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108-2023 水生态监测规范.pdf

DB63/T 2108-2023 水生态监测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8161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3/T 2108-2023 水生态监测规范.pdf

5.1.5样品处理和保存

样品采集后,每升加入10mL~15mL鲁哥氏液充分摇匀固定。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在稳定的实验台 上静置沉淀48h后,用虹吸管小心缓慢吸去上清液。不可扰动下层沉淀物,一旦扰动,应重新静置继续 沉淀24h~36h。用虹吸管移去上清液,将沉淀后的样品转入50mL定量瓶中,再用少许上清液冲洗容器 2次~3次,定容至50mL。如定容过程样品量超过50mL,可继续静置24h以上,移去上清液,加入2%~ 3%甲醛溶液长期保存。为防止甲醛挥发,可采用石蜡、凡士林封口。

5.1.5.2浮游动物样品的固定和浓缩

DB63/T21082023

枝角类和挠足类定量、定性样品应立即用体积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固定,用量为水样体积的4%。 原生动物和轮虫定性样品除供活体观察的样品外,其余样品应立即用水样体积1.0%~1.5%的鲁哥氏液固 定。如样品需较长时间保存,则应再加入体积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电力建设工程变形缝施工技术规范》DL/T 5738-2016.pdf,用量为水样体积的4%。原生动物 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水样浓缩至30m~50mL,也可用已用过的浮游植物定量液,再经24h沉淀浓缩至10 mL~20mL,即可供定量用。

5.1.6种类鉴定和计数

5.1.6.1种类鉴定

借助显微镜和浮游动植物分类工具书进行种类鉴定,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 时确定不了种属的,可先计数,需要时再鉴定种类。浮游植物的种类鉴定用滴管吸取适量定性样品(2 滴~3滴)制成标本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浮游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每个定性样品观察不少于2个~3 个标本片。种类鉴定除应用定性样品进行观察外,还可吸取定量样品进行观察,应注意防止样品混杂污 染。 鉴定完成后填写记录表,浮游动植物定性检测记录表见表C.2。

5.1.6.2浮游植物计数

Cs √ N= F.xF. X U

5.1.6.3浮游动物计数

DB63/T21082023

在获得的浓缩样品中取部分样品,并通过显微镜计数获得其中浮游动物数后换算至单位体积的浮游 动物数量。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样品可用浮游植物定量样品计数2片,原生动物用0.1mL的 计数框显微镜下全片计数,轮虫和无节幼体用1mL的计数框显微镜下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2次,取平 均值,每次结果与平均值之差不大于10%,否则应计数第三次。枝角类和挠足类计数时,吸取5m定量 样品置于5mL的计数框中,全片计数。在样品中如无节幼体数量不多,可与枝角类、挠足类一样全部计 数,如无节幼体数量很多,可分小样计数。 计数完成后填写记录表,浮游动物定量检测记录表见表C.4。 每升水样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按(2)式计算:

浮游植物体积太小,无法直接称重,常用单位体积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作为其定量单位。测量时应 根据浮游植物体型,按最近似的几何图形在显微镜下测量长度、高度、直径等,按求积公式计算体积。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可分解为几个规则的部分,分别测量计算体积,然后求和得到体积。 浮游植物优势种必须作实际测量,每个种类至少随机测定30个~50个,求平均值计算体积,根据 “10um~lmg鲜藻重的换算关系”把浮游植物细胞体积换算为生物量(mg/L,湿重)。 浮游植物非优势种只鉴别到门,再按大、中、小三级的平均重量计算得到生物量。较大的(10um 20um)为0.005ug/个;中等的(5pm~10um)为0.002ug/个;较小的(<5m)为0.0001ug/个。

5.1.7.2浮游动物生物量

体积法:根据浮游动物近似几何形状,在显微镜下测得该种浮游动物计算体积所需数据,按求积公 式计算体积。浮游动物的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体积与密度相乘,得到该种浮游动物的体重(湿重) 无节幼体单个可按0.003mg湿重计算。 直接称重法:枝角类和挠足类样品可通过不同孔径的金属分样筛筛选出不同规格,在显微镜下挑选 出体型正常,规格接近的个体测量其体长,枝角类测量从头部顶端(不含头盔)至壳刺基部长度,挠足 类则测量从头部顶端至尾叉末端的长度。选取体长一致的个体30个~50个(体型较小的选取100个以上), 放置在已烘干至恒重的载玻片上称重,用滤纸吸收多余的水分,迅速用电子天平测量湿重,在恒温干燥 箱中(70℃)烘干至恒重,称量其干重,用体长一体重回归方程求得体重。

