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1696-2018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DB45/T 1696-2018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5/T 1696-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5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4019
VIP资源

DB45/T 1696-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5/T 1696-2018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

危岩体规模按表1分类。

DB45/T 16962018

表4危岩体破坏形式分类

NY/T 753-2021 绿色食品 禽肉5.1危岩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5.1.2危岩防治工程勘

星度进行划分。 5.1.2危岩防治工程勘查 度根据危岩体类型、所处相对高度按表5划分。

表5危岩防治工程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5.2危岩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划分

危岩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危害大、危害中等和危害小三级,见表6

DB45/T 16962018

DB45/T 16962018

6.1.1危岩勘查阶段可分为初步勘查(对应可行性方案设计)、详细勘查(对应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 计)、施工勘查(动态设计)。对于岩体较完整,应急治理的危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勘查阶段, 间化勘查程序。 6.1.2应将监测作为勘查的组成部分,采用信息法进行全过程的勘查,及时向业主单位反映危岩地质 信息,并可分阶段编制勘查报告。 5.1.3各阶段的勘查任务应依据规范及任务书要求确定。任务书应明确防治阶段、工作目的、技术指 标和勘要求

1.3各阶段的勘查任务应依据规范及任务书要求确定。任务书应明确防治阶段、工作目的、技术指 和勘查要求。 1.4各勘查阶段应编制勘查大纲(勘查设计),应包含: 一工程概况、勘查阶段和勘查目的; 一现场踏勘;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水文、气象、地形地貌; 一地质条件及前人工作程度; 一收集勘查区域危岩的相关资料; 一明确勘查内容、方法、工作量及工程布置图; 一明确进度计划及完成日期: 一预期成果; 一编制经费概预算等。 1.5勘查应在充分分析已有资料及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勘查工作量布置应考虑危岩体稳定 评价及拟采取防治措施的要求。其中,拟采取锚固、支撑防治措施的危岩勘查,应布置必要的勘探工 量;采取其它防治措施的危岩勘查,按需布置勘探工作量。 1.6当勘查工作受危岩体所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限制,调查、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不能满足本规范 规定时,宜利用无人机影像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或其它有效勘查手段查明危岩发育特征,或在施 期借助脚手架等手段开展施工勘查,进一步补充完善防治工程设计。 1.7勘探宜采用钻探、槽探及物探等方法,钻探孔布置可结合锚杆(索)的施工进行。

5. 2. 1 调查范围

危岩的调查范围应包括危岩及其影响区域,应达到控制性结构面之外稳定地带,并包括危 落堆积区。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a) 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和范围; b) 调查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斜坡结构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构造 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和 稳定性; C) 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dy 访问并核实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包括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崩塌发生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 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变形、已经造成的损失:

DB45/T16962018

e)确定崩塌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 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影响; f 调查岩体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规模及其运动的最大距离、路径和危害范围,应重视气垫效应和 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g) 调查崩塌堆积体及在斜坡上浮石、滚石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 结构、密实度和植被生长情况等,分析崩塌堆积体及在斜坡上浮石、滚石可能失稳的因素,判 断堆积体及在斜坡上浮石、滚石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h) 根据危岩崩落的距离和危岩发育宽度初步划定危岩隐患点的危险区,查明威胁对象,进行险情 的分析和预测: 施工条件调查: 主要查明危安区可利用的道路系统,结合拟采取的防护工程方案,查明拟建施 工便道、施工索道选线和搭设位置,脚手架和安全防护排架搭设位置,材料堆场选址、道路交 通管制路段和管制方案并分析折共实施可行性,施工用水用电来源 施工临时占地和工程永久占 地范国围施工

6. 2. 3工程测绘

6.3.3可利用无人机影像测绘或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运用点云数据建立危岩体数字表面模型;编 会水平和俯视正射影像图、三维动画,并依此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和部面图,以展示不同角度危岩发育 特征;测算危岩体规模尺寸和结构面产状,绘制赤平投影图,分析地质体三维空间的结构要素,判断结 构面与危岩体空间关系,据此评价危岩体稳定性,基本查明危岩成灾机理、类型、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 趋势。有关技术方法参见附录H。 6.3.4应调查危岩造成的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 象,预测损失程度。 6.3.5初步勘查可适当布置勘探工作,对用于稳定性等计算的岩石物理力学等参数以收集资料为主。

