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F31-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pdf

JTG∕T F31-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489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T F31-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pdf

3.3.5应采用现行《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E60)测定路基土的( 取样个数每公里不宜少于3个,取样总数应满足统计和计算的需要: 按 .3.5)计算各施工段落的CBR代表值

Z。一一一保证率系数,高速、“一级公路取1.64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取1.282; CBR一一施T段落的CBR代表值(%) 3.3.6应调查路基存在CBR值小于5,以及强度不足、出现软弹、过湿、沉陷等状 况段落的面积及桩号,并拍照存档 3.3.7应采用挖探或钻探等方法实测旧路基含水率,测定可采用环刀法或酒精法。 条文说明 对于低等级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后结构层的稳定性与路基含水率有关, 如:当路基含水率处于适当的水平时,采用就地碎石化技术可使路基进一步密实;路基 含水率超标时,采用冲击压裂技术容易引起路基弹簧翻浆: 3.3.8应调查地下水位深度,必要时可采用钻探方法实测地下水位深度。 3.3.9应调查现有交通量、交通组成及轴载情况。 沿线均造物及地工环培调本

条文说明 对于低等级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后结构层的稳定性与路基含水率有关 如:当路基含水率处于适当的水平时,采用就地碎石化技术可使路基进一步密实;路基 含水率超标时,采用冲击压裂技术容易引起路基弹簧翻浆: 3.3.8应调查地下水位深度,必要时可采用钻探方法实测地下水位深度。 3.3.9应调查现有交通量、交通组成及轴载情况。 3.4沿线构造物及施工环境调查 3.4.1应调查沿线上跨构造物情况,实测并记录桩号、净空、结构形式。 3.4.2应调查沿线桥梁、管涵、地下管线情况,实测并记录桩号、结构形式,必要

北京中关村创新园中环路绿化景观工程施工方案3.4沿线构造物及施工环境调查

3.4.1应调查沿线上跨构造物情况,实测并记录桩号、净空、结构形式。 3.4.2应调查沿线桥梁、管涵、地下管线情况,实测并记录桩号、结构形式,必要 寸实测结构尺寸;管涵、地下管线还应实测其理置深度。 3.4.3应调查挡墙、边沟及沿线其他构造物的位置、形式及技术状况。 3.4.4应调查路侧房屋的位置、结构及损坏情况,必要时可拍照记录

3.4.5 应调查其他对施工有影响或限制的因素

3.5.1应分析断板率、脱空率、路基含水率等资料,为再生利用技术选择提供依据。 3.5.2应分析沥青混合料修补面积、换板情况、基层病害处置方式、路基CBR值 路基软弱路段及排水设施等资料,为旧路处置与排水设计提供依据。 3.5.3应分析面板强度、基层结构类型及交通量等资料,为加铺层结构设计提供 依据。 3.5.4应分析气象、水文、地质情况,沿线构造物及施工环境等资料,保证施工质 量及安全。

4.1.1再生利用设计应包括再生利用技术选择、旧路处置与排水设计、加铺层结构 设计和施工期问交通组织设计等内容 4.1.2加铺层结构设计应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和《公路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CD40)的规定进行。加铺层结构设计应按两阶段设计 进行。 4.1.3应按充分利用旧路面强度和材料的原则,综合考虑路面状况、路基条件、构 造物、净空要求、施工限制条件、当地材料供应情况等因素,结合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选择再生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4.1.5对损坏严重路段应进行特殊设计。

为了给水泥路面再生工程的技术人员以更多的灵活度,对损害严重路段的判别标准 在条文中没有给出明确规定。目前,大多地区的经验一般是当路段出现CBR值小于5, 强度不足,出现软弹、过湿、沉陷的情况时,就要求做特殊设计。这些实践经验可以作 为具体项目中的参考: 特殊设计指为使特殊路段满足强度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工作,对特殊路段的换填深 度、换填材料以及压实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4.1.7 应对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进行详细设计,维持通车路段应明确交通管制 方案。

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JTG/TF31一2014

4.2再生利用技术选择

4.2.1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宜选择就地再生利用技术。当施工条件受限时, 也可选择集中破碎再生方案。 4.2.2断板率不小于5%时,不宜采用再生利用技术;断板率大于5%且小于80% 时,宜采用就地碎石化再生利用技术;断板率小于20%,且脱空率不大于10%时,也 可采用就地发裂再生利用技术

