压力或流量时,应保证物料输送或装卸,以及密封不严导致空气进人的惰性 气体损失量得到及时补偿; d) 被保护系统设备容积变化时,应重新校验该系统惰化状态的氧浓度。 5.5 被保护系统氧浓度应控制在极限氧浓度(LOC)之下,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设定系统安全裕量应根据以下因素:氧浓度的波动情况、检测和控制设备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和后果损失程度, b 被保护系统氧浓度的安全裕量宜设定为三级(见图1),惰化区位于安全裕量2和安全裕量3

图1被保护系统情化氧浓度安全裕量设定

c 设备的最大允许氧浓度MAOC,结合工艺过程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通常比极限氧浓度LOC 低2个百分点。 d) 被保护系统连续氧浓度监测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应按以下原则确定:最大允许氧浓度 MAOC不低于体积分数为5%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应至少低于该值2个百分点;否则, 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不应超过系统最大充许氧浓度MAOC值的60%。该原则不适用于部 分氧化工艺,应根据工艺实际条件确定氧浓度安全裕量。 e 被保护系统间断氧浓度监测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应按以下原则确定:被保护系统最大允 许氧浓度MAOC不低于体积分数为5%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不应超过系统最大充许氧 浓度MAOC值的60%;否则,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不应超过系统最大充许氧浓度MAOC 值的40%。同时,应定期校验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常压储罐和低压储罐的气体密封蒸气空 间可不监测系统氧浓度,如氮封

C 设备的最大允许氧浓度MAOC,结合工艺过程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通常比极限氧浓度LOC 低2个百分点。 d) 被保护系统连续氧浓度监测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应按以下原则确定:最大允许氧浓度 MAOC不低于体积分数为5%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应至少低于该值2个百分点;否则, 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不应超过系统最大允许氧浓度MAOC值的60%。该原则不适用于部 分氧化工艺,应根据工艺实际条件确定氧浓度安全裕量。 e 被保护系统间断氧浓度监测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应按以下原则确定:被保护系统最大充 许氧浓度MAOC不低于体积分数为5%时,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不应超过系统最大充许氧 浓度MAOC值的60%;否则,系统停机氧浓度TPSS不应超过系统最大充许氧浓度MAOC 值的40%。同时,应定期校验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常压储罐和低压储罐的气体密封蒸气空 间可不监测系统氧浓度,如氮封

6.4惰化状态判定方法

6.4. 1 一般要求

GB/T372412018

6.4.1.1应依据连续或间断监测的氧浓度数据,结合惰化方式综合评估判定被保护系统的惰化状态

4.1.2 应选择合适的氧分析仪或氧浓度探测器(参见附录H),并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满足整个系统的总响应时间(如分析仪和采样系统的响应时间); b) 同时设定气体流量报警时,应与氧浓度报警优先级一致; c) 应与工艺过程条件相匹配,并采取防尘设计; 应在工艺要求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正常运行,且不应受背景气体干扰: e) 氧分析仪或氧浓度探测器的结构、材质和成分等应满足应用要求(如不锈钢、哈氏合金等); f) 探测器中的活性材料应与采样气 体相匹配,如水溶性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副反应等

6.4.2连续氧浓度监测

.2.1应选取一个或多个代表性的点,连续测量氧浓度来判定被保护系统的情化状态。 2.2应定期检测原位探测器是否被污染,例如,直接插人工艺物料流或设备中的探测器 .2.3应确保除去样品中可能干扰测定的污染物或物料。 2.4应定期维护和校准,且不应影响连续工艺的正常运行

6.4.3间断氧浓度监测

6.4.3.1应全面分析工艺、设备及异常状态的惰性气体供应量,选择定期氧浓度监测、顺序氧浓度监测 或惰性气体流量、压力监测中的一种或几种,以确定被保护系统处于完全情化状态,并采取预防惰化气 体泄漏的措施

6.4.3.2定期氧浓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定期测量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校验是否达到情化氧浓度安全裕量范围; b) 定期氧浓度监测应与流量或压力等监测参数联合校验,并应符合6.4.3.4和6.4.3.5的规定; c) 现场人工取样分析时应配备便携式氧浓度探测仪 6.4.3.3 顺序氧浓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按一定序列顺序依次取样进行分析,以判定被保护系统的惰化运行氧浓度; b) 应校验测定延时导致的偏差; c) 不应用于氧浓度有较大波动的场所。 6.4.3.4 惰化状态气体压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压力监测应确保被保护系统惰化时的运行压力(如加压惰化的最大值、真空惰化的最小值)公 于压力测定范围之内; b) 应依据被保护系统的复杂程度确定加压次数; c) 复杂工艺设备应自动联锁情化控制,以保证惰化状态良好; d) 应定期测定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以校验氧浓度在安全裕量范围之内。 注:压力监测是指通过测量被保护系统的压力和加压次数,来计算判定该系统的惰化状态(参见附录C中的C.1) 6.4.3.5 惰化状态气体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4.3.5化状态气体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采用自动联锁控制,确保情性气体流量和供给时间符合被保护系统惰化状态要求; 注:流量监测是指测量并控制被保护系统情性气体的流量,以维持该系统情化状态。 b)应定期检测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以校验氧浓度在安全裕量范围之内