DB45/T 16962018

5.3.6初步勘查的勘查报告内容包括:序言、地质环境条件、危岩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危岩 体结构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方案建议,以及对可能采取的工程措施,提出施工 图设计阶段有针对性的勘查要求。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专题图、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下水动态监 测报告、变形监测报告等原始附件。

6.4.1.1结合防治工程的部署,充分利用初步勘查的成果,进一步查明危岩体结构、空间几何特征和 本积、水文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工程设计需要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稳定性评价和相关计算,满 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要求。

6.4.2勘探工作部署

6.4.2.1有条件开展勘探工作时,根据危岩分布特征,主勘探线沿危岩体主崩方向布置,且尽可能通 过危岩体重心,纵贯整个勘查区,向下进入稳定基座岩体内,向上穿过危岩体最后一条控制性结构面进 入其后方稳定岩体内。 6.4.2.2危岩体辅勘探线的布置宜平行于主勘探线布置。 6.4.2.3危岩体防治工程轴线勘探剖面的布置沿设计工程轴线布置。 6.4.2.4应查明上部边界控制结构面的宽度、长度、深度、剖面形态、尖灭层位、充填情况等。

6.4.3危岩体基力探点线的布设

6.4.3.1详细勘查的勘探线布置应以控制危岩体为主导,间距布置参考表9执行。

表9危岩体勘探线间距要求

3.2主、辅勘探线上的勘探点数应以满足施工图设计为目的。主勘探线上的勘探点应能控制危 主要结构面;揭露同一结构面的勘探点,视危岩体的规模,不宜少于1个,主勘探线上的勘探点 周查点总数不少于3个;辅勘探线上的勘探点或地质调查点总数不少于3个。

6.4.4危岩体勘探深度的要求

6.4.4.1勘探孔的深度应以查明危岩体基座和周边岩(土)体特征为目的,其中,水平(倾斜)钻孔 需查明锚固段、垂直钻孔需查明桩及墩设置深度。 6.4.4.2垂直(倾斜)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底层危岩体控制性结构面,进入稳定岩土体的深度应满 足拟设计防治工程的要求,且应≥5m。 5.4.4.3水平(倾斜)钻孔应穿过危岩体上部控制性结构面,进入稳定岩土体的深度应满足拟设计防 治工程的要求,且应5m。

6.4.5施工图设计勘查报告内容

DB45/T 16962018

测、危岩变形监测等原始报告和附件。应提交供设计图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等,包括:各防治单元的平 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探井、探槽展示图。

6.5.1鉴于危岩多发育在陡哨的山崖,导致危岩勘查不同程度存在首区。因此,危岩防治工程可在施 工期间利用脚手架等工程开展施工勘查,危岩防治应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施工单位应配合勘查 单位完成施工勘查。

工期间利用脚手架等工程开展施工勘查,危岩防治应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施工单位应配合勘查 单位完成施工勘查。 6.5.2对清除危岩所揭示的地质露头、 施工中出现的重大地质变化进行施工勘查,并对其作出评价结 论。 6.5.3采用信息反馈法, ,结合防治飞程实施,及时编录分析地质资料发 发现存在与原勘查结论不一致 或原勘查未查明的、可能影响工程安全金等新情况,应反馈给业主和勘查设计单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 施,并应开展施工勘查,以查明有关地质情况。 二日 6.5.4施工阶段勘查应按6.2、6.3064条的有关规定,对已有勘查成果进行复核和补充。 6.5.5对于拟采取锚固技 洽理的危来可结合锚固孔的施工川进 步香明主控结构面及锚固段的岩 土体特征,锚杆钻机需改为回转钻进便于采集岩芯,据此调整治理设计 6.5.6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方法的意见, 保障防治工程的施工适应实际工程地质条 件。 ¥鞋 6.5.7 施工勘查应提交相应的图件及勘查报告 7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7.1试验 7.1.1岩体力学试验: 采取控制危岩 音体边界的主结构面岩石试样进行岩 在的重度、抗压、抗拉和抗剪 强度(饱和、天然)、 固参数、 地基承载力等室内物理力学试验: 确其物理力学参数,为评价 危岩体稳定性和治理工程 提供地 数。试验岩石样应选取结构面或两侧的岩石样,可在探槽中刻 取或钻孔采取岩心样。应 石试 样力学试验报告。 7.1.2有条件应开展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马的,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50266的有关规定。 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结构面白的抗剪骗度指标标准值可按附录G并结合 类似工程经验确定。 7.1.3当无试验资料和缺少当地经验时,天然状态或饱和状态岩体内 可摩擦 角标准值可根据天然状态或 饱和状态岩块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结合器体完整程度按如下规定系数折减。 a)完整:0.95~0.90; b)较完整:0.90~0.80; c)较破碎:0.85~0.70 注: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执行GB/T50218。 7.1.4水质分析:对于受水体影响的危岩治理工程应取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分析水体对钢筋、混凝土 等的腐蚀性。 7.1.5落石现场试验:对重要保护区,有场地条件时应进行现场落石滚落试验,以辅助分析落石运动 轨迹及沿程破坏特征(包括落石自身解体破坏和对其他物体的破坏),试验现场应做好安全措施。试验 成果包括落石滚落试验记录和影像。

