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含2019年11月4日第1号修改单).pdf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含2019年11月4日第1号修改单).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8599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含2019年11月4日第1号修改单).pdf

2.0.12变形速率deformation1

边坡或危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相对变形量,它反映了某一时 段内的平均变形程度,包括日、周、月、年等变形速率。

小区通风管道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standard sheeterosion

非沟蚀型土质岸坡,在降雨强度超过地面入渗强度时产生超 渗径流,薄层水流及微小股流将表土中的细小颗粒带走,产生土 壤侵蚀,并在坡面留下细小纹沟及鳞片状凹地的侵蚀。

地表土层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 活动作用下,被剥蚀破坏的程度。

3.0.1工程地质观测的任务是为查明工程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评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供基础数据、分析和预测资料。 3.0.2工程地质观测项目包括断裂与地震活动性、水库诱发地震、 地下水、边坡、危岩体、泥石流、地基岩土、地下洞室围岩等。 3.0.3工程地质观测工作应根据工程区工程地质勘察的需要进 行,观测工作的布置和分析应与相应勘察阶段的工作深度相适 应。各勘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观测的项目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 的有关规定。 3.0.4工程地质观测布置应在收集和分析工作区已有的水文气象

3.0.4工程地质观测布置应在收集和分析工作区已有的水文气象 地形地质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并宜编制工程地质观测 大纲。

3.0.4工程地质观测布置应在收集和分析工作区已有的水文

0.5工程地质观测大纲应包括?

1工程地质概况和已有工程地质勘察成果。 2工程地质观测目的、任务和工作条件。 3工程地质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4计划工作量及进度。 5观测设备和人员安排。 6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7观测工作布置图。 3.0.6工程地质观测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根据被观测对象的重要性和危害性,以及地形地质条件、 技术经济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设备。观测设备应 按要求进行检查、率定。 2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孔、坑、洞、井等勘探工程布置观测点。

3观测工作应随勘察阶段的深入不断完善;观测成果出现异 常时,应及时分析和报告,同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4应及时整理和分析观测资料。 3.0.7阶段性工程地质观测工作结束后,应编制工程地质观测分 析报告,阐明工程地质观测的分析结论、趋势预测和观测工作建 议,并附必要的附图和附件。

4.1.1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断裂活动性观测: 1场址区5km范围内有活动断层分布。 2坝高大于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m?的大(1)型工程或 地震基本烈度为V度及VI度以上地区的坝高大于150m的大(1) 型工程。 4.1.2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地震活动性观测: 1场址区5km范围内有活动断层分布,地质构造复杂、地 震活动频繁专业地零台网观测能力弱的地区

2项商人子200m或库谷人于100亿mr的人(1)型工程或 地震基本烈度为V度及VI度以上地区的坝高大于150m的大(1) 型工程。 4.1.2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地震活动性观测: 1场址区5km范围内有活动断层分布,地质构造复杂、地 震活动频繁、专业地震台网观测能力弱的地区。 2坝高大于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m²的大(1)型工程或 地震基本烈度为V度及VI度以上地区的坝高大于150m的大(1) 型工程。 4.1.3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观测时间宜从预可行性研究阶段 开始。

4.1.2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地震活动性观

4.1.3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观测时间宜从预可行性研究队

4.2.1断裂活动性观测内容应包括断裂的形变或位移量。 4.2.2断裂活动性观测方法可采用跨断层短水准、跨断层短基线 跨断层测距和三角网、全球定位系统(GPS)网、连通管、伸缩仪、 倾斜仪等,有条件时,宜一点多手段观测并用。各类观测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断裂的垂直形变,按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具体方法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

的有关规定;地形陡的地段也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具 体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跨断层位 移测量》DB/T47执行。 2断裂的水平形变,采用全球定位系统网、短基线和三角网 等观测法,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规范》GB/T18314、《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跨断层位移测量》 DB/T47的有关规定。 3断裂位移量的观测周期宜为2个月观测一次,当断裂形变 量显著超出观测过程中的常见量时,可酌情增加观测次数。观测 时间不应少于2年。

