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912-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选址安装规范.pdf

DB15T 2912-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选址安装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8525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5T 2912-2023 陆地生态气象站选址安装规范.pdf

6生态气象站的选址、安装、迁移要求

1.1主站观测场地选址

某星级宾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6.1.1.1选址原则

原则上一个相似气候区建一套主站。一般情况下平原较稀疏,山区较稠密。 1.1.2地理相似性 地形、地貌特征差异性较大的地区应分别建站。

6.1.1.1.2地理相似性

6.1.1.1.3长期稳定性

远离近期和中长期拟建项目用址

DB15/T 2912—2023

6.1.1.2.1应远离具有强磁场干扰等影响的电气化铁路200m以上。 6.1.1.2.2应远离具有灰尘、污染物、水陆温差等影响的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及沙石、泥土公路 水体100m以上。 6.1.1.2.3应远离具有吹烟、扬尘影响和人为尤其是小孩破坏的村庄300m以上或远离零散农户100 m以上。 6.1.1.2.4应优选无线通讯信号正常、稳定的地点。

6.1.1.3主站的地基定位要求

应优先选择东西对称的南北向中轴线(或≤50cm的小田硬)赤道方向1/3、极地方向2/3处附近。其 它同6.1.1.3中的c)、d)要求

3.2人工轮作型农田生

两种作物轮作场景区定点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优先选择东、西轮作分隔线为南北向≤50cm的小田埂,以便获取更多的有效图像信 息,其它要求同6.1.1.3中的要求; b)对于只能在南、北轮作区域定点的观测场景,应尽量定位在轮作分隔线≤50cm的小田埂上, 东、西应基本对称,兼顾南、北侧两种不同作物的有效图片信息。 多种作物轮作场景区定点应保持多数作物在东、西两侧和顺光方向,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作物的 顺光和侧光图像

高大乔木型森林生态场景

在森林高度高于4.5m的森林等生态系统建设主站应采用铁塔安装传感器,地基定位应以山顶、高 岗为佳,兼顾防、扑火决策指挥的火情监测、预警需要

6.1.2.1主要安装人员的素质要求

安装负责人应熟悉DB15/T2913和本文件。

6.1.2.2地基固件安装

确定杆件倾倒方向应付合如下安求: a)安装在已有活体植被的东西向小田埂上的主站,杆件应向东或向西倾倒,减轻安装、运维过程 对自然观测环境的破坏; b)其它已有活体植被的安装环境下,杆件一律向赤道方向倾倒,以保证顺光和东、西向主观测视 场不受安装、运维过程影响。 6.1.2.2.3地基固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a)用混凝土浇注,长宽80cmX80cm,埋入地下100cm; b)岩石地基可插入钢筋浇注; c)松软地基应加大长、宽、高尺寸; d)地基表面与土壤表面持平,保养期1周后方可安装; e)如需加急缩短保养期,可选用速效水泥调配混凝土浇注。 6.1.2.2.4高于6m的主站应为铁塔构件,其设计、施工、验收属于地基建设的范畴,应符合附录A 的要求,由有资质的厂家或专业施工队伍完成。 6.1.2.2.5主站的基础设施应符合防雷技术标准。

6.1.2.3主站安装前检查

6.1.2.3.1复查所选主站观测环境是否符合5.1.2.2要求。 6.1.2.3.2复查地基位置、牢固程度、杆件倾倒方向是否符合5.1.2.3要求。 6.1.2.3.3检查设备配件是否齐全,包括传感器、支架、太阳能电板、蓄电池、供电系统等。

6.1.2.4主站安装

6.1.2.4.16m杆件及仪器安装要求

6m杆件及仪器安装要符合以下要求: a) )详细阅读出厂说明书; b) )除裸地外,施工人员活动区仅限杆件倾倒方向一侧,有田埂的施工环境应仅限田埂及杆件倾倒 方向附近活动,没有田埂的施工环境应仅限杆件倾倒方向45°扇形区内活动; C) )不管杆件向什么方向倾倒,顶部横臂一律为南北向; d) 1 横杆上顺阳光方向的仪器布设顺序依次为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日照、裸温、红外温度、常 规气象6要素的观测仪器、生态场景仪; e) 2 冠层红外传感器的感应面与垂直方向的倾角不超过45°,测量区域为代表性植被群落; f) 2 如独立选用传统雨量筒,应注意任意方向无遮挡物(含植被生长后),以免影响雨量测量; 口 植被指数仪、测高仪、通讯设备等的安装位置不能影响气象要素与宏观生态场景要素的观测;

