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1-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03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9238
VIP资源

JGJ1-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2014

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外墙板。

2.1.9 混凝土粗糙面

预制构件结合面上的回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简称 糙面。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理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水 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入需搭接的 筋GB/T 5282-2017 开槽盘头自攻螺钉,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

f一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yf'v 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Swk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Vid一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id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mua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Vu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Y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Yw 风荷载分项系数。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max Y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Yo 结构重要性系数; u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ni 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 dw 风荷载组合系数。

3.0.1在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协调建设、设计

施工各方之间的关系,并应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 之间的配合。

3.0.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

1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2装配式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 3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 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 4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 整体计算模型。

3.0.4抗震设防的装配式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 标准。

3.0.4抗震设防的装配式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

3.0.5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音

较小的部位,其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应进行优 化设计; 2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 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等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

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1.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 设计规范》GB 50017的规定。

4.1.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

土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Q 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4.1.3钢筋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GB50010的规定。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 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

4.1.4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

4.1.5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钢 作。吊装用内理式螺母或吊杆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 规定。

4.2.1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的规定。 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

4.2.4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 用技术规程》JGJ256 的规定。

4.2.4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机

表4.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

4.2.5受力预理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专用预埋件及连 件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2.5受力预理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专用预理件及连接 件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2.6连接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和铆钉等紧固件的材料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焊接 规范》GB50661和《钢笛焊挽及验收规程》IGL18等的规定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钢结构焊 规范》GB50661和《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I18等的规定

4.2.7夹心外墙板中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拉结件均应具有规定的承载力、变形 和耐久性能,并应经过试验验证: 2拉结件应满足夹心外墙板的节能设计要求。

1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以及规定的抗剪切和伸 缩变形能力;密封胶尚应具有防霉、防水、防火、耐候等性能;

4.3.2夹心外墙板中的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不宜大于

0.040W/(m:K),体积比吸水率不宜大于0.3%,燃烧性能不 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 2012中B2级的要求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建筑内部 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

5.1.1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性能要求,并宜采用主体结 构、装修和设备管线的装配化集成技术。 5.1.2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 50002的规定。 5.1.3建筑的围护结构以及楼梯、阳台、隔墙、空调板、管道 井等配套构件、室内装修材料宜采用工业化、标准化产品。 5.1.4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等 应符合节能要求。 5.1.5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5.2.1建筑宜选用大开间、大进深的平面布置,并应符合本规 程第6.1.5条的规定。 5.2.2承重墙、柱等竖向构件宜上、下连续,并应符合本规程 第6.1.6条的规定。 5.2.3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其平面位置和尺寸应

5.2.2承重墙、柱等竖向构件宜上、下连续,并应符合本规程 第6.1.6条的规定。 5.2.3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其平面位置和尺寸应 满足结构受力及预制构件设计要求;剪力墙结构中不宜采用转 角窗。

满足结构受力及预制构件设计要求;剪力墙结构中不宜采用 角窗。

5.2.4厨房和卫生间的平面布置应合理,其平面尺寸宜满足

准化整体橱柜及整体卫浴的要求

5.3.2外墙饰面宜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采用反打一次

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应满足保温、防火、隔声的要求。

墙板水平接缝宜采用高低缝或企口缝构造: 2 墙板竖缝可采用平口或槽口构造; 3当板缝空腔需设置导水管排水时,板缝内侧应增设气密 条密封构造。 5.3.5门窗应采用标准化部件,并宜采用缺口、预留副框或预 生饰二海出生

5.3.6空调板宜集中布置,并宜与阳台合并设置。

5.3.7女儿墙板内侧在要求的泛水高度处应设回槽、挑檐可 他泛水收头等构造。

5.4内装修、设备管线设计

5.4.1室内装修宜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 5.4.2建筑的部件之间、部件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应采用标准化 接口。 5.4.3设备管线应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平面交叉;竖向管线宜 集中布置,并应满足维修更换的要求, 5.4.4预制构件中电气接口及吊挂配件的孔洞、沟槽应根据装 修和设备要求预留。