DB45/T 16962018

7.2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7.2.1危岩稳定性分析:根据危岩体形态、结构面边界条件,判断危岩体可能的失稳破坏模式(滑移 项倒、坠落),采用赤平投影及块体极限平衡理论等,考虑现状、暴雨及地震工况,分析计算危岩体的 稳定性。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参见附录A。 7.2.2落石运动分析:根据历史落石或落石试验运动特点、可能体量、块度与形态、主要运动方向等, 计算或模拟落石运动轨迹、冲击动能和弹跳高度等,为被动防护网或引导防护网等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落石计算分析方法参见附录B。

8.1.1本规范所指清除工程包括人力锤击楔裂法、静态破碎法以及爆破清除法。 8.1.2应综合考虑环境、安全及经济等因素,慎重选择清除方法治理危岩。 8.1.3采取爆破清除应编写专项爆破设计,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估、评审和审批 8.1.4清除过程中应加强危岩位移监测。

8.2.1.1浮石、独石等体积较小的危岩宜采用人力锤击楔裂法。 8.2.1.2钻孔宜呈方形分布,钻孔排距宜与孔距相等,利于岩石沿钻孔连线呈直线胀裂。边缘钻孔与 危岩边界距离不宜超过0.3m,孔距不宜大于0.3m,使开裂的岩块适宜人工清除、搬运以及减轻不慎掉 落的岩块对工作平台、防护架的冲击力。

2.1为保证安全和便于施工,应搭建脚手架及工作平台,脚手架顶部应高过工作平台1.5m以 超过危岩体顶部。工作平台应采用钢管紧靠危岩体搭建,与危岩体底部应在同一个平面,且与山体 架可靠连接并成封闭状,底板和四周应采用符合安全要求的材料进行满铺,防止碎裂岩块的冲击 。脚手架的安装应满足本规范和JCJ130的要求。

8.2.2.2工作平台钢管与山体之间应采用地错

部位置进行捆绑,钢丝绳绳索不宜少于三圈。钢丝绳的紧度应能调节,既能使危岩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相 对安全状态,又便于岩体开裂后的清理工作。捆绑钢丝绳应与地锚相连, 3.2.2.4成孔后将铁钎插入孔内,两块铁片插在两侧,使用大锤锤击的方法使危岩通过楔裂作用而开 裂、解体。岩体开裂后宜采用风镐、大锤解小,并搬运至安全地带。

8.3.1.1对于体积较大、人力清除较困难的危岩,宜采用静态破碎法。 8.3.1.2根据岩石坚硬程度,确定抵抗线、孔间距、孔排距、孔径、孔深、破碎层次、爆破 和爆破剂膨胀力参数。

