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 331-2009 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pdf

TZ 331-2009 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5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38475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Z 331-2009 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pdf

盾构隧道施工时,以充填管片背后建筑孔隙,达到管片环的 早期稳定,防止围岩松动和隧道蛇行以及控制地表沉降为目的而 进行的注浆,它包括同步注浆、即时注浆和补充注浆等。

3.1.1进行地表处理前应对隧道附近的地面、并泉、池浴、水 库及河流进行调查、观测与试验,分析其对隧道渗漏水的影响, 并编制相应的地表处理计划。 3.1.2天沟、截水沟等的走向应结合地形条件选择对地面植被 破坏最小、排水畅通的方案,并结合永久排水系统先行修建。 3.1.3在施工期间,应对隧道周围的地表水来取有效的截水、 排水、挡水和防洪措施,防止地表水流人隧道内。 3.1.4隧道、明挖施工段与辅助坑道等排水系统与洞外排水系 统的连接应保证水流通畅、有效,并应防止破坏地表环境。 3.1.5地表排水应防止地表径流对边坡、仰坡、结构基础的冲 刷和淘蚀,保证洞门结构或相邻构筑物的稳定、安全。 3.1.6采用地表注浆等地表防水措施时,必须先于隧道施工并 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3.2.1为防止洞口及明挖施工段边、仰坡范围内的地表水下渗 和冲刷,应在边、仰坡坡顶修建截、排水沟。 3.2.2排水沟、截水沟宜在边、仰坡开挖前修建完成。排水沟、 截水沟排水应顺畅银凤玉宇小区二期污水处理池工程施工方案,无淤积阻塞。

黄土地区应在10m以上。为防止泥砂淤塞,截水沟坡度不得小 于3%。当土质纵坡大于200%0,石质纵坡大于400%0时,应分

段采用不低于M7.5水泥砂浆砌片石铺砌,保证截水沟的稳定 截水沟根据地形可设计成单侧或双侧排水,并与路堑排水系统顺 接,出水口必须防止顺坡散流、冲刷,危害线路及农田房舍。

3.2.4隧道洞门的排、截水设施宜与洞门工程同步施工,挡 墙翼墙式及单侧挡墙式洞门的洞顶排水一般情况宜采用单向 排水。

3.2.5洞外路堑的水不宜流人隧道,当出洞方向路堑为上坡时

洞外侧沟做成与线路坡度相反且不小于2%的反坡侧沟。 3.2.6洞口排水沟与截水沟的设置范围、高程和砌体尺寸的施 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6的规定

表3.2.6排水沟、整水沟耐体尺寸分

3.2.7隧道洞门端墙和翼墙、挡护墙的反滤层、泄水孔、变形 缝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泄水孔排水通畅。当设计对泄水孔 无要求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泄水孔宜在距底板1m高度范围内,按间隔2m的梅花 状布设。 2泄水孔与岩体间宜铺设长30cm、宽30cm、厚20cm的 卵石或碎石作反滤层。

3.2.8洞口及边、仰坡周围的排水系统应经常检查,并保持其

3.2.8洞口及边、仰坡周围的排水系统应经常检查,

良好的畅通状态,保证洞门结构及边、仰坡的安全。

应对地表的积水、坑、注等进行处理,并符合下列要求: 1洞口附近和浅埋地段洞顶地表应平整,不积水。 2地表坑洼、钻孔、探坑、陷坑等应用不透水土回填,并 分层夯实。 3黄土陷穴和岩溶孔洞等特殊地质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4洞顶有流水的沟槽应予整治,确保水流畅通,必要时宜 对沟床进行铺砌。 5周边影响范围内有河流、水塘等时,应有防渗漏措施。 3.3.2隧道建成后,地质勘察和施工留下的探坑等应回填密实 不得积水。

3.3.3洞口排水沟和截水沟可采用M5浆砌片石砌筑

浆应饱满密实;不铺砌石质水沟的缝隙应填塞密实:填土中的 沟基底土应夯实。

3.3.4对于浅埋隧道和洞口浅埋段地质条件差或有涌水时

采用地表注浆进行加固处理。地表注浆前,首先应做好洞顶截水 沟,再按设计进行地表封闭及注浆加固。地表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见图3.3.4

1地表注浆时钻孔应严格按照设计孔位开孔,并保证孔向 准确。 2地表注浆施工必须坚持先试验后施工的原则,以便选定 注浆参数最佳值。 3地表注浆加固15d后方可进行洞内施工。 3.3.6地表注浆应合理进行施工组织,制定严格的施工现场环 境保护措施和预案,防止注浆施工影响环境。

境保护措施和预案,防止注浆施工影响环境。

图3.3.4地表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图 设备、材料和浆液配比的选择和调整

3.4明挖施工段防排水

3.4.1为了防止明挖施工段明洞背后积水和洞内漏水,应在明 洞衬砌背后铺设防水层,在衬砌拱脚背后(或边墙脚背后)应 设置纵向玻度不小于2%的纵向排水管,衬砌边墙背后每隔:~ 10m设置竖向排水管,衬砌墙脚设泄水管,衬砌外汇集之水通 过竖向排水管和与其相接的纵向排水管,由泄水管引人洞内侧排 水沟。

