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81-2015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

DB11/T 1281-2015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281-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37.2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2326
VIP资源

DB11/T 1281-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T 1281-2015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

DB11/T 12812015

6.1再利用士壤污染物含量分析

再利用土壤污染物含量分析要求如下: 土壤样品分析项目应为原场地调查报告中超过再利用筛选值的污染物; b 每个土壤样品代表的土壤体积应不超过500m,采样方法和分析方法按DB11/T656规定的执 行。

图2土壤再利用判断过程

DB34T 2765-2016 中医药健康旅游要求表1污染场地土壤再利用筛选值

DB11/T 12812015

DB11/T 12812015

DB11/T 12812015

7第三阶段士壤再利用风险评估

DB11/T 12812015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按照DB11/T656规定的执行, 若土壤在原污染场地以外的区域再利用,无论是 否作为表层土壤,均应包括直接摄入、皮肤接触和呼吸吸入土壤尘等直接接触途径

7.2.1构建概念模型

土壤再利用过程对地下水产生危害的典型概念模型见图3,包括三个子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a)污染物的解吸,即再利用土壤中污染物解吸至土壤孔隙水中;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即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向下迁移,在清洁非饱和带经对流、弥散、吸附解 吸和生物降解等一系列迁移转化过程,到达地下水水面处; 污染物的混合稀释,即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被地下水混合稀释,

7.2.2风险评估方法

图3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典型概念模型

采用层次化的评估方法(见图4),应根据实际的概念模型和环境管理要求,确定评估层次和 各层次达标点及评估方法见表2。达标点浓度预测方法参见附录B,污染物理化性质参见附录(

DB11/T 12812015

图4层次化地下水风险评估

表2各层次达标点及评估方法

若评估结论表明土壤再利用不会对人体健康或地下水造成危害,可在该区域再利用。 若评估结论表明土壤再利用会对人体健康或地下水造成危害,可对土壤进行进一步修复,或采取必 要措施,或重新选择再利用区

8污染防治对策及长期监测计划

根据再利用区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和长期监测计划,具体要求如下: a) 土壤再利用区顶部不宜直接暴露于环境,底部应至少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2m,且底部宜铺设 厚度不小于1m的粉质粘土或粘土; b)制定防止再利用区地下水污染的环境监测方案,包括监测井点布置、监测指标、监测频率等,

最告可参照附录D的示例级

1.1孔隙潜水防污性能

DB11/T 12812015

DB11/T12812015

表A.1孔隙水防污性能评估指标等级划分和赋值

表A.2DRASTIC模型各指标说明和权重建议值

根据DI值将地下水防污性能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5个级别,DI值越高,地下水防污 低(见表A.3)

DB11/T 12812015

表A.3孔隙水防污性能评价标准

A. 2岩溶水防污性能评估

岩溶水防污性能评估采用PLEIK模型,不同类型的评估区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对评 估指标进行适当调整。 PLEIK模型包括5个指标:保护性盖层厚度(P),土壤利用类型(L),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E) 补给类型(I),岩溶网络系统发育程度(K)。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指标权重赋值并评分,通过加权求 和得到岩溶水防污性能指数,见公式(A.2):

表A.4岩溶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估标准

各指标评分标准及权重值的确定如下: a)各指标的评分标准 1)保护性盖层厚度(P) 保护性盖层是指地下水位以上的非岩溶地层(如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等土层)。土层性质(包括结构 构造、有机质和粘土矿物及饱水度和导水率等)使土层对大部分污染物具有潜在的降解或吸附功能,因 此增加阳离子交换容量(CEC)这一指标,与覆盖层厚度属性共同构成评分矩阵(见表A.6)。分值越低, 防污性能越高。

DB11/T 12812015

表A.5土层厚度属性分类

表A.6保护性盖层评分矩阵

2)土壤利用类型(L)

表A.7土地利用程度属性分类

3)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E) 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主要受岩性、岩石结构、构造、地貌、水动力条件、土层及植被覆盖情况 影响。表层岩溶带发育强度可以通过垂直相交溶蚀通道(包括岩溶节理、溶蚀裂缝、小溶沟、氵 管、小溶坑、竖井等)在特定尺度内的平均深度和频率来度量。

表A.8表层岩溶带属性分级

DB11/T 12812015

当表层岩溶带定量测量难度较大时,可以以区域岩溶层组类型为基础进行分级(表A.

表A.9表层岩溶带区域属性分级

4)补给类型(I) 补给类型既包括岩溶含水层的补给类型,又包括补给强度

表A.10补给类型分级

表A.11入渗补给强度分级与评分

DB11/T 12812015

育的参数,可定量地评价含水层岩溶网络发育特征,建议采用;另外还可根据岩溶含水层组类型划分结 果简单地确定含水层岩溶网络发育系统(表A.14)

表A.12岩溶网络发育程度分类

表A.13岩溶网络属性的径流模数分类

水径流模数,也称“地下径流率”,是1km"含水层分布面积上地下水的径流量;表示一个地区 流形式存在的地下水量的大小。年平均地下径流模数可用式(A.3)计算:

式中: 一地下水径流模数,L·s"km"; F一一含水层分布面积,km; Q一一地下水天然径流量,m/d。

M = Q /(86.4F). (A. 3

表A.14岩溶网络属性的岩溶含水层组类型划分

6)各指标权重确定 各指标权重赋值采用模糊综合矩阵法确定,方法如下: 1)构造指标集:将5项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指标组成指标集:D=(d,d2,ds,d4,ds)=(保护 性盖层,土地类型及利用程度,表层岩溶带,补给类型,岩溶网络发育程度) 2 根据覆盖性岩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5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保护性盖层>土地类 型及利用程度>表层岩溶带>补给类型>岩溶网络发育程度,