DB45/T16962018

8.3.1.3当单块危岩高度、厚度较大时,应分层分台阶进行清除,每层高度即台阶高度不宜超过1.2m, 利于人工撬动、二次破碎、搬运。 8.3.1.4钻孔宜从危岩体临空面由外向内呈方形或梅花形布置,但应保持危岩体重心的稳定。 8.3.1.5边缘钻孔最小抵抗线不宜大于0.3m,孔距和排距宜相等,宜为最小抵抗线的0.8~1.0倍。 孔径不宜大于50mm,一般为36mm42mm。 8.3.1.6钻孔角度不宜小于80°,宜采用垂直孔,各钻孔应平行。每层钻孔孔底标高应设计在一个水 平上,保证下一循环作业工作面呈平面。 8.3.1.7静态破碎剂浆体的水灰比应根据产品说明书、季节、气温和岩石强度进行选择,一般为0.30~ 0.40。 8.3.1.8对有裂隙渗漏的钻孔及吸水性强的岩石,应在配浆时适当提高水灰比,以免孔壁大量吸收浆 体中的水份使浆体变干而影响破碎效果。 8.3.1.9静态破碎技术参数参见附聚 局 8.3.2 施工 8.3.2.1 应搭建脚手架及 手架起通行及防护作用!工作平台便于撬岩、破碎、搬运岩块。 脚手架顶部应比危岩 5m火 乍平台宜 比孔口平面低1. 1.5m,宜采用钢管紧靠危 岩体搭建,且与山体, 脚手架可靠连接鲜成封闭状,底板和四周应按要求进节满铺,防止碎裂岩块的冲 击和掉落。每清除 美危岩 台 层, 层高≤1 1.5m,宽度≥1.0 mg 8.3.2.2工作平台与山 钢管、 锚连接。 30 8.3.2.3钻孔前应对危岩 行捆绑 拥绑宜买 采用Φ10 P14钢丝绳在 危荐体重心处及其上、下部位 置进行捆绑,钢丝绳绳索不宜少 日,松紧度 应能调节,既能使危岩在旅过程中保持相对安全状态, 又便于岩体开裂后的清理工作 捆绑钢丝绳应 岩地锚相连。 8.3.2.4 当危岩体 较破碎时宜进 一步采用网月200mm×200m的柔性钢丝网从临空侧包 裹危岩体施工层,防, 止危岩体 受破碎齐 钢作用后发生掉块现象!柔性钢丝网不宜包裹过紧,便于危岩 体受破碎剂膨胀作用发 文生胀裂后进行 块的清理。 SO 8.3.2.5宜选用震动较 小的轻型凿岩机钻孔。 应按设计书的炮孔位置、 角度 深度钻孔,钻孔完毕后, 应采用高压风将孔内名粉 永份清理 8.3.2.6应根据季节、 温选用静态破碎剂。 不同型号破碎剂不可混用浆体不应掺杂其它化学品。 8.3.2.7搅拌后的浆体应不超过10m宜在5min内灌注完毕,搅拌单发现浆体迅速升温变干,应 将浆体舍弃不用。 8.3.2.8灌注浆体操作人员应佩戴据日镜及乳胶手套,填充钻孔时脸部不得正对孔口。 8.3.2.9 应先灌注靠近临空面的炮孔后按“先四周,后中央”的灌洋顺序。灌浆时应连续成线,不 得出现空气夹层,浆体应灌注到孔。 8.3.2.10气温在10℃以上时, 便角静态破碎剂施工后可不需如盖物(雨天除外),气温在10℃以 下时,灌浆后宜用草帘或彩条布覆盖保温养护。产生裂纹后可用水浇缝,加快其膨胀作用。 8.3.2.11危岩胀裂后宜用铁钎、大锤、风镐配合清运工作,应从危岩临坡的外边缘开始向内清除危岩 使危岩重心不向临坡方向外移。堆积在工作平台上的破碎岩块不应超过100kg,应及时将岩块搬运至安 全地带码放。 A 8.3.2.12应清运完上一层岩块后, 方可进行下一层施工

8.3.1.3当单块危岩高度、厚度较大时,应分层分台阶进行清除,每层高度即台阶高度不宜超过1.2m, 利于人工动、二次破碎、搬运。 8.3.1.4钻孔宜从危岩体临空面由外向内呈方形或梅花形布置,但应保持危岩体重心的稳定。 8.3.1.5边缘钻孔最小抵抗线不宜大于0.3m,孔距和排距宜相等,宜为最小抵抗线的0.81.0倍。 孔径不宜大于50mm,一般为36mm42mm。 8.3.1.6钻孔角度不宜小于80°,宜采用垂直孔,各钻孔应平行。每层钻孔孔底标高应设计在一个水 平上,保证下一循环作业工作面呈平面。 8.3.1.7静态破碎剂浆体的水灰比应根据产品说明书、季节、气温和岩石强度进行选择,一般为0.30~ 0.40。 8.3.1.8对有裂隙渗漏的钻孔及吸水性强的岩石,应在配浆时适当提高水灰比,以免孔壁大量吸收浆 体中的水份使浆体变干而影响破碎效果。 8.3.1.9静态破碎技术参数参见附录