12 地下水位应降至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cm以下,降水作 业应持续至结构完成回填完毕。

2隧道底板范围内的集水井,在施工降水结束后应用微膨 胀混凝土填筑密实。 3.4.3当明挖施工段较长时,可横向拉槽向地势较低一侧排水; 当槽的纵坡过陡时应设置急流槽或跌水连接。 3.4.4明挖施工段衬砌背后排水设施应与回填同时施工、并使 渗水顺畅排出。 3.4.5明挖施工段回填土保护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坑内杂物应清理干净,无积水。 2结构外80cm以内宜用灰土、黏土或亚黏土回填,其中 不得含有石块、碎砖、灰渣及有机杂物,也不得有冻土。 3拱圈灌筑完成,拆除外模,施作防水层,随即回填拱背 4拱圈、边墙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且拱顶回填高度达 到0.7m以上时,方可拆除隧道衬砌拱架。 5回填施工应均匀对称进行,并分层夯实,其两侧回填的 土面高差不得大于50cm:人工券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25cm 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30cm,并应防止损伤防水层。 6明挖施工段顶部回填土厚度超过50cm方可采用机械回 填碾压。 7明洞结构在回填后应铺设隔水层,隔水层应优先选用黏 土,在黏土取材困难时,可选用复合隔水层,最大限度地减少工 程对环境的影响:隔水层与边坡应搭接良好。

4.1.4注浆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记录(如注浆里程、孔位、

4.1.4注浆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记录(如注浆里程、孔位、孔 径、孔深、浆液配合比、注浆压力、注浆量等),注浆结束后应 对注浆钻孔及检查孔封填密实。

大变形、窜(跑)浆等异常情况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降低注浆压力或采用间歇注浆,直至停止注浆。 2改变注浆材料或缩短浆液凝胶时间。 3对窜(跑)浆部位进行封堵。 4调整注浆实施方案。

4.2.1在富水地段或软弱地层(即水压和涌水量较大,且围岩 自稳能力差的地层)可采用全断面预注浆进行加固堵水,主要 加固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的一定范围以及隧道开挖面,加固范围 宜为开挖线外3~8m

DLT 2162-2020 用户参与需求响应基线负荷评价方法.pdf4.2.2全断面预注浆方案、参数设计宜按下列原则确定:

根据地层裂隙状态、地下水情况、加固范围、设备性能

浆液扩散半径和对注浆效果的要求等综合因素确定注浆孔数、布 孔方式及钻孔角度: 2深孔预注浆初始循环应根据水压、水量、地层完整性及 设计压力确定止浆墙的形式。 3深孔预注浆段的长度应视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宜为15~ 50m,掘进时必须保留止水岩盘的厚度,一般为5~8m;浅孔 预注浆段的长度应视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宜为5~15m,掘进时 必须保留止水岩盘的厚度,一般为2~4m。 4全断面预注浆设计压力应根据围岩水文地质条件合理确定 宜比静水压力大0.5~1.5MPa:当静水压力较大时,宜为静水压力 的2~3倍,注浆泵的量程应达到设计压力的1.3~1.5倍。 5注浆方式应根据水文地质情况、机械设备等因素综合确定。 6钻孔孔位允许偏差深孔为±5cm,浅孔为±1cm,钻孔 偏斜率允许偏差为孔深的±0.5%,同时应满足设计要求。 7钻孔注浆应采取隔孔钻注。 8预注浆单孔注浆结束的条件为:深孔各段均达到设计终 压并稳定10min,月注浆量不小于设计注浆量的80%、进浆速 度为开始进浆速度的174;浅孔达到设计终压。 9检查孔的渗水量应小于设计允许值,浆液固结体达到设 计强度后方可开挖: 4.2.3注浆前应进行压水或压稀浆试验,判断地层的吸浆和扩 散情况,确定浆液浓度、注浆压力和注浆量。 4.2.4注浆材料应按下列原则合理选用。 1浆液具有良好流动性、可注性。 2浆液耐久性强: 3固化时体积收缩小,与岩体、混凝士、砂土等有一定的 粘结力。 4浆液结石率高,固结后有较高的强度和抗渗性。 5稳定性好,注浆时浆液不产生离析和沉淀。

6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适宜,便于运输与储存,在常温、 常压下较长时间存放不改变其基本性质。 7浆液无毒、无臭,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8浆液对注浆设备、管路、混凝土结构物及橡胶制品等无 腐蚀性,容易清洗。 9浆液配制方便,工艺及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简便。 10在动水条件下,注浆材料除了满足上述原则外,还应满 足抗分散性好、早期强度高、凝胶时间可调、结石体抗冲刷性能 好等要求。

4.2.5预注浆视围岩状况可采取前进式分段注浆、后退式分

4.2.7当在涌水量大、水压高或围岩破碎的地段钻孔时,应

施做止浆墙和设置带闸阀的孔口管。孔口管应为无缝钢管,直 应根据开孔钻头选择河南公路厂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不宜小于490mm。孔口管理人止浆墙 度依据最大注浆压力确定,宜比止浆墙厚度长50cm。当出现 量涌水时,应拔出钻具,关闭孔口管上的闸阀,待作好准备后 行注浆。

参数调整注浆材料的配比。

4.2.9预注浆应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注浆效果检查,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