5.4.6竖向电气管线宜统一设置在预制板内或装饰墙面

5.4.7隔墙内预留有电气设备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满足隔声及 防火的要求。

5. 4.81 设备管线穿过楼板的部位,应采取防水、防火、隔声等 措施。

5.4.9设备管线宜与预制构件上的预理件可靠连接

5.4.9设备管线宜与预制构件上的预理件可靠连接 5. 4.10 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地面和楼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

表 6. 1. 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6.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6.1.2的数值。

6.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6.1.2的数值

1.2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适用的最

6.1.3装配整体式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 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 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6.1.3确定。

3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抗震等级

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

6.1.4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 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抗 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 为I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 措施。 6.1.5装配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615)长宽比(L/B)宜按

6.1.5装配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6.1.5),长宽比(L/B)宜按 表 6. 1. 5 采用;

图6.1.5建筑平面示例

3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1不宜过天、宽度6不宜过小(图 6.1.5),l/Bmax、l/b宜按表6.1.5采用; 4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表6.1.5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6.1.6装配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 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6.1.7抗震设计的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 性、结构类型等超过本规程的规定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 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1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2 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3 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宜采用现浇 盖结构

表6.1.11构件及节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F

6.1.12预制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 制构件的混凝士强度等级:多层剪力墙结构中墙板水平接缝用坐 浆材料的强度等级值应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6.1.13预理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封 闭或防腐、防锈、防火处理,并应符合耐久性要求。

小于 1. 5kN/m²。

6.3.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 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文有现浇 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 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

6.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

表6.3.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6.3.4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 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计 人翼缘作用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 为 1. 3~2. 0。

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4.2当预制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n

6.4.3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底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

宜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面应 通长的纵向钢筋,

6.4.4用于固定连接件的预埋件与预埋吊件、临时支撑用

6.4.5预制构件中外露预理件凹人构件表面的深度不宜小 于10mm。

.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的止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接缝的受剪 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设计状况:

VidE

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 下式要求:

n Vmua < VuE

式中:一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 1.1,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Vid一一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 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Vmua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 承载力设计值; 1.2,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1.1。 5.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 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 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国 现得有关提

6.5.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 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 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5.3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应满足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 2010中I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2预制剪力墙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不应小于15mm,预制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3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 6.5.4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 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 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 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

市 日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 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6.5.5)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 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7.2.2条的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t

不宜小于3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天于深度的 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 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 于30°。 3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 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 槽;键槽深度t不宜小于2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 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 面倾角不宜大于30°。 4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 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 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 5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 可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 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干6mm

6.5.6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 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锚固方式,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筋锚固板应用 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

6.5.7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 兄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无 范》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等的规定。

6.5.8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采用简支连

1预制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车 动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且预制楼梯端 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应符合表6.5.8的规定; 2预制楼梯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

表6.5.8预制楼梯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

6.6.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

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 层宜采用现浇楼盖。

6.6.2.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F 50010进行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 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 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 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 4 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 5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 6.6.3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 向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3a) 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

6.6.2.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句板或双向板设计。当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图6.6.3a 时,宜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承叠合板, 其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6.3b)或无接缝(日

6.6.3c)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图6.6.3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2一梁或墙;3一板侧分离式接缝;4一板侧整体式接缝

6.3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预制板:2一梁或墙:3一板侧分离式接缝:4一板侧整体式接缝 一

1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 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a);

(a)板端支座 (b)板侧支因

4一附加钢筋:5一支座中心线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 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 当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 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 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的后浇混凝

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 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6.4b

6.6.5单向叠合板板侧的

6.6.5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 附加钢筋伸人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 (d为附加钢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GB/T 36113-2018 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投诉处置规范,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5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

1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一预制板;

6.6.6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

力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可采用后浇带形式FZ/T 01113-2012 织物小变形剪切性能的试验方法,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后浇带中焊接、搭接 连接、弯折锚固; 3当后浇带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后浇带中弯折镭固时 (图6.6.6),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厚度不应小于10d,且不应小于120mm(d为 弯折钢筋直径的较大值); 2)接缝处预制板侧伸出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后浇混凝土 叠合层内锚固,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乙.;两侧钢筋在 接缝处重叠的长度不应小于10d,钢筋弯折角度不应

天于30°,弯折处沿接缝方向应配置不少于2根通长构 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