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C22-2009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pdf

JTG∕T C22-2009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483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T C22-2009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pdf

利用地震波平均速度和层速度进行勘探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利用地震波平均速度和层速度进行勘探的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利用相邻两个钻孔测定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对地质体进行探 震勘探方法。

泥浆护壁回转钻孔灌注桩工程安全技术交底.doc2.1.21井斜测井driftlogging

利用井斜仪测量钻井(孔)的倾斜度与倾斜方位的测井方法

利用井斜仪测量钻并(孔)的倾斜度与倾斜方位的测并方法。

1.22温度测试(井)

2.1.22温度测试(井)

利用井温仪或特制的高灵敏度温度计测量钻井(孔)中温度变化情况的测并方法。

2.1.23CT成像技术

2.1.24放射性勘探radioactivitysurvey

质的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特征进行勘探的

利用氢射气仪测量分散在岩石孔洞及裂隙或表层土壤空气中氮射气的浓度进而对控 象进行研究的一种物探方法。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

3.1.1 物探方法的应用应符合下列地球物理条件: 2 2 被测地质体或岩土体的尺度应具有相应的施工和观测条件。 2 1 被测地质体或岩土体应具有足够的物性差异。 干扰背景不影响有效信号的观测和识别。 4 不利的地形、地物不致影响正常的推断、解释。

3.1.2物探方法技术按下列原则选用:

1物探方法的选用应满足相应的地球物理条件,并宜通过方法试验确定物探技术 参数。 2当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可采用综合工程物探开展工作。 3.1.3应尽可能地采用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物探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公路工程 物探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1 物探方法的选用应满足相应的地球物理条件,并宜通过方法试验确定物 参数。 2 当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不能达到勘探目的时,可采用综合工程物探开展工

3.1.3应尽可能地采用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物探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公 物探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物探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方法试验、外业生产、内业资料的整理和成果报告提 交等步骤

3.2.1在接受任务后,应充分收集和研究工作区既有的各种基础地质资料,必要时应 进行现场踏勘,初步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依据勘察要求,拟订计划勘探工作量,编制工程 物探工作大纲。

2.2 2 在外业工作开展前或生产过程中,应结合现场情况和工程地质勘探的目的与要 行必要的方法试验,确定有效的工程物探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

求,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确定有效的工程物探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

.3 工程物探的外业生产应严格遵守操作程序。使用的物探仪器设备应符合公路 物探的要求。测线、测网布设,应根据勘探的目的、要求、精度和方法综合确定。外业

数据采集时,应进行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以确保数据的有效可靠。外业记录应真实、详 细、全面。物探外业工作完成后,应进行检查验收

基础上进行解释整理。对于综合物探资料,各种方法的解释成果应相互补充、相互验证, 并经综合分析研究后取舍。 成果报告经审查后,才可提交作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的基础资料。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

覆盖层与特殊土的勘探内容,应视勘探要求和现场情况而定,一般包括: 覆盖层与特殊土的分布、厚度及其变化情况。 2 2 结合钻探、静力触探、孔内波速测试等取得的资料进行土层划分。 3 高烈度区应按抗震设计要求实测场地土的剪切波速,评价场地土的类别。

基岩及其风化层的勘探一般包括: 基岩的完整性及其风化程度。 各风化层的厚度、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高烈度区,应实测基岩及其风化层的剪切波速,评价场地土类别。 桥梁、立交等人工构筑物,宜结合工程地质分层进行孔内波速测试。 隧道和岩质高边坡,应实测岩石、岩体弹性纵波速度,评价岩体的完整性。

在有条件时,软弱夹层的勘探应重点探测其位置、厚度、物质组成和分布情况

4.4隐伏构造破碎带勘探

隐伏构造破碎带的勘探一般包括: 隐伏构造破碎带的位置。 构造破碎带的宽度和延伸情况。 2 有条件时结合钻孔对其物质组成、产状等进行勘探。

滑坡(周界)的分布情况。 2 滑面(滑带)的位置和厚度。 3 2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况。 4 滑坡的物质组成和滑床(基岩)的埋深及其起伏变化情况

采空区勘探内容应视现场条件而定,一般包括: 采空区的范围、埋藏深度、采空巷道的大小及其充填情况 覆盖层和顶板岩层厚度。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况

岩溶区的勘探一般包括: 岩溶在线路上的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 岩溶洞穴的规模、顶板岩层厚度和充填情况 覆盖层的厚度及其变化情况。 +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况。

斜坡勘探应视现场情况而定,一般包括: 覆盖层的物质组成、分布、厚度及其变化情况。 . 地层及其岩性组合。 1 构造破碎带、软弱夹层的厚度及其分布情况。 + 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情况。 $ 要求评价边坡岩体的力学参数时,应测定边坡岩体的弹性波波速

《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

5.1.1电(电磁)法勘探应根据工作条件和探测要求选用电测深法、电剖面法、 电法、瞬变电磁法和地质雷达等方法。

5.1.2电(电磁)法勘探的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探测对象与围岩的电性差异明显。 2 探测对象的大小与埋藏深度相比有一定规模。 3地电断面较简单,具有较好的电性标志层。 4 地形起伏平缓,电极接地条件良好。 5 1 测区内无较强的工业游散电流或电磁干扰。