DB15/T 2912—2023

h) 所有信号线应采用屏蔽电缆并穿入立柱或电缆管内,电缆的屏蔽层应接到地网上,以利防雷、 防鼠、防水,便于安装、维修; 1)) 2 杆件上的所有设备应安装在上部,降低闲杂人员攀爬、破坏的风险; i 安装完毕后,应在地基平台表面覆盖一层土,以减少混凝土热辐射,保持地面表层景观的一致 性。

6.1.2.4.2铁塔上安装仪器的要求

人工生态系统应在建站时设置种群数和观测的主体种群名称。 种群超过5种以上的复杂生态系统,需人工设置观测的种群类别及优先级 后期变更的种群数和种群名称应及时变更调整。

6.1.2.6注意事项

6.1.2.6.1可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1.2.6.2应不设围栏,

测地段不能满足5.1.2的要求,即气象观测不能代表气候变化或不能用于天气预报、生态场景 能反映宏观场景时应及时迁移。

当观测地段不能满足5.1.2的要求,即气象观测不能代表气候变化或不能用于天气预报、生态场景 仪观测不能反映宏观场景时应及时迁移

6.2地块级子站的选址、安装、迁移

6.2.1.1根据生态站网布局规划的生态类型确定安装地块。 6.2.1.2同一相似气候区可以建立若干不同种群的子站。 6.2.1.3子站应尽量选在可与主站直接通讯的区域内,以利信息打包发送,降低网络通信费 6.2.1.4子站应安装在植被长势中等略偏好、郁闭度较高、代表性好的植被层内

6.2.2.1梯度要素传感器组装要求

2.2.1.1除最下层之外,应保证各层梯度观测高度的统一。 2.2.1.2最下层带防辐射罩的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略高于田埂不浸水、不低于5cm的高月 2.2.1.3裸温传感器应与最下层防辐射罩内的温度传感器等高。 2.2.1.4观测水稻等水生植物水体温度的水温传感器应高出地面5cm。

6.2.2.1.5裸温传感器和水温传感器均应在杆件的中午向阳侧,避免受子站杆件阴影的景

6.2.2.2子站安装要求

6.2.2.2.1在选定的安装位置垂直打下子站地锚,地锚接触面应与地面等高; 6.2.2.2.2子站杆件与地锚固定后应基本垂直; 6.2.2.2.3太阳能板的朝向和仰角应能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 6.2.2.2.4标杆应安装在子站镜头正前方10m处附近,安装步骤同5.2.4.2; 6.2.2.2.5子站与标杆的安装不能破坏植被的自然状态

6.2.2.2.1在选定的安装位置垂直打下子站地锚,地锚接触面应与地面等高; 6.2.2.2.2子站杆件与地锚固定后应基本垂直; 6.2.2.2.3太阳能板的朝向和仰角应能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 6.2.2.2.4标杆应安装在子站镜头正前方10m处附近,安装步骤同5.2.4.2; 6.2.2.2.5子站与标杆的安装不能破坏植被的自然状态

6.2.3.1当子站观测环境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迁移: a)当仪器安装环境遭受人为或其它原因破坏失去代表性时; b)当观测植株的微观形态失去代表性时; c)从宏观生态场景中发现更有代表性的新观测对象时。 6.2.3.2当出现以下紧急需求时也可及时迁移: a)当出现局地病虫害或局地灾害急需跟踪观测微观现状特征时; b) )当动物或生态活动影响到正常观测时; C) )当新增或急需调整观测某种生态类型时,

6.3.1.1观测要素相对独立,与主站、子站之间不要求高频次连续协同观测。

6.3.2土壤类要素观测要求

类要素观测应符合GB/T20524、GB/T33703要求

6.3.3水体类要素观测要求

水体类要素观测应符合SL58要求

应优先利用主站周边已有的土壤水分站、水文站,并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a) 标定辅站位置; 6 核查、记录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背景地理信息要素; C 确定观测设备的通信连接或数据库层面的数据对接方式,确保所有相关观测信息的完整性。

6.3.4.1新建辅站要求

6.3.4.1.1应尽量紧靠主站,减少征地,方便管理。 6.3.4.1.2自然生态系统的辅站应尽量选在生态群落的核心区。 6.3.4.1.3土壤观测点选址时应注意土壤质地,不可选取含石量较多的地点。

6.3.4.1.1应尽量紧靠主站,减少征地,方便管理。 6.3.4.1.2自然生态系统的辅站应尽量选在生态群落的核心区。 6.3.4.1.3土壤观测点选址时应注意土壤质地,不可选取含石量较多的地点。