DB11/T 12812015

3)通过两两比较确定优先矩阵,对优先矩阵进行一致矩阵转化并利用方根法进行归一化,得 到最终的权重矩阵(W=(W,W,Ws,W4,Ws))。

A.3裂隙水防污性能评估

裂隙水是指保存在坚硬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基岩山区,平原区埋藏于松散沉积物 基岩中,地表很少出露。裂隙水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各项异性和随机性,采用DRASTIC模型评 污性能,见A.1节。

A.4承压水防污性能评估

对于有承压性的地下水,根据承压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影响因子,推荐采用DLCT模型(该模型在 DRASTIC模型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DLCT模型包括4个评估指标:承压含水层埋深(D)、隔水层岩 性(L)、隔水层连续性(C)和隔水层厚度(T)。对各指标评分,根据每个指标对防污性能的权重(表 A.16),通过加权求和得到承压地下水防污性能指数(DI),见公式(A.4):

DI = D,D+L,L + C,C + T,T

式中: D—承压含水层埋深评分值(见表A.15); D一一承压含水层埋深的权重值(见表A.16) LR 隔水层岩性评分值(见表A.15); Li 隔水层岩性的权重值(见表A.16); G 隔水层连续性评分值(见表A.15); G一一隔水层连续性的权重值(见表A.16); 隔水层厚度评分值(见表A.15); T一一隔水层厚度的权重值(见表A.16)

表A.15DLCT模型指标等级划分和赋值

表A.16DLCT模型指标权重

DB11/T12812015

根据DI值将地下水防污性能分为中等、较高和高3个级别,DI值越高,地下水防污性能越低(见表 A.17)

根据DI值将地下水防污性能分为中等、较高和高3个级别,DI值越高,地下水防污性能越低(见表 A.17)

表A.17承压水防污性能评价标准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达标点浓度预测方法

B. 1 三相平衡模型

DB11/T 12812015

相平便模华进行预,公(B,)

Cw1= CsX 0, + H × 01 + Ph1 × Ka

B.2一维溶质运移模型

水流控制方程和溶质迁移模型如下: a)水流控制方程 假设水流在包气带中的运动服从一维稳态方程,采用Richards方程描述一维平衡水流运动,见公式 (B.3):

00w2 a ah K(h, z) + 1 (B. 3) at az

DB11/T12812015

下边界条件 oh 02 (t≥0,Z=0)

式中: 2一一非饱和带土壤中水的体积含量,无量纲; h一一压力水头,cm; S一一源汇项,cm/(cms); K(h,z)一一非饱和带渗透系数函数,cm/s; K(z)一一非饱和带饱和渗透系数,cm/s; K(h,z)一一非饱和带相对渗透率,无量纲; h一一初始时刻包气带压力水头,cm; g(t)一一边界上已知的水通量函数,cm/s; L一一下边界处。 b)溶质运移控制方程 溶质运移基本控制方程见公式(B.8):

式中: 02一一非饱和带土壤中水的体积含量,无量 h一一压力水头,cm; 5一一源汇项,cm²/(cm.s); K(h,2)一一非饱和带渗透系数函数,cm/s; K(z)一一非饱和带饱和渗透系数,cm/s; K(h,z)一一非饱和带相对渗透率,无量纲 h一一初始时刻包气带压力水头,cm; g(t)一一边界上已知的水通量函数,cm/s; 一一下边界处。 b)溶质运移控制方程 溶质运移基本控制方程见公式(B.8):

如果吸附作用为线性吸附,则

公式(B.8)可改写为

C一一非饱和带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浓度,mg/cm²(到达地下水面处为Cz); 0一一非饱和带土壤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P2—一非饱和带土壤干容重,mg/cm:

dC + Pb2 D u6 L,C. C7 C Q2

/h2 = Pb2k at 2

o"c. Ocw μu,c 0 at 02 az

0 at Oz? az

初始条件c(z,0)= C(t=0,z≥0)

NY/T 2985-2016 绿色食品 低聚糖DB11/T 12812015

一非饱和带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cm/s; 一垂直方向非饱和带土壤孔隙水渗流流速,cm/s; 一阶生物降解系数,1/s(可通过实验获得,不考虑生物降解作用时取值为0); 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向上为正,cm; 延迟系数,无量纲; Cno一一初始状态非饱和带土壤孔隙水中污染物浓度,mg/cm(清洁的非饱和带取值为0); Co一一边界上已知水通量中污染物浓度,mg/cm²(上边界水通量不含污染物时取值为0)。 由于溶质运移模型难以解析求解,实际问题中多靠数值方法求解。

箱式混合模型见公式(B.15)

gw= min(B,0.10583 × Wg+ B × (1 + exp Ugw× B

式中: 经混合稀释后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mg/cm; DF一 地下水混合稀释因子,无量纲; Uu一一地下水流速,cm/a; g—一地下水混合层厚度,cm; W一一平行于地下水流向的污染土壤长度JJF 1458-2014 磁轭式磁粉探伤机校准规范,cm; I一一土壤中水的入渗率,cm/a; B一一含水层厚度,cm。

表C.1部分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