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S∕T231-2-2010).pdf

《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S∕T231-2-2010).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344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S∕T231-2-2010).pdf

1.8海岸与河口潮流数值模拟根据工程性质、技术要求和工程区域潮流、径流具 ,可采用平面二维潮流数值模拟计算,局部潮流流态较为复杂的区域可采用三维潮 模拟计算。

浪动力及泥沙运动具体情况可采用平面二维泥沙数值模拟计算,潮流流态及洲

浪动力及泥沙运动具体情况可采用平面二维泥沙数值模拟计算,潮流流态及泥沙运动复 杂的局部区域可采用三维泥沙数值模拟计算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职工多功能活动中心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1.11在考虑潮汐大、中、小潮作用时.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潮流模拟应同时考虑与河!

下泄不同频率径流的组合作用。

世不同频率径流的组合作用。 .12 1 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泥沙模拟应同时考虑河道下泄泥沙对工程区域泥沙冲 向

3.2模拟试验研究大纲

3.2.1模型试验应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要求编制模拟试验研究大纲。 3.2.2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大纲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研究目的和要求、依据的技术 标准、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内容、模型设计、基本资料、设备及量测仪器、主要研究人员 研究进度计划、预期目标和研究成果。

3.2.4重要工程试验研究大纲应包括国内、外研究水平等内容

3.3.1模型试验设备和测量仪器应根据试验研究要求和内容、量测精度确定。 3.3.2模型试验设备的选择应满足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的要求。 3.3.3模型试验测量仪器应包括水位、流速、流向、流量、波高、含沙量、温度、盐度、地形 和流场等测量仪器,并应根据试验要求、测量精度、模型布置确定模型使用测量仪器的种 类、型式和数量。 3.3.4试验使用的测量仪器应通过检验和率定,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试验精度和稳定性的 要求

3.3.4试验使用的测量仪器应通过检验和率定,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试验精度和

3.4.1模型试验记录应根据不同试验要求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表格,并按归档 记录值发生错误应划掉重写,不应涂改,原始记录不应重抄。记录应及时整编 订成册。

3.4.1模型试验记录应根据不同试验要求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表格,并按归档要求填写。 记录值发生错误应划掉重写,不应涂改,原始记录不应重抄。记录应及时整编、校核和装 订成册。 3.4.2采用计算机控制、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试验记录,应根据试验要求和内容编制不同 的文件程序块,将试验过程中间和最终成果分别保存或按一定表格形式输出打印,最终应 PREm

3.4.2采用计算机控制、采集和数据处理的试验记录,应根据试验要求

文件程序块,将试验过程中间和最终成果分别保存或按一定表格形式输出打印,最 成数据档案文件。 .3 模型试验记录应包括关键部位工程前后的录像和照像资料。

3.5.1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应包括原型资料和模拟试验资料两部分。 3.5.2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型资料的范围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内容确定,其范围应包 括下列内容: (1)工程及邻近海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海岸与河口演变状况、已建和拟建工程 的情况;

每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S/T231

(2)工程及邻近地域的气象资料,主要包括风要素的特征值及其频率,台风和寒潮大 风的路径、强度、历时和影响次数的统计;必要时还包括历史天气图等; (3)河口附近工程区域河道径流及输沙特征值资料; (4)工程及邻近海域的波浪及其特征值; (5)工程及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 (6)工程及邻近海域的泥沙运动及冲淤变化特征; (7)工程及邻近海域床面沉积物类型及泥沙物理力学特征值: (8)工程及邻近海域物理模型验证试验或数值模拟验证计算采用的潮位、流速、流 向、含沙量和地形等资料。

3.6.1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3.6模拟试验研究报告

(1)封面,主要包括报告全称、编号、编制单位名称和日期等; (2)单位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3)扉页,主要包括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报告审查人、项目负责人、主要参 加人、报告编写人等; (4)摘要; (5)目次; (6)正文; (7)参考文献和资料。

3.6.2试验报告正文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1)前言,包括项目背景、研究工作目的、依据、工作内容、主要工作方法、所采用的基 本资料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2)工程海域自然条件,阐述工程及邻近海域的自然条件及其特征等; (3)模型设计或数值模拟方法; (4)模型制作或建立; (5)模型验证资料选取及验证试验; (6)试验方案、方案试验或模拟计算及成果分析; (7)结语,对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和建议。

3.7.1工作完成后技术资料应及时归

.1 工作完成后技术资科应及时归档。 1.2归档资料应按项目招标书、投标书、中标书、合同、技术要求,研究大纲、技术资 型设计、验证试验或验证计算、方案试验或方案计算、终结试验或终结计算、研究成 报告成果审批表、项目技术评审意见书等进行整理。 7.3归档资料应符合国家科技档案归档的有关规定

