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364-2022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pdf

DB41T 2364-2022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8250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1T 2364-2022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pdf

5.5.2.1基本要求

5.5.2.2挂牌建档

5.5.2.3拍照建档

机械成孔灌注桩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模板).doc5.5.2.4P&ID图建档

DB41/T 2364—2022

在收集P&ID图、装置平面布置图、设备台账等装置资料的基础上,经物料分析后确认 件范围,并在P&ID图纸上对设备组件密封点进行编号标记

现场可采用常规检测手段(氢火焰离子检测法、红外热成像检测法)和非常规检测手段开展

5.6.2氢火焰离子化法检测

5.6.2.1检测仪器

配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如行业排放标准另有规定,按行业标准执行。用于LDAR检测的氢火焰离 子化检测仪应符合HJ733的相关规定,同时还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a)仪器(标准配置,不加延长采样管线)响应时间不超过10s; b)检测仪器或辅助工具应具有自动读取最大值功能; c)具有响应因子数据清单。 现场检测所用气体、辅助器材等具体要求应符合H厂1230相关规定

5.6.2.2响应因子获取

检测前应确定待测VOCs物料的响应因子。当VOCs物料为单一组分时,可使用仪器推荐的响应因子, 或依据HJ733规定的方法确定其响应因子。当V0Cs物料为多组分时,确定各单一组分的响应因子后 按公式(1)计算该物料的合成响应因子:

DB41/T2364—2022

物料中VOCs的组分数,

5.6.2.3响应因子应用

按以下规则应用响应因子: a) )RFm≤10,按以下情况进行应用: 1)RFm≤3,泄漏检测值无需修正; 2)310,选择物料中RFm>10组分或响应特性相近组分的气体标准物质为校准气体,按 5.6.2.2条得出响应因子,直到物料响应因子RFm≤10,按照5.6.2.3条中方法a)应用。 C) 不在仪器制造商提供的响应因子清单中,且无法获取到相应气体标准物质的VOCs物料,在合 成因子计算时不参与计算。

按以下规则应用响应因子: a )RFm≤10,按以下情况进行应用: 1)RFm≤3,泄漏检测值无需修正; 2) 3

5.6.2.4仪器准备

5.6.2.5检测与读数

检测与读数按HJ733相关要求执行。环境本底值检测、检测位置等现场检测具体要求按HJ1230相 关规定执行。 同一密封点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检测部位的,按最大泄漏检测值记录。检测结果记录表见附录B 检测过程中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异常熄火,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因仪器故障导致的异常熄火 处理后应进行零点与示值检查。由于氮气、VOCs浓度较高等原因导致的异常熄火,宜用采样泵、气袋 采样管等器材进行现场采样,采集的样品宜在1h内用零气稀释并检测,

5.6.2.6数据记录与处理

测定结束后,按照以下规则进行检测结果记录及数据处理: 日) 2 按照要求记录仪器检测值和环境本底值。其中仪器检测值超出仪器量程(FS),记为“>FS”; 非仪器故障而是由于检测熄火时,可记为“F0”; b 计算的泄漏检测值小于1μmol/mol,泄漏检测值取零;仪器检测结果为“>FS”时,可通过 稀释等方法测定,或按泄漏检测值大于或等于100000μmol/mol处理;仪器检测结果为“F0 时,按泄漏检测值大于或等于100000umol/mol处理

5.6.3红外热成像法检测

对企业监督检查、企业日常巡检或LDAR周期检测过程中,根据受控设备中的VOCs物料组分和含量, 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对不可达密封点、经常泄漏的密封点进行检测。当发现有明显来自密封点的烟羽 气团时,则该密封点可认定为泄漏点。现场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时应注意: a)开机后应对仪器进行自动校准,校准时间不少于10min,待仪器制冷完成后方可开展检测;

DB41/T 2364—2022

b) 拍摄高温或者低温物体后应立即对仪器进行再次的自动校准; C 现场开机使用60min左右进行一次自动校准; d) 2 风速达到六级或者雨雪等天气应停止检测; e) 拍摄密封点泄漏时拍摄距离宜小于10m; f) 2 拍摄任何泄漏影像时应侧风拍摄,不宜逆风或者顺风拍摄; g) 2 拍摄时应避免画面内出现高低温度差距较大的物体。 采用红外热成像法确认的泄漏点,应保留点位及周边的光学和红外图片、视频资料,

