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362-2020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范.pdf

DB61/T 1362-2020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540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1362-2020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规范.pdf

式中: Q 流量,m²/s; n—粗糙系数(无量纲); A——过水断面面积,m²; R—水力半径,m; S一一水力坡度(无量纲),

4.3.2.5当设施以下渗为主要设计目标时,渗透量按下式计算

当设施以下渗为主要设计目标时,渗透量按下式

某基坑支护土钉墙施工方案-secretW,=KJA,ts ........................

DB61/T 13622020

4.3.3.4规划区域或建设场地的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以SS为代表性指标进行评价:

4.3.3.4规划区域或建设场地的年径

.3.5.4 规划区域或建设场地的年径流污染物前减率以SS为代表性指标进行评价: a)年TSS污染负荷削减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的乘积; b) )当规划区域或建设场地内排水分区里存在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时,可通过不同设施SS平均去 除率与设施对应有效控制容积或服务汇水面积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径流同时流经不同设施的叠 加控制效果可不予额外考虑。

4.4.1.1应结合建设场地地质勘查报告,综合评估场地土质情况,若地基为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应 避免设置直接渗透设施,设施防渗及与建(构)筑物安全距离等设计应符合GB50025一2018中5.2.4、 GB50112—2013中5.3规定。 4.4.1.2平屋面或坡度较缓(小于15°)的屋面宜采用绿色屋顶的方式,设计时应考虑建筑屋面结构 荷载安全,符合GB50345—2012中3.2.3规定。屋面排水宜通过雨落管断接汇入建筑周边绿地, 4.4.1.3应充分利用建筑绿地建设或改造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等设施, 绿化条件有限或改造空间不足时,宜采用植草沟、渗管(渠)、雨水管道等设施将雨水转输至周边绿地 或建设大型调蓄利用设施集中调蓄。 4.4.1.4人行道、游步道、非机动车道、室外停车场、广场、庭院等宜采用透水砖、透水沥青、透水 混凝土等透水铺装,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坡向优化、路缘石开口等方式引入周边绿地滞蓄下渗,宜在进 水部位设计碎石沟、沉泥槽、拦污框等预处理设施。 4.4.1.5宜设置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回用系统,汇水面宜选择污染较轻的屋面、广场、人行道,雨水 综合利用设计符合GB50400一2016中第7章规定。 4.4.1.6景观水体宜建设或改造为多功能雨水调蓄设施。 4.4.1.7超过低影响开发设施滞蓄能力的雨水径流应设置溢流口衔接室外雨水管网,且不应降低室外 管网排水设计标准。 4.418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典型流程见图2

与小区低影响开发建设

4.4.2.1非机动车道适宜路段宜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混凝土路面。 4.4.2.2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渗排设施与市政管网连通;人行道树池宜采用生态树池,绿地空间 不足的道路宜采用下沉式连片树池带。 4.4.2.3道路绿化带宜低于路面,结合土壤情况、绿化带宽度、汇水范围等建设下沉式绿地、生物滞 留设施、植草沟等设施;当道路红线内绿地空间有限时,宜利用红线外绿地设置雨水滞蓄设施;道路雨 水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综合处理后溢流至雨水管网。 4.4.2.4应结合汇水面大小、道路竖向、排水标准等确定路缘石导流形式、位置及数量,导流形式可 采取窗孔式、非连续式、平缘石等,入口处应采取消能、截污等措施,截污可采用截污池、拦污框截污 模块等方式,道路收水口周围50cm范围为潮湿区,应强化防渗处理。 4.4.2.5雨水口宜设于绿化带内,建设或改造为溢流口,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有条件区域道路排水 可采用植草沟排放形式;道路沿线(含红线外)绿地可因地制宜建设渗透塘、调蓄池等集中式雨水调蓄 设施,滞蓄、调节道路雨水。 4.4.2.6露天停车场宜采用透水混凝土、植草砖、透水砖等铺装形式;周围绿地采用下沉式绿地。 4.4.2.7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改造工程应因地制宜,侧分带较宽时,宜根据绿化种植情况分段设置生 态植草沟、生物滞留带;侧分带较窄时,根据绿化及地下空间利用情况,可设置生态树池或地下小型雨 水调蓄池(罐)。 4.4.2.8原车行道和慢车道既有雨水口宜改造为沉泥井,沉泥井底部用砂包填实,砂包上设置过滤层 最上层设置截污提篮。