3.7.3归档资料应符合国家科技档案归档的有

4.1.1水深地形图资料应符合下列规

4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

4.1.1水深地形图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4.1.1.1制模应采用近期有代表性的水深测图资料,用图范围应超出研究区域。 4.1.1.2测图时间宜与水文测验时间相近,地形相对稳定的研究水域,时间间隔可适 当放宽。 4.1.1.3测图比尺宜采用1/5000~1/25000,其中试验区测图比尺宜采用1/2000 1/10000,测图应换算为统一的高程基准面和坐标系。 4.1.1.4分析研究用图应包括试验研究工程区域在内的历次测图和海图。

4.1.2水文泥沙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潮流定床物理模型应满足几何相似、重力相似和阻力相似条件,相应比尺应按下 列公式计算: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S/T231

设备生潮能力、径流设备供水能力和水库蓄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当模型需进行泥沙试

险时,垂直比尺应兼顾模型沙的选择。

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

文小T 4.2.6模型潮汐控制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4.2.6.1在河口或邻近河口海域整体潮流模型中,下边界应采用潮位控制,上边界宜 用扭曲水道模拟潮区界段的长度和容积。 4.2.6.2在河口或海域潮流模型中,试验段较长且上、下边界采用潮位控制时应采取 减小潮波反射影响的措施。 4.2.6.3在河口潮流模型中,试验段较短、局部工程需放大时,下边界宜采用潮位控 制,上边界宜采用流量控制。 4.2.6.4工程试验区域有旋转流时,下边界宜采用流量控制,上边界宜采用流量或潮 位控制。 4.2.7模型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2.7.1模型边界条件应与天然潮流情况相吻合,生潮应根据工程要求、现场潮流方

4.2.7.1模型边界条件应与天然潮流情况相吻合,生潮应根据工程要求、现场潮流方 向、边界情况和模型试验场地、试验设备等具体情况采用单边、双边或多边的控制方式。 4.2.7.2在有径流汇人的河口和海岸,模型下边界宜采用潮位控制,上边界可采用扭 曲河段模拟纳潮量,并在扭曲河段末端施放径流,也可采用流量控制方法控制其纳潮量和 径流量。 4.2.7.3当模型范围仅为河口一段或靠岸一侧,涨、落潮流为往复流时,应采用双边界 生潮控制。 4.2.7.4当模型试验范围处于海岸或河口的开部分且流态复杂时,应扩大模型范围 或进行三面边界流量调节模拟控制。 4.2.7.5当模型试验范围处于海域当中,且水流状况较复杂时,模型应以涨、落潮主流 向方向布置,两端采用流量或水位控制,模型两侧进行边界流量调节模拟控制。 4.2.7.6在模型生潮进出口处和河口边界处应满足模型进出口段水流平顺、潮位变化 连续的要求。模型生潮方向应与天然涨、落潮潮流方向基本一致,若不一致可采用人工方 法进行调整,但需要调整的角度不宜大于15°。 4.2.7.7当模型中有径流下泄或余流较强时,在模型边界外应配置水量平衡调配管路 和控制系统,及时将多余水量调出到模型外水库(蓄水池),保证模型试验用水量的正常 循环。

4.3模型制作的准备工作

4.3.1 模型平面布置图应根据模型设计绘制,并应包括生潮设备、供水循环系统、管路 阀门位置等。

模型制作施工组织计划应根据模型设计及模型平面布置编制。 平面控制导线和水深控制断面的布设、断面数据的摘取应在整理与拼接的水深图

4.3.3平面控制导线和水深控制断面的布设、断面数据的摘取应在整理与拼接的水深图 上进行。

4.3.4平面控制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4.3.4.1弯曲、分汉河道模型宜采用三角形导线网或平行导线控制。 4.3.4.2顺直河口和海岸宜采用直导线控制。 4.3.4.3模型中除应布置主导线外还应布置辅导线,导线应能够覆盖控制模型内全部 位置。 4.3.5模型地形控制根据地形变化复杂程度,可采用断面法、桩点法或等高线法,也可几 种方法混合使用。地形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4.3.5.1变化剧烈、滩槽交错、坡度较大的地形应采用断面法控制,断面布设宜垂直于 主、辅导线,断面间距宜采用0.5~1.0m;地形复杂的地方可适当加密。 4.3.5.2较规则、起伏变化不大、岸线较平顺的地形可采用桩点法控制,桩点间距宜采 用1.0m。 4.3.5.3断面或桩点间的特殊地形可采用等高线法控制。 4.3.6导线长度及导线点至各断面距离应与坐标网络计算值一致,不一致时,应对量取 距离按坐标计算值进行修正。 4.3.7断面或桩点应依次进行编号,水深应沿断面线摘取。 4.3.8模型断面板可采用三合板或镀锌板等材料制作。断面板应标明断面号、水深点水 深及距离、主辅导线位置。断面裁剪应与断面线平齐,允许偏差应为±0.5mmo