5.2电测深法、电剖面法、高密度电法

5.2.2试验工作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生产前应进行相应的试验工作,了解勘探区的地电条件、施工条件、干扰背景等, 以便选择最佳工作方法。 2试验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装置及参数的选择。 2)勘探区内干扰电平测量。 3)最大供电极距及供电功率。

5.2.2试验工作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4) 用多台仪器工作时,应做仪器的一致性对比试验。 5) 必要时应进行物探方法有效性和最佳技术方案的试验,

5.2.3测线布设及定线定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线应尽量垂直地层的走向布设,并尽可能避开地形、地物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2测线应尽可能通过勘探点,并与路线的测量控制点相联系,且符合相应的精度 要求。 3测线、测点要统一编号并设立明显标志,需要其他勘探工程验证的异常点应设立 保存时间较长的固定标志。 4将测量结果展布在相应比例尺的图上。 5对测区有意义的最小探测对象,至少应有两条测线通过,每条测线上至少应有三 个相邻点予以控制

1电测深法 1)起始供电极距不应大于第一层厚度,应能反映第一层电阻率。 2)最大供电极距的选择应以地质任务和试验结果为依据。 3)三极法的“无穷远”供电极布设在两测量电极的中垂线上时(偏角不大于5°), 至中心点距离B0不宜小于另一供电极距离A0的5倍;如布设在测量电极的延长线上, 则B0不宜小于A0的10倍。 4)测量电极距(MN)不得大于供电极距的1/3。 2电剖面法 1)对称四极剖面供电电极距AB不应小于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4~6倍,测量电极 距MN不应大于AB/3,一般可等于点距。 2)联合部面法供电电极距A0应大于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3倍,测量电极距MN 不应大于A0/3,一般等于点距。无穷远极C的布设应满足C0≥5A0。 3)偶极剖面法的电极距00'应大于探测对象平均埋深的3倍,偶极距AB=MN,且 一般为(1/4~1/6)00。 4)中间梯度法供电电极距AB应大于探测对象平均理深的10倍以上,测量电极距 MN一般等于(1/30~1/50)AB,且通常等于点距。每次测量的地段为AB中部的1/3区 间内,可在每一个供电电极距AB的两侧平行的测线上测量,最远测线与主测线的垂直距 离不应大于AB/6。 3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的最小极距和隔离系数的选择,应视探测对象的深度和对精度的要求参 照电测深法和电剖面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测站应靠近测段中心,视野开阔,控制范围大,地势平坦,通行方便,位于避风,

干燥处;并应远离变电所、高压线及工业设施的接地、避雷接地等,以避免电磁感应及漏电 影响。

5.2.6电极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极应布设在规定位置上。当电极接地电阻过大时,应采取浇水(盐水)、加深电 极或增加电极数量等措施。 2电极接地应符合点电源的理论,单根电极人地深度应小于供电极距AB的1/20 组合电极相邻间隔应大于人地深度的2倍。 3测量电极要接地良好、稳固。 5.2.7导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测深法和电剖面法测量导线与供电导线应分别敷设,留有一定间距,分别固定 在测站附近的绝缘桩上。 2敷设导线应远离高压线,难以避开时则宜垂直通过高压线。 3导线通过地表水体时宜尽量架空,通过道路时应理设或穿孔通过。 4放线方向偏差应小于5°,距离误差不大于1%。

5.2.7导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5.2.8漏电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AB/2(或A0)≤500m时应检查导线的起始和最后一个极距,AB/2(或A0)> 00m时应检查所有极距。 2)漏电检查时,应对供电导线、测量线路和电源分别进行检查。漏电电流不应超 观测电流值的±1%,且漏电电位不应超过该极距观测电位差的±2%。 3)如漏电超差,应进行查看、处理,并重新进行漏电检查GB/T 38265.16-2019标准下载,直至满足要求。 2电剖面法 1)每条测线的起点和终点应进行漏电检查。 2)测线中的测点在潮湿地区每隔10个点,干燥地区每隔20个点应进行漏电检查 3)当实测曲线出现畸变点或异常点时,应进行漏电检查。

5.2.9重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电测深法 1)对质量可疑点和极距大于500m的测段应进行重复观测,其平均相对误差严禁 超限(5%) 2)重复观测时无法消除的畸变点应查明原因,并在相应极距前后增加极距观 测点。 3)因故不能当天完成的测深点,可补测。但在补测的连接处至少应重复观测两个 极距,且相对误差严禁超过5%。否则,应增加连接点,直到有连续两个测点满足要求,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重复观测: 1) 每隔10个测点。 2) 对电位差△V有疑问时。 3) 在电剖面曲线的异常点、畸变点处。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重复观测: 1) 每隔10个测点。 2) 2 对电位差△V有疑问时。 3) 在电剖面曲线的异常点、畸变点处。

某广场项目桩基工程灌注桩及后压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式中:N—一系统检查点数。

128 m=± √2n= 1 m= N台

11 M=± ni= 1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