5.2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见附录A、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器具见表B.2

5.2.2采样断面布设

5.2.3采样频次和时间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在春、秋季各采样1次,全年采样2次,

5.2.4.1定量样品采样

DB63/T21082023

不可涉水区域,用抓斗式采泥器、彼得森采泥器等采集底泥,每个点采集2次。采到的底泥倒入白 瓷盘内,经60目分样筛过滤,去除泥沙和杂物,将肉眼可见的底栖动物用镊子分抹至样品瓶内固定。可 涉水区域,使用长柄D形或方形手抄网、带网夹泥器、索伯网等采集样品,并将石块或枯枝落叶上附着 的底栖动物全部收集到样品瓶中。如有螺、蚌类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集需使用带网夹泥器。

5.2.4.2定性样品采样

不可涉水区域,采用人工基质采样器或者拖网进行采样。可涉水区域,采用长柄D形或方形抄网、 地笼或者徒手的方式采集样品。将采集的沉积物用分样筛筛洗,剩余物装入塑料袋中,置于阴凉处或低 温保温箱中,带回实验室。向白瓷盘中加入少量清水,用尖嘴镊、吸管等进行分拣,分拣出的样品放入 标本瓶中。分抹样品应在标本活体状态中进行,最好在1天~2天内完成,气温较高时需要低温保存样品。

5.2.5样品处理和保存

将采集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放入75%乙醇溶液中固定。固定24h后,更换75%乙醇溶液或 醛溶液,以便长期保存。加入的固定液应完全没过动物样品。

5.2.6种类鉴定和计数

5.2.6.1软体动物和水栖寡毛类的优势种应鉴定到种,摇蚊科幼虫鉴定到属或种,水生昆虫等至少鉴 定到科。对于疑难种类应有固定标本,以便进一步分析鉴定。 5.2.6.2水栖寡毛类和摇蚊幼虫等鉴定时需制片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一般用甘油做透明剂。如 需保留制片,可用加拿大树胶封片。 5.2.6.3按不同种类统计个体数,包括每种的数量和总数量。在标本已有损坏的情况下,只统计头部, 不统计零散的腹部和附肢等。

2.7.1小型种类如寡毛类、摇蚊幼虫等,将它们从保存剂中取出,放在吸水纸吸去附着水分, 于电子天平上称重,其数值为固定后的湿重。

天平上称重,其数值为固定后的湿重。 大型种类如螺、蚌等,分拣后用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称重,其数值为带壳湿重。 把计数和称重获得的结果根据采样面积换算为1m²内的数量(ind./m²)或生物量(g/m²)

5.2.7.2 大型种类如螺、蚌等,分拣后用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称重,其数值为带壳湿重。

大型水生植物监测器具见表B.3。

大型水生植物监测器具见表B.3。

5.3.2采样断面布设

DB63/T21082023

根据水体环境特点和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的分布特征,采用系统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布 水生植物监测的采样断面。采样断面应平行排列,间距一般为50m~100m。亦可为“之”字形。 面上的采样点应均匀分布,间距一般为100m~200m。无大型水生植物的区域不设采样点。

5.3.3采样频次和时间

大型水生植物监测在春、秋李各采样1次,全年采样2次。也可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季节 定, 一般在水生植物生长旺盛期进行采样观测。

5.3.4.1定量样品

将选取的样方用采样方框围好,把样方面积的全部植物从基部割断。挺水植物可用1㎡采样方框采 集,从植物基部割取,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使用水草定量夹(0.25㎡")或者采样方框采集 每个采样点采集2个样品。将采集植物洗净,装入已编号的标本袋内,带回实验室。去除根、枯枝、败 叶和其它杂质,去除植物体多余的水分,分种称重,换算出每㎡内各种大型水生植物的湿重。

5.3.4.2定性样品

定性样品主要采集水深在6m以内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挺水植物可直接用手采集,浮水植物和沉 水植物采用水草耙、采草器或带网铁侠采集,漂浮植物直接用带柄手抄网采集。应选择带有根、茎、叶、 花和果实的植物体作为标本,将不同种类标本装入标本袋中。

5.3.5样品处理和保存

采到的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用标本夹制成腊叶标本或直接制成浸制标本,每号标本至少制成2份,经 鉴定后保存。每采集一种植物,应做好采集记录,贴上采集标签,