DB45/T 16962018

DB45/T 16962018

DB45/T 16962018

a 墙撑宜采用C25以上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混凝土墙撑的截面尺寸≥0.6m; 6) 柱撑宜用C30以上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柱撑体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计算; C) 柱长超过3m以上的,每隔3m设置一道横系梁,并锚固到危岩体上,横系梁钢筋混凝土强度 宜与柱撑一致,确保支撑体的稳定。横系梁的横截面尺寸≥0.3m;

DB45/T 16962018

d)墙、柱撑的基础嵌入岩石深度≥0.5m,墙、柱基础外边缘距坡面距离≥1.5m,如<1.5m,应 采用锚杆加固。

9.3.1支撑体基础应置于完整、稳固的岩体上,并整平或凿成向山体内侧倾斜的台阶。 9.3.2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9.3.3钢筋混凝土支撑的施工及验收应符合GB50204的有关规定。 9.3.4危岩高位支撑时,应对脚手架自身在工作期间的稳定性进行全面计算,确保脚手架在施工期间 的安全与稳定。

9.3.1支撑体基础应置于完整、稳固的岩体上,并整平或凿成向山体内侧倾斜的台阶。

10.1.1当危岩治理采用锚固方案或含有锚固措施时,应充分考虑锚杆(索)的特性、锚杆(索)与被 锚固结构体系的稳定性、经济性以及施工可行性。 10.1.2当滑移式、倾倒式危岩体规模较大,主控结构面开度较宽时,宜采用锚固措施,优先选择预应 力锚索锚固。 10.1.3当坠落式危岩体积较大,且后缘无裂隙,可使用锚固措施。 10.1.4对于整体性比较好的危岩体外锚头宜采用点锚,对于整体性较差的危岩体外锚头可采用竖梁、 竖肋或格构等形式以加强整体性。 0.1.5危岩体锚固深度按照伸入主控结构面计算。镭杆(索)的锚固段长宜为3.0m~8.0m,锚杆自 由段长度受稳定岩层界面控制,在设计中自由段伸入主控结构面的长度应≥1.5m,锚杆自由段长度≥ 5.0m,且应保证锚杆和被锚固结构体系的整体稳定。 10.1.6锚杆的布置间距应根据危岩体特征、所需提供的总锚固力及单锚承载力设计值确定。对倾倒破 不的危岩体,预应力镭杆的设计安设角度宜与主控结构面垂直,对滑移破坏的危岩,预应力锚杆的安设 角度应发挥锚杆的抗滑作用。 10.1.7锚固工程施工中,首先应根据本标准在内的相关技术规范搭设脚手架,详细计算、分析脚手架 生工作状态下的稳定状态,确保施工过程安全。 10.1.8钻孔根据需要可采用水钻或干钻,当水钻可能恶化危岩的稳定性态时,则应采用干钻。锚孔应 用清水洗净,严格执行灌浆施工工艺要求,当用水冲洗影响锚索的抗拔能力时,可用高压风吹净。 10.1.9预应力锚杆(索)不宜作为单一的抗滑措施,可与钢筋混凝土梁、格构、抗滑桩或喷网等组合 作用。 10.1.10锚杆(索)的类型(参见附录D)、构造和材料(参见附录E)选择、锚杆设置、锚杆(索)设 计、注浆体和传力结构及防腐等技术要求,还应满足GB50086的有关规定,

10.2锚杆(索)设计

H锚杆(索)水平拉力标准值(KN); 日一一锚杆(索)倾角(°)。 2.2锚杆(索)钢筋截面面积应满足公式(2)、(3)的要求: a)普通钢筋锚杆:

DB45/T 16962018

DB45/T 16962018

表11岩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10.2.4锚杆(索)杆体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应满足公式(5)的要求:

式中: la一锚筋与砂浆间的锚固长度(m); d一锚筋直径(m); n一一杆体(钢筋、钢绞线)根数(根); f一—钢筋或钢绞线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KPa),应由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资料时 可按表12取值。

钢筋、钢绞线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

10.2.5锚杆(索)的镭固长度取两者计算中的大值,且应满足9.1.5。 10.2.6锚索内端排列:相邻锚索不宜等长设计,可根据岩体强度和完整性交错布置,长短差 5m之间。

10.3锚杆(索)施工

锚杆(索)施工中的钻孔、杆体制作、存储及安放、注浆、张拉及锁定、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等 求。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086有关规定执行

DB45/T 16962018

11.1.1裂隙水压力对滑塌式危岩 和倾倒工 石的稳定性。 定的影响,排水应包括危岩体周围的地表 载、排水和危岩体内部排水及减少地表水(雨水)沿裂隙下渗的封填等措施,宜统一考虑,并形成相辅 相成的排水、防渗体系 11.1.2排水工程以防下渗、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体尽快汇集排泄为原则。 11.1.3地表截、排水沟应根据赁发体周围的地表汇流面积、 、降围强度、房 历时和径流方向等进行整体规 划和布置。 RA 11.1.4危岩体中地下水比较丰富时宜在危岩体中下部适当位置钻设排水孔,排水孔以较大范围穿越 参透结构面为宜。 11.1.5危岩排水应满足使用功能要 结构安全可靠、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

DB45/T16962018

11.5.2排水设施施工前,宜先完成临时排水设施;施工期间,应对临时排水设施进行经常维护,保 非水畅通。 11.5.3截水沟和排水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有 截水沟和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片石时,砂浆应饱满; 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水沟线形要平顺,转弯处宜为弧线形。 11.5.4排水工程的施工除应按上述要求执行外,还应符合现行JTGF10、JTG/TD33中的有关规定。

11.5.2排水设施施工前,宜先完成临时排水设施;施工期间, 保证 非水畅通。 11.5.3截水沟和排水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截水沟和排水沟采用浆砌块石、片石时,砂浆应饱满; 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水沟线形要平顺,转弯处宜为弧线形。 11.5.4排水工程的施工除应按上述要求执行外,还应符合现行JTGF10、JTG/TD33中的有关规定。

12.1.1本方法适用于整体稳定的危岩带(剥离式危岩)或对危岩体采用主动加固的危岩破碎带。通过 对危岩的勘查和评价,确定危岩崩落分布,分析选择防护网类型,包括: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和引 导防护网。 12.1.2条件复杂的斜坡,尤其是高大斜坡,宜根据斜坡地质、地形条件、危岩分布特征,分区、分高 呈段、有针对性地设计采用相应的柔性防护网,或与其他防护措施配合使用,以实现防护工程的优化配 置。 12.1.3根据防护工程安全等级、防护工程场地条件和落石冲击动能及运动轨迹等综合确定防护工程方 案,进行防护工程设计。 12.1.4拟采取主动防护网或引导防护网的工程部位,应查明危岩卸荷带发育深度、风化带深度,并提 出锚固力学参数的建议。拟采取被动防护网的工程部位,应提出落石块度、冲击动能、弹跳高度、地基 承载力等参数的建议。 12.1.5防护工程选用的材料及定型构件产品应满足防护网系统承载力要求,并满足防护工程设计使用 年限的防腐蚀要求。 12.1.6柔性防护网工程应持续进行后期维护和监测。 12.1.7对重要保护区,必要且有场地条件时宜进行现场落石滚落试验,以辅助分析落石运动轨迹及过 程破坏特征(包括落石自身解体破坏和对其他物体的破坏),试验现场应做好安全措施。 12.1.8应根据历史落石或落石试验运动特点、可能体量、块度与形态、主要运动方向等,计算或模拟 客石运动轨迹、冲击动能和弹跳高度等,为被动防护网或引导防护网设计提供依据。 12.1.9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与生产厂家给定的产品使用寿命一致。