非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检查、皂液检查、目视检查,以及其他任何对VOCs有响应的仪器(包报 催化燃烧式可燃气体检测仪和光离子化检测仪等)。对采用此类检测发现的疑似泄漏点应采用氢火焰离 子化检测方法进一步确认是否为泄漏点

5.6.5.1基本要求

密封点最低检测频次应符合企业所属行业标准规定的检测频次,所属行业未发布标准,执行表 的检测频次。

5.6.5.2其他要求

除规定的检测频次外,企业还应执行以下要求: a) )企业宜参照本文件5.6条的要求,定期对正常工况下的有机废气备用排空管线、应急排放口 等,及处于阀盘关闭状态时的储罐罐顶呼吸阀实施现场检测,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防止 异常排放; b) )对于挥发性有机物流经初次开工开始运转的设备和管线的密封点,应在开工后30d内对其进 行第一次检测; C) 2 直接排放的泄压设备泄压后,应在泄压之日起5个工作日之内,对泄压设备进行泄漏检测; d)轻液流经的设备和管线组件每周应进行目视观察,检查其密封处是否出现滴液迹象;

DB41/T 23642022

当环境气象条件超出仪器使用温度范围时,可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申请变更相邻两轮次检 时间间隔,全年检测频次不变,企业应按照申请答复意见开展检测; 对于间歇式生产装置或设备与管线组件,停产期间不含VOCs物料,则可豁免检测。

已发布行业标准的按行业标准规定的泄漏条件认定;未发布行业标准的,除密封点存在渗液、滴液 等可见的泄漏现象或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到密封点有明显的烟羽、气团时直接认定为泄漏外,其他按表 2的规定进行泄漏认定。发现泄漏点应及时系挂泄漏标识牌或作出相应标识;对于结构复杂或尺寸较大 的设备与管线组件,可采取在密封点上作标记、利用防爆相机拍照或其他方式记录泄漏具体部位。

单位:umol/mol

5.8.1泄漏修复要求

泄漏点应在发现泄漏之日起5d内进行首次尝试维修。若为严重泄漏点,企业应在48h内进行首次尝 试维修。当出现事故性排放时,企业应立即采取措施尝试修复。 首次尝试维修后仍然泄漏,除符合5.8.2条规定外的,应在发现泄漏之日起15d内进行实质性维修 并完成修复。

5.8.2延迟修复要求

5.8.2.1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泄漏点可延迟修复: a)需在装置停车(工)条件下才能修复,在15d内进行维修技术上不可行; b)立即修复存在重大爆炸、燃烧等安全风险; c)泄漏密封点立即维修产生VOCs排放量大于延迟修复的排放量,泄漏密封点处属于内泄漏的形 式(如截止阀的内泄漏),修复组件采购时间超过修复时限要求等其他特殊情况。 5.8.2.2符合延迟修复条件的密封点应依据5.6.5条规定的检测频次进行定期检测,并应在下次停工 检修结束前完成修复

泄漏点首次尝试维修或实质性维修后,应在5d内完成复测。停工检修期间维修的延迟修复泄漏点, 应在装置开工稳定后15d内复测。泄漏点修复后,泄漏标识牌应记录已维修并保持在原位置,直到复测 表明该泄漏点修复后方可取下;在装置或单元修复期间,应采取措施防止泄漏标识遗失,延迟修复的泄 漏标识牌应一直保留至修复为止。完成维修的泄漏点按照5.6的要求进行复测。

企业在完成泄漏检测与修复后应开展泄漏排放量核算。当密封点排放速率可直接测定时,根据其 率计算密封点的排放量;当无法获得密封点排放速率时,按照相关方程法和平均排放系数法进行 核算,见附录C。