7.1情化防护区应采取预防人员室息伤害的保护措施,且氧浓度降低区域、情性气体系统和 均应张贴室息危害警告标识

a)进入许可制度,并明确需要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通风要求; c) 气体分析; d) 充足的呼吸防护用品, 7.3应采取联锁或其他防护措施,防止人员进人正常运行的情化保护设备内。 7.4 加压惰化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设备泄漏导致周邻人员室息:或形成爆炸性环境区域 7.5惰性气体排出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外部爆炸或火灾蔓延导致的回火损坏,且应有效处置排放的混 合气。 7.6取样时应采取防止人员室息和惰性气体泄漏的措施,且应避免在被惰化保护的开口容器处采样

a)进入许可制度,并明确需要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b) 通风要求; c) 气体分析; 充足的呼吸防护用品, 7.3应采取联锁或其他防护措施,防止人员进人正常运行的惰化保护设备内。 7.4 加压惰化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设备泄漏导致周邻人员室息,或形成爆炸性环境区域。 7.5惰性气体排出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外部爆炸或火灾蔓延导致的回火损坏,且应有效处置排放的混 合气。 7.6取样时应采取防止人员室息和惰性气体泄漏的措施,且应避免在被惰化保护的开口容器处采样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常见可燃气体、粉尘的极限氧浓度值 采用氮气或二氧化碳惰化的可燃气体极限氧浓度见表A.1。 氮气惰化可燃粉尘极限氧浓度见表A.2

GB/T372412018

表A.1采用氮气或二氧化碳悟化的可燃气体极限氧浓度

氧浓度LOC(体积分数)/%

GB/T372412018

表A2气悟化可燃粉尘极限氧浓度

E:数据来源于NFPA69附录C的表C.1(a)(数据实验室常温常压下测定)和C.1(b)(数据来自R.K.Eckhoff.I explosions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3)

B.1可燃气体爆炸浓度范围

GB/T37241201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可燃气体和可燃粉尘的爆炸浓度范围

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采用GB/T12474进行测定。可以根据不同氧浓度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绘 制可燃气、空气和情性气体的爆炸浓度分布图。完全情化环境是指充人一定量情性气体后,任何比例浓度 的空气和可燃物都不能形成爆炸性气体环境。以丙烷为例绘制可燃气、空气和惰性气体的爆炸浓度分布 图,见图B.1。丙燃与空气混合物的极限氧浓度体积分数为11.5%(体积分数,下同,图B.1中的E点),相 应丙烷下限浓度体积分数为2.2%,加人氮气的浓度为:Znz(%)=100%一4.77Zo(%)一ZcsHs(%)。惰化 过程如下:丙烧与空气混合物的组成比例沿ABC下降,B为丙烧的爆炸下限(体积分数为2.2%),C为丙烧 的爆炸上限(体积分数为9.5%),化学计量浓度Cst线与BC线交点丙烷浓度的体积分数为4.02%。用氮 气惰化BCE三角形爆炸浓度区,加入体积分数为52.7%的氮气就可以防止混合物爆炸

可燃气体、氧气和情性气体的三角坐标系爆炸浓度分布区如图B.2所示,三种气体的浓度(以体积 分数表示)绘制在三条轴上,顶点分布表示体积分数为100%的可燃气体、氧气和情性气体。DABE为 空气线,表示空气和可燃气体的所有可能比例,与氧气轴交点为体积分数100%的空气浓度点,与可燃 区FBCAGF的交点即为可燃气体的爆炸上限A点和爆炸下限B点。C点代表着极限氧浓度点,低于 该氧浓度的混合物是不可燃的。F点和G点分别为可燃气体在纯氧气中的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

B.2可燃粉尘爆炸浓度影响因素

情性气体情化可燃粉尘爆炸性环境时,通常认为可燃粉尘的浓度变化对被保护系统内氧浓度的改 变无影响,其惰化状态也与该系统内点火源的能量和出现概率有关。例如,褐煤氧浓度对爆炸压力和爆 作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见图B.3和图B.4,不同类型惰性气体对最大爆炸压力的影响见图B.5。粉尘云 暴炸下限浓度、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的测定方法采用GB/T16425和GB/T16426。 可燃粉尘的纯度、粒度、湿度等不同,其极限氧浓度也不一致,采用文献可燃粉尘极限氧浓度时应比 对粉尘的基本状态参数和实际工况条件