12.2.1对查明的危岩带、危岩体提出主动网设防范围,对其中块体较大的危岩单体,提出锚杆加固深 度和锚固设计参数的建议。 12.2.2梅花形锚固网(见图1(a))采用梅花形布置的锚杆和锚垫板、连接相邻网片的缝合绳(丝) 或连接件,将柔性网片连续覆盖在坡面上形成主动防护网。V人 12.2.3矩阵式锚固网(见图1(b))采用纵横排列的锚杆和支撑绳、连接柔性网与支撑绳的缝合绳 将柔性网片覆盖在坡面上构成主动防护网。 12.2.4应根据勘查报告提供的危岩或潜在落石分布区域,将主动防护网布置范围分别向上缘和两侧缘 外延伸>2m,距坡脚1m高范围内不宜布置主动防护网。 12.2.5宜根据已有工程设计经验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主动防护网工程设计,或按表13选用合适的主 动防护网型号,并进行专门的锚杆设计

DB45/T 16962018

12.3.1被动防护网布置原则如下:

a)除主要用于将落石导入邻近的沟谷或者是需要跨越局部陡坎或沟槽外,单道被动防护网宜沿同 一高程附近直线延伸布置; b) 除落石威胁区域两侧边界为陡壁或沟谷外,被动防护网的走向两端应向所在高程落石威胁区域 两侧边界外延伸至少5m。安全等级为I级且预期落石频率很高(年度落石次数n>5)的防护 工程,则宜延伸至少10m; c)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而使单道被动防护网局部走向变化过大(包括水平面和铅直面内的变化): 或需要留设维护通道、当地居民行人通道或便于动物迁徒的通道时,宜沿同一高程附近分段设 置相互交错的两道或两道以上的被动防护网,其中相邻两道被动防护网间的重叠长度不应小于 5m。当相邻两道被动防护网的重叠段顺坡向间距较大时,尚应根据落石可能的运动方向增大 重叠长度; d) 为防止落石从被动防护网底部冲出,在设计时应在底部预留1m以上的反卷环形网和格栅网并 采用碎块石压实; e) 两张被动网间应采用环形网进行缝合,单纯的缝合绳串联时,在与高速的落石接触时,缝合绳 易于破坏,这样使得整个系统失效。 3.2被动防护网包括拉锚式和自立式两种,见图2。

12.3.3被动防护网应布置在落石冲击动能和弹跳高度均较小、易于施工安装和维护,且树木砍伐量较 小的高程附近,并应综合考虑防护工程安全等级等影响因素,根据落石轨迹和运动参数的计算结果合理 设计被动防护网的防护能级和高度及其布置位置、范围和数量。V 12.3.4被动防护网安装位置处,落石冲击平动速度标准值应符合公式(6)的要求:

V落石冲击平动速度标准值SZJG 16-2013 中小学学生服质量要求,宜取第97百分位统计结果(m/s)

DB45/T16962018

一被动防护网所用柔性网的容许落石最天冲击平动速度,宜按被动防护网定型试验时日 击速度提高5m/s确定。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则环形网取35m/s,其他网型取30m/s。 .3.5根据防护等级(能量)确定被动防护网规格,被动防护系统的规格及其构造功能见表14

表14被动防护系统的规格及其构造功能参考表

12.4.3宜根据勘查报告建议的坡面危岩或落石威胁区域,采用覆盖式引导防护网时布置范围向上缘外 延伸≥3m,向两侧缘外延伸≥2m;采用张口式引导防护网时拦截部分可设置在落石弹跳高度相对较低 位置处,布置范围向两侧缘外延伸>2m。距坡脚0.5m高范围内不宜布置引导防护网。 12.4.4覆盖式引导防护网防护范围上缘边坡锚固条件极差时,可如图4所示将上缘错杆上移并采用悬 吊绳来悬挂柔性网。

伸≥3m,向两侧缘外延伸≥2m;采用张口式引导防护网时拦截部分可设置在落石弹跳高度相对 置处,布置范围向两侧缘外延伸>2m。距坡脚0.5m高范围内不宜布置引导防护网。 ,4.4覆盖式引导防护网防护范围上缘边坡锚固条件极差时,可如图4所示将上缘错杆上移并采 绳来悬挂柔性网。

DB43T 1779-2020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避难场所分级管理规范DB45/T 16962018

图4带悬吊绳的引导防护网主要结构构成简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