DB41/T 23642022

从LDAR质量管理体系、项目建立、现场检测三个方面来进行质量保证与控制,具体按HJ1230中要 求执行。

企业应制定LDAR记录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归档、分类、保管、借阅和处置等。密封点信 台账应长期保存,并根据装置的变更情况定期更新,直至装置报废拆除。其他记录保存不少于6a。 项目需要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项目建立记录。有LDAR范围标注的管道仪表图、现场信息采集、密封点台账、其他建立台账 需要的信息; b)检测记录。检测仪器台账、校准气体台账、仪器准备记录、常规检测记录、环境本底值检测 记录、非常规检测或检查记录、零点与示值检查记录、漂移核查记录、校准报告等; c)维修记录。维修任务单、维修记录、延迟修复清单(若有)等; d)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内审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内审人员、内审时间、资料审核记录; e)企业应对以上LDAR记录内容进行电子化管理且数据保存不少于6a。

企业应建立LDAR管理系统平台,对项目建立、泄漏检测、泄漏维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电子化管理。 企业LDAR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a)现场管理:检测任务分配、组件信息下载上传、校准管理、暂时移除管理、检测路径管理等: b)信息查看:密封点基础信息、校准信息、检测信息、泄漏信息、维修信息等; c)自动生成相关报告:日报、季度报告、年度报告,排放量计算报告等; d)工具栏管理:检测周期设置等。

企业应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求在首轮LDAR结束后编制报告。首轮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基 本信息、装置基本信息、密封点信息(包括密封点数、不可达密封点数等)、现场检测信息(包括检测 密封点数、泄漏点数等)以及修复信息(包括首次尝试维修、实质性维修和延迟修复等)。LDAR首轮汇 总表见附录D中表D.1,LDAR首轮统计表见附录D中表D.2。

企业完成首轮LDAR后,应依据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检测计划,编制后续报告。每 年至少提交一次LDAR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基本信息和各装置LDAR统计信息(包括密封点 数、检测密封点次、泄漏点次、本年度平均泄漏率、累计修复泄漏点、累计延迟修复泄漏点数等)。年 度LDAR统计表见附录D中表D.3,年度LDAR报告编制要点见附录E。

8LADR运行情况检查

DB41/T 23642022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日常管理及检测、泄漏维修与复测和现场抽查三部分,具体检查内容见附录

根据附录E检查项目打分后,依据检查项目权重及各检查要素权重,按公式(3)计算企业总分娄 S=10×∑=1(F;×∑k=1fk×Sk)…

式中: S 企业总分数; F 每项检查项目权重; 第j个检查项目; 每项检查要素权重; 每项检查要素得分; k 第k个检查要素; n 每项检查项目包含的检查要素数量; 10 折算百分制分数的系数,

DB41/T 2364—2022

图A.2和图A.3。

图A.1项目建立工作流程图

DB41/T 23642022

图A.2现场检测工作流程图

DB41/T 2364—2022

图A.3泄漏修复工作流程

T/CHTS20008-2020标准下载1/T2364|2022

密封点检测辅助信息见表B.2。

1/T 2364 |2022

DB41/T 23642022

已开展现场监测的,可参考实际监测浓度采用相关方程法进行排放量核算。当密封点的泄漏检测值 小于1umol/mol时,用默认零值排放速率作为该密封点排放速率;当泄漏检测值大于50000umol/mol, 用限定排放速率作为该密封点排放速率。泄漏检测值在两者之间,采用相关方程计算该密封点的排放速 率,详见表C.1。若未记录低于泄漏认定浓度限值的密封点的泄漏检测值,可将泄漏认定浓度作为泄漏 检测值代入计算。排放量核算时应优先选择相关方程法。如其他行业计算标准方法另有规定,按其行业 标准执行。

表C.1密封点排放速率

于表中涉及的kg/h/排放源=每个排放源每小时的V0Cs排放量(千克) 是检测设备测得的测量值(SV棚户区改造一期边坡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μmol/mo1)

注2:SV是检测设备测得的测量值(SV,μmol/mol)

evocs =Ei=1(FA, × WFvocs,i × Ni)… 式中: FAi—密封点i排放系数,见表C.2; WFvocs 一流经密封点i的物料中VOCs的平均质量分数; Ni 一密封点的个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