.2.3观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1观测站点可沿主断裂带选择一处至数处代表性地段横跨 断裂布设,设站处应具备断裂出露清楚、活动迹象明显且地形地 貌适合布设各种观测手段的基本条件,并应兼顾交通和通信方便。 2跨断裂两盘的观测点应按观测方法的要求布设,并构成合 理的组合,点位必须布设于断裂影响带外两盘稳定的岩体上。在 地形陡峻的河谷岸坡,设置断裂形变观测点,应避开岩体重力变 形的影响地段。 3跨断裂短水准点、全球定位系统和跨断裂三角网点位的选 择除符合前两款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 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和《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跨断层位移测量》DB/T 47的有关规定。 4跨断裂短基线、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观测断裂的形变宜在 横跨断裂的洞室内进行,观测线可垂直断裂和与断裂成30°左右 交角布设,洞内要求相对恒温并减少环境干扰。

4.2.4观测资料整理和成果提交应符合下列要求:

? 按有关规定整理和编制选点卡和形变监测网的建网报 及相应的附图。

2各种方法获取的形变观测资料,应严格校核观测数据,分 别编制历时曲线图、矢量变化图和相应的表格等。 3按年度编写断裂活动观测报告,年内如果某一时段出现断 裂形变量突变的情况时,应及时编写简报报送有关部门。活动断 层综合分类可执行本规程附录B的有关规定。 4观测工作结束后或阶段性观测完成后,应提出观测成果, 内容包括观测报告、附图、附表及其他有关的附件,并分时段整 编成册归档。

4.3.1观测范围宜在工程区20km~40km范围内。特大和特别重 要的工程,可酌情扩大观测范围现场临时用电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并宜涵盖附近的控震断裂。 4.3.2地震活动性观测内容应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位置、 强度和频度等其本要素

4.3.3观测台网的布置应遵守下列规定:

1工程近场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宜在预可 行性研究阶段布置单台或流动台,了解地震活动特征。 2工程场址区发生大于6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时,应布设水 电工程专用地震观测台网。 3台网设置前应编制台网总体设计报告,观测台网布置应能 观测到主体建筑物近场范围发生的地震活动。 4观测台网至少应由4个地震台组成,尽可能选用遥测数字 台网,各地震台站分布应均匀合理,形成多个三角形,满足观测 区内有效观测精度要求。 4.3.4地震台址的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测震台站》DB/T16的有关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台址应置于该区远景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建设区以外,并应 避开公路干线、树林、河流、矿山等各类可能的干扰源区。避开

测震台站》DB/T16的有关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台址应置于该区远景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建设区以外: 避开公路干线、树林、河流、矿山等各类可能的干扰源区。 各种干扰源的距离和台站对观测环境的噪声水平的要求应符

行国家标准《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 GB/T19531.1的有关规定。 2台址应选在大面积出露的完整坚硬的基岩上,避开断层带 不宜在松散堆积层和风化层上建台,否则应进行特殊基础处理。 3台址地段宜地势平坦,应避开陡坡、风口以及地质灾害影 响区域。人工值守台宜选在相对低处,若为遥测台则应首先满足 信道要求。 4台址宜具备电力、通信和交通条件,人工值守地震台还应 具备生活和工作条件。 5每个台址先试记一个月,确认各项指标符合选台要求后 方能正式选定,并提交选址报告和相应的图表。

巢湖污水处理厂厌氧池细格栅沉砂池粉喷桩施工组织设计4.3.5地震观测方法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台网尽可能采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2人工值守地震台站应定期标定仪器,随时检查仪器的工作 状态,及时查看实时波形显示,并进行数据初步处理和分析:定 期备份数据,记录值班日志。 3对记录到的微震,应甄别是否为爆破震动等人工活动的 影响。 4地震观测中,发现枢纽建筑物近场区发生M≥2.5级的有 感地震,或距枢纽工程外围150km范围发生M≥5级的地震时, 需在发震后0.5h~1h内速报工程建设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 5台网观测范围内发生M≥3.5级的地震时,还应组织现场 调查,确定宏观震中和等震线分布情况。 4.3.6地震观测资料整理和成果提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台网记录的全部地震,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地震 卡片。 2校核和整理各台站地震数字记录资料、磁介质记录资料或 记录图纸,并建立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 3每一观测年度应编制年度地震目录、地震震中分布图、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