根据实体工程经验,当板底脱空率高于10%时,采用就地发裂技术无法彻底角 底脱空现象,易导致再生层强度不均匀

4.2.3旧路面地下水位深度小于1m或路基含水率超出最佳含水率4%时,不宜采用 冲击压裂技术。

4.2.4采用多锤头碎石化和就地发裂再生利用技术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作业面距构造物最小距离应符合表4.2.4的规定。不能满足时,可采取共振碎 石化技术或集中破碎技术

表4.2.4作业面距构造物最小距离

主: 与桥梁的距离为作业面到桥头搭板之间的距离

互通式立交桥梁的距离为作业面到桥墩之间的距离

2 当公路沿线或两侧有对施工振动特别敏感的构造物或设备时,应与相关部 确定安全距离。

隔振沟可消减设备的振动影响

晶振沟可消减设备的振

4.3.1 对调查确定的路基软弱路段,应采用换填方式进行处置。换填要求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应按旧路面结构逐层开挖至满足该层设计承载力要求的深度。 2换填材料宜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 3基层回填宜采用与原基层相同的材料进行换填。 4面层回填宜采用级配砾石,并宜符合表4.3.1的规定。换填层的顶面当量回弹 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表4.3.1级配砾石技术要求

应采用满足要求的振动压路机。

4.3.3就地再生利用路段,路面板边缘应设置纵向盲沟;路肩应设置横向盲沟,盲 沟的设置可参照图4.3.3进行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纵向盲沟应设置于旧路面板边缘下,底面深度宜为旧路面板底面以下15~ 20cm,宽度不宜小于20cm,高度不宜小于30cm。 2横向盲沟的设置间距宜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4.3.3横向盲沟的设置间距

3横向盲沟方向宜为路肩合成坡度方向,其断面不应小于纵向盲沟断面。 4盲沟底部宜设置用反滤织物包裹的多孔PVC管,管径不宜小于10cm。碎石层 顶面应设置反滤织物。 5盲沟的回填宜采用粒径在19~37.5mm范围内的单级配石料,填充高度不宜小 于25cm,剩余部分可采用砂土等透水性材料回填。 6超高路段外侧路面板边缘可不设置纵、横向盲沟,有中央分隔带的应在内侧路 面板边缘设置横向集水设施,防止外侧水流人内侧路面范围内。

4.3.4应疏通修复旧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应与旧排水系统相结合

4.3.4应疏通修复旧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应与旧排水系统相结合

4.4.1加铺层结构设计应根据交通量、气候条件、路面状况、路基条件、沿线设施 及再生利用技术等分段进行。

4.4.2净空受限路段宜采取调整加铺层结构组成等方法减少加铺层总

4.4.2净空受限路段宜采取调整加铺层结构组成等方法减少加铺层总厚度,也可

4.4.3采用就地碎石化再生利用技术,应在破碎后的表面设置乳化沥青封层。封层 用乳化沥青固含量宜为50%~55%,其余指标应满足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 范》(JTGF40)的质量要求。乳化沥青用量亡为2.0~3.5kg/m”,顶面松散层粉末较 多时用量宜采用上限。集料粒径宜为4.75~9.5mm,含泥量应小于3%

就地碎石化施工后设置乳化沥青封层主要起稳定碎石化顶面松散层和防水的作用。 4.4.4应进行破碎施工后的纵、横坡调平设计,宜选用级配碎石或沥青碎石等材料, 并应满足相应的等级要求

4.4.4应进行破碎施工后的纵、横坡调平设计,宜选用级配碎石或沥青碎石等材料, 并应满足相应的等级要求

4.4.5采用就地碎石化再生利用技术时,碎石化层可直接作为基层或底基层。用作 底基层时,宜采用柔性基层进行结构补强;采用就地发裂再生利用技术时,就地发裂层 宜作为底基层:

4.4.6加铺层结构设计宜分为预估设计与优化设计两个阶段。实测计算回弹模量值 与推荐回弹模量值的差超出20MPa时砌筑工程量计算与定额应用.pdf,宜重新进行加铺层结构设计

在路面改造前,加铺层设计关键参数顶面当量回弹模量E,值无法确定,需根据经 验预估确定E,值,因此称为预估设计阶段;破碎完成后,可以实测E,值,并优化结构 设计,因此称为优化设计阶段

4.4.7预估设计阶段,旧路面再生后的顶面当量回弹模量预估代表值可按式 4.4.7)计算确定

(4.4.7)计算确定

《低张拉控制应力拉索技术规程》JGJ@T226-2011.pdf( 4. 4. 7 )

兼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后加铺层设计与我国的现行设计理论和方法相衔接, 以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为基础的新建路面设计方法

4.4.9考虑再生层通车稳定后密实度变化确定的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