DB15/T 2912—2023

6.3.4.1.4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温、湿度观测仪器应尽量贴近两块农田种植与管理方式相近的小田埂, 避免大型机械化作业的影响 6.3.4.1.5地表水、地下水的水位观测及其它生态环境要素的观测同样遵循观测数据有效、环境影响 最小、方便运维管理等3原则

6.3.5.1现有辅站连接

6.3.5.1.1优先协调、实施观测设备层面的无线连接,以减少管理环节,提高应用效率。 6.3.5.1.2其次协调、实施数据库层面的数据对接,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有效性。

6.3.5.2.1土壤水分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应符合以下要求: a)插针式土壤水分传感器应平行于地面安装,传感器按照安装剖面、传感器定位、传感器 联机检查、原土回填等步骤进行; b)插管式土壤水分传感器安装时,应使用专用仪器将护管按刻度要求竖直敲入土中,再料 插入护管中; c)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标定、检测、运维等详见出厂说明书; d)土壤温度仪的安装详见出厂说明书。 6.3.5.2.2土壤温、湿度观测仪的通信方式应符合以下要求: a)可用有线或近距离无线方式与主站关联打包; b)可用有线或近距离无线方式与子站关联打包; c)可用无线方式直接发送到用户指定的数据平台。 6.3.5.2.3地表水位观测仪器的安装要求如下: a)应安装在主站附近具有水文代表性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 b)安装方式详见出厂说明书。 6.3.5.2.4地下水位观测仪器的安装要求如下: a)应安装在主站附近就近寻找的可用井或新打的井中; b)安装方式详见出厂说明书。 6.3.5.2.5其它生态与环境要素观测仪器的安装要求如下: a)参见观测仪器生产厂家的说明书; b)参见农业气象、土壤、水文、环境类观测规范

6.3.5.3辅站迁移

出现以下情况时辅站应及时迁移: a 当主站或关联子站逼迫迁移时; b) 当观测环境遭受人为或其它原因破坏失去代表性时; C) 当有新地点、新任务急需观测但无法增加新设备时。

6.4.2子站、辅站名称编码与主站名称编码相同。

6.4.2子站、辅站名称编码与主站名称编码相同。

7.1.1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验收

7.1.1.1标配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验收

7.1.1.1.1标配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应符合如下要求: a)应通过本地接口发送命令读取常规六要素及红外冠层温度数据,并在中心站正常查看; b)应通过本地接口发送命令读取光合有效、总辐射、日照时数等数据,并在中心站正常查看 7.1.1.1.2标配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验收应符合如下要求: 所有标配的气象观测要素应正常读取、显示,且不存在缺测现象,

7.1.1.2选配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验收

7.1.1.2.1选配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应符合如下要求: 应通过本地接口发送命令读取设定的所有观测数据,并在中心站正常查看。 7.1.1.2.2选配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验收应符合如下要求: 所有选配的气象观测数据应正常读取、显示,且不存在缺测现象。

7.1.2生态场景仪的测试、验收

测试应满足以下要求: a)宏观生态场景图像信息的测试:应现场下载设定采集的全部图片,并在中心站正常显示; b) 2 宏观生态场景视频信息的测试:应现场下载设定采集的视频信息,并在中心站正常浏览; C) 宏观生态场景音频信息的测试:应现场下载采集的音频信息,并在中心站正常播放; d) 1 根据图像、视频、音频信息内置解析的要素应在中心站正常查看,且数据完整。

7.1.3选配设备的测试、验收

.1.1植被指数仪的测

应现场通过命令读取植被指数的相关数据,并在中心站正常查看。

7.1.3.1.2光谱类等其它仪器的测试

所有选配的各类观测仪器观测到的要素应正常读取、显示,且不存在缺测现象。 地块级子站测试、验收

7.2.1微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验收

7.2.1.1.1空气温、湿度等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

7.2.1.1.2裸温、水温等要素观测仪器的测

2.2微生态场景仪的测

7.2.2.1.1微观生态场景图像信息的测试

7.2.2.1.2微观生态场景视频信息的测试

应现场下载规定采集的视频信息,并在中

7.2.2.1.3微观生态场景音频信息的测试

应现场下载规定采集的音频信息,并

现场下载规定采集的音频信息DB13/T 2510.12-2017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12部分:纸制品制造企业,并在中心站正常

DB15/T 2912—2023

居图像、视频、音频信息内置解析的要素应在中心站正常查看,且文件和数据完整。 土环境辅站测试、验收

7.3水土环境辅站测试、验收

7.3.1土壤温、湿度等要素观测仪器的测试

市政工程通用安全技术交底7.3.1.1.1土壤湿度观测仪器测试

7.3.1.1.2土壤温度观测仪器测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