GB/T372412018

图B.3褐煤氧浓度对爆炸压力的影响

B.4褐煤氧浓度对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的影响

X——氧气浓度(体积分数)以%表示; Y—最大爆炸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注:·.*表示测试点。

图B.5褐煤氧浓度对最大爆炸压力的影响(初始温度150℃,V=1m3,E=10000J

图B.5褐煤氧浓度对最大爆炸压力的影响(初始温度150℃.V=1mE=1

B.3 工艺参数影响

可燃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000℃时收敛于0.1mJ,见图B.6。同时,随着温 度的升高,极限氧浓度降低,见图B.7。对于碳氢化合物(卤化碳氢化合物除外),温度每升高100K,其 限氧浓度降低的体积分数为1%~2%,且少许杂质对极限氧浓度是有影响的。例如,环境温度升高 的100℃时,二氯甲烷的极限氧浓度从体积分数为20.3%降低到体积分数为9.5%。可燃气体和蒸气 包具有类似的情况,如二氯甲烷在0.1MPa大气压状态100℃以下是不燃的,加入体积分数为0.5%的 甲醇蒸气,27℃时变为可燃物质 压力对褐煤和丙烷的情化浓度的影响见图B.8和图B.9。随着初始压力的升高,惰化褐煤所需的 及限氧浓度随之降低,惰化丙烷气体所需的惰性气体用量随之增加

说明: 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一最小点火能,单位为毫焦(mJ)。 注:。,,,·,口表示测试点。

GB/T372412018

图B.6温度对粉尘点火能的影响

图B.7温度对可燃粉尘极限氧浓度的影响(N,.V=1m.E=10000J

初始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极限氧浓度(体积分数)以%表示

图B.8压力对褐煤惰化的影响(N,.V=1m.E

力对褐煤情化的影响(N,.V=1m,E=10000J

GB/T372412018

压力对丙烷惰化用气的

假设膨胀和压缩过程是等温的,加压惰化被保护系统内的氧浓度可采用式(C.1)进行计算

n次加压惰化后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体积分数),%; ? 情性气体中的氧浓度(体积分数),%; C 被保护系统的初始氧浓度(体积分数),%; Po 被保护系统初始压力(绝压),单位为兆帕(MPa); P2 加压惰化后被保护系统压力上限(绝压),单位为兆帕(MPa); 加压情化次数 涉及高压或剧烈压力变化的过程可视为绝热过程,其氧浓度采用修正公式(C.2)进行计算

气体定压比热容和定容比热容的比值,即气体绝热指数。

世放至常压之前,被保护系统加压至最低0.1MPa(表压),为确保混合均匀至少加压循环两 加压次数和被保护系统所需氧浓度,最小压力比R按式(C.5)、式(C.6)、式(C.7)计算

R= (C:=C) (c:=C.) R = R=(e)

C.5 R= (C:=C.) ...( C.6 ( C.7

情化10m的容器,控制氧体积分数降低至5%以下,使用表压为0.2MPa的氮气,其中含有体积分数低于0.1 。进气流量和排气流量均为50m/h,需要多少次循环?

GB/T372412018

C,=1.5+(211.5) 0.1 =2.502% 0.1+0.3

器内压力上升速率J,见表C.1。建议至少抽真空2次以确保混合均匀。常见惰性气体的绝热指数 C.2。

表C.1真空系统的典型压力上升速率

表C.2惰性气体的绝热指数k=C./C.

假设被惰化保护系统内空气和惰性气体完全混合均匀,任何位置的氧气浓度在同一时间是相同

GB 1886.41-2015 食品添加剂 黄原胶次扫惰化时间可采用式(C.8)进行计算:

吹扫惰化时间,单位为秒(s); F 吹扫安全系数,取值见5.4.2; V 被保护系统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Q 惰性气体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C, 吹扫惰化后的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Co 被保护初始氧浓度(体积分数),%; C 惰性气体本身氧浓度(体积分数),%。 吹扫惰化后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计算公式见式(C.9),惰性气体供给流量计算公式见式(C.10)

吹扫惰化时间,单位为秒(s); F 吹扫安全系数,取值见5.4.2; V 被保护系统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Q 惰性气体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C, 吹扫惰化后的氧气浓度(体积分数),%; Co 被保护初始氧浓度(体积分数),%; C 惰性气体本身氧浓度(体积分数),%。 吹扫惰化后被保护系统的氧浓度计算公式见式(C.s

气中的空气进入放散管内,惰性气体流量可采用式

GB/T372412018

QJXLY 0001S-2016 吉林市吉兴粮业有限公司 胚芽米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防止空气向下扩散进入放散管内

( D.1 式中: 惰性气体折算流量,单位为米每秒(m/s); h 末端至通风口距离,单位为米(m); 需要控制的氧浓度,(体积分数),%; M 惰性气体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N 与放散管直径相关的指数系数,由图D.1确定; D 放散管直径,单位为米(m)。 式(D.1)的量纲不一致,是纯经验公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