4.3.5.3断面或桩点间的特殊地形可采用等高线法控制。 4.3.6导线长度及导线点至各断面距离应与坐标网络计算值一致,不一致时,应对量取 距离按坐标计算值进行修正。 4.3.7断面或桩点应依次进行编号,水深应沿断面线摘取。 4.3.8模型断面板可采用三合板或镀锌板等材料制作。断面板应标明断面号、水深点水 深及距离、主辅导线位置。断面裁剪应与断面线平齐,允许偏差应为±0.5mmo 4.3.9当断面处于方案挖深或局部动床处时,断面宜做成双层,其厚度应按工程方案或 冲刷深度要求确定。

4.3.6导线长度及导线点至各断面距离应与坐标网络计算值一致,不一致时,

4.4.1模型场地地基不均匀沉降不应超过制模精度,模型场地的设置应考虑风、雨等自 然条件对试验的影响。 4.4.2模型制作应进行导线放样,固定主辅导线点,并进行平差计算,断面或桩点放样应 在主辅导线间进行。 4.4.3模型制作应设置2~3个固定水准点,固定水准点应设置在模型范围外便于观测 不易碰撞且不沉降的地点。试验场地地坪的起始基面应根据模型最大水深或开挖水深加 5~10cm确定。 4.4.4模型边墙应按模型规划断面宽度砌筑,并应高于模型最高潮位10~15cm。 4.4.5断面或桩点应按放样断面线或桩点位置架设固定,其高程应采用水准测量控制。 4.4.6模型宜采用易密实的砂、煤灰等材料充填并充分压实,并按断面或桩点高程预留 水泥砂浆粉面及加糙厚度。 4.4.7模型水泥砂浆粉面宜分刮制粗模、粉面两次进行,并应注意施工缝搭接和与边墙 的连接。

4.4.3模型制作应设置2~3个固定水准点,固定水准点应设置在模型范围外 不易碰撞且不沉降的地点。试验场地地坪的起始基面应根据模型最大水深或开 5~10cm确定

4.4.4模型边墙应按模型规划断面宽度砌筑,并应高于模型最高潮位10~15cm。 4.4.5断面或桩点应按放样断面线或桩点位置架设固定,其高程应采用水准测量控制。 4.4.6模型宜采用易密实的砂、煤灰等材料充填并充分压实,并按断面或桩点高程预留 水泥砂浆粉面及加糙厚度。 4.4.7模型水泥砂浆粉面宜分刮制粗模、粉面两次进行,并应注意施工缝搭接和与边墙 的连接。

或桩点位置和高程应在制模完成后进行校核,并有完整的记录

.4.9制模断面和桩点高程允许偏差应为±1.0mm,平面位置允许偏差应

4.4.10加糙应满足模型糙率设计要求。

4.4.10加糙应满足模型糙率设计要求

DB15/T 2362-2021标准下载4潮流定床物理模型试验

4.5.1潮流模型试验主要设备应包括生潮系统、供水循环系统和微机控制、采集及处理 系统,以及潮位、流速、流向和表面流场测量仪器等,模型试验辅助设备应包括流速仪率定 水槽、波流水槽等。

系统,以及潮位、流速、流向和表面流场测量仪器等,模型试验辅助设备应包括流速仪率定 水槽、波流水槽等。 4.5.2模型生潮系统应根据试验场地固定设备状况、模型边界条件与布置要求选择一种 或多种形式组合使用。生潮系统的生潮能力应满足模型中涨、落潮最大流速变化和最大 潮量的要求。 4.5.3生潮系统应配置相应的生潮设备、潮水箱或水库。生潮设备的生潮能力、潮水箱 或水库的贮水量可分别按下列公式估算:

或多种形式组合使用。生潮系统的生潮能力应满足模型中涨、落潮最大流速变化和最大 潮量的要求。

5.3 生潮系统应配置相应的生潮设备、潮水箱或水库。生潮设备的生潮能力、潮 水库的贮水量可分别按下列公式估算:

海口市某污水厂配套污水管网顶管施工方案4.6模型验证试验及精度控制

4.6.1模型生潮控制站应有边界潮汐水位过程或流量过程。当缺乏此类资料时,可采用 邻近站位资料推算或用数值模拟计算资料。 4.6.2模型潮汐时间过程应按水流时间比尺控制,潮位变化应按模型垂直比尺控制。 4.6.3模型应根据现场观测资料进行验证试验,内容应包括潮位、流速、流向、流路和局 部流态。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S/T23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