5.3.6.1定性样品鉴定到种或亚种。

湿重测定:去除各类水生植物多余水分,鉴定到种,分别称重(G,g),换算出每平方米内各种 大型水生植物的湿重。 干重测定:取某种大型水生植物部分新鲜样品(不得少于该种样品总量的10%),用天平准确称量 为子样品湿重(Gz,g),将子样品置于105℃干燥箱内烘干至恒重,即为子样品的干重(G3,g)。 测算完成后填写记录表,大型水生植物样方生物量调查记录表见表C.7。 按公式(3)计算样品干重:

DB63/T21082023

5.3.7.2植被覆盖率测算

根据样品每平方米中的各类大型水生植物的现存量和分布面积,推算大型水生植物的总面积, 式(4)计算:

(A*B*C*D) x100% S

式中: ? 植被覆盖率: A一一沉水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B 一一浮水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一 漂浮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2 挺水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水体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式中: ? 植被覆盖率: A 沉水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B 浮水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一 漂浮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D 挺水植物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水体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

见附录A、鱼类监测器具

5.4.2采样断面布设

5.4.2.1根据河流、湖泊、水库的形态、底质、水文特征要素、生境条件等,设置采样断面,一般应 在河流上游、中游、下游设置采样点。在产卵场、河流汇口、保护区应增设采样点。 5.4.2.2一般情况下,对于湖泊、水库等开阔水域,水面面积大于2km^时,采样点应不少于3个,在 湖泊、水库中心处、水流进、出口处分别设置。涉及重要经济鱼类或者珍稀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 区等应适当增加采样点。

5.4.3采样频次和时间

4.3.1鱼类样品在夏季采集,全年进行1次。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按丰、平、枯水期采集。 4.3.2开展鱼类调查,全年均可进行,宜结合文献、访问渔业部门及相关人士,积累鱼类基础

河流鱼类采集以定置网具为主,并辅以其他可采用的方法进行采集;湖泊、水库的鱼类采集以围网、 拖网为主,在浅水区域使用定置网进行捕捞。每种鱼的标本数量宜不少于30尾,制作标本的鱼应体色正 常、体表完整、无残缺、包含不同大小个体。每次采集应尽量少捕,仅留下必要标本,其余放回原水域,

DB63/T 21082023

可结合渔业捕捞生产采集鱼类标本;对非渔业水域、非经济鱼类或稀有、珍贵的鱼类标本,需要进 行专门采捕,可用拉网、刺网、抄网、旋网、定置渔具等,也可从鱼市场、收购站购买标本,同时了解 其捕捞产地或水域情况

5.4.5样品处理和保存

将采集到的样本清洗干净,在鱼的下颌或尾柄上系上带有编号的标签,将放入标准瓶(箱),立即 用5%~10%甲醛溶液或70%~75%乙醇溶液固定、保存。如鱼体较大,应将其置于解剖盘等容器内,矫正 体形,撑开鳍条,往其腹腔内均匀注射10%甲醛溶液直至体腔鼓胀。待标本变硬定型后,移入标本箱内, 固定液的体积应为鱼体积的10倍以上,在2天~3天后更换一次。易脱落鳞片的鱼、稀有种类和小规格种 类要用纱布包裹,保持标本完整,再放入固定液中。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及时冷冻保存。

5.4.6种类鉴定和渔获物分析

JB/T 13529.2-2018 宽厚板精轧机 第2部分:通用技术条件.pdf5.4.6.1种类鉴定

每网次渔获物均应鉴定至种或亚种,按种或亚种计数和称重,并测量体长范围和体重范围。生 定的物种,每个物种随机取样30尾,应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不足30尾的全部取样,现场进 学测定,或者冷冻保存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 鉴定完成后填写记录表,鱼类调查记录表见表C.8。

5.4.6.2渔获物分析

统计所观测水体的各类渔具、渔法所捕获的渔获物中的所有种类,应对每种鱼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 处理,求出各种性状的大小比例及变动范围。应分析鱼类种类组成,包括区系组成特点和生态类型,并 按分类系统列出名录。 分析完成后填写记录表,渔获物调查记录表见表C.9。

6.1.2采样人员应做好采样安全防护工作,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采样时应避免单人作 业巨腾宇王水产1#车间施工组织设计08.5.24,并准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应急药品。 6.1.3实验室检测人员应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工作,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试剂配置、仪器操作、分析检 测等活动,保障实验室安全生产。

2.1.1现场测定指标监测值应及时记录,数据记录应完整、规范、准确。 2.1.2合理安排各类样品的采集顺序,应避免生物类*在采集前受到较大扰动。 2.1.3填写现场记录和样品标签,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日期、水体名称、采样位置以及采集人 。样品记录表包含的信息应与样品瓶标签一致。

DB63/T21082023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