DB61/T 13622020

4.4.3.1城市公园、广场、滨水空间等开放空间,除控制自身范围内降雨径流外,应考虑接纳周边场 地径流,合理开展竖向设计。 4.4.3.2公园内绿地宜结合微地形设计设置植草沟、下沉式绿地、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导流 调蓄、净化设施。 4.4.3.3人行或承重要求低的广场宜采用透水铺装或与硬质铺装相间的布置形式。有条件的地区,广 场宜设置为下沉式,满足构造、功能、景观等需求的同时,发挥多功能调蓄作用。 4.4.3.4湿塘、雨水湿地的布局、调蓄水位等应与城市上游雨水管渠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市政雨 水管渠排放口管底高程不应低于河道的常水面线。 4.4.3.5地表径流雨水进入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进行预处理。 4.4.3.6当城市水系与周围用地间坡度过大时,可结合实际设置阶梯式绿地;水系驳岸宜采用生态驳 岸,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宜的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水生植物;城市水系低影 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还应符合GB50513一2009中第5章规定。 4.43.7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建设曲型流程贝图4

4.5.1初期弃流设施

图4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建设典型流程图

4.5.1.1 初期弃流设施主要设置于建筑雨落管、路面径流集中入口及蓄水池、湿塘等雨水设施前端, 4.5.1.2初期弃流设施典型构造见图5。

DB61/T13622020

4.5.1.3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以下要

图5 初期弃流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5.1.3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a)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时,应为封闭式; b)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的雨水弃流设施宜分散设置,集中设置时,可设雨水弃流池; C) 弃流雨水应就近接入污水管网,确保污水不倒灌至弃流装置,后续雨水不进入污水管网; d) 1. 弃流量根据下垫面径流污染监测及初期冲刷规律综合确定,无资料地区屋面雨水弃流量宜按 1mm~3mm计算,道路雨水弃流量宜按2mm~5mm计算。

4.5.2.2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图6雨落管断接典型构造示意图

2.2 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建筑雨落管断接形式应根据建筑雨水排放方式、周边场地条件等确定; 高层建筑的雨落管断接应设置雨水消能措施,污染严重的工业汇水区,一般不宜做雨落管断接

DB61/T13622020

C人 接收雨落管断接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面积至少为截流屋面面积的10%。当土壤渗透性能较差时, 应适当增大接受屋面径流的设施面积; d) 断接点与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间的地表坡度不宜小于3%

5.3.1绿色屋顶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适用于平屋顶、平台或坡度较缓的屋顶;坡度超过15% 加防滑、防冲蚀等设施;新建绿色屋顶应与屋面荷载、防水等要求一并考虑;老旧建筑应核算屋 宜采取简单式绿色屋顶。 5.3.2绿色屋顶典型构造见图7

4.5.3.2绿色屋顶典型构造见图7。

4.5.3.3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绿色屋顶典型构造示意图

DB61/T13622020

4.5.4.1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铺装;按渗排形式分为 面层透水铺装、基层透水铺装和全透式透水铺装, 4.5.4.2透水铺装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较少的道路。地下水季节性最小埋深小于 1.0m及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得使用全透式透水铺装 4.5.4.3透水铺装典型构造见图8。

图8透水铺装典型构造示意图

a) 1 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CJJ/T135、CJJ/T188、CJJ/T190规定; b) 11 透水铺装设计应考虑当地水文、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结合雨水控制与利用要求,满足荷载、 透水、防滑、抗冻胀等使用功能和耐久性要求; C) 11 透水铺装坡度不宜大于2%,当坡度大于2%时,沿长度方向应设置隔断层,隔断层顶宜设置 在透水面层下2cm~3cm; d) 1. 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 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 e) )透水面层渗透系数应大于1x10m/s,面层采用透水砖时,有效孔隙率不应小于8%,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耐磨强度、抗冻性能等应符合CJJ/T188规定,面层采用透水混凝土时,有效孔隙 率不应小于10%,透水混凝土性能应符合CJJ/T135规定; I) )透水找平层渗透系数不小于面层,宜采用细砾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有效孔隙 率应不小于面层,厚度宜为20mm~50mm; g人 11 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渗透系数应大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 砾料等,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砂砾料 和砾石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50mm; h) )全透式透水铺装的土基应具有一定透水性能,土壤入渗率不小于10°㎡/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 下水季节性高水位应大于1m,当土基土壤入渗率和地下水埋深等条件不满足时,应增加路面 排水设施,或在透水基层内设置渗透排水管或疏排水板;全透式路面的路基顶面应设置反滤隔 离层,可选用粒料类材料或土工织物:

DB61/T 13622020

1人 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场地,应避免雨水直接下渗,采取半透式结构或采取普通铺装形式将雨水 转输至其他设施控制。当采用半透式结构时,应考虑路面排水要求,结构层下部设置混凝土垫 层或封层,封层材料渗透系数不应大于80mL/min,且应与上下结构层粘结良好。

5.5.1下沉式绿地宜设置在居住、商业、服务业及工业用地的建筑、街道、厂场、停车场等不 面周边的绿地中,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或公园微地形下凹处。 5.5.2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见图9。

图9 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

5.5.3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a)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地面,下凹深度宜为100mm~200mm,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高于设施底 部50mm~150mm; b)下沉式绿地入水口处设置消能及缓冲措施,溢流口周围应增设砾石以过滤树叶等杂质; c)下沉式绿地有效储水容积应按溢流排水口标高以下的实际储水容积计算; d)宜选择耐盐、耐污、耐淹、耐旱的乡土草本植物,植物耐淹时间宜为1d~3d; e )在有较大径流通过的种植土区域,宜设置防冲刷措施。

4.5.6生物滞留设施

4.5.6.1生物滞留设施按结构分为简易型和复杂型两类,包含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 态树池等形式,主要适用于建筑小区内绿地、城市道路绿化带及公园绿地等场所。 4.5.6.2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见图10

DB61/T13622020

图10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

4.5.6.3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 b)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溢流设施顶部应低 于汇水面50mm~100mm; c)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 d)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宜为200mm~300mm; e)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种植土层介质下渗速率不低于1x10m/s,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应符 合CJJ/T287规定;种植土层底部宜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或厚度不小于100mm砂层,土工 布单位质量宜为200g/m~300g/m; f)砾石层厚度宜为250mm~350mmTCDSA 600.1-2021 水库大坝潜水作业技术要求.pdf,底部埋置穿孔排水管或透水盲管,管径宜为100mm~150 mm,穿孔排水管孔径应大于砾石粒径; g)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地下水季节性高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 基础水平距离小于3m的区域,设施底部应设置防渗措施; h)特殊土壤地质条件下,雨水入渗存在建(构)筑物基础安全风险时,应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 周边采取防渗措施。

7.1 植草沟适用于居住区绿地,道路中央隔离带及两侧绿化带,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地面周: 地及各类集中绿地。

4.5.7.2植草沟典型构造见图11

DB61/T13622020

图11 植草沟典型构造示意图

5.7.3 设计要点及参数应满足以下要求: a 1 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b) 1 植草沟深度不宜大于0.6m,边坡坡度不宜大于(垂直:水平)1:3; C) 植草沟设计流速宜介于0.4m/s~0.8m/s,纵坡不宜大于4%; d) 1 植草沟纵坡大于4%或流速大于0.8m/s,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其横断面设置消能台坎、 节制堰,台坎或堰顶高度根据植草沟设计蓄水量确定; e) 1 植草沟边缘距离建筑基础水平距离不小于3m10(6)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户内、户外热缩终端头制作质量管理技术 安全交底.doc,不足3m时,植草沟和建筑间应设置防渗措施; f) 1 植草沟设计参数应考虑当地地理条件、汇水范围、降雨特点和内涝防治标准等因素,选取植草 沟坡度和设计流速时,应避免对植被和土壤形成冲刷; g) 1A 传输型草沟部分设计参数取值推荐表见表2。

表2传输型草沟部分设计参数取值推荐表

4.5.8.1渗管(渠)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的区域,不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径 流污染严重或不宜进行雨水渗透的区域。 5。2流管(混)